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顺汤临床验案及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静顺汤是宋代陈无择依五运六气理论创立的辰戌年运气方,由茯苓、木瓜、附子、牛膝、防风、诃子、甘草、干姜组成。列举静顺汤治疗不寐、泄泻、痹证验案三则,分析其在不同时间、不同病证中的应用特点,探讨其异病同治的机理,理解使用辰戌年静顺汤需把握"水土合德,寒湿之气,持于气交"的核心病机,不必拘泥于辰戌年。临证应辨天、辨人、辨病证,综合分析,才可找到合适方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黄帝内经》"气交"理论探析黄芽汤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黄芽汤乃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开篇首方,有"四维根本""群方之祖"之称.基于《黄帝内经》"气交"理论分析黄芽汤药物配伍法则,认为黄芽汤以甘味辅气补中,以和合于内,辛味与气俱行,以斡旋于中,健中气以运四维,助机体阴阳气交,脏腑和合.临证以"气交"之理审视脏腑气化,可借药物之气化偏性纠正人体气机升降失交,维系自然、人体、药物之间的气化均衡,则临床用药可得法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怪病多痰"病机观下抑郁症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1/6
抑郁症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在症状上存在相似性,在发病机制上有潜在关联,并具有共同候选生物标志物和各自独特差异代谢物的异质性疾病.现聚焦抑郁症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似点,以"怪病多痰"为切入点,痰气交阻是二者相关的病机核心,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利-化生痰浊-阻滞气机-伤及脏腑是二者的共同发病过程.在抑郁症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和临证中,应重点关注"痰"与"气"的互作关系,以期更有效地将中医异病同治优势运用于慢性疑难性疾病的防治,并丰富其理论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基于痰气交阻理论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0%左右,是一种新定义的以非旋转性眩晕或(和)不稳感为表现的慢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于2015年被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beta草案录入.是指患者出现超过3月或更久的持续性非旋转性眩晕及不稳感,可自发出现,也可在突然运动时发作,在直立位、复杂视觉刺激及头部运动时症状加重.通常继发于急性或发作性前庭病及平衡相关性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前庭通路与焦虑相关神经网络重叠机制、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假说、再适应失败假说、脑区活动的改变和分子病理学机制,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前庭康复治疗、行为认知治疗以及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近几年,中医药治疗PPPD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根据"无痰不作眩"的理论,提出痰郁气滞、痰气交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理气化痰、开窍定眩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PPP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或者昏沉感: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等自身(内在非旋转性眩晕)或环境移动的类似感觉(外在非旋转性眩晕).目前多数专家认为PPPD是可以心因性的:患者没有前庭疾病病史,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神经耳源性:患者无焦虑障碍病史,但在初期出现前庭疾病症状时产生较高焦虑水平,之后好转但焦虑水平居高不下,逐渐以PPPD形式存在;也可能是交互性:指在出现任何头晕症状之前,患者有焦虑障碍病史或存在焦虑易感性,在急性前庭障碍疾病导致头晕后,焦虑症状加重.在PPPD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表现,其主要症状特点包括:① 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头晕头昏(风痰上蒙).②焦虑、烦躁易怒、情感低落、闷闷不乐、失眠、口苦咽干、担心害怕、惶惶不安.(肝郁、肝火)3.睡眠障碍、神倦乏力、周身困重.(脾虚、痰湿).③心悸、胸闷、憋气.(痰闭胸阳).④食欲减退、呕吐痰涎、恶心嗳气、恶心、腹胀腹痛、打嗝、反酸等(痰湿,脾虚).通过以上症状特点,我们发现PPPD的主要病机指向了肝郁气滞,痰湿困阻,也就是痰气交阻. PPPD的病人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这些人群多愁善感、杞人忧天,容易产生肝气郁滞,肝郁乘脾,脾失健运,从而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当经历过一次前庭事件,更加加重了易感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严重的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或者昏沉感,导致PPPD的发生.基于PPPD痰气交阻的病机特点,以及临床症状的方证相应理论,我们筛选了治疗本病的几首处方,分别是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石菖蒲、郁金、远志).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黄煌老师说此方为古代壮胆方,用于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祛痰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用于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医学心悟》卷四:"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自术天麻汤主之."真武汤,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用于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的作用,用于胸胁部满闷,头晕头昏、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象以红舌多见,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以弦滑、弦数、弦细.《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开窍醒神汤(现代经验方),为豁痰剂,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头晕头昏者.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PPPD的病机以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为总纲,但又有偏于痰湿,偏于气滞之分.偏于痰湿者,症状常见头晕头昏、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胆怯易惊、心下悸动、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畏寒肢厥,四肢沉重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真武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竹茹、枳实、芍药、附子、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对于热象明显,舌红苔黄者,去附子,加黄连.对于偏肝郁气滞者,症见头晕头昏、胸胁部满闷、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红舌,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弦滑、弦数.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党参、桂枝、龙骨、牡蛎、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以上是我们的初步研究,目前仍在做临床病例收集、分析,进一步优化处方组合,欢迎批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理虚元鉴》虚劳辨治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理虚元鉴》将虚劳之因分为先天、后天两大方面,先天来源于父母,后天源于自身及自身所受外界之损害,包括感染痘疹,伤及五脏;五脏失调,伤于外感;苦于境遇,伤人气血;用药不当,气血失调等.提出虚劳诸症,因火而起,但不同脏腑之火性质不同,发展出了"虚火伏火"理论.对于虚证的治疗,提出了"三本二统论",将阳虚之证归于脾,阴虚之证归于肺,治疗以肺、脾、肾三脏为要.将虚劳的防护总结为"知节""知防""二护""三候""二守""三禁"几个方面,知节为七情要有所控制;"知防"为防四时六淫;二 护为护足、护肩俞与眉际;三候为节气相交、季节更替时注意调护;二守为守时服药,坚持摄养;"三禁"为禁燥烈、禁苦寒、禁伐气.虚劳属慢性疾病,病情不危急,可缓缓摄生调养,但若出现危急病重之症,当以急救为先,不得延误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谈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以人体阴阳本体结构为主线,辅以八纲辨证与标本两端,从《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入手,对六经的时相变化以及六经病提纲证与代表方作出了诠释,从而使六经的实质得以阐明,即六经乃是人体一阴一阳在内阳外阴本体结构范围内的不同时区的六种不同的气化形式或气化单元,亦称"六经时相".并认为六经实质能如此直接认定,不需它求,根本在于《伤寒论》六经的提出与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遵循着中医理论共同的基本原理,即阴阳运动的一致性与交感性;还在于张仲景将六经阴阳的气化交感运动与阴阳四时的生长收藏变化直接对应起来,而人体阴阳本体结构正是作为如实反映阴阳的四时消息变化的一个定式而提出的,故能两两相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试论《伤寒杂病论》中无形水饮的证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水饮大多认为与水肿,或水液停聚于身体局部所致的胸腔积液、尿潴留等相关,其常被视为可见、可闻或可触的有形之邪.但是,临床上笔者发现许多无明显水肿或积液表形的患者,仍然有水饮内停的其他指征,且运用化饮利水方药后疗效显著.故重温经典,反思张仲景水饮之治,发现水饮确有有形与无形之分.而无形水饮致病既可以显现出痰饮、支饮之动象,又可以表现为留饮、伏饮的静象.其病机关键在于水气交结,而临床论治可遵张仲景温阳化气利水之法,从肺脾肾三焦辨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音数之源论中医肝肺气交之基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学包涵众多国学哲理,但医学毕竟是一门应用科学,所以不能仅靠哲理来完成本学科任务.追究历史,广学今理,深思本学,可以认定中医学能一如既往地发展其根基必内涵自然之数和自然之性.这些数不仅与宇宙运行之性有关,更与自然的音之数有关,其运行的轨迹不仅可以形成古老的太极之象也是今理的弦之象.用超弦理论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中医肝肺气交理论,可更清晰地阐述目前医学中单靠解剖无法回答的难题,古老中医学是以谨遵自然之象、自然之数为理论的医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知识考古学的中医养心理论历史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知识考古学是思想史研究较新的研究方法,其对传统史学观念提出了挑战,以历史还原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环境进行综合研究.中医养心理论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养心理论着重于保养心神,但是通过知识考古学的方法研究发现,中医养心理论包括了养神、寡欲、静心、精气神交养等不同内涵,并且各个内涵之间不是按照不同历史时期呈现规整的变化,而是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相互交错的现象,这也体现出理论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独立特征.通过对中医养心理论的内涵进行阐释,明确养心思想在历代健康养生中的作用,以期为当前“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中医养心理论促进人体健康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左右肺间相互通气的高频通气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观念认为充足潮气量是满足呼吸的必要条件,但低气潮气量的高频通气仍能满足呼吸病患者的通气需求.为探究其通气机制,本文提出了高频通气下左右肺间存在相互通气这一观点,并开发设计了基于新鲜绵羊肺的高频通气实验平台,以测验高频通气下左右肺间的通气气流.同时,还建立了基于呼吸道对气流的黏性阻力(R)、惯性阻力(J)和肺顺应性(C)的肺通气模型,并进行通气仿真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进入左右肺内的通气气流特征.本文实验与仿真结果均表明,在一定频率的高频震荡通气条件下,进入左右肺内的气流存在相位差,因而可以引起相互通气;即使进入肺部的总气流为0,左右肺间仍存在彼此气流交换现象.本文研究证实了高频通气下左右肺间相互通气气流的存在,这一现象将有利于肺部通气更为均匀,并提高肺内氧气的利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