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苏AP2基因家族PfWRI1促进植物种子油脂积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AP2转录因子属于AP2/ERF超家族,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以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然而,关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AP2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从紫苏基因组中鉴定到18个AP2家族成员,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顺式作用元件.WRINKLED 1(WRI1)是许多植物物种中脂质生物合成的关键调节因子,在油脂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其中1个成员与AtWRI1序列高度同源,含有2个保守的AP2结构域,命名为PfWRI1.结合转录物组数据分析了 PfAP2家族基因在紫苏不同组织和种子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fWRI1仅在紫苏种子中高表达,暗示Pf-WRI1 可能与种子的发育过程有关.进而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3-PfWRI1,通过农杆菌侵染技术转化野生型(Col)以及突变体(wri1-1)拟南芥,分别获得过表达和回补株系.结果表明,相比于Col,PfWRI1的表达导致拟南芥种子含油率提高了 8.90%~13.57%,并促进转基因拟南芥种子中油酸(C18:1)和亚油酸(18:2)的积累,减少棕榈酸(C16:0)、花生酸(C20:0)和花生一烯酸(C20:1)的积累.此外,外源PfWRI1基因的表达增加了糖酵解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At-PKP-α、AtPKP-β1、AtBCCP2、AtSUS2和AtLIP1的表达.综上所述,PfWRI1可能通过与上述基因互作,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来促进油脂积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电针"夹脊"穴对软骨终板Modic改变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和炎性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软骨终板 Modic 改变(MC)模型兔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软骨终板M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8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 6 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实验兔基于自身免疫学说采用自体髓核填充法制备MC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实验兔予电针双侧L5、L6"夹脊"穴干预,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1 mA,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干预6 d后休息1 d,共干预4周.于造模前后及干预前后观察各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于造模后和干预后采用磁共振成像(MRI)观察实验兔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信号强度;干预后,采用 HE 染色观察实验兔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血小板反应蛋白解整合素金属肽酶5(ADAMTS5)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阳性表达,ELISA 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实验兔软骨终板ADAMTS5、Aggrecan、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降低(P<0.01);L5/L6 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下椎体松质骨出现低信号,分界不清;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明显增多,细胞肿大而肥厚,细胞核皱缩、坏死,聚集排列;软骨终板ADAMTS5阳性表达及IL-1β、TNF-α含量升高(P<0.01),Aggrecan阳性表达降低(P<0.01);软骨终板 ADAMTS5、MMP-13、IL-1β和 TNF-α蛋白表达升高(P<0.01),Aggrecan 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实验兔综合反应评分升高(P<0.01);L5/L6 椎间盘及软骨终板下椎体松质骨信号增强;软骨终板的软骨细胞减少,细胞核轻度皱缩,散在分布;软骨终板ADAMTS5阳性表达及IL-1β和TNF-α含量降低(P<0.05,P<0.01),Aggrecan阳性表达升高(P<0.01);软骨终板ADAMTS5、MMP-13、IL-1β和TNF-α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Aggrecan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能延缓软骨终板MC,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软骨细胞ECM降解和炎性因子分泌、修复变性的软骨终板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嗜酸细胞性食管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EoE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EoE患儿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1.96(4.96,12.81)岁。学龄前期患儿呕吐较为常见(4/5例),学龄期和青春期患儿以腹痛为主(11/13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者占22.22%(4/18),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3.33%(6/18)。55.56%(10/18)的患儿或一级亲属存在过敏史,68.75%(11/16)总IgE水平升高,66.67%(12/18)食物变应原阳性,牛奶、鸡蛋和小麦为常见的变应原。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充血红斑、粗糙、糜烂、线性溃疡、环状改变、犁沟样或皱纸样改变、颗粒样改变、息肉样改变或贲门口松弛。27.78%(5/18)的患儿内镜下表现正常。病理组织学多表现为食管慢性炎症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患儿失访3例,其余15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患儿均采用饮食回避治疗,9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较快缓解,其中1例患儿停药后复发,再次激素治疗有效,另有2例消化道症状出现反复或停药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回避饮食治疗可缓解。结论:EoE多见于年长儿,男童多见,学龄前期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学龄期和青春期多表现为腹痛。部分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多数患儿食物变应原阳性;消化道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诊断EoE的重要手段。饮食回避可起到一定治疗作用。糖皮质激素在EoE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少数患儿存在激素依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HO-1修饰的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Brown Norway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血红素加氧酶-1(HO-1)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联合常温机械灌注(NMP)对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4~5周龄、40~60 g雄性Brown Norway(BN)大鼠2只提取BMMSCs,通过腺病毒转导HO-1;24只7~8周龄、200~220 g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30只8~9周龄、220~240 g雄性BN大鼠为受体,"二袖套"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BN大鼠随机分为5组:Sham组仅开腹关腹;NMP组供肝NMP 4 h;BMP组供肝NMP 4 h+门静脉灌注BMMSCs;HBP组供肝同BMP组,但灌注HO-1/BMMSCs;FK506组供肝NMP 4 h,肝移植术后灌胃他克莫司,每组6只。术后第14天取材检测并计算排斥活动指数(RAI),HE染色及透射电镜分别观察肠道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Western印迹检测肠道组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脂多糖、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结果:HBP组、FK506组RAI为(2.80±0.84)分、(2.20±0.84)分,显著低于NMP组(7.60±1.14)分、BMP组(6.00±1.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肠道HE染色NMP组肠绒毛明显稀疏、皱缩,排列杂乱,BMP组、HBP组、FK506组较NMP组肠道损伤程度减轻。电镜观察HBP组肠上皮细胞微绒毛丰富且排列整齐,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完整。Western印迹检测闭锁小带-1相对表达,HBP组(0.87±0.06),高于NMP组(0.41±0.12)和FK506组(0.52±0.15);闭合蛋白相对表达HBP组(1.28±0.26),高于NMP组(0.27±0.18)和FK506组(0.63±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HBP组血清脂多糖、D-乳酸和DAO浓度均低于NMP组、FK506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HO-1/BMMSCs联合NMP可以保护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BN大鼠的肠道屏障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对选择性胆管插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对选择性胆管插管(selective biliary cannulation,SB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疗的912例胆胰疾病患者的资料,采用Haraldsson 提出的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内镜下分类方法,分析不同十二指肠乳头形态的SBC成功率、预切开率、困难插管率及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发生率等指标。结果:86.95%(793/912)的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形态符合Haraldsson 分型中的一种,其中规则型(Ⅰ型)占77.18%(612/793)、小乳头型(Ⅱ型)占10.21%(81/793)、突出或下垂型(Ⅲ型)占8.58%(68/ 793)、皱折或脊状型(Ⅳ型)占4.04%(32/793)。Ⅰ~Ⅳ型乳头SBC成功率分别为98.86%(605/ 612)、90.12%(73/ 81)、88.24%(60/68)和96.60%(28/32),Ⅰ型乳头SBC成功率高于Ⅱ~Ⅳ型乳头( P均<0.008),Ⅱ型和Ⅲ型乳头SBC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08)。Ⅰ~Ⅳ型乳头预切开率分别为7.84%(48/612)、32.10%(26/81)、50.00%(34/68)和25.00%(8/32),Ⅰ型乳头预切开率低于Ⅱ~Ⅳ型乳头( P均<0.008),Ⅱ型和Ⅲ型乳头预切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08)。Ⅰ~Ⅳ型乳头困难插管率分别为12.42%(76/612)、39.51%(32/81)、58.82%(40/68)和28.12%(9/32),Ⅰ型乳头困难插管率低于Ⅱ型和Ⅲ型乳头( P均<0.001),Ⅲ型乳头困难插管率高于Ⅳ型乳头( P=0.004),Ⅰ型与Ⅳ型乳头、Ⅱ型与Ⅲ型乳头困难插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08)。Ⅰ~Ⅳ型乳头PEP发生率分别为2.61%(16/612)、12.35%(10/81)、5.88%(4/68)和6.25%(2/32),Ⅱ型乳头PEP发生率高于Ⅰ型乳头( P<0.001),Ⅰ型与Ⅳ型乳头、Ⅱ型与Ⅲ型乳头PEP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08)。 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形态影响SBC。Ⅰ型乳头的SBC最为容易;Ⅱ型和Ⅲ型乳头的SBC较难,且Ⅱ型乳头的SBC需警惕PEP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细胞膜包被纳米载Toll样受体4激动剂囊泡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治疗骨肉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制备靶向递送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激动剂的细胞膜包被纳米囊泡,探讨其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治疗骨肉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聚碳酸酯膜挤出器制备载TLR4激动剂的细胞膜包被纳米囊泡,利用透射电镜和粒度仪检测其形状及粒径,并测量和计算纳米囊泡对TLR4激动剂的载药性能。将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应用DiD红色荧光染料标记后与巨噬细胞体外共孵育培养,通过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测纳米囊泡对巨噬细胞的靶向性及调控巨噬细胞功能的作用。体外细胞实验中构建细胞共培养体系,未处理组、TLR4激动剂组、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组分别处理上层巨噬细胞后,收集下层骨肉瘤细胞进行CCK-8、克隆形成实验,评估对骨肉瘤细胞活力、增殖等功能的影响。动物实验中构建小鼠骨肉瘤皮下移植瘤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未处理组、TLR4激动剂组、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组。尾静脉注射后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观察纳米囊泡的体内肿瘤靶向性,连续检测计算肿瘤组织的体积。取皮下移植瘤切片染色标记巨噬细胞相关标志物,评估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作用;切片行TUNEL荧光染色观察骨肉瘤细胞凋亡水平。结果:透射电镜显示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呈圆形,粒径约200 nm。0.05 mg TLR4激动剂与0.1 mg纳米囊泡共孵育是制备载药纳米囊泡的最佳条件,包封率约35%,载药量约0.11 mg/mg,可高效装载递送TLR4激动剂。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显示DiD标记的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在巨噬细胞中明显聚积,且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荧光明显增强,可诱导巨噬细胞发生M1型极化。体外细胞实验光镜下可见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组骨肉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皱缩、变圆;CCK-8、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相比未处理组和TLR4激动剂组,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组骨肉瘤细胞活力、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显示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在体内肿瘤组织局部富集,而在全身其他脏器无分布。载TLR4激动剂纳米囊泡组肿瘤组织生长明显被抑制,取皮下移植瘤切片染色显示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荧光明显增强(iNOS相对荧光强度为3.27±0.19),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荧光明显下降(CD163相对荧光强度为0.14±0.04)。TUNEL荧光染色显示骨肉瘤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升高(TUNEL相对荧光强度为9.53±0.21)。结论:细胞膜包被纳米载TLR4激动剂囊泡可靶向递送TLR4激动剂至骨肉瘤肿瘤组织,诱导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从而杀伤骨肉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一例 ATP6V0A2基因变异所致常染色体隐性皮肤松弛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一例 ATP6V0A2基因相关常染色体隐性皮肤松弛症(autosomal recessive cutis laxa, ARCL)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收集1例 ATP6V0A2基因相关ARCL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trio-whole exome sequencing, trio-WES),Sanger测序对可能的变异位点进行验证,并复习文献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征。 结果:患儿5岁2月龄,身高109.5 cm(40%),体重14.2 kg(<3%),眼裂下斜、眼距宽、宽鼻梁、前额突、长人中,腹部、双侧腹股沟皮肤松弛、皱纹明显,双侧隐睾,既往有"脐疝"病史, ATP6V0A2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包含1个移码变异c.1421_1424delAGTC(p.Val476Thrfs*71)和1个剪接位点变异c.2293+1G>A,2个变异位点文献均未见报道。本研究对既往文献报道的75例 ATP6V0A2基因相关ARCL患者的临床表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皮肤松弛(100%,75/75)、特殊面容(78.7%,59/75)和前囟大或闭合延迟(65.3%,49/75)是最常见临床特征,眼裂下斜(57.3%,43/75)、宽鼻梁(40.0%,30/75)和长脸(34.7%,26/75)是最常见的面部特征。 结论:当患者出现皮肤松弛,合并特殊面容、前囟大或闭合延迟、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和癫痫等应考虑 ATP6V0A2基因相关ARCL。全外显子组测序是一种快速鉴定致病变异的精确方法,有助于早期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脉冲电磁场对大鼠椎间盘退变及A2A腺苷受体介导的活性氧/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PEMF)对椎间盘退行性病变(IDD)大鼠髓核A2A腺苷受体(A2AR)的调控效应,并探讨其对A2AR介导的活性氧(ROS)/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组(简称模型组)、A2AR激动剂CGS-21680治疗组(简称激动剂组)、PEMF组和PEMF联合CGS-21680治疗组(简称观察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制成IDD动物模型。制模后激动剂组向L 5-6椎间盘组织注射100 μl CGS-21680,PEMF组给予PEMF干预,观察组注射CGS-21680后再给予PEMF干预,PEMF干预时间为14 d。培养大鼠原代髓核细胞,将其分为对照组、IL-1β模型组(简称IL-1β组)、激动剂组、PEMF组和观察组,各组细胞干预方法同上。于制模8周后采用HE染色评估各组大鼠椎间盘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采用TUNEL染色评估髓核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法测定8-OHDG表达,采用ELISA试剂盒等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ROS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2AR、PI3K、AKT及p-AKT蛋白水平。 结果:模型组大鼠髓核细胞明显皱缩、坏死,纤维环断裂;观察组纤维环完整,髓核结构基本趋于正常。激动剂组、PEMF组及观察组SOD水平及A2AR、PI3K、p-AKT、AKT蛋白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MDA、ROS及8-OHDG表达均显著降低( P<0.05);并且观察组ROS水平亦显著低于激动剂组及PEMF组( P<0.05),p-AKT磷酸化水平则显著高于激动剂组及PEMF组( P<0.0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激动剂组、PEMF组及观察组髓核细胞SOD水平、A2AR、PI3K、p-AKT、AKT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IL-1β组,MDA、ROS及8-OHDG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并且观察组ROS表达亦显著低于激动剂组和PEMF组( P<0.05),A2AR蛋白含量及p-AKT磷酸化水平则明显高于激动剂组及PEMF组( P<0.05)。激动剂组、PEMF组及观察组髓核细胞Bax水平均较IL-1β组显著降低,Bcl-2表达则明显升高( P<0.05),并且观察组细胞凋亡率亦显著低于激动剂组和PEMF组,Bcl-2表达则显著高于激动剂组及PEMF组( P<0.05)。 结论:PEMF可通过上调A2AR活性,减少ROS生成,从而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联合A2AR激动剂能进一步激活PI3K/Akt磷酸化,下调促凋亡蛋白Bax水平,上调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从而抑制髓核细胞凋亡,减缓IDD恶性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副阴囊、假重复阴茎伴会阴脂肪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先天性副阴囊、假重复阴茎伴会阴脂肪瘤的病例。患儿7月龄,因“生后发现会阴肿物”入院,体格检查时可于阴囊和肛门之间可见一4 cm×4 cm大小肿物,皮肤色素沉着、皱褶,似阴囊皮肤,其内未触及睾丸。肿物表面有一似阴茎物,未见正常尿道口;阴囊、阴茎外观正常,其内触及双侧睾丸。其他器官无异常。染色体核型为46,XY。会阴超声、MRI、排泄性尿道造影示该肿物与阴茎、尿道、直肠和肛门无关。手术中发现正常阴茎顺时针扭转约90°,遂切除该肿物及阴茎样结构,并行会阴整形术。病理提示该肿物为副阴囊及脂肪瘤,阴茎样结构无海绵体,为假重复阴茎。先天性副阴囊、假重复阴茎伴会阴脂肪瘤三联征罕见。术前明确肿物与泌尿生殖道、肛门直肠的解剖关系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期发病的PYCR1基因变异相关皮肤松弛症ⅡB型2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PYCR1基因变异引起的遗传性皮肤松弛症ⅡB型新生儿临床特点。方法:对2023年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例遗传性皮肤松弛症ⅡB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皮肤松弛症”“常染色体隐性皮肤松弛症”“PYCR1基因”“新生儿”“先天性”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以“cutis laxa”“autosomal recessive cutis laxa”“PYCR1 gene”“newborn”“congenital”为关键词检索PubMed、Clinical trials和Embas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6月1日收录的相关文献,总结PYCR1基因变异相关的遗传性皮肤松弛症ⅡB型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特点。结果: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患儿均为足月小于胎龄儿,新生儿期即表现为特殊面容、喂养困难、皮肤松弛、生长迟缓及不同程度的髋关节脱位。家系全外显子检测结果提示2例患儿均存在PYCR1基因变异,分别为c.743G>A:p.G248E纯合错义变异和c.345del:p.R116Gfs*6纯合移码变异。文献检索到110例PYCR1基因相关皮肤松弛症ⅡB型病例,主要临床表型为皮肤松弛(100%)、生长发育迟缓(98.2%)、特殊面容(包括三角脸、球状鼻等)(96.4%)、宫内生长受限(91.8%)、髋关节脱位(83.6%)、智力障碍(81.8%)、腹壁静脉显露(80.9%)、肌张力减低(79.1%)、手指挛缩或拇指内收(77.3%)、前囟增大(61.8%)、腹股沟疝(49.1%)、蓝巩膜(47.3%)、胼胝体发育异常(20.9%)等。基因变异包括错义变异、剪切位点变异、移码变异、内含子变异、无义变异等。结论:PYCR1 基因变异相关的遗传性皮肤松弛症ⅡB型以皮肤松弛、特殊面容、生长发育迟缓、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为主要临床表型,与其他类型的皮肤松弛症有部分重叠,明确诊断有赖于基因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