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解扶正颗粒促进凋亡和自噬逆转结直肠癌细胞多药耐药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清解扶正颗粒(QFG)对人结直肠癌HCT-8/5-FU耐药细胞的逆转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结直肠癌HCT-8细胞及HCT-8/5-FU耐药细胞,计算不同化疗药物的耐药指数(RI)和QFG的逆转倍数(RF);设立空白对照组(0 mg/mL)和不同浓度(0.25、0.5、1.0 mg/mL)QFG干预组;各组干预48 h后,通过罗丹明-123(Rho123)染色和多柔比星(DOX)染色检测细胞外排泵功能,通过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存活能力,应用磷脂酰丝氨酸(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应用Cyto-ID染色检测细胞自噬,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糖蛋白(gP)、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SQSTM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 Ⅱ的蛋白表达.结果:HCT-8/5-FU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DOX)和顺铂(DDP)均耐药,QFG可有效逆转化疗耐药,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QFG显著增加Rho123、DOX和Cyto-ID的平均荧光强度(均P<0.05);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率(P<0.05),提高细胞凋亡率(P<0.05);和空白对照组比较,QFG抑制P-gP、p62的蛋白表达(P<0.05),降低Bcl-2/Bax比值(P<0.05),促进LC3-Ⅱ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QFG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外排泵功能,从而逆转多药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发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细胞毒性药物用药错误(ME)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PIVAS所有含细胞毒性药物的处方,筛选出药师审核处方时发现的ME(定义为处方错误),并翻阅PIVAS"用药错误记录本"筛选出同时段PIVAS内部发生的ME(定义为调配错误),对所有细胞毒性药物相关ME的分级、分类、发生环节、引发人员、错误内容和涉及的药物进行描述性分析。另将在PIVAS未被发现而传递至下一环节的ME定义为出门错误。结果:设定时段我院PIVAS共收到细胞毒性药物处方347 367例,发现1 080例ME,ME发生率为0.31%。1 080例ME均为未造成患者伤害的B级错误,其中处方错误841例(77.87%),调配错误239例(22.13%);调配错误中有5例未被拦截而导致出门错误,出门错误发生率为0.01‰(5/347 367)。错误内容排在前5位者分别为溶媒错误(63.15%,682/1 080)、处方不完整(11.67%,126/1 080)、数量错误(8.80%,95/1 080)、用量错误(6.11%,66/1 080)和静脉给药方法错误(4.35%,47/1 080)。1 080例ME共涉及细胞毒性药物32种,排名前5位者依次为紫杉醇(23.24%,251/1 080)、氟尿嘧啶(12.59%,136/1 080)、多柔比星(6.39%,69/1 080)、顺铂(5.46%,59/1 080)和依托泊苷(5.37%,58/1 080)。结论:我院PIVAS细胞毒性药物ME发生率为0.31%,均为B级错误。ME分类主要为处方错误,内容主要为溶媒错误,涉及的药物主要为紫杉醇、氟尿嘧啶、多柔比星、顺铂和依托泊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治疗方式对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常规化学药物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治疗的82例T-LBL患(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未移植组(49例)和移植组(33例),移植组又根据不同移植方式分为allo-HSCT组(22例)和auto-HSCT组(11例),未移植组绝大部分患者采用环磷酰胺+美司钠+阿霉素+地塞米松+长春新碱/甲氨蝶呤+阿糖胞苷(Hyper CAVD A/B)方案进行诱导缓解,6例使用环磷酰胺+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CAT)、依托泊苷+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泼尼松(EPOCH)、大剂量甲氨蝶呤+地塞米松,长春新碱+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培门冬酶+泼尼松(VDCLP)等方案为基础进行诱导缓解,移植组在接受多药联合强化诱导治疗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观察患(受)者的总存活率和无进展存活(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率等,对其进行疗效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82例患(受)者,男64例,女18例,年龄为23岁(11~74)岁。62例(75.61%)临床分期为Ⅲ~Ⅳ期,43例(53.44%)起病时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全身症状(B症状),其中骨髓受累50例(61.00%),Ann Arbor分期Ⅲ期及以上33例(80.5%);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的共65例(79.27%),>2分的共17例(20.73%);国际预后指数(IPI)≤3分的共63例(76.83%),>3分的共19例(23.17%)。全部82例患(受)者的随访时间为27.5个月(5~118)个月,3年总存活率、无进展存活(PFS)率分别为53.64%(95% CI:42.35%~64.62%)和47.56%(95% CI:36.53%~58.82%)。未移植组、移植组3年总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95% CI:29.12%~57.71%)比69.70%(95% CI:51.13%~83.79%), P=0.014],3年PFS率分别为38.76%(95% CI:25.54%~53.76%)和60.61%(95% CI:42.24%~7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2)。 结论:T-LBL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相较于单纯化疗可改善长期预后,但auto-HSCT和allo-HSCT的疗效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编码RNA在阿霉素心脏毒性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阿霉素是一种有效的蒽环类化疗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单独或联合化疗。但阿霉素所造成的心脏毒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尽管有大量的研究投入,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靶点能够在保障化疗效果的同时降低阿霉素所致心肌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非编码RNA与阿霉素心脏毒性有关,进一步阐释两者的相互关系或将为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AD和BDD方案诱导化疗新诊断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BAD(硼替佐米+多柔比星+地塞米松)和BDD(硼替佐米+脂质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对新诊断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诱导化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科确诊并采用BAD或BDD方案诱导化疗的80例新诊断活动性MM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49例,女性为31例;中位年龄为57.5岁(51.2~63.8岁)。按照化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BAD组( n=47)和BDD组( n=33)。对患者的随访日期截至2020年3月31日。回顾性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后,2组患者的高质量缓解率和总反应率(ORR)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曲线,并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PFS和OS期。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不同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经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205391),并与所有受试者及家属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BAD组和BDD组患者年龄,性别、MM类型、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PS)构成比,以及骨髓浆细胞比例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 BAD组MM患者接受诱导化疗的中位疗程数为4个(2~7个),BDD组为5个(2~8个),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687, P=0.492);2组患者的高质量缓解率[44.7%(21/47)比54.5%(18/33)]、ORR[80.9%(38/47)比87.9%(29/33)]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755、0.704, P=0.385、0.402)。③中位随访时间24.5个月(6.0~61.0个月),BAD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S期分别为32.0个月(95% CI:29.2~34.8个月)和37.0个月(95% CI:24.4~49.6个月),与BDD组的35.0个月(95% CI:31.2~38.8个月)和51.0个月(95% CI:32.8~69.2个月)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2.617、1.247, P=0.106、0.264)。④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2组患者所有级别(1~5级)和3~5级白细胞减少(70.2%比60.6%,36.2%比30.0%),中性粒细胞减少(63.8%比57.6%,23.4%比21.2%)及血小板减少(66.0%比60.6%,40.4%比36.4%)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方面,与BAD组比较,BDD组患者心脏毒性(所有级别:12.1%比31.9%, χ2=4.194, P=0.041;3~ 5级:3.0%比21.3%, χ2=4.013, P=0.045),脱发(所有级别:21.2%比53.2%, χ2=8.261, P=0.004; 3~5级:9.1%比34.0%, χ2=6.665, P=0.010),恶心(所有级别:33.3%比57.4%, χ2=4.520, P=0.033;3~5级:9.1%比27.7%, χ2=4.178, P=0.041),呕吐(所有级别:18.2%比40.4%, χ2=4.465, P=0.035;3~5级:6.1%比23.4%, χ2=4.285, P=0.038)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BDD方案诱导化疗新诊断活动性MM患者的总体疗效与BAD方案相当,但是前者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后者显著降低,可以减轻患者心脏毒性,降低脱发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风险。BDD方案是BAD方案的良好替代方案,可作为临床上诱导化疗新诊断活动性MM患者的优先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载阿霉素新型改性壳聚糖纳米微粒控释载体对骨肉瘤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缓释载体用于骨肉瘤治疗研究。方法:2%乳酸水溶液制备水溶性的壳聚糖乳酸盐,pH 5.0的反应体系中,壳聚糖乳酸盐与TPP以10:1的投料比制备载阿霉素的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ChLa-Dox NPs),动态光散射(DLS)分析其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扫描电镜进行微观形貌学表征,ChLa-Dox NPs的生物学效应检测则通过缓释载体体外缓释动力学、MG63骨肉瘤细胞系细胞毒性实验、细胞迁徙能力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在pH 5.0及壳聚糖乳酸盐:TPP的投料比为10:1的反应条件下制备的ChLa-DoxNPs平均粒径为142.4±1.21 μm,多分散系数(PDI)为0.14±0.01,Zeta电位为+29.2 mV。ChLa-DoxNPs在体外10h时阿霉素达到缓释平台期,缓释12 h内阿霉素累积释放率为(69.4±2.6)%;MG63细胞系骨肉瘤细胞模型实验中,空载纳米微粒组细胞存活率为92.36±3.17%,而不同载药量的ChLa-Dox NPs组具备显著的骨肉瘤细胞杀伤作用。相比空载体组,ChLa-Dox NPs对骨肉瘤细胞迁徙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明显促进骨肉瘤凋亡的发生[(凋亡率为(54.08±2.53%)]。结论:经改良制备的载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符合抗肿瘤纳米载体的理化特性要求,生物相容性好,体外缓释动力学及抗骨肉瘤相关分子-细胞生物学检测表明其具备较好的阿霉素缓释特性,体外能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徙并促进其凋亡,具有较明确的临床转化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通过Yes相关蛋白调节阿霉素诱导急性肾损伤小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和Yes相关蛋白(YAP)是否参与急性肾损伤(AKI)中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凋亡及其机制。方法:15只6~8周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阿霉素(ADR)干预组、ADR+ CaMKⅡ抑制剂(K)干预组( n=5)。ADR干预小鼠建立AKI模型,HE染色观察小鼠肾小管细胞损伤,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小鼠血肌酐值。ADR干预体外培养HK-2细胞建立RTEC凋亡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ADR、ADR+K、YAP-siRNA、CaMKⅡ活化剂(C)、C +oYAP(过表达YAP)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免疫印迹检测小鼠肾组织和HK-2细胞总蛋白Bax和Bcl-2、胞质蛋白pCaMKⅡ和CaMKⅡ、核YAP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R干预小鼠肾小管细胞损伤增加和血肌酐值升高,予K后肾小管细胞损伤减少、血肌酐值降低(均 P<0.05)。ADR干预的RTEC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予K后细胞凋亡减轻( 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siRNA空白对照组比较,YAP-siRNA和C干预的RTEC中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均 P<0.05),而C干预RTEC的同时予oYAP后细胞凋亡又减轻( 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DR干预的RTEC和小鼠肾组织细胞中,pCaMKⅡ/CaMKⅡ、Bax蛋白的表达增加而核YAP蛋白、Bcl-2蛋白的表达减少(均 P<0.05),予K后这些作用减轻(均 P<0.05)。 结论:CaMKⅡ可能通过YAP调节ADR诱导AKI小鼠的RTEC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致手足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58岁女性乳腺癌患者行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后给予环磷酰胺+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方案化疗2次,化疗前均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预处理,每次化疗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黏膜溃疡,双手、双足红肿,症状呈加重趋势,但几天后均自行好转。第3次化疗后患者双手、双足红肿伴水疱渗液,体温升高,最高达40.0 ℃,背部出现大片红斑,腋下红斑伴糜烂渗出,口腔黏膜溃疡。考虑患者手足综合征的可能性大,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头孢西丁钠、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患处及保持皮肤湿润等外部皮肤护理措施。治疗15 d后患者手足症状好转。后期停用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改用多西他赛治疗,手足症状未再出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程序性死亡因子-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PD)-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合并CNS受累的R/R 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以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200 mg/次,每2周1次)为主的多种方案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1,男性,50岁,因"左眼胀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7年2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后,因CNS DLBCL复发,于2018年10月行auto-HSCT,2019年3月再次出现CNS和外周DLBCL复发。患者2,女性,44岁,因"扁桃体肿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6年7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经二线R-DICE(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昔)方案治疗后,再次获得完全缓解(CR),并于2018年5月行auto-HSCT。患者于2018年12月,再次复发。②患者1先后接受13次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主的方案治疗,在接受第10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获得部分缓解(PR),接受第13次治疗后,获得不确定的CR(CRu)。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处于良好的持续缓解状态。患者2接受5次含卡瑞利珠单抗方案治疗无效,此后死于疾病进展。③在接受第4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患者1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均检测到卡瑞利珠单抗,浓度分别为34 968.86和494.57 ng/mL;患者2血清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浓度为26 538.14 ng/mL,但其脑脊液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检测值低于仪器检测下限。④文献复习结果:目前尚无能够预示PD-1抑制剂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PD-1抑制剂单药,除对几种特定类型淋巴瘤显示出较好疗效外,对于R/R DLBCL患者的治疗反应率较低,PD-1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结论:R/R DLBCL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后,可对其开展血清和脑脊液药物浓度检测。脑脊液中检测到PD-1抑制剂,可能预示其对CNS病灶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与疗效有无直接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达雷妥尤单抗单独或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19例M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独使用达雷妥尤单抗2例,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DRD)方案6例,联合脂质体多柔比星+地塞米松(DVD)方案1例,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顺铂(DECP)方案2例,联合伊沙佐米+地塞米松(ID)方案3例,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BD)方案2例,联合地塞米松(DD)方案3例,分析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8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例,部分缓解(PR)5例,疾病稳定(SD)1例,疾病进展(PD)4例,总反应率(ORR)73.7%(14/1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0.42个月(95% CI 8.04~12.7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52.06个月(95% CI 37.85~66.27个月)。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3级淋巴细胞减少3例,2级贫血5例,2级恶心、呕吐7例,输液相关不良反应7例。 结论: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MM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