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s108对天麻GA含量及其失活关键酶GeCYP714A1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探究独脚金内酯抑制剂Tis108对天麻生长的影响,该研究采用10 μmol·L-1的Tis108溶液处理白麻块茎,对块茎的内源激素赤霉素(GA)含量进行测定,通过RT-PCR技术克隆GA失活关键酶GeCYP714A1基因,借助ExPASy、SWISS-MODEL、MEGA 等软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测定其在天麻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Tis108处理后天麻块茎的GA含量显著升高,GA失活关键酶GeCYP714A1的转录水平显著降低.GeCYP714A 1基因的编码区全长1 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85 kDa,理论等电点为9.83,不稳定系数为49.20,脂肪系数为89.03,总平均亲水指数平均值为-0.235,属于碱性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且GeCYP714A1蛋白定位于线粒体,无信号肽,不具有跨膜结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GeCYP714A1与铁皮石斛DcCYP714C2(PKU78454.1)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序列一致性达67.25%.利用qRT-PCR技术分析天麻GeCYP714A1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天麻块茎中GeCYP714A1转录水平最高,其次是茎和花序.该研究表明Tis108可抑制天麻块茎中GA失活酶GeCYP714A1的转录水平,提高GA的积累量,影响天麻块茎生长,为进一步揭示独脚金内酯调控天麻GA信号和块茎发育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黄䗪虫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11日至2022年1月20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NASH患者,均辨证为痰瘀互结证的患者21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8例,观察组脱失10例,对照组脱失9例.对照组接受健康宣教,根据病情给予降压、降糖、调脂、保肝降酶等标准化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联用大黄?虫丸.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1年)对比2组肝活检缓解率、肝纤维化扫描仪(FibroScan)测定的肝纤维化评级缓解率、中医证候积分、体质量指数及肝功能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GPT)、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肝活检缓解率高于对照组(x2=14.512,P=0.002),肝纤维化评级改善率高于对照组(x2=15.550,P=0.001).观察组临床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21.438,P<0.05).治疗后,2组患者体质量指数及肝功能、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2组体质量指数及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指标(GPT、GOT、TB)低于对照组(P<0.05).共发生不良事件37例次,均为轻微不良反应,未经处理或对症治疗后缓解,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虫丸可改善NASH痰瘀互结证患者的肝纤维化、中医证候与肝功能,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蕲艾挥发油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感染性皮肤创口愈合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观察蕲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var.argyi cv.Qiai)挥发油对感染性皮肤创口愈合的作用并探索其机制.方法 将 30 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 5 组:空白对照组、膜剂基质组、阳性对照组(3 mL·kg-1 莫匹罗星软膏)、低剂量膜剂组(每贴含 7.3 mg蕲艾挥发油)和高剂量膜剂组(每贴含 57.6 mg蕲艾挥发油).小鼠麻醉后在背部剪一直径 10 mm的全层皮肤圆形伤口,止血后在创口处涂抹 100 μ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1.5×108 CFU·mL-1),各组采取前述方式处理伤口,每日换药并观察皮肤创面愈合情况.术后12 d处死小鼠取创面皮肤做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学特征;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创口皮肤组织愈合相关因子Col1a1、Col3a1、Fn1、VEGFA及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 mRNA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 利用PI3K抑制剂PI-103 探究蕲艾挥发油对PI3K/Akt信号通路活性的潜在影响.结果 动物实验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膜剂组的相对创口面积显著降低;创口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表达增加;qPCR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膜剂组的VEGFA、Col3a1 和Col1a1 mRNA的表达显著上升,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 mRNA表达降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剂量和高剂量给药组的p-PI3K/PI3K及p-Akt/Akt比值均显著上升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细胞实验结果也证实,蕲艾挥发油对NIH-3T3 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存在调控作用.结论 蕲艾挥发油可促进创口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及促进胶原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4D-CT的三种呼吸门控技术对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靶区及正常组织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基于4D-CT的三种呼吸门控技术对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计划靶区及正常组织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收集108例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患者在基于4D-CT的三种呼吸门控技术下接受SBRT治疗的肿瘤靶区(GTV)、计划靶区(PTV)体积和受照剂量,并比较三种呼吸门控技术下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结果:三种不同技术下,患者GTV与PTV体积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均P<0.05),其中自由呼吸(FB)技术下的GTV与PTV体积较主动呼吸控制(ABC)、呼吸门控(RG)技术下高,RG技术下GTV与PTV体积较ABC技术下高(均P<0.05);三种不同技术下PTV受照剂量参数靶区适形度指数(C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种不同技术下PTV受照剂量参数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I)、G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FB技术下的GI较ABC技术和RG技术下低,HI水平较ABC技术和RG技术下高,ABC技术下的HI水平较RG技术下低(均P<0.05);三种不同技术下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以及脊髓的受照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种不同技术下双肺V5、V2.以及平均照射剂量(ML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B技术下的V5、V20以及MLD较ABC、RG技术下高,RG技术下V5、V20以及MLD较ABC技术下高(均P<0.05).结论:基于4D-CT的ABC与RG技术相较于FB技术更有利于缩小靶区体积,提高治疗剂量,同时更有利于降低病灶危及器官与组织的受照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肺癌组织中ERO1L、TNFRSF4的表达与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因子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探究肺癌组织中内质网氧化物蛋白(ERO1L)、肿瘤坏死因子受体4(TNFRSF4)的表达与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因子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8例肺癌患者,收集术中留取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采用qRT-PCR检测ERO1L和TNFRSF4的mRNA相对表达量;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O1L和TNFRSF4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ERO1L、TNFRSF4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肺癌患者预后生存率的影响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肺癌患者癌组织中ERO1L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NFRSF4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肺癌组织中ERO1L蛋白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NFRSF4蛋白高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ERO1L蛋白高表达组患者CD3+、CD4+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IL-1 β、IL-6、TNF-α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0.05);TNFRSF4蛋白高表达组患者CD3+、CD4+显著高于低表达组,IL-1β、IL-6、TNF-α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ERO1L高表达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Log rank x2=6.100,P=0.014),TNFRSF4高表达组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Log rank x2=11.296,P=0.001).肺癌组织的低分化、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为Ⅲ-Ⅳ期、ERO1L高表达、TNFRSF4低表达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结论 肺癌组织中ERO1L、TN-FRSF4表达与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因子以及预后具有一定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152例初治结直肠癌患者中医湿证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讨中医湿证与初治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以下简称肠癌)患者疾病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共调查152例初治结直肠癌患者,应用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出的《湿证诊断标准》判别患者湿证与非湿证,并进行相关疾病信息收集,对比初治结直肠癌患者湿证与非湿证之间的差异.[结果](1)人口学资料:湿证患者占86.84%(132/152),非湿证患者占13.16%(20/152);湿证与非湿证患者在年龄、性别、饮食偏好、吸烟史、居住地潮湿情况、体质量指数(BMI)、体力状况(PS)评分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舌象特点:2组在舌色、腻苔和黄苔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湿证患者更多表现为淡红舌、黄腻苔,提示舌象结果有助于湿证的诊断.(3)湿证的症征信息特点:湿证患者的症征信息以舌苔腻(91例)、肠鸣(78例)、便溏(68例)多见;量表与临床诊断基本符合,诊断一致率为71.05%(108/152),在诊断有出入的患者中症状以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为主.(4)疾病特征:2组患者在T分期比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湿证组的原发肿瘤更多分布于T3-T4期,而非湿证组的Tis-T2期与T3-T4期均有分布;2组患者在周围神经浸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湿证组无周围神经浸润比例要明显高于湿证组;其余疾病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证诊断标准》可作为临床上肠癌湿证诊断的辅助工具;初治结直肠癌中湿证患者占比超8成,其典型特征为舌苔腻、肠鸣及便溏,且湿证与部分临床预后高危因素有关,因此肠癌湿证的诊断对于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大麻二酚灌胃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观察大麻二酚(CBD)灌胃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第1天,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泼尼松组、CBD低剂量组、CBD中剂量组、CBD高剂量组,每组10只.模型组、泼尼松组、CBD低剂量组、CBD中剂量组、CBD高剂量组小鼠连续4周腹腔注射博来霉素制作肺纤维化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实验第29天,泼尼松组、CBD低剂量组、CBD中剂量组、CBD高剂量组分别以泼尼松(12 mg/kg)、CBD(12 mg/kg、36 mg/kg、108 mg/kg)进行灌胃,每天1次,连续28天;模型组、对照组灌入同体积生理盐水.实验第56天,麻醉处死小鼠后取肺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后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对小鼠肺泡炎、肺纤维化严重程度进行评分,采用微量法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NF-κB p65、NLRP3、ASC、Caspase-1、Gasdermin D mRNA相对表达量.处死小鼠后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结果 对照组小鼠肺组织及肺泡结构完整、清晰;模型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主要为肺泡炎,肺泡壁和肺间质大量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泼尼松组、CBD低剂量组、CBD中剂量组、CBD高剂量组肺泡结构基本正常,炎性细胞浸润情况不同程度减轻.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泡炎、肺纤维化严重程度评分均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CBD低剂量组、CBD中剂量组、CBD高剂量组、泼尼松组小鼠肺泡炎、肺纤维化严重程度评分均降低(P均<0.05),且CBD各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HYP及血清KL-6、MMP-7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CBD低剂量组、CBD中剂量组、CBD高剂量组、泼尼松组小鼠肺组织HYP及血清KL-6、MMP-7水平均降低(P均<0.05),且CBD各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NF-κB p65、NLRP3、ASC、Caspase-1、Gasdermin D mRNA相对表达量及血清IL-1β、IL-18水平均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相比,CBD低剂量组、CBD中剂量组、CBD高剂量组、泼尼松组小鼠肺组织中NF-κB p65、NLRP3、ASC、Caspase-1、Gasdermin D mRNA相对表达量及血清IL-1β、IL-18水平均降低(P均<0.05),且CBD各剂量组之间有剂量依赖性(P均<0.05).结论 CBD灌胃可改善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抑制经典细胞焦亡途径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邢台市第五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神经肌电促通组、动静态平衡训练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6例.神经肌电促通组给予神经肌电促通治疗,动静态平衡训练组给予动静态平衡训练,联合组给予神经肌电促通联合动静态平衡训练,各组均持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8周后的躯干控制能力[动态坐位平衡、静态坐位平衡、协调评分及躯干损伤评定量表(TIS)总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L)]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结果 干预8周后,3组动态坐位平衡、静态坐位平衡、协调评分以及TIS总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加,且联合组以上评分均显著高于神经肌电促通组、动静态平衡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3组的BBS评分、FMA-LL评分、ADL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增加,且联合组的BBS评分、FMA-LL评分、ADL评分均显著高于神经肌电促通组、动静态平衡训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态平衡训练组的BBS评分高于神经肌电促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神经肌电促通组与动静态平衡训练组的FMA-LL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肌电促通仪结合动静态平衡训练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平衡能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5例行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08例,女197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30~ 88岁.根据不同肿瘤分期施行相应手术.术后根据化疗指征施行辅助治疗.观察指标:(1)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2)治疗情况:①手术治疗.②术后辅助治疗.(3)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5)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以死亡为终点,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5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生存率.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 (1)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超声、CT、MRI检查诊断率分别为84.06% (174/207)、85.71%(168/196)、63.11%(65/103).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CA19-9、CA125、CEA阳性率分别为55.34%(145/262)、48.06%(124/258)、46.15%(126/273).(2)治疗情况.①手术治疗:305例患者均行胆囊癌根治术,其手术方式为肝楔形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145例,肝楔形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61例,肝ⅣB段及肝Ⅴ段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55例,肝ⅣB段及肝Ⅴ段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11例,右半肝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9例,肝楔形切除+D2淋巴结清扫+结肠部分切除术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Tis期行单纯胆囊切除术3例,右半肝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3例,肝ⅣB或肝Ⅴ段切除+D2淋巴结清扫+结肠部分切除术2例,肝ⅣB段及肝Ⅴ段切除+门静脉切除重建+D2淋巴结清扫术、肝ⅣB段或肝Ⅴ段切除+D2淋巴清扫+胃或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切除重建术、右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右前叶切除+胃部分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肝右前叶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肝右三叶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各1例.94例患者为意外胆囊癌,其中78例为外院发现至笔者单位行补救手术.21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胆汁漏11例,肺部感染8例,腹腔出血2例.2例患者围术期死亡.②术后辅助治疗:26例患者行术后化疗,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奥沙利铂12例,吉西他滨+替吉奥7例,吉西他滨+顺铂6例,奥沙利铂+替吉奥1例.(3)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305例患者术后病理学分型:单纯腺癌257例,腺癌合并鳞癌23例,腺癌合并神经内分泌癌6例,黏液腺癌5例,神经内分泌癌4例,腺癌合并黏液样癌3例,鳞状细胞癌3例,肉瘤样癌2例,腺癌合并肉瘤样癌1例,腺癌合并印戒细胞癌1例.305例患者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37例,中分化130例,低分化121例,分化程度不详17例.305例患者中,血管侵犯16例,神经侵犯32例.305例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为(8±5)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0枚(0~9枚),其中121例淋巴结转移(跳跃式淋巴结转移26例).305例患者TNM分期:0期7例,Ⅰ期18例,Ⅱ期13例,ⅢA期137例,ⅢB期57例,ⅣA期11例,ⅣB期62例.(4)随访情况:305例患者中,245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18.0个月(6.0~70.0个月),生存时间为29.5个月(0.5~69.9个月),1、3年生存率为71.6%、45.8%.随访期间122例患者因肿瘤相关原因死亡.(5)影响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胆红素水平、病理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肝脏侵犯、血管侵犯、神经侵犯、T分期、N分期、术后化疗是影响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因素(x2=10.26,3.96,45.89,34.64,12.75,27.05,35.09,39.44,4.4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肝脏侵犯、N分期为N2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90,1.71,1.46,95%可信区间为1.34~2.70,1.15~2.52,1.17~1.82,P<0.05),而术后化疗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比值比=0.35,95%可信区间为0.15~0.82,P<0.05).结论 原发性胆囊癌根治术应常规进行D2淋巴结清扫,患者疗效满意;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肝脏侵犯、N分期为N2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化疗是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炎性反应指标CRP/Alb与类风湿关节炎活动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新型炎性反应标志物血清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比值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疾病活动性之间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150例RA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DAS28-ESR分为RA缓解期(DAS28≤3.2)42例和疾病活动期(DAS28>3.2)108例,比较CRP/Alb等炎性反应指标组间差异及其与RA活动度相关性.结果 RA活动期患者中PLR、NLR与CRP/Alb显著高于RA缓解期患者.CRP/Alb与RA疾病活动度DAS28、红细胞沉降率及PLR、NLR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ROC曲线显示CRP/Alb用于预测RA活动性曲线下面积为0.748,最佳截断值为0.0951,其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57.1%.结论 CRP/Alb与RA患者疾病活动性显著相关,具有较好的RA活动性诊断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