-
木糖醇通过调节PI3K/Akt/FoxO1/NF-κB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肾损伤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究木糖醇改善2型糖尿病(T2DM)肾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对照组(DC组)、10%木糖醇组(DX10组)、20%木糖醇组(DX20组),每组6只.除NC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用链脲佐菌素(40 mg/kg)构建T2DM模型.造模成功后,在正常饲料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木糖醇连续喂养8周.通过试剂盒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G);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比色法检测肾组织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组织的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肾组织p-PI3K、PI3K、p-Akt、Akt、p-FoxO1、FoxO1、NF-κB、ICAM-1、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与NC组比较,DC组FBG升高(P<0.01),木糖醇干预后下降,且DX20组下降更显著(P<0.05);(2)与NC组比较,DC组11-6和TNF-α分泌增加(P<0.000 1),木糖醇干预后均下降,且DX20组下降更显著(P<0.000 1);(3)与NC组比较,DC组CAT和T-AOC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P<0.01),木糖醇干预后,CAT和T-AOC活性升高而MDA含量降低(P<0.05),且DX20组变化更显著(P<0.05);(4)H-E染色显示,木糖醇干预可改善小鼠糖尿病肾损伤,且DX20组效果更佳(P<0.05);(5)Western-blot检测显示,与NC组比较,DC组小鼠肾组织中p-PI3K、p-Akt、p-FoxO1和Bcl-2/Bax均降低(P<0.000 1,P<0.001,P<0.01,P<0.001)、NF-KB 入核增多(P<0.000 1)、ICAM-1 升高(P<0.01);与 DC 组比较,木糖醇干预可逆转相关蛋白的变化,且DX20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 木糖醇可通过活化PI3K/Akt/FoxO1及抑制NF-κB通路改善T2DM小鼠肾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吡格列酮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胰岛功能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并分析其对胰岛功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4月肥胖T2DM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利拉鲁肽,58例)、研究组(吡格列酮联合利拉鲁肽,58例),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集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液样本,采用XC800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糖脂代谢.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空腹胰岛素(试剂盒购自上海康朗生物公司),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NLRP3炎性小体指标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83%,高于对照组的81.03%(x2=5.199,P=0.023);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LDL-C)水平分别为(4.82±0.56)mmoL/L、(11.24±2.04)mmoL/L、(5.47±0.61)%、(3.16±0.33)mmoL/L、(1.31±0.30)mmoL/L、(2.01±0.34)m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5.57±0.74)mmoL/L、(13.07±2.16)mmoL/L、(6.73±0.68)%、(3.89±0.54)mmoL/L、(1.82±0.35)mmoL/L、(2.39±0.42)mmoL/L(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1.38±0.22)mmoL/L高于对照组的(1.14±0.19)mmoL/L(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16±0.37)低于对照组的(2.58±0.46),研究组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48.20±6.03)高于对照组的[(42.81±5.54),(P<0.05)];治疗 3 个月后,研究组 PBMC 中NLRP3 mRNA、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mRN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mRNA表达量分别为(1.03±0.32)、(1.11±0.28)、(1.09±0.41),低于对照组[(1.65±0.38)、(1.57±0.30)、(1.72±0.49),(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β(IL-1β)、肿瘤坏死 因子-α(TNF-α)、C 反应蛋白(CRP)水平分别为(8.55±2.13)pg/mL、(35.24±5.93)ng/L、(11.42±2.64)ng/L、(1.08±0.31)mg/L,低于对照组的(11.47±2.68)pg/mL、(42.53±7.06)ng/L、(15.03±3.18)ng/L、(1.46±0.44)mg/L(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肥胖T2DM的疗效确切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可促进糖脂代谢、胰岛功能改善,抑制炎性反应,可能与抑制NLRP3炎性小体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年龄住院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住院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发生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石家庄市第二医院108例住院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血管事件发生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不同年龄住院T2DM患者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 回归方程分析住院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影响因素.结果:(1)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随访结果,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7.04%;(2)发生组年龄、T2DM病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高血压病史均大或长或高于未发生组,踝肱指数、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 9(C1 q/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protein 9,CTRP9)低于未发生组(P<0.05);(3)老年组T2DM病程、HbA1c、Gal-3、高血压病史均大或长或高于中青年组,踝肱指数、CTRP9低于中青年组(P<0.05);(4)T2DM病程、踝肱指数、年龄、CTRP9是住院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影响因素(P<0.05).结论:T2DM病程、踝肱指数、年龄、CTRP9可能是导致住院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实际中应密切关注伴有上述情况的住院T2DM患者,积极防治,促进预后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潜在途径:巨噬细胞极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作为2型糖尿病普遍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慢性微炎症状态是DKD个体肾脏组织损伤加重的重要因素.巨噬细胞是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角色,其根据微环境的差异,可瞬态、可逆地极化为促炎的M1表型及抑炎的M2表型.M1/M2巨噬细胞极化平衡紊乱可导致炎性细胞因子聚集在肾小球及肾间质,加剧DKD的病情进展,因此恢复巨噬细胞极化的平衡,是改善DKD慢性微炎症状态的重要途径.巨噬细胞极化是一个多样化、可塑性的复杂动态过程,在极化过程中涉及的多种信息分子和细胞因子在DKD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的调控表型的作用,与DKD代谢、炎症、纤维化、线粒体自噬等多种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极化作用协调炎症反应,在代谢相关性疾病炎症的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巨噬细胞极化所涉及的复杂的通路网络与中医药多通路、多靶点的治疗模式相吻合.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复方均可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实现对DKD的干预,通过减轻肾脏炎症修复肾脏组织,促进肾功能恢复的相关研究已不鲜见.因此,该研究基于现有证据,针对中医药靶向M1/M2巨噬细胞极化平衡改善DK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挖掘巨噬细胞极化在调控DKD方面的潜力,希冀为DKD的中医药临床诊治及生物学机制的探索提供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探讨黄芪四妙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探析黄芪四妙汤(Huangqi Simiao Decoction,HSD)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作用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HSD的成分靶点及T2DM相关疾病靶点,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药物-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并筛选出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潜在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代谢组学技术检测血清,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结合MetaboAnalyst数据库寻找各组差异代谢物与相关代谢通路,并将筛选的差异代谢物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的交集靶点联合分析相同代谢通路.网络药理学显示,HSD治疗T2DM的9个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汉黄芩素、β-谷甾醇、黄藤素、黄连素、黄连碱、小檗红碱;5个核心靶点为AKT1、TP53、TNF、IL6、VEGFA.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和靶点基因结合较好.代谢组学显示,共鉴定出112个共同差异代谢物,经HSD治疗后,其中88个代谢物浓度上升,24个代谢物下降.富集分析表明,HSD调节T2DM患者机体代谢主要与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等7条代谢通路有关.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联合分析显示,二者均涉及组氨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结果表明,HSD对T2DM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HSD中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等药效基础通过调控多种代谢物,加强对组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的影响,为进一步防治T2DM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89例T2DM患者(为T2DM组)和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35例(为常规组)为研究对象,两组均行螺旋CT检查,比较T2DM组、常规组一般资料、CT值和骨代谢指标,分析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明确冠脉病变对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骨代谢指标影响,明确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T2DM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甲状旁腺激素(PTH)、β-胶联降解产物(β-CTX)明显高,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BGP明显低(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BGP呈正比,与BAP、PTH、β-CTX呈负相关(P<0.05).与无冠脉病变患者比较,冠脉病变患者BAP、PTH、β-CTX明显高,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BGP明显低(P<0.05).随冠脉病变累及分支数增加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随之明显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骨代谢指标及冠脉病变均密切相关,有必要为T2DM患者定期进行螺旋CT检查,通过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初步评估患者骨质疏松症及冠脉病变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MR、SOD、ACR对T2DM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LMR、SOD、ACR在2型糖尿病(T2DM)病情发展过程中的意义,研究三指标与T2DM出现并发症的相关性,探讨三者对T2DM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某院住院治疗的214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5例,女69例,分析有无并发症组、不同并发症数量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找出其中的危险因素,对有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并做ROC曲线.结果 无并发症组的男性比例高,有并发症组较无并发症组年龄、收缩压、ACR、LMR水平高,SOD水平低(P:0.036,<0.001,0.003,<0.001,0.011,<0.001).无并发症、一种并发症、多种并发症三组间性别、年龄、收缩压、ACR、LMR、SOD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33,<0.001).LMR/性别、LMR/年龄、ACR/SOD具有相关性(P<0.05),年龄/性别、收缩压/年龄、ACR/年龄、SOD/年龄、ACR/收缩压、SOD/收缩压、LMR/ACR、SOD/LMR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P<0.01).ACR为T2DM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33),SOD为保护性因素(P=0.001).ACR、SOD在有无并发症组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0.725,两者联合预测值为0.756.SOD为T2DM出现多种并发症的保护性因素(P--0.005),其在不同数量并发症组间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5.结论 T2DM无并发症患者LMR水平较高,ACR是T2DM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SOD是T2DM出现一种至多种并发症过程中的保护性因素.联合检测ACR、SOD对T2DM出现并发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糖尿病老年病人心肌纤维化T1-Mapping与左心室应变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T2DM)老年病人心肌纤维化T1-Mapping参数与左心室应变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就诊的T2DM病人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的病程分为短期T2DM组40例(病程<5年)和长期T2DM组42例(病程≥5年),以同期招募的健康志愿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左心室应变参数及T1-Mapping参数.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分析T1-Mapping参数的影响因素.采用相关性分析T1-Mapping参数与左心室应变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短期T2DM组病人左室周向峰值舒张应变率(PDSR)[1.25(0.95,1.50)1/s比1.40(1.20,1.70)1/s]较对照组降低(P<0.05),细胞外体积(ECV)[31.00(29.00,33.50)%比29.00(27.00,32.00)%]较对照组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长期T2DM组病人左室纵向峰值应变(PS)[-14.50(-12.38,-16.50)%比-16.15(-14.60,-18.30)%]、径向PDSR[(-2.58±0.83)1/s比(-3.32±0.88)1/s]、周向PDSR[0.90(0.70,1.20)1/s比1.40(1.20,1.70)1/s]、纵向PDSR[0.70(0.58,0.90)1/s比1.10(0.80,1.38)1/s]降低(P<0.05),ECV[34.00(32.00,35.00)%比29.00(27.00,32.00)%]升高(P<0.05).与短期T2DM组比较,长期T2DM组病人左室纵向PS[-14.50(-12.38,-16.50)%比-16.15(-14.45,-18.38)%]、径向PDSR[(-2.58±0.83)1/s比(-3.61±0.76)1/s]、周向PDSR[0.90(0.70,1.20)1/s比1.25(0.95,1.50)1/s]、纵向PDSR[0.70(0.58,0.90)1/s比1.10(0.80,1.30)1/s]降低(P<0.05),ECV[34.00(32.00,35.00)%比31.00(29.00,33.50)%]升高(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示,糖尿病病程是T2DM病人ECV的独立影响因素(β=0.29,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T2DM病人ECV与左室纵向PS(rs=0.35,P<0.05)、纵向峰值收缩应变率(PSSR)(rs=0.31,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左室周向PDSR(rs=-0.29,P<0.05)、纵向PDSR(rs=-0.43,P<0.05)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心脏磁共振T1-Mapping可能发现T2DM病人早期心肌纤维化,T1-Mapping参数与左心室应变参数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胱抑素C对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并评估血清胱抑素C(Cys-C)对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TDR)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非随机对照的横断面临床研究.2022年1~10月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92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0例,女性42例;年龄(58.24±12.49)岁;糖尿病病程(13.18±8.35)年,其中病程≥10年者38例;高血压29例,其中病程≥10年者16例;慢性肾脏病2期17例.应用降血脂药物治疗23例.所有患者均行糖化血红蛋白、血清Cys-C、血脂、肾功能检查,计算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根据2003年美国眼科学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临床指南和国际临床DR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STDR组、非STDR组,分别为44、48例.STDR定义为重度非增生型DR、增生型DR、黄斑水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发生STDR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血清Cys-C、ACR预测T2DM患者发生STD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评判其对STDR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STDR组、非STDR组患者血清Cys-C分别为1.10(0.94,1.28)、0.91(0.83,1.02)mg/L;ACR分别为4.29(1.05,21.89)、1.39(0.77,3.80)mg/mmol.与非STDR组比较,STDR组患者血清Cys-C、ACR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84、-3.28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是ST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337,95%可信区间1.145~2.090,P=0.033),血清Cys-C每增加0.l mg/L,STDR发生的风险增加33.7%.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s-C>1.065 mg/L联合ACR>5.84 mg/mmol预测T2DM患者发生STDR的AUC为0.661,特异性为95.8%.结论 血清Cys-C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STDR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ys-C对STDR的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型糖尿病患者中不同影响因素下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变化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与角膜生物力学[角膜滞后量(CH)和角膜阻力因子(CRF)]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从2022年2月至2023年3月就诊于资阳市中心医院的T2DM患者65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体质量指数(BMI)、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独立危险因素评估,同时进一步根据糖尿病病程、FBG、DR分期、HbA1c(%)等不同病变程度分组,通过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患者的CH和CRF值,分析两者的数值变化趋势.结果 研究显示T2DM病程、吸烟史、BMI、FBG、DR、HbA1c、TC、TG、LDL-C是T2DM的共同危险因素,HDL-C是其保护因素(均P<0.05).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空腹血糖的升高、HbA1C的累计,CH和CRF值逐渐降低,特别是HbA1c(%)>12时CH和CRF数值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1.85±0.33)mmHg和(1.28±0.69)mmHg.与Non-DR组相比,轻度NPDR、中度NPDR、重度NPDR和PDR组中CH和CRF值逐渐降低,其中PDR组中CH、CRF值最低,组间方差分析显示CH、CRF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早期测量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评估CH和CRF数值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降低糖尿病性角膜病变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