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D-L1和PD-1在合并血吸虫肠病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在合并血吸虫肠病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宣城市人民医院2014—2021年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134例,其中合并血吸虫肠病74例为病例组,非合并血吸虫肠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D-L1和PD-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组间表达差异及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病例组癌细胞PD-L1、癌间质淋巴细胞P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4%、60.8%,对照组癌细胞PD-L1、癌间质淋巴细胞PD-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0%、40.0%,病例组PD-L1、PD-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55、5.74,均 P < 0.05);病例组PD-L1、PD-1表达与癌淋巴结转移及高TNM分期相关( P < 0.05)。 结论:PD-L1和PD-1在合并血吸虫肠病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其侵袭性行为有相关性,PD-1/PD-L1信号途径可能参与合并血吸虫肠病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分子学机制,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有望成为合并血吸虫肠病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亚洲带绦虫线粒体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简称大理州)亚洲带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方法: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在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收治的绦虫病患者中,共采集131份带绦虫样本,涉及大理市(58份),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简称巍山县,14份),弥渡县(18份),漾濞彝族自治县(简称漾濞县,24份),洱源县(17份)5个地区(即5个群体)。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法扩增Cytb基因部分序列,并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对;使用MEGA 7.0、DNASP 5.10.01软件对测得序列进行分析,得到碱基组成、遗传距离、遗传多样性参数、遗传分化指数、基因流等数据。结果:131份带绦虫样本的Cytb基因扩增片段大小均为235 bp,经同源性比对均为亚洲带绦虫,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8%、42.3%、24.0%、9.9%。131份亚洲带绦虫样本,共定义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酸多样性分别为0.295 9和0.006 0;5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和基因流范围分别为- 0.053 00~0.050 40和4.710 31~162.087 66。5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03 5~0.009 0,其中弥渡县与巍山县的遗传距离最大,大理市与漾濞县的遗传距离最小。结论:大理州亚洲带绦虫线粒体Cytb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群体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未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RI检查在评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评估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严重程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1.5T MRI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设置弥散敏感系数(b值)为600 s/mm 2。以肝组织活检为金标准,判断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析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与肝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ADC及eADC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价值。 结果:50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中,MRI平扫发现39例患者出现肝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右叶萎缩、肝左外叶及尾状叶明显增大,门静脉周围纤维化增生导致门静脉壁增厚,有纤维袖口征出现,T1加权像(T1WI)和T2加权像(T2WI)均呈现低信号,但对晚期钙化显示不敏感;其余11例患者无明显的肝叶轮廓改变及比例失调。其中,7例合并肝癌,44例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ADC[(1.17 ± 0.08)× 10 -3、(1.38 ± 0.13)× 10 -3 mm 2/s]、eADC值[(0.51 ± 0.07)× 10 -3、(0.40 ± 0.06)× 10 -3 mm 2/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8.497、7.762, P均< 0.05);且观察组各肝纤维化分期患者ADC、e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21.526、23.814, P均<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与ADC值呈负相关( r = - 0.236, P < 0.05),与eADC值呈正相关( r = 0.484, P < 0.05)。ADC值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6,95%置信区间( CI)为0.785~0.953,诊断特异性为89.25%,敏感度为79.58%;eADC值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AUC为0.681,95% CI为0.582~0.879,诊断特异性为81.14%,敏感度为73.81%。ADC、eADC值诊断血吸虫病肝纤维化S2~S4期的AUC均显著高于S0、S1期( P均< 0.05),但S1期与S0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结论: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MRI检查中ADC值明显下降,eADC值明显升高;且慢性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与ADC、eADC值显著相关。ADC及eADC值对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入住ICU失代偿性血吸虫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重症医师对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失代偿性血吸虫性肝硬化(decompensated schistosomiasis cirrhosis, DSC)患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相对不足,而对失代偿性酒精性肝硬化(decompensated alcoholic cirrhosis, DAC)认识相对较多。为此,本研究比较入住ICU的DSC和DA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和衢州市人民医院在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入住ICU的DSC和DAC患者,记录和分析两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并发症、超声影像学特征及胃镜检查结果以及预后。结果:共收集DSC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为57~88岁;DAC患者31例,均为男性,年龄为41~75岁。与DAC患者相比,DSC患者更易合并冠心病,而黄疸发生、低钠血症、肝性脑病以及呼吸机使用比例均显著降低(P均<0.05),但两者肝功能和凝血谱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DAC患者相比,DSC患者B超更多表现为斑片状及弥漫性回声改变和肝脏体积缩小( P<0.05),而两组患者胃镜特征表现相似。治疗上,两组生长抑素使用比例以及时间、三腔二囊管使用比例以及时间、胃镜下止血比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比例以及剂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停止时间[1.75(1~2.375) d vs. 1.25(0.5~4.125) d]、ICU入住时间[(3.82±1.99) d vs. (4.96±3.58) d]以及28 d病死率[18.18% vs. 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总体上,入住ICU失代偿性血吸虫性肝硬化与失代偿性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生化指标与辅助检查结果如超声和胃镜等相似;经过积极治疗,两者预后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50-2014年云南省螺情数据(来自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建立新发钉螺孳生地分布的时空数据库,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扫描统计量分析方法探索不同环境类型(沟渠、塘堰、水田、旱地、滩地、其他环境)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1950-2014年,云南省年新发钉螺孳生地数量在1955年达到峰值(1 730个),其后呈现波动下降趋势。1993-2014年新发钉螺孳生地数量主要维持在100个以下,仅2004、2013年分别上升至160、131个。滩地环境新发钉螺孳生地的平均持续存在时间最长,为43.85年;其次是水田环境,为37.01年;塘堰环境的平均持续存在时间最短,为20.44年。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的持续存在时间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全局莫兰指数为0.43~0.64,均 P < 0.05);扫描统计量分析显示,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均具有时空聚集性(均 P < 0.001),分别探测出3~6个聚集簇。 结论:云南省不同环境类型新发钉螺孳生地均具有时空聚集性,对不同环境类型聚集区域需加强监测与防控,防止螺情进一步扩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探讨青蒿琥酯和扶正化瘀方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对线粒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青蒿琥酯(Art)和扶正化瘀方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8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健康组、感染组、Art治疗组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每组20只。感染组及治疗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6条。6周后,吡喹酮(300 mg/kg)2日疗法杀虫。Art治疗组采用每天100 mg/kg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扶正化瘀方治疗组采用每天饲料给药,每1 kg饲料含16 g扶正化瘀方,6周后,取4组小鼠新鲜肝组织。Masson染色观察、蛋白质印迹分析肝组织中参与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反应的琥珀酸脱氢酶亚单位A(SDHA)、苹果酸脱氢酶(MDH2)、柠檬酸合酶(CS)、酮戊二酸脱氢酶(OGDH);雷帕霉素靶蛋白1(mTORC1)通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线粒体自噬通路激酶(PINK1)的相对表达水平。提取各组肝脏组织样品的线粒体检测线粒体的耗氧率。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Masson染色显示,感染组小鼠肝脏纤维化面积显著高于健康组并且Art治疗组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小鼠肝脏纤维化面积均低于感染组。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结果显示,SDHA蛋白相对表达量感染组(0.82±0.05)与健康组(1.00±0.05)相比显著下降( t = 11.23, P = 0.004),并且Art治疗组(0.73±0.05)显著高于感染组( t = 10.79, P = 0.007),但是扶正化瘀方组(0.98±0.05)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925, P = 0.127);感染组p-AMPK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1.15±0.05)显著高于健康组(0.98±0.07, t = 12.18, P = 0.003),Art治疗组(0.50±0.05)相比较于感染组p-AMPK的表达显著降低( t = 11.78, P = 0.003)。感染组AMPK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0.80±0.05)显著低于健康组(1.00±0.05, t = 10.53, P = 0.005),Art治疗组(0.54±0.05)相比较于感染组AMPK的表达显著降低( t = 13.98, P = 0.004);感染组p-mTORC1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0.93±0.08)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2.28, P = 0.065),而Art治疗组的表达量(0.63±0.05)显著低于感染组( t = 10.58, P = 0.029);感染组p-mTORC1/m-TORC1(0.98±0.03)相对于健康对照组(0.97±0.03, t = 0.98, P = 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t治疗组(0.48±0.05)相对于感染组显著下降( t = 14.58, P = 0.009)。感染组PINK1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0.55±0.05)显著低于健康组(1.00±0.03, t = 13.49, P = 0.001),Art治疗组(1.21±0.05, t = 9.98, P = 0.005)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1.31±0.35, t = 6.98, P = 0.027)均显著高于感染组。线粒体功能检测显示,加入复合物Ⅱ底物(琥珀酸)后感染组耗氧量低于健康组而Art治疗组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均高于感染组,加入复合物IV底物(抗坏血酸+三甲基戊二醇)后感染组耗氧量低于健康组而Art治疗组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显著高于感染组。 结论:Art通过抑制AMPK/mTORC1信号通路活性并增强线粒体耗氧量和自噬及SDHA表达而缓解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EGV)的影响因素,构建EGV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因肝硬化至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就诊且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 n=127),按是否存在EGV分为EGV组( n=74)和非EGV组( n=5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GV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大( OR=28.38,95% CI:6.30~127.89, P<0.001)、血吸虫感染( OR=0.05,95% CI:0.01~0.28, P=0.001)和脂肪肝( OR=0.09,95% CI:0.02~0.33, P<0.001)是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该模型构建用于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EGV概率的列线图。列线图模型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和区分度(曲线下面积为0.927,95% CI:0.883~0.972),并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029。 结论:脾大、血吸虫感染和脂肪肝是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的Nomogram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能为肝硬化EGV的无创风险筛查与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探讨青蒿琥酯和扶正化瘀方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对线粒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青蒿琥酯(Art)和扶正化瘀方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将80只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健康组、感染组、Art治疗组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每组20只。感染组及治疗组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6条。6周后,吡喹酮(300 mg/kg)2日疗法杀虫。Art治疗组采用每天100 mg/kg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扶正化瘀方治疗组采用每天饲料给药,每1 kg饲料含16 g扶正化瘀方,6周后,取四组小鼠新鲜肝组织。Masson染色观察、蛋白质印迹分析肝组织中参与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反应的琥珀酸脱氢酶亚单位A(SDHA)、苹果酸脱氢酶(MDH2)、柠檬酸合酶(CS)、酮戊二酸脱氢酶(OGDH);雷帕霉素靶蛋白1(mTORC1)通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线粒体自噬通路激酶(PINK1)的相对表达水平。提取各组肝脏组织样品的线粒体检测线粒体的耗氧率。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Masson染色显示,感染组小鼠肝脏纤维化面积显著高于健康组并且Art治疗组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小鼠肝脏纤维化面积均低于感染组。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结果显示,SDHA蛋白相对表达量感染组(0.82±0.05)与健康组(1.00±0.05)相比显著下降( t = 11.23, P = 0.004),并且Art治疗组(0.73±0.05)显著高于感染组( t = 10.79, P = 0.007),但是扶正化瘀方组(0.98±0.05)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925, P= 0.127);感染组p-AMPK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1.15±0.05)显著高于健康组(0.98±0.07, t = 12.18, P = 0.003),Art治疗组(0.50±0.05)相比较于感染组p-AMPK的表达显著降低( t= 11.78, P= 0.003)。感染组AMPK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0.80±0.05)显著低于健康组(1.00±0.05, t = 10.53, P = 0.005),Art治疗组(0.54±0.05)相比较于感染组AMPK的表达显著降低( t= 13.98, P= 0.004);感染组p-mTORC1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0.93±0.08)与健康组相比差异不显著( t = 2.28, P= 0.065),而Art治疗组的表达量(0.63±0.05)显著低于感染组( t= 10.58, P = 0.029);感染组p-mTORC1/m-TORC1(0.98±0.03)相对于健康对照组(0.97±0.03, t = 0.98, P= 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t治疗组(0.48±0.05)相对于感染组显著下降( t= 14.58, P = 0.009)。感染组PINK1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0.55±0.05)显著低于健康组(1.00±0.03, t= 13.49, P= 0.001),Art治疗组(1.21±0.05, t= 9.98, P= 0.005)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1.31±0.35, t= 6.98, P= 0.027)均显著高于感染组。线粒体功能检测显示,加入复合物Ⅱ底物后感染组耗氧量低于健康组而Art治疗组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均高于感染组,加入复合物Ⅲ底物后感染组耗氧量低于健康组而Art治疗组和扶正化瘀方治疗组显著高于感染组。 结论:Art通过抑制AMPK/mTORC1信号通路活性并增强线粒体耗氧量和自噬及SDHA表达而缓解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以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血吸虫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4~62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 = 43)和观察组( n = 43)。两组患者均静滴20 U垂体后叶素(滴速为0.4 U/min),治疗24 h后改为半量维持,控制出血后24 h停止静滴;0.1 mg奥曲肽静脉推注,以25 μ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控制出血后继续泵入2~3 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10 U/ml凝血酶胃管灌注,间隔4 h实施1次,持续3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止血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比较治疗3 d后两组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40/43)显著高于对照组(76.74%,33/43, P < 0.05),止血时间、输血量及再出血率[(19.25 ± 3.28)h、(214.58 ± 42.45)ml、6.98%(3/43)]显著低于对照组[(27.47 ± 3.93)h、(394.66 ± 67.52)ml、27.91%(12/43), P均< 0.05]。治疗3 d后,观察组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276.68 ± 54.36)、(552.49 ± 67.83)ml/min]显著低于对照组[(307.52 ± 59.67)、(598.53 ± 73.28)ml/min, P均< 0.05];血清TBil、AST及ALT水平[(42.96 ± 8.44)μmol/L,(36.47 ± 6.53)、(31.74 ± 6.39)U/L]显著低于对照组[(73.36 ± 9.67)μmol/L,(54.25 ± 8.74)、(50.28 ± 9.26)U/L, P均<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28%,7/43)显著低于对照组(37.21%,16/43, P < 0.05)。 结论:奥曲肽联合凝血酶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出血,改善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情况和肝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寄生虫病儿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寄生虫病儿童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增多的特点。方法:收集2002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寄生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寄生虫感染后外周血EOS的变化特点。结果:1.共确诊儿童寄生虫病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0个月~12岁7个月,中位年龄5岁3个月。2.在37例患儿中外周血EOS绝对计数增多32例(86.49%),范围为(0.55~43.80)×10 9/L,其中轻度增多6例(18.75%)、中度增多8例(25.00%)、重度增多18例(56.25%)。3.不同虫种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肺吸虫感染16例(50.00%),肝吸虫感染4例(12.50%),混合感染3例(9.38%),血吸虫、裂头蚴、包虫、囊虫感染各2例(均占6.25%),蛔虫感染1例(3.13%)。不同种类寄生虫感染外周血EOS增高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isher′ s值为17.97, P=0.01)。4.不同系统受累外周血EOS增多情况:呼吸系统18例(48.65%)、消化系统13例(35.14%)、皮肤7例(18.92%)、中枢神经系统5例(13.51%)、循环系统3例(8.11%)、其他2例(5.41%)。5.无EOS增多5例寄生虫感染分别为人芽囊原虫2例,裂头蚴和囊虫混合感染、囊虫、旋毛虫感染各1例。不同系统受累后外周血EOS增多情况虽然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isher′ s值为7.37, P=0.06)。 结论:外周血EOS增多是儿童寄生虫病的常见现象,增高的严重程度与感染寄生虫种类相关,与系统受累的部位无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