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与环境中豚鼠气单胞菌系统发育分析以及毒力和耐药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食品与环境中49株豚鼠气单胞菌菌种鉴定、毒力与耐药性检测。方法:VITEK、API 20NE生化鉴定, gyrB、 rpoD系统发育分析;PCR检测 act、 alt、 ast、 lip、 ahp、 aerA、 hlyA、 ompA1、 fla基因;AST-GN16药敏试验。 结果:生化鉴定为豚鼠/嗜水气单胞菌株54株,经系统发育分析豚鼠气单胞菌49株,嗜水气单胞菌4株,中国台湾省气单胞菌1株。毒力基因 alt、 lip、 ompA1、 fla、 act、 aerA、 hlyA检出率依次为100.00%、100.00%、79.59%、14.29%、2.04%、2.04%、2.04%,未检出 ast、 ahp;存在4种毒力基因组合,优势组合为 alt/ lip/ ompA1(32/49)。豚鼠气单胞菌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安曲南耐药率依次为79.59%、14.29%、10.20%、6.12%、4.08%、4.08%、2.0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替加环素、呋喃妥英均敏感;2株多重耐药菌株。 结论:gyrB、 rpoD可有效鉴定豚鼠/嗜水气单胞菌, rpoD可区分近亲缘关系豚鼠与中国台湾省气单胞菌;所有豚鼠气单胞菌均携带2种以上毒力基因,1株环境源菌携带7种毒力基因;青霉素类普遍耐药,产生β-内酰胺酶是最主要耐药机制;未发现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呋喃类耐药菌株;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存在多重耐药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艰难梭菌感染主要ST型菌株生物学特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致医院感染性腹泻艰难梭菌主要序列型别(ST81、ST8和ST42)之间的毒力特征、芽孢形成能力及耐药机制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住院腹泻患者送检艰难梭菌培养的稀便标本816份进行艰难梭菌分离和培养。以该院主要序列型别的艰难梭菌ST81(26株)、ST8(15株)和ST42(14株)为实验菌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艰难梭菌的毒素基因和毒素A/B蛋白的表达;采用平板涂布法检测艰难梭菌的芽孢形成能力;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艰难梭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采用PCR方法扩增耐药基因、测序及氨基酸突变分析艰难梭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氨基酸的突变位点。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ST81型菌株为 tcdA-tcdB+/cdtA-cdtB-毒素型别,ST8和ST42型菌株均为 tcdA+tcdB+/cdtA-cdtB-毒素型别,ST42、ST8和ST81型别菌株产生毒素A/B蛋白的产量分别为41.9、2.4和0.83,ST42和ST8组毒素A/B蛋白的产量高于ST8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ST42菌株毒素A/B蛋白的产量高于ST8组( P=0.045)。ST81、ST8和ST42型菌株的芽孢形成数量分别为494×10 5 CFU/ml、160×10 5 CFU/ml和166×10 5 CFU/ml,ST81型菌株的芽孢形成数量明显高于ST8和ST42型菌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ST81型菌株为多重耐药菌,对头孢曲松、莫西沙星、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等抗菌药物均耐药,耐药率均为100%(26/26),ST8型菌株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为9/15,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1/15。ST81型别菌株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高于ST8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ST81型别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于ST8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5)。ST42型对头孢曲松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0和3/14。ST81型菌株对头孢曲松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ST42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ST81型菌株携带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相关基因 ermB阳性率[100%(26/26)]高于ST8组(1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5)。喹诺酮类的耐药基因 gyrA和 gyrB编码的氨基酸突变分析显示,ST81和ST8型别菌株 gyrA和 gyr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同时发生突变,但 gyr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突变位点不同。ST81型菌株为82位点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和426位天冬氨酸突变为缬氨酸,ST8型菌株为82位点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和426位天冬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ST42型别菌株 gyr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为单突变,82位点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 结论:ST81型和ST42均为多重耐药菌,ST81型芽孢形成能力较强,ST42型别毒力较强。ST81和大部分ST8型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较强,需警惕多重耐药性ST81、较强毒力高耐药性ST42和ST8型菌株在医院的播散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纹带棒状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建立纹带棒状杆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探讨临床分离纹带棒状杆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关系。方法:筛选出7个管家基因( gyrA、 gyrB、 hsp65、 sodA、 secA1、 rpoB、16S rRNA),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所得序列通过SeqMan 软件进行拼接。采用DnaSP 5.10.01软件、Splits tree 4.14.2软件对管家基因的多样性及基因重组特征进行评价;采用MEGA 7.0.14软件基于序列型别(ST)采用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BioNumerics软件基于ST特征值构建最小生成树,并用eBURST软件分析ST间遗传进化关系。 结果:所选的7个位点在所有试验菌株中均获得了预期的扩增产物;Splits tree表明所有纹带棒状杆菌的聚类一致,提示基因重组是推动纹带棒状杆菌进化的潜在动力;MLST将344株纹带棒状杆菌分成72个STs,85.7%的菌株形成克隆复合体(CC)结构,CC19形成了优势克隆复合体,但包含菌株数最多的ST为该克隆复合体中的ST16。ST具有一定的地域聚集性且与分离年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我国纹带棒状杆菌呈现高度的遗传多样性,CC19为优势克隆复合体。本研究建立的MLST分型方案可用于纹带棒状杆菌的分型,但尚需优化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探索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二代测序(NGS)检测方法在痰标本和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中耐药性的诊断效能,从而探讨NGS方法检测痰标本耐药性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收集了北京胸科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50例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和相应的临床分离菌株。用NGS方法分别检测痰标本和相应的临床分离菌株 katG、 inhA、 rpoB、 embA、 embB、 rpsL、 rrs、 gyrA、 gyrB、 tlyA的基因突变。采用比例法对菌株进行表型药敏试验(drug susceptibility test,DST)。以DST结果为参考,分别计算临床菌株NGS方法、痰标本NGS方法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以及与表型DST的一致性统计量( Kappa)。对于NGS检测在痰标本和菌株样本中的准确性比较用 χ2检验。 结果:在各种突变基因中, rpoB(63.83%,30/47)与 rrs(57.45%,27/47)最常见,其次是 katG(46.81%,22/47)、 rpsL(29.79%,14/47)、 gyrA(27.66%,13/47)、 embB(21.28%,10/47)、 tlyA(12.77%,6/47)、 gyrB(8.51%,4/47),以及 inhA启动子区(19.15%,9/47)、 embA启动子区(12.77%,6/47)突变。NGS方法与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二线注射类药物(链霉素、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表型相比,在痰样本中,敏感度分别为85.71%、91.67%、77.78%、81.82%、100.00%、87.50%、100.00%、69.23%,特异度分别为100.00%、94.12%、87.50%、89.47%、97.06%、96.97%、94.29%、89.29%。在菌株样本中,敏感度分别为92.86%、100.00%、81.82%、86.96%、88.89%、80.00%、100.00%、85.71%,特异度分别为100.00%、92.86%、87.10%、94.74%、100.00%、100.00%、97.14%、92.86%。与表型药敏结果相比,在痰标本中,NGS方法对异烟肼、利福平、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具有较好的检测效能( Kappa值≥0.75);在菌株中,NGS方法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及左氧氟沙星具有较好的检测效能( Kappa值≥0.75)。以NGS方法检测菌株的准确度为参照,检测的所有药物耐药情况在菌株和痰标本中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表明通过NGS技术检测痰标本及菌株基因型来预测异烟肼、利福平及二线注射类药物(卷曲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耐药均具有较好的效能,提示NGS方法直接检测痰标本作为早期耐药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及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肠沙门菌肠道亚种沃兴顿株引起血流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女,出生6 d 19 h,以“皮肤黄染3 d,发热6 h”于2023年3月31日就诊于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4月1日报告血培养危急值:革兰阴性杆菌,经质谱及生化经鉴定为沙门菌属,血清型AF多价(-),Vi(-),考虑为非A~F群沙门菌。传代培养后血清凝集试验结果为:O13,23 Hz,l,w,利用16S rRNA和gyrB基因测序鉴定为肠沙门菌肠道亚种沃兴顿株,与血清学试验相符。患儿经氨苄西林舒巴坦抗感染治疗14 d后病情好转出院。沙门菌鉴定需同时进行细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试验,以保证检测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病原学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生殖支原体耐药现状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殖支原体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已出现耐药,且耐药率逐年增加,甚至出现了多重耐药的现象。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由23S rRNA单碱基突变所致,氟喹诺酮类耐药与 parC、 gyrA、 gyrB、 parE突变相关,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尚不明确。生殖支原体耐药发展迅速,如何控制其发展及寻找新药物治疗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文就生殖支原体耐药机制及其耐药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株新ST型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对不同耐药表型不动杆菌属细菌的抑制现象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究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动杆菌属细菌的生长抑制现象。方法:2020年12月10日自河南省省立医院神经内科1例危重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标本中分离到1株可抑制其他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命名为SL- A.baumannii。为进一步探究该抑制现象,收集40株不动杆菌分离株,比较抑制作用的发生率、分离株的同源性关系、药敏特征、蛋白质聚类分析等。 结果:对SL- A.baumannii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等位基因gltA、gyrB、gdhB、recA、cpn60、gpi和rpoD编号为33、12、40、26、48、54和5,将其原始数据上传到PubMLST数据库后,获得了新的型别号ST-2442。该新型别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SL- A.baumannii对36株不动杆菌(其中鲍曼不动杆菌30株、皮特不动杆菌3株、洛菲不动杆菌2株、沃森不动杆菌1株)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90%(36/40);受其抑制的这36株分离株中全敏感型18株(50%)、多重耐药菌16株(44.44%,含全耐药菌2株、泛耐药菌11株)、其他耐药型2株(5.56%)。 结论:SL- A.baumannii(PubMLST/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数据库/编号:6942)这一新型别(ST-2442)的鲍曼不动杆菌野生分离株对不同耐药表型的不动杆菌属细菌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利福平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表型耐药与其基因突变的一致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利福平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对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s)耐药基因突变特征与 FQs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2021年北京市结核病防治机构及定点医院收治的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ifampicin resistant tuberculosis,RR-TB)患者分离培养阳性菌株进行微孔板法药物敏感性检测,总结RR-TB患者菌株对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fx)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fx)的MIC值;同时进行一代测序.分析FQs耐药相关基因gyrA和gyrB突变特征与FQs MIC之间的关系;以表型药物敏感性试验(phenotypic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pDST)结果为参照标准,评价基因型药物敏感性试验(genotypic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gDST)对FQs耐药的检测效能;探讨RR-MTB对FQs表型耐药与基因型耐药差异的原因.结果:303株RR-TB患者菌株中,FQspDST耐药率为27.7%(84/303),gyrA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5.1%(76/303),未检测到gyrB基因突变.以pDST结果为参照标准,gDST检测RR-MTB的FQs耐药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5%(71/84;95%CI:74.6.1%~91.2%)和97.7%(214/219;95%CI:94.5%~99.1%).两种方法结果不一致的菌株有25株,不一致率为8.3%(25/303).FQs耐药菌株的MIC主要为2 μg/ml,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发生在第94位点(53.9%,41/76),gyrA基因在第88和94位点突变与pDST耐药完全一致,而第90和91位点突变的pDST耐药一致率分别为95.8%(23/24)和3/5.第88位点的突变与Lfx pDST耐药相关,与Mfx pDST高浓度耐药相关;第90位点的突变以丙氨酸转变为缬氨酸为主(92.3%,24/26),该突变发生的Lfx和Mfx最低MIC为临界浓度(1 μg/ml和0.25 μg/ml).第94位点天冬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均为Lfx和Mfx高浓度耐药(1/1),该位点天冬氨酸突变为酪氨酸与Lfx耐药(1/1)相关,与Mfx高浓度耐药相关(1/1).结论:北京地区RR-MTB的FQs耐药的主要机制是gyrA基因突变,不同gyrA基因突变提示FQs耐药水平存在差异.FQs pDST和gDST检测RR-MTB的结果高度一致,可及早应用gDST检测RR-TB患者的FQs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2018-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18-2022年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用发病数、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指标对2003-2022年间阿荣旗人间布病地区、时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对该地区人间布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种型鉴定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结果 2018-2022年间,阿荣旗报告本地布病病例1 55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5.13/10万,病例数及发病率逐年波动,2019年布病发病人数最多(466例);春夏季为报告病例高峰期;全旗12个乡镇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多分布在六合镇(281例);男女性别比为2.12∶1;病例主要集中在年龄为30~55岁(占比67.89%);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比86.81%).分析数据表明,该地区人间布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30~55岁农民多发,应开展针对性的监测干预.2022年从9例患者中分离获得布鲁氏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9株菌均为羊种布鲁氏菌,其中2株羊1型、4株羊2型、2株羊3型、1株变异株;MLST分型显示7株MLST 8型、1株MLST 12型、1株由于gyrB基因突变导致产生了新序列型.结论 目前阿荣旗人间布病疫情仍十分严峻,农民由于饲住同区且缺乏动物饲养与防疫的相关知识,30~55岁的农民为布病感染高危人群.强化该地区人畜间布病监测和高危人群的干预,同时,推进布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普及以遏制布病的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嗜水气单胞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4/5/11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根据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gyr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扩增引物,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的方法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及灵敏度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嗜水气单胞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可在38℃最适温度下30min内无干扰地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对嗜水气单胞菌纯培养物和基因组DNA的最小检出限为103 cfu/mL和100 pg/nL.利用建立的RPA-LFD与普通PCR同时检测杂交鲟鱼处理临床样品的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通过对RPA反应条件的探索和优化,成功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迅速,与普通PCR相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为未来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