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柱侧凸为单独表型的Ⅵ型胶原相关肌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由基因及椎旁肌免疫组化确诊的Ⅵ型胶原相关肌病患者,且该患者仅以脊柱侧凸为单独表型。本病例提示临床中某些脊柱侧凸的患者,其潜在病因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肌肉疾病,为脊柱侧凸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切入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mRNA调控网络在晚期膀胱癌的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晚期膀胱癌发展过程中与差预后相关的RNA,构建一个长链非编码RNA-微小RNA-mRNA(lncRNA-miRNA-mRNA)网络并加以实验验证,以研究其在晚期膀胱癌发展中的分子调控作用。方法:收集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NCBI-GEO数据库431例和492例膀胱癌患者组织样本,Ⅲ、Ⅳ期、高级别、高级别≥病理亚分期2期(pT2期)为晚期膀胱癌,Ⅱ、Ⅰ期、低级别为早期膀胱癌;进行差异表达分析、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功能富集分析、生存分析、miRNA靶向预测和Pearson相关分析。利用可视化软件构建网络。统计学方法使用 t检验、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BH法计算错误发现率校正 P值,以FDR<0.05、 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随后,收集22例膀胱癌患者组织样本,高级别肌层浸润性≥T2期、高级别或浸润性TaT1期为晚期膀胱癌,低级别非浸润性TaT1为早期膀胱癌;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获得相似表达模式的8个长链非编码RNA、28个mRNA和8个微小RNA,并以此构建出核心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该网络与晚期膀胱癌的侵袭、进展、转移及差预后相关。晚期膀胱癌组织Ⅵ型胶原α1(COL6A1)、Ⅱ型钙粘附蛋白(CDH11)、金属蛋白酶和血小板反应蛋白模体Ⅰ型(ADAMTS12)、长链非编码RNA-01705(LINC01705)、长链非编码RNA-01929(LINC01929 RNA)相对内参表达倍数值高于早期膀胱癌组织(-1.213比-4.212, t=4.170, P<0.01;-10.75比-14.64, t=4.602, P<0.01;-7.594比-11.93, t=5.152, P<0.01;-10.18比16.55, t=4.493, P<0.01;-11.62比-15.08, t=2.869,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晚期膀胱癌组织COL6A1、CDH11、ADAMTS12蛋白平均吸光度值高于早期膀胱癌组织(0.213 8比0.090 9, t=2.302, P<0.05;0.183 9比0.078 9, t=5.992, P<0.01;0.279 1比0.147 8, t=4.527,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膀胱癌组织人-微小RNA-6875-5p(hsa-miR-6875-5p)、人-微小RNA-6784-5p(hsa-miR-6784-5p)、人-微小RNA-128-2(hsa-miR-128-2) RNA相对内参表达倍数值低于正常组织(-15.78比-12.41, t=4.995, P<0.01;-15.53比-12.68, t=3.226, P<0.05;-13.79比-11.43, t=3.400,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膀胱癌细胞系T24中COL6A1蛋白相对内参灰度比值低于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系SV-HUV-1(0.677比1.000, t=7.584,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膀胱癌细胞系T24、EJ CDH11蛋白相对内参灰度比值低于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系SV-HUV-1(0.656比1.000, t=6.056,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LncRNA-miRNA-mRNA网络在晚期膀胱癌的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胶原Ⅵ蛋白相关肌病六例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分子生物学诊断的6例胶原Ⅵ蛋白相关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基因变异特点,提高对胶原Ⅵ蛋白相关肌病的认识.方法 对2010—2017年间于我科住院的患者,经外周血或冰冻骨骼肌组织行二代测序后筛选胶原Ⅵ蛋白相关肌病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骨骼肌活体组织检查结果等.结果 6例患者均为幼儿期起病,起病年龄(2.00±0.75)岁,出生后存在运动发育迟缓;6例均表现为四肢近端肌无力,1例伴远端肌无力;3例伴骨关节病变;1例重度皮肤瘢痕.血清肌酸激酶187~380 U/L,呈轻度升高.肌电图3例均呈肌源性改变,2例轻度神经源性改变,1例为肌源性合并神经源性改变.二代测序基因检测结果发现4例COL6A1基因杂合突变(3例为已报,1例新发)、1例COL6A2基因新发杂合突变、1例COL6A1和COL6A2新发复合杂合突变.骨骼肌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分析示:肌纤维大小不一、结缔组织增生明显,散在不透光肌纤维;6例均经抗胶原Ⅵ、Ⅳ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双染,肌纤维膜胶原Ⅵ蛋白表达均呈不同程度缺失.结论 胶原Ⅵ蛋白相关肌病具有高度临床异质性,骨骼肌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分析缺少特异性,抗胶原Ⅵ、Ⅳ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双染可见胶原Ⅵ蛋白部分或完全缺失.二代测序基因分析对于诊断临床中间型胶原Ⅵ蛋白相关肌病具有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OL6A3基因变异所致Ⅵ型胶原蛋白缺乏相关肌病的临床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例Ⅵ型胶原蛋白缺乏相关肌病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0月诊治的2例遗传性肌病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家系分析验证,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患儿皮肤成纤维细胞的COL6A3链表达,确定2例患儿的致病性基因变异,明确患儿的诊断.结果 例1男,2岁3月龄,因生后运动发育落后就诊.四肢远端关节松弛,双膝关节挛缩、足跟突出、脊柱后凸、髋关节脱位及下肢为重的肢体近端无力.血肌酸激酶轻度升高.肌电图提示疑似神经源性损害,基因检测发现COL6A3基因存在已知的致病性变异:c.6229G>C (p.Gly2077Arg),家系验证为新发变异,诊断为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例2女,7岁,因走路不稳伴乏力4年就诊.轻微跟腱挛缩步态,下肢肌力轻度下降,腰椎前凸,近端关节挛缩不明显.血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病理提示肌营养不良样改变,股肌肉磁共振成像见“三明治”样改变,免疫荧光检测皮肤成纤维细胞见COL6A3链的表达减弱.基因检测发现携带1个COL6A3基因的新发变异:c.5169_5177del (p.Glu 1724_Leu 1726del),导致Ⅵ型胶原蛋白α3肽链1724-1726位氨基酸的缺失,进而影响蛋白功能,诊断为Bethlem肌病.结论 2例Ⅵ型胶原蛋白缺乏相关肌病患儿均携带COL6A3基因变异但是表型复杂多样,主要的临床特点是肌肉无力、远端关节松弛、近端关节挛缩等,肌肉核磁表现为脂肪浸润,组织学检查可见COL6A3链的表达减弱等特征,表型的严重与遗传分子特征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心病患者血RDW、PLR及GPⅥ的测定及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血小板胶原受体蛋白Ⅵ(GPⅥ)在冠心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4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37例(UAP组),心肌梗死32例(AMI组)和稳定型心绞痛35例(SAP组),同时选取健康自愿者4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RDW、PLR、GPⅥ等指标水平,同时采用Gensini评分评估各组病情.结果 UAP组和AMI组RDW、PLR、GPⅥ分别为(15.11±1.60)%和(15.03±1.89)%、(140.41±32.24)和(137.55±30.15)、(62.16±14.46) pg/mL和(60.70±15.51)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UAP组和AMI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分别为(132.44±24.44) IU/L和(140.58±30.22)IU/L、(0.94±0.10) g/L和(0.98±0.09) g/L、(6.22±1.24) g/L和(6.48±1.31) g/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AMI组Gensini评分为(70.24±9.87)分,明显高于UAP组和SAP组;UAP组Gensini评分为(48.44±10.46)分,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DW、PLR与cTnⅠ呈正相关(r=0.322和0.311,P<0.05);GPⅥ与cTnⅠ、CK-MB、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07、0.322和0.297,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RDW、PLR及GPⅥ明显升高,与心肌损伤标记物存在相关性,其中GPⅥ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衰老相关的脑小血管病诊疗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脑小动脉、分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病变,导致临床表现为多种症状的一种综合征,如情绪异常、排尿异常、步态异常、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MRI表现为脑白质损伤也称脑白质高信号(T2WI和FLAIR)、腔隙性梗死、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及脑萎缩.按欧洲分类CSVD临床分类分为6型[1]:Ⅰ型,小动脉硬化,病理改变为纤维素样坏死、脂质透明变性、小动脉粥样硬化、微动脉瘤、小动脉节段性结构紊乱或解体;Ⅱ型,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CAA);Ⅲ型,遗传性小血管病,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Fabry病、遗传性脑视网膜小血管病;Ⅳ型,炎症或免疫介导小血管病,如Wegener肉芽肿、风湿病、血管炎;Ⅴ型,静脉胶原病,引起小静脉增厚、闭塞;Ⅵ型,其他小血管病,如放射后小血管病.其中80%为动脉硬化的Ⅰ型,与年龄密切相关,即与衰老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抗血小板""血小板黏附""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Antiplatelet""Platelet adhesion""Platelet activation""Platelet aggregation""Mechanism"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3年1月-2020年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就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各个级联反应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及其作用,以及以各个分子信号为靶点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863篇,其中有效文献52篇.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作用靶点包括血小板黏附信号靶点[如膜糖蛋白(GP)Ⅰb-Ⅸ-Ⅴ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相互作用、GPⅥ与胶原的相互作用]、血小板活化信号靶点[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通路、磷酸二酯酶相关信号、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血栓素相关信号)、血小板聚集靶点[GPⅡb/Ⅲa、蛋白酶激活受体]、磷脂酶C、P-选择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靶点和信号通路参与了血小板黏附、激活、聚集过程以及促进了血小板相关血栓的形成,许多作用于上述靶点的抗血小板药物被研发,包括卡普赛珠单抗、西洛他唑、氮吡格雷等.现有抗血小板药物或在动物实验阶段,或在临床试验阶段,仅有部分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伴关节挛缩的遗传性肌肉病
编辑人员丨2023/8/5
肌肉病按病因可分为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临床表现并不特异,包括肌无力、肌肉萎缩、肌肉肥大、关节挛缩等,部分患者也可能会有心肌、呼吸肌、皮肤、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等骨骼肌外受累表现.一些患者肌无力症状较轻,而关节挛缩或脊柱强直症状较明显,这一特殊表现为疾病诊断提供了线索.临床接诊时,医生需详细询问患者家族史,认真进行神经系统查体以及心肌和呼吸系统的综合评估,从而作出初步诊断;肌电图、肌肉MRI、骨骼肌/皮肤活检和基因检测等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本文重点介绍伴关节挛缩的遗传性肌肉病,包括胶原纤维病Ⅵ型、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SEPN1相关肌病以及FHL1相关肌病等,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因调控网络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生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复杂的人类多基因遗传病,在消化道畸形患儿中常见,主要病理表现为肌间神经丛及黏膜下神经丛中的神经节细胞缺失.根据受累肠段的范围不同,先天性巨结肠可分为短段型、长段型和全结肠型3种.肠神经嵴细胞增殖、分化、迁移障碍是目前已知的最主要的致病原因.上述神经嵴细胞各发育阶段分别涉及以性别决定区盒基因10、酪氨酸激酶受体原癌基因、内皮素受体B、Ⅵ型胶原蛋白α链等基因为核心的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近年来,以增强子为主的基因组调控元件在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心功能不全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Ⅵ型胶原蛋白是一种存在于肌肉、皮肤、肌腱和血管细胞外基质的微型胶原蛋白,由COL6A1、COL6A2、COL6A3独立编码的3条α链构成.Ullrich先天性肌营养不良(UCMD)由于上述基因突变导致其功能缺失而出现的一种十分严重的肌病.本文报道了 1例以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患儿,外周血全外显子测序发现COL6A1∶exon10∶c.868G>A∶p.G290R杂合变异,患儿父亲该位点未见变异,明确诊断UCMD.患儿伴有明显脊柱侧弯、肌肉无力、近端关节挛缩、远端关节过伸表型,与既往报道相符.患儿就诊时有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表现,心脏B超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UCMD是一种发病率极低的罕见病,UCM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目前尚未见报道,但是该表型与该基因型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