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Blumgart胰肠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收集并回顾分析2017年1月以来77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改良的Blumgart吻合(改良组),42例行传统的Blumgart吻合(传统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改良组平均完全吻合时间(36.9±4.7)min,传统组为(39.0±6.2)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临床性胰瘘(B级和C级)发生率为11.4%(4/35),传统组为21.4%(9/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住院时间(10.7±4.9)d,传统组为(14.5±5.3)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Blumgart吻合术简化和促进了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术的建立,临床性胰瘘的发生率与传统组相似,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同一手术团队实施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的5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预后结局不同将患者分为慢性疼痛组( n=54)和非慢性疼痛组( n=52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腹部手术史、腹股沟疝病史、疝类型、疝囊大小、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视觉模拟评分(VAS)、补片固定方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指标。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 3.6.1软件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通过一致性指数,校准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 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45岁( OR=2.202,95% CI:1.080~4.491),体重指数≥24 kg/m 2( OR=2.231,95% CI:1.204~4.134),疝囊直径≤5 cm( OR=2.623,95% CI:1.309~5.257),复发疝( OR=2.769,95% CI:1.118~6.860),术前疼痛( OR=4.121,95% CI:2.004~8.476),缝合固定( OR=2.204,95% CI:1.151~4.219),术后急性疼痛VAS>3分( OR=5.814,95% CI:2.532~13.350)为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77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9(95% CI:0.718~0.840, P<0.01)。 结论:年龄≤45岁、体重指数≥24 kg/m 2、疝囊直径≤5 cm、复发疝、术前疼痛、缝合固定、术后急性疼痛VAS>3分是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地预测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肠端侧套入"U8"型缝合吻合法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0月30日在巴中市中心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75例胰腺或壶腹部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胰肠吻合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法,共45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7例,年龄(49.4±18.4)岁,年龄范围42~77岁;研究组采用胰肠端侧套入"U8"型缝合吻合法,共3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59.8±16.6)岁,年龄范围45~80岁。研究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0/30)比17.7%(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0(0/30)比6.6%(3/45), P=0.153]及死亡率[0(0/30)比8.8%(4/45), P=0.09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胰肠端侧套入"U8"型缝合法吻合能有效防止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额部外伤清创缝合术后即刻注射A型肉毒毒素防治瘢痕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额部外伤清创缝合术后即刻注射A型肉毒毒素防治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152例额部外伤患者中选择伤口近乎垂直于Langer线的病例,行清创美容缝合,术后即刻于伤口边缘肌层注射A型肉毒毒素,浓度为每0.10 ml溶液中含2 U肉毒毒素。根据额肌力量每1 cm长注射0.05~0.10 ml(1~2 U),2个注射点间距为1 cm,注射范围为整个额部,以保证额部左右对称,注射总量不超过100 U。参考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和温哥华瘢痕量表,在随访时评估患者额部伤口术后瘢痕的色泽、宽度、质地、厚度、有无疼痛及瘙痒等。结果:共纳入44例患者,男22例,女22例,年龄(31.5±8.4)岁,伤口长度为1~12 cm,平均3.5 cm,伤口周围肉毒毒素注射量为0.10~0.90 ml(2~18 U),额部注射总量为8~40 U。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轻到中度上睑下垂,1个月左右症状完全消失。术后6周内,44例患者伤口瘢痕均呈粉红色且质硬,3~6个月以后,42例患者瘢痕颜色逐渐贴近肤色、质地变软,窄且平坦、无疼痛和瘙痒症状,患者表示满意,满意率达95.5%(42/44),2例患者因瘢痕色素沉着和瘢痕略宽不满意。结论:额部外伤清创缝合术后即刻注射A型肉毒毒素能有效防治瘢痕,患者满意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羟基红花黄色素A联合透明质酸酶治疗透明质酸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联合透明质酸酶(HAase)治疗透明质酸(HA)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32只雄性白色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A、B、C组为试验组,D组为对照组。建立HA动脉栓塞模型:于兔耳背侧面以中央动脉为轴,距耳根部4.0 cm,蒂宽1.0 cm,切开大小为2.0 cm × 5.0 cm的矩形复合组织瓣(深度达耳腹侧软骨膜),原位连续缝合,自近端向远端分3等分(Ⅰ、Ⅱ、Ⅲ区);距组织瓣近端1 cm与中央动脉交点为进针点,注入HA 50 μl。在栓塞60 min后,对各组进行治疗。A组:于大腿隐静脉缓慢注入HSYA溶液20 ml(HSYA按10 mg/kg计算用量);B组:于耳进针点注入HAase溶液0.5 ml(400 U/ml);C组:于耳进针点注入HAase溶液0.5 ml,大腿隐静脉缓慢注入HSYA溶液20 ml,药物剂量同A、B组;D组大腿隐静脉、耳进针点及A、B组除给药途径的另一注射部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腿部注药每日1次,共14 d。于术后即刻和第1、7、14天观察组织瓣情况,并拍摄兔耳背侧照和逆光照,计算术后第14天组织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术后第14天,对兔耳组织瓣Ⅱ区取材,做HE和Masson染色,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符合正态分布计量数据以 ±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 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术后即刻各组组织瓣均呈苍白色。术后第1天,各组远端出现暗淡的缺血区。术后第7天,各组缺血区不同程度坏死、发黑,非坏死区肿胀明显。术后第14天,各组缺血区进一步坏死、发黑、卷曲、边界清;C组组织瓣缺血坏死情况最轻,D组最重,A、B组介于其间,A、C组非坏死区基本消肿。HE染色示:D组血管内形成大量血栓,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组次之;A、C组血栓少见。Masson染色示:C组胶原纤维排列规则;D组大量胶原纤维崩解断裂;A、B组介于其间。A、B、C、D各组组织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9.87±5.04)%、(85.03±6.58)%、(93.93±4.25)%、(49.22±9.6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A、B、C、D各组SOD活性分别为(49.83±8.08)、(36.65±5.49)、(55.61±7.93)、(22.45±5.47)U/mg prot,除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A、B、C、D各组MDA含量分别为(0.77±0.17)、(1.03±0.16)、(0.68±0.12)、(0.41±0.09)nmol/mg prot,除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 结论:动物实验条件下,与单独应用HAase相比,HSYA联合HAase能明显增强HA动脉栓塞的治疗效果,增加组织瓣成活面积比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门下型尾状叶胆管2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1 女性,43岁,因“右上腹隐痛半个月”于 2021年10月19日收入赣州市肿瘤医院。患者无其他不适症状,既往有乙肝病史,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HBV-DNA 6.8×10 3 U/ml,甲胎蛋白17.9 μg/L(正常值范围:0~7 μg/L),CA19-9 37.41 U/mL(正常值范围:0~27 U/ml),其余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CT检查结果提示右肝可见最大径4.8 cm的占位;肝穿刺活检报告为低分化腺癌,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021年11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肝总动脉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右肝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数枚肿大淋巴结,质地中等,肝脏中度硬化,左肝体积较小,右肝可及最大径约5 cm的肿块,边界尚清;先行骨骼化清扫,其中在沿胆总管-肝总管左缘向上清扫至左肝蒂下方区域时出现胆漏,仔细分离后发现局部有一根直径0.3 cm的胆管,其前壁已被剪开,有胆汁溢出,用小圆针的针鼻一端经胆管裂口伸入探查,向右可进入肝总管,将肝总管前壁顶起,向左通向尾状叶(图1A、1B),用6-0 不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胆管前壁裂口(图1C),再完成右肝部分切除术;用带蒂的肝圆韧带浆膜面覆盖胆管修补处,用5-0不可吸收线将肝圆韧带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数针防止移位,放置2根腹腔引流管,将大网膜上提覆盖肝门区域,关腹结束手术。术后行全身支持、护肝、抗病毒等治疗,恢复顺利,无胆瘘等异常情况,病理学检查报告为右肝肉瘤样肝细胞癌,13枚淋巴结均未见转移。术后55 d复查CT,结果显示肝内胆管包括尾状叶胆管无扩张,肝十二指肠韧带、腹膜后可见较多肿大淋巴结;术后87 d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复查CT结果显示肝内无复发、转移,尾状叶胆管未见扩张,但两侧肝内胆管及肝总管明显扩张,肝十二指肠韧带、腹膜后淋巴结较前增大,患者放弃胆管穿刺引流等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阴茎悬吊系统在隐匿性阴茎矫治手术中的解剖应用(附56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研究阴茎悬吊系统作为解剖标记在隐匿性阴茎矫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经手术治疗的56例隐匿性阴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隐匿性阴茎矫治手术,术中利用阴茎悬吊系统作为解剖标记,将阴茎皮肤逆向脱套至阴茎体根部背侧正中的阴茎悬韧带及呈"U"型包绕阴茎根部的袢状韧带,切断阴茎悬韧带浅部,从而充分释放阴茎海绵体,然后以袢状韧带作为水平标记线,于阴茎体根部1点和11点处将阴茎白膜缝合固定于耻骨联合前部皮肤的真皮层,以重建阴茎-腹壁角进一步改善阴茎显露效果,术中注意保护袢状韧带、阴茎悬韧带深部及耻骨弓状韧带,保障阴茎术后勃起的稳定性和勃起角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78.0±6.5)min,术前疲软状态时的阴茎长度为(2.2±0.6)cm,术后1个月复查疲软状态时的阴茎长度为(5.6±0.4)cm,患者术后阴茎长度较术前增加( P<0.05),所有患者均对术后阴茎外观显露非常满意,阴茎勃起时与腹壁夹角均<90 °,且可稳定维持勃起角度和方向;对48例已有性生活的成年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性关系和自信心评估量表(SEAR)测评,结果显示,患者术前的SEAR评分为(31±4)分,术后3个月的SEAR评分为(6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利用阴茎悬吊系统作为隐匿性阴茎矫治手术过程中的解剖标记,不仅有助于临床医生从解剖角度更科学地诊治隐匿性阴茎,而且有利于规范化隐匿性阴茎矫治手术步骤,手术安全、有效,患者术后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制人工血管预缝合心包片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人工血管预缝合心包片行右心房内引流技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0例行孙氏手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直接包裹人工血管行内引流26例(A组),采用自制人工血管预缝合心包片行内引流34例(B组)。比较两组术中和术后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B组体外循环时间、术中红细胞用量、术中血浆用量和术后24 h引流量明显少于A组[(174.09 ± 12.11) min比(225.23 ± 20.40) min、(5.56 ± 1.16) U比(10.50 ± 2.25) U、(650.00 ± 137.62) ml比(953.85 ± 221.33) ml和(515.59 ± 89.16) ml比(667.88 ± 76.5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自制人工血管预缝合心包片行孙氏手术的方法使手术操作简化,进一步优化了内引流技术,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和用血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效果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n bloc切除清创联合臀大肌肌瓣治疗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en bloc切除清创联合臀大肌肌瓣在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8年5月—2020年2月,阜阳民生医院收治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8~69岁;病灶累及单侧者6例、双侧者2例;根据Cierny-Mader骨髓炎解剖部位分型,局灶型者6例(7侧)、弥散型者2例(3侧);入院时创面面积为3 cm×2 cm~12 cm×9 cm。采用en bloc切除清创将压疮和慢性骨髓炎病灶组织彻底清除,一期将慢性感染性病灶转变为无菌切口样的新鲜创面,切取面积为10 cm×6 cm~15 cm×9 cm的臀大肌肌瓣转移填塞无效腔。将5例患者创面直接缝合,3例患者创面通过局部皮瓣转移闭合。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情况、住院时间,术后观察患者切口愈合及皮瓣存活情况,随访观察患者压疮及骨髓炎复发情况、患部外观、肌瓣供区继发功能障碍和畸形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20~900(430±150)mL;5例患者进行了术中输血治疗,其中2例患者输入3 U悬浮红细胞、3例患者输入2U悬浮红细胞;8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8~29(23.5±2.0)d。7例患者切口愈合;1例患者翻身过程中切口缝线撕脱,进行二次缝合后愈合。3例进行局部皮瓣转移患者术后皮瓣存活良好。随访6~20个月,8例患者压疮和骨髓炎均未复发,患处皮肤质地良好、轻度色素沉着、无窦道形成,供区均未继发功能障碍或畸形。结论:应用en bloc切除清创联合臀大肌肌瓣治疗坐骨结节压疮合并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较佳,术后压疮和骨髓炎未复发,患处皮肤质地和外观良好,供区未继发功能障碍或畸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治疗经验与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接受手术治疗的41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58例,女57例;年龄(51.2±10.7)岁。根据术中冠状动脉开口探查结果,冠状动脉未受累组342例,冠状动脉受累组73例。通过查阅病区病历系统来收集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的受累分型、部位及冠状动脉处理方式等资料。同时回顾性地收集两组患者间的术前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及预后结果。通过 χ2检验、 t检验及 Mann- 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冠状动脉受累组结果:73例(17.6%,73/415)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单纯左冠受累者8例(11.0%,8/73),右冠受累48例(65.8%,48/73),左冠+右冠同时受累17例(23.3%,23/73)。73例患者的90根冠状动脉受累分型情况:Neri A型47根(52.2%,47/90),Neri B型33根(36.7%,33/90),Neri C型10根(11.1%,10/90)。Neri B/C型冠状动脉受累者大多采用人工血管冠状动脉置换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组间比较,相对于冠状动脉未受累组患者,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术前CK-MB、D-二聚体水平更高,主动脉瓣受累程度更重。手术资料对比提示,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同期处理主动脉根部的比例更高,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的比例亦更高。冠状动脉受累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受累组(12%对4%),术后更易合并心功能衰竭(5%对1%)和肾功能衰竭(26%对13%)。结论:相对单纯A型夹层患者而言,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A型夹层患者更多见于破口位于主动脉近端的夹层患者,同时更易合并严重的主动脉瓣受累。冠状动脉处理方法包括直接缝合固定、冠状动脉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Neri A型大多可通过直接缝合方式固定冠状动脉开口,Neri B/C型则多需置入人工血管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受累患者手术死亡比例更高,术后更易发生心肾功能衰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