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纹状体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密度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NMSs)和纹状体部位的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VMAT2)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前瞻性招募29名健康受试者[男16名,女13名,年龄(48.8±14.2)岁]和67例PD患者,PD患者包括31例改良Hoehn-Yahr(mH-Y)Ⅱ期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53.4±8.5岁)]、36例mH-Y Ⅲ期患者[男19例,女17例,年龄(63.1±8.2岁)]。所有受试者均行 18F-氟丙基-(+)-二氢丁苯那嗪[ 18F-FP-(+)-DTBZ , 18F-AV133]PET/CT检查,以枕叶皮质为参照区,测定纹状体各亚区的特异性摄取比值(SURs)。PD患者的NMSs通过临床量表进行评估。组间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最后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来评估纹状体SURs与临床NMSs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NMSs统计结果发现,改良mH-Y Ⅱ、Ⅲ期PD患者之间抑郁[(3.51±1.34)与(11.36±3.87)分]、焦虑[(2.35±1.45)与(6.00±3.32)分]、睡眠障碍(132.90±12.26)与(110.34±19.69)分]及生活质量[(7.58±3.37)与(24.01±10.15)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10.573~5.439,均 P<0.05),但2组间认知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67, P>0.05)。健康受试者纹状体SURs为1.28±0.22,mH-Y Ⅱ期与Ⅲ期患者纹状体SURs分别为0.65±0.16和0.31±0.1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3.11, P<0.05),mH-Y Ⅱ期与Ⅲ期两两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t=9.116, P<0.05)。除认知评分外,PD患者NMSs其余评分均与纹状体SURs相关( r值:-0.647~-0.426,均 P<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纹状体SURs是预测帕金森病睡眠量表(PDSS)及PD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分的最佳变量( R2值:0.234、0.378,均 P<0.001),对侧尾状核SURs是预测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评分( R2=0.402, P<0.001)的最佳变量,对侧壳核的SURs是预测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评分( R2=0.204, P<0.001)的最佳变量。 结论:PD患者纹状体VMAT2减少与NMSs之间具有相关性,提示多巴胺供应减少可能在PD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氘丁苯那嗪治疗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迟发性运动障碍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抗精神病药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氘丁苯那嗪于2017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TD,目前该药刚在中国上市,国内关于此药的临床应用鲜有报道。本例19岁女性,诊断“精神分裂症”,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后近来出现无故张嘴伸舌,头颈后仰,咀嚼困难,讲话口齿不清,流口水等症状,诊断“TD”,予调整药物及维生素E、氯硝西泮等对症治疗效果欠佳,予氘丁苯那嗪治疗后症状逐渐减轻,治疗效果确切。本文通过对该病例的报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8F-FDG联合 18F-DTBZ PET/CT显像对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 18F-FDG脑代谢联合 18F-9-氟丙基-(+)-二氢丁苯那嗪[FP-(+)-DTBZ,简称DTBZ]脑囊泡单胺转运蛋白2(VMAT2)PET/CT显像研究伴或不伴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的帕金森病(PD)患者显像的特点,分析其对此类PD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 18F-FDG、 18F-DTBZ PET/CT显像且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50例,其中伴RBD的PD患者18例[PD-RBD(+)组;男16例、女2例,年龄(59.2±9.3)岁],不伴RBD的PD患者32例[PD-RBD(-)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57.7±10.2)岁],同时纳入与PD患者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10名[男5名、女5名,年龄(60.3±9.6)岁]。以枕叶皮质为参考脑区,获得双侧纹状体、尾状核、前壳核、后壳核、伏隔核、黑质等脑区的 18F-DTBZ特定摄取值比(SUR),纹状体前-后摄取梯度与其他半定量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最小显著差异(LSD)- t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Bonferroni法校正)、两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行相关性分析;另行ROC曲线分析;应用统计参数图(SPM)比较伴或不伴RBD的PD患者全脑葡萄糖代谢差异。 结果:与PD-RBD(-)组相比,PD-RBD(+)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PD睡眠量表(PDSS)评分均明显降低( z值:-3.12、-3.08,均 P<0.01),其肢体症状重侧的对侧纹状体前-后摄取梯度也明显降低( t=-2.73, P=0.009),SPM分析显示其对侧前额叶葡萄糖代谢升高( t值:3.11~3.57,均 P<0.001)。2组在双侧纹状体、尾状核、前壳核、后壳核、伏隔核、黑质的SUR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F值:6.24~147.61, H值:8.66~24.43,均 P<0.05;事后检验:LSD- t检验及Bonferroni法校正,均 P<0.01)。在PD-RBD(-)组中,对侧纹状体前-后摄取梯度与统一PD评分量表(UPDRS)评分及改良Hoehn-Yahr (mH-Y)分期呈负相关( r=-0.35, P=0.048; rs=-0.39, P=0.026);ROC曲线分析显示以对侧纹状体前-后摄取梯度鉴别PD-RBD(+)和PD-RBD(-)时的AUC为0.706(95% CI:0.562~0.851, P=0.01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9.4%(19/32)、16/18。 结论:PD-RBD(+)组患者的对侧纹状体VMAT2前-后摄取梯度降低更明显,且2组脑代谢存在差异,提示伴与不伴RBD的PD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病理改变和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18F-DTBZ PET/CT显像可为疾病亚型的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氘丁苯那嗪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疾病,是精神科药物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循证证据提示氘丁苯那嗪对TD疗效及耐受性良好.本例患者为66岁女性,诊断"抑郁障碍",长期服用多塞平片及奋乃静片,逐渐出现四肢发麻伴不自主抽动、口唇蠕动等症状,诊断"TD",给予维生素C、氯硝西泮等药物对症治疗效果欠佳,后口服氘丁苯那嗪片症状逐渐减轻,治疗效果好.本文通过对该病例的报道,以期为精神科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黄芩苷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动物模型SHR大鼠核心症状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通过旷场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探究黄芩苷调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动物模型核心临床症状的疗效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将 30 只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盐酸哌甲酯(MPH)组、黄芩苷组、黄芩苷+丁苯那嗪组和MPH+丁苯那嗪组,每组 6 只,另设 6 只WKY大鼠为对照组.MPH组(1.5 mg/kg)、黄芩苷组(150 mg/kg)按体重(1 mL/100 g)灌胃给药,空白组、模型组给等量生理盐水,MPH+丁苯那嗪组、黄芩苷+丁苯那嗪组在灌胃给药同时,按体重(0.5 mL/100 g)腹腔注射丁苯那嗪(3 mg/kg).连续给药 4 周.在规定时间进行旷场和水迷宫实验,记录并分析实结果.结果 MPH组和黄芩苷组在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距离和平均速度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在水迷宫实验中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在目标象限运动距离和停留时间占比及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且这两组间无明显差异;黄芩苷+丁苯那嗪组在旷场实验中运动总距离和平均速度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较黄芩苷组明显增大,在水迷宫实验中潜伏期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5),较黄芩苷组显著延长(P<0.05)、在目标象限运动距离和停留时间占比较模型组明显增加,较黄芩苷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黄芩苷能够改善SHR大鼠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等核心症状,其疗效的发挥可能与调控DA囊泡转运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注射用血塞通致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1例61岁女性患者,在接受左侧腘窝囊肿切除术后,予注射用血塞通40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6 d.停药次日患者突发全身红疹伴瘙痒,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1次/d,氯苯那敏4 mg口服、3次/d.治疗7 d症状未见好转.第8天,停用地塞米松、氯苯那敏,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55 mg静脉滴注、1次/d,左西替利嗪、西咪替丁、氯化钾缓释片口服.第10天,患者背部出现新发皮疹,躯干、四肢见弥漫性水肿性红斑,红斑上见淡黄色脓疱,部分脓疱融合成片,结合腹部皮疹处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考虑为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此后患者病情好转,继续应用糖皮质激素并逐渐减量,同时给予护胃、外用润肤等治疗.第18天,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减量至20 mg、1次/d,并予甲泼尼龙12 mg口服、1次/d.第32天,停用甲泼尼龙.第37天,患者背部出现新发皮疹,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g一次性肌内注射,复方甘草酸苷80 mg口服、3次/d,雷公藤总苷20 mg口服、3次/d.第50天,患者皮疹色泽变暗,脓疱基本消退,无明显水肿,无新发皮疹,停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改为甲泼尼龙20 mg口服、1次/d.甲泼尼龙逐渐减量至2 mg、1次/d维持治疗约4.5个月后,患者皮疹完全消退,停用甲泼尼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首个获批的迟发性运动障碍治疗药物valbenazine
编辑人员丨2023/8/6
Valbenazine是一种选择性的囊泡单胺转运体2(vesicular monoamine transporter 2,VMAT2)抑制剂.2017年4月,FDA批准valbenazine用于成人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治疗,是全球首个获批的针对此适应证的药物.Valbenazine由丁苯那嗪的代谢物酯化而成,较丁苯那嗪的半衰期长,无需频繁给药.其疗效明确,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对valbenazine的药理学特性、药动学、临床研究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抑制单胺囊泡转运体功能在豚鼠屈光发育及形觉剥夺性近视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球旁注射单胺囊泡转运体2(VMAT2)非竞争性抑制剂丁苯那嗪(TBZ)探讨胞外多巴胺水平下调对三色豚鼠屈光发育以及近视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152只正常3周龄豚鼠,随机分为正常视觉环境(NV)组和形觉剥夺(FD,右眼单眼剥夺)组.NV组又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C,n=18),溶剂对照组[注射二甲基亚枫(DMSO),NV+DMSO,n=18)],低剂量TBZ组(NV+30 ng,n=22),高剂量TBZ组(NV+300 ng,n=20).FD组又随机分成单纯FD组(FD,n=17),FD+溶剂对照组(FD+DMSO, n=18),FD+低剂量TBZ组(FD+30 ng,n=21),FD+高剂量TBZ组(FD+300 ng,n=18).溶剂注射组和TBZ给药组每天右眼球旁注射0.1%DMSO或者相应剂量TBZ 100 μl.实验前、实验后2周和4周分别检测屈光度和眼轴相关参数.实验4周后采用过量10%水合氯醛处死豚鼠,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多巴胺受体下游信号分子p-CREB的变化.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在正常视觉环境下,TBZ注射2周可诱导豚鼠产生近视,NV+DMSO、NV+30 ng和NV+300 ng组双眼屈光度差值(右眼-左眼)分别为(0.04±0.31)D(、-0.90±0.84)D和(-0.75±0.66)D(F=11.133,P < 0.001),同时伴玻璃体腔深度加深,3组双眼玻璃体腔深度差值分别为(-0.01±0.03)mm(、0.02±0.03)mm和(0.02±0.04)mm(F=6.001,P=0.004).注射TBZ 4周豚鼠的近视量没有进一步加深,3组豚鼠双眼屈光度的差值分别为(-0.06±0.41)D、(-1.14±1.61)D和(-0.84±1.41)D(F=3.569, P=0.035).正常屈光发育的豚鼠注射TBZ 4周后,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的p-CREB表达下调(t=4.825,P=0.003;t=8.109,P<0.001).TBZ注射对FD豚鼠2周和4周时的屈光和眼轴都没有影响.结论:通过TBZ抑制单胺囊泡转运体功能可诱导正常豚鼠出现近视,但对形觉剥夺性近视没有显著影响.单胺囊泡转运体功能受抑制可能通过使单胺类递质的释放减少,引起相应递质,特别是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进而诱导出近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6年—2018年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耐药情况,分析其耐药特点,为耐药结核病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药敏)试剂盒对2016年1月—2018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微生物室结核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链霉素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和卷曲霉素、氧氟沙星、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福布丁、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氯苯吩嗪10种二线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共纳入患者130例(菌株130株),其中初治患者82例(菌株82株),复治患者48例(菌株48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总耐药率为37.69%,初治患者耐药率(28.05%)明显低于复治患者(5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4,P=0.003).初治患者多重耐药率(6.10%)明显低于复治患者(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9.517,P=0.002).初治患者对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的耐药率(23.17%、8.54%、7.32%)明显低于复治患者(45.83%、41.67%、2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患者对二线抗结核药物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福布丁和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9.76%、8.54%、7.31%、4.88%)明显低于复治患者(39.58%、27.08%、25.00%、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结核初治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加大对复治结核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预防耐药患者尤其是耐多药患者的产生和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长沙地区2012-2017年非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长沙地区近年来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对硝基苯甲酸(PNB)鉴别培养基和DNA微阵列芯片鉴定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该院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菌株,并用绝对浓度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10779株分枝杆菌,其中NTM分离株867株,检出率8.04%.NTM检出率从2012年的6.2% 上升到2017年的11.3%,呈逐年升高的趋势;867株NTM耐药率顺位依次为异烟肼(INH,99.88%)、对氨基水杨酸钠(PAS,99.77%)、吡嗪酰胺(PZA,99.42%)、乙硫异烟胺(T H,93.08%)、链霉素(SM,92.73%)、氧氟沙星(OFLX,83.85%)、利福平(RFP,76.27%)、乙胺丁醇(EMB,70.70%)、卡那霉素(KM,55.02%).NTM对RFP、EMB和KM 3种药物的耐药率随年份有缓慢下降趋势;NTM种群分布达11种,占比居前3位的分别是胞内分枝杆菌(43.94%)、鸟分枝杆菌(24.11%)和龟或脓肿分枝杆菌(21.68%).结论 长沙地区分枝杆菌中NTM检出率持续升高,以胞内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和龟或脓肿分枝杆菌为主;该地区NTM检出率低于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但仍属于较高疫情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