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术后患者呼吸衰竭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心脏术后患者呼吸衰竭(呼衰)的发生情况和预后,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 2020 年 7 月至 2023 年 11 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 559 例接受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取临床数据,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疾病基本数据:术前近 1 个月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术前使用抗菌药物、射血分数、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输血量、置入鼻胃管、院内感染、二次开胸、术前白细胞计数(WBC),以及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二次插管及气管切开情况、出院诊断和转归.将患者按是否发生呼衰分为发生呼衰组和未发生呼衰组,比较是否发生呼衰两组上述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上述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患者发生呼衰的预测价值.结果 心脏术后患者呼衰发生率为 7.51%(42 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输血量>2000 mL、置入鼻胃管、院内感染是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 4.136(1.794~9.535)、3.162(1.454~6.878)、3.488(1.262~9.638),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对心脏术后患者发生呼衰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0.738,95%CI为 0.658~0.818,P<0.001].发生呼衰组患者ICU住院时间较未发生呼衰组明显延长(h:8.16±7.62比 4.52±3.95),二次插管率[80.95%(34/42)比 0(0/517)]、气管切开率[88.10%(37/42)比 0(0/517)]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呼衰组,痊愈/好转率明显低于未发生呼衰组[59.52%(25/42)比 90.13%(466/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中输血量>2000 mL、置入鼻胃管、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是心脏术后发生呼衰的高危人群,护理人员应加强高危人群的识别并积极采取呼衰干预措施,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口机器人辅助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术临床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口机器人手术(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TORS)治疗舌根部甲状舌管囊肿(lingual thyroglossal duct cyst,LTGD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0例行TORS治疗的LTGD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44岁。手术中充分暴露病变,从囊肿头侧开始切除,切除范围以距病变外侧3~5 mm为宜,必要时可切除部分舌骨。分析术中机器人设置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局部出血、呼吸困难,以及经口进食时间等指标。应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0例LTGDC患者,均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顺利完成囊肿切除术,机器人设置时间(15.5±7.1)min,手术时间(17.6±7.4)min,术中出血量(8.9±6.4)ml,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为(2.3±2.2)d。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均未出现气道梗阻、出血、咽瘘、声嘶、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术后随访5~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经口入路LTGDC切除术安全可行,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慢性呼吸衰竭家庭机械通气11例效果分析及随访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儿童慢性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慢性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生长发育情况、生命质量、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8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为26 d~13岁,开始家庭机械通气的年龄为3个月~13岁。8例原发病为神经肌肉疾病,3例为呼吸道疾病。11例患儿医院内机械通气时间最短者2周,最长者8个月。6例机械通气的方式为气管造口+有创通气,5例为鼻/面罩+无创通气,11例患儿均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家庭机械通气时间为3~27个月。随访至2020年3月31日,11例患儿耐受性可、生命质量提高、营养状况改善、安全性可;1例随访9个月后失访,1例因住院检查继发重症腺病毒肺炎死亡以外,其余9例均存活,其中4例已停用呼吸机治疗,4例曾因肺炎再次入院治疗1~2次,所有患儿均未发生与使用家庭呼吸机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儿童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安全性良好,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儿来说是一种可探索的长期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呼吸治疗相关操作防护措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自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以来,已有大量人传人的病例,其中超过1 700例医护人员遭受了感染。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呼吸治疗时有大量高危操作,例如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无创正压通气、高流量鼻导管治疗、气管镜检查、吸痰以及转运等均可引起或加重患者气道内呼出病毒的大量传播。因此,我们根据目前最佳证据以及国内现有条件制定了本防范建议,旨在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麻醉方式对80岁及以上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功能转归的影响:清醒镇静与全身麻醉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清醒镇静和全身麻醉对高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 EVT)后功能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EVT的高龄(年龄≥80岁)AIS-LVO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麻醉方式分为清醒镇静组和全身麻醉组,根据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2分)。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麻醉方式对EVT后功能转归的影响。 结果:共纳入77例高龄AIS-LVO患者,男性35例(45.5%),女性42例(54.5%);中位年龄82.0岁(四分位数间距80.0~84.0岁);中位基线NIHSS评分16.0分(四分位数间距10.0~20.0分)。21例(27.3%)采用清醒镇静,56例(72.7%)采用全身麻醉;17例(22.1%)转归良好,60例(77.9%)转归不良。与全身麻醉组相比,清醒镇静组手术时间更长(110.0 min对89.0 min; P=0.049),但90 d时转归良好率更高(38.1%对16.1%; P=0.038),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33.3%对58.9%; P=0.045)和术后行气管切开的患者构成比(4.8%对25.0%; P=0.046)更低。与转归不良组相比,转归良好组手术时间更短(75 min对99 min; P=0.033),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9.4%对58.3%; P=0.035)和气管切开率(0%对25%; P=0.022)更低,采用清醒镇静的患者构成比更高(47.1%对21.7%; P=0.038)。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醒镇静是转归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0.090,95%置信区间0.010~0.771; P=0.028)。 结论:清醒镇静可能是高龄前循环AIS-LVO患者接受EVT时更适合的麻醉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关于气管切开套管拔管临床实践情况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气管切开套管拔管临床实践情况。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法及专家咨询法确定调查问卷,调查全国不同等级综合和康复医院医务人员的气管切开套管拔管临床实践情况以及决定拔管时的考虑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收集问卷570份,有效问卷463份,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决定拔管时考虑因素最重要的依次为上气道通畅性、咳嗽能力、意识水平和氧合情况。在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前,463名医务人员中,220名(47.50%)会更换为金属套管,384名(82.90%)会常规堵管,294名(63.50%)认为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后24 h内再次插管为拔管失败。各中心的拔管失败率多为2%~5%。结论:调查显示决定拔管时考虑因素按重要性依次为上气道通畅性、咳嗽能力、意识水平及氧合情况。大多数参与调查的人员界定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失败为拔管后24 h内重新插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移植后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分析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心脏移植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和长期结局,探索心脏移植受者术后肾功能不全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心脏移植的(1 095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肾功能不全分为术后肾功能不全组(352例)和术后肾功能正常组(743例);分析比较两组受者临床资料,探索心脏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了进一步分析术前肾功能不全对术后肾功能和对预后的影响,根据受者术前及术后肾功能情况将受者分为术前及术后均存在肾功能不全(76例)、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术后恢复正常(39例)、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276例)、术前及术后肾功能均正常(704例)四组进行生存分析。分别观察比较四组受者的远期结局。结果:1 095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6年。352例(32.1%)受者术后合并肾功能不全,其中276例(25.2%)为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99例(28.1%)发生在术后住院期间,111例(31.5%)发生在出院后至术后第一年。术后肾功能不全组受者年龄和体重指数较大,术前肌酐较高,受者男性、有糖尿病史、术前肾功能不全、原发疾病为既往移植心脏衰竭、术前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erator,ECMO)辅助和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辅助的比例更高;体外循环时间更长(均 P<0.05)。术后肾功能不全组受者术后使用ECMO、术后使用IABP、术后气管切开和术后感染的比例更高,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长,院内病死率更高(均 P<0.05)。术后肾功能不全组远期存活率低于术后肾功能正常组( P<0.01)。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的受者无论其术后肾功能是否恢复正常,其远期存活率均低于术前无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受者;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受者远期存活率低于术前术后肾功能均正常的受者( P<0.01)。受者年龄、体重指数、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术后使用环孢素A治疗(相较于他克莫司)、冷缺血时间≥6 h是心脏移植术后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心脏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在术后第1年内发生率最高。受者年龄、体重指数、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冷缺血时间≥6 h是心脏移植术后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影响受者围手术期和远期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的特点,探讨咽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疑似脑卒中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69例,收集每例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部位、脑卒中类型、烟酒史、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既往病史、洼田饮水试验、咽反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入组患者1周内完善吞咽造影(VFSS)及纤维内镜吞咽功能(FEES)检查,根据VFSS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咽期吞咽障碍组(92例)及非咽期吞咽障碍组(77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咽期吞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咽期吞咽障碍组与非咽期吞咽障碍组的病程、脑卒中部位、气管切开状态、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渗漏-误吸评级(PAS)、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分级评定量表(YPR-SRS)、会厌翻折、咽启动、舌骨上移最大距离、咽感觉、咽分泌物水平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是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预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5% CI(0.838~0.942)]、0.741[95% CI(0.669~0.806)]、0.874[95% CI(0.814~0.920)],敏感度分别为75.0%、52.2%、84.8%,特异度分别为96.1%、94.8%、85.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级、1分、1级。 结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为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对咽期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弯曲支气管镜联合颈部超声在婴幼儿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可弯曲支气管镜联合颈部超声在婴幼儿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收治的24例应用可弯曲支气管镜联合颈部超声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患儿的临床资料。24例患儿中,男12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1;年龄21 d~2岁,中位年龄5个月;中位体质量5.8 kg。在进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时,先使用超声评估患儿甲状腺位置及血管走形,选择合适穿刺入路并标记穿刺点,然后在可弯曲支气管镜引导下完成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结果:术前接受持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患儿19例(79.2%),间断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患儿2例(8.3%),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3例(12.5%)。24例患儿中,先天性上呼吸道发育畸形9例(37.5%);双侧声带麻痹8例(33.3%);上呼吸道占位性疾病3例(12.5%);外科术后撤机困难2例(8.3%);神经肌肉疾病2例(8.3%)。24例患儿均在30 min内成功完成手术,出血量均少于5 mL,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可弯曲支气管镜联合颈部超声辅助使婴幼儿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能够顺利完成,并显著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分类与回归树模型对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的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确认创伤性颈脊髓损伤(TCSCI)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分类与回归树(CART)模型以指导气管切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收治的498例TCSCI患者资料,男403例,女86例;年龄(50.2±13.6)岁。其中气管切开69例,未行气管切开420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致伤原因、神经损伤平面(NLI)、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胸部损伤、既往肺部疾病、既往基础疾病、手术入路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行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并在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气管切开的CART。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 OR=4.744, 95% CI: 1.802~12.493, P=0.002)、NLI在C 4及以上( OR=23.662, 95% CI: 8.449~66.268, P<0.001)、ASIA分级A级( OR=40.007, 95% CI: 12.992~123.193, P<0.001)及ISS>16分( OR=10.502, 95% CI: 3.909~28.211, P<0.001)是行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CART显示,ASIA分级A级、神经损伤平面在C 4及以上作为第一、第二决策点对行气管切开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ASIA分级A级且神经损伤平面在C 4及以上的TCSCI患者行气管切开的比例为86.84%。 结论:CART模型结果显示神经损伤平面在C 4及以上、ASIA分级A级对气管切开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