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体内检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类具有致幻作用的化合物,通过影响单胺能神经递质的水平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滥用该类物质后,会产生刺激和致幻作用并伴头痛、头晕、焦虑、失眠、呕吐、胸痛、心动过速、高血压等不良反应,甚至可能造成心血管系统损害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和公共安全.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滥用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其药理毒理及分析方法的研究成为法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已有的哌嗪类新精神活性物质的体内过程、样品处理以及分析方法,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虫螨腈毒代动力学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虫螨腈作为一种日益广泛应用的新合成农药,使用过程中人体暴露机会逐渐增加,中毒病例日益增多,目前虫螨腈的毒代动力学与毒理学仍未十分明确,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相关研究逐渐开展,动物实验显示了虫螨腈的吸收、分布、排泄、代谢等毒代动力学过程.毒理学研究表明,氧化磷酸化解耦联效应是虫螨腈的基本毒性,人和其他动物虫螨腈中毒可出现神经、心脏、骨骼肌、基因、生殖与发育、肾脏、脾脏、血液系统等相关毒性.现结合既往动物实验、人源细胞系实验、临床病例、人类尸检等资料,对虫螨腈的毒代动力学与毒理学相关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强化临床对虫螨腈中毒的关注,并为虫螨腈中毒的救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网络毒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槟榔对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基于网络毒理学方法和体内实验验证探讨槟榔对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SMP和Swiss数据库筛选槟榔潜在活性成分对应靶点,利用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得到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sal fibrosis,OSF)疾病相关靶点.将交集靶点上传至STRING数据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再采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槟榔水提取液低、中、高浓度干预大鼠口腔黏膜,大鼠开口度、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对网络毒理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网络毒理学结果表明槟榔 52个成分中含有 587个相关靶点,OSF相关靶点 761个,二者交集靶点 72个.PPI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细胞凋亡调节因子Bcl-2(apoptosis regulator Bcl-2,BCL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细胞肿瘤抗原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可能是槟榔影响OSF的关键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等信号通路.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开口度值较对照组、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Masson染色表明中、高剂量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病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槟榔水提取液上调IL-6、TNF-α等炎性因子,且呈一定的剂量相关性.结论 槟榔可能通过上调IL-6、TNF-α等关键炎性因子以介导炎症反应诱导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碳黑纳米颗粒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反应中环状RNA的表达改变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碳黑纳米颗粒(CBNPs)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细胞)的毒性效应,并根据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对差异表达的环状RNA进行筛选与鉴定,为CBNPs暴露的生物标志物研发与其在表观遗传毒理学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6月,用20、40和80 μg/ml浓度的CBNPs对16 HBE细胞进行染毒处理,以不加任何干预的16HBE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CCK8与乳酸脱氢酶(LDH)实验检测CBNPs细胞毒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ELISA法检测各浓度CBNPs染毒72 h后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mRNA及蛋白水平改变,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相关炎性蛋白[Toll样受体4(TLR4)、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的表达水平;根据高通量测序结果筛选并通过qRT-PCR鉴定差异表达的circRNA,选择稳定差异表达且与NF-κB通路关联性最强的circRNA进行环状性能鉴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0、80 μg/ml CBNPs暴露72 h后16HBE细胞细胞活力明显下降,20、40、80 μg/ml CBNPs暴露72 h后16HBE细胞LDH释放量明显上升( P<0.05)。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CBNPs暴露72 h后16HBE细胞IL-6、IL-8 mRNA表达水平均增加,IL-6、IL-8蛋白水平均增高,TLR4、P-NF-κB、ASC、Caspase-1蛋白水平均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共有492个差异性表达的环状RNA(|log 2 FC|>1),在验证出的5个差异表达( P<0.05)的环状RNA中,选择circ_002642作为后续环状RNA研究对象,80 μg/ml CBNPs暴露72 h后16HB细胞的circ_002642明显高表达( P<0.05)。 结论:CBNPs可引起16HBE细胞炎症反应并诱导炎症反应环状RNA的差异性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代谢组学在纳米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纳米粒子作为一种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兴材料,在化工、纺织、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引起了社会对其潜在毒性的高度关注,由于传统毒理学技术的限制,迫切需要高通量方法来系统性评估纳米粒径尺度下粒子的潜在毒性。代谢组学是现代分析技术、生物化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组合发展起来的新兴组学技术,通过分析细胞、组织等生物样品内代谢物种类及数量的变化,筛选早期毒性潜在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是纳米粒子毒理学研究的重要高通量技术手段。本文拟从代谢组学在纳米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和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性回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工作场所空气中草甘膦职业接触限值的研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草甘膦的职业接触限值。方法:于2014年10至11月,通过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网站查找关于草甘膦毒性的文件,通过文献数据库收集草甘膦的毒性资料及中毒临床症状,确定草甘膦毒作用的靶器官。在江苏省和山东省共选择5家有代表性的生产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共选择968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以接触草甘膦的526名工人作为接触组,同企业的非现场(如财务、行政等)作业人员442人作为对照组。对接触组和对照组人群进行健康检查,观察不同接触浓度工人的靶器官损伤情况,确定职业接触限值。结果:草甘膦主要靶器官为肝脏、肾脏以及对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接触组工人接触草甘膦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为<0.03~48.91 mg/m 3,接触组和对照组肝、肾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当空气中草甘膦浓度高于5 mg/m 3时,接触组与对照组肾功能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草甘膦职业接触限值设定为5 mg/m 3,该标准安全性符合毒理学及职业病流行病学的相关要求,同时也符合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水平,可行性较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在体-离体生物感受细胞模型在毒理学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体-离体生物感受细胞模型采用在体暴露评估、离体结局分析以及系统环境关键组分筛选的方法,评估环境污染物通过影响机体内环境稳态而导致的健康效应和毒作用机制。该模型整合了人群现场的真实暴露与实验室细胞分子机制研究,结合了体外和体内模型的优势,弥补了单一的毒理学评价模型的不足,从宏观人群研究和微观机制探索之间的介尺度层面,为环境污染物毒性测试和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内涵筛选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随着各种新、老化学物质健康风险评价的需求急剧增长,基于动物实验的测试方法难以满足当前健康风险评价的需求,迫切需要研发新型的、高通量、灵敏的毒性测试方法,整合基于体外替代模型的高通量筛选技术、计算方法和信息技术的毒性测试策略。其中,高内涵筛选(HCS)利用自动化显微镜和图像分析平台,以可视化和定量的方式对体外模型进行多参数、高通量的表型分析,快速有效评估化学物毒性并分级,推动了体外毒性试验和计算毒理学的发展。HCS技术已被纳入为21世纪毒性测试(Tox21)及化学物风险分级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毒性测试和化学物毒作用机制研究。本文从HCS技术的发展、技术要点、毒理学应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及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毒性测试技术和风险评估方法学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矽肺合并进行性大块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矽肺合并进行性大块纤维化(PMF)患者肺功能受损的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住院治疗的矽肺合并PMF患者共115例,按照肺通气功能分为正常组、阻塞组、限制组及混合组,应用胸部高分辨CT(HRCT)对大阴影位置、面积及肺气肿分级进行评估,其中大阴影位置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结果:115例患者中,85例(73.91%)存在不同类型的肺通气功能受损,其中阻塞组36例(31.30%)、限制组9例(7.83%)、混合组40例(34.78%);根据大阴影位置分为中央型41例(35.65%)、周围型52例(45.22%)、混合型22例(19.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央型大阴影和3-4级肺气肿是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OR=52.179、5.500, P<0.05);C类大阴影面积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OR=33.146, P<0.05);B类、C类大阴影面积和中央型大阴影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OR=6.414、11.561、19.600、 P<0.05)。 结论:矽肺合并PMF患者肺通气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以阻塞及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大阴影面积和位置与肺通气功能障碍的发生及类型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临床毒理学在急性中毒救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组成部分,是临床毒理学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学品和药品研发飞快发展,急性中毒发病率不断上升。加强临床毒理学在急性中毒救治中的应用研究,识别少见与新品种毒药物,创造条件快速检测毒物,对提高中毒抢救成功率十分重要。我们就急性中毒的种类、流行病学特点、临床毒理学检测技术与意义、临床毒理学在急性中毒防治的作用及其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