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长抑素联合血必净治疗急性胆囊炎及对患者肝功能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联合血必净治疗急性胆囊炎(AC)及对患者肝功能、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12月于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治疗的AC患者12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行常规对症治疗+生长抑素治疗,试验组行常规对症治疗+生长抑素+血必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体征改变指标;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及前清蛋白(PA)等肝功能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及3个月内复发率情况.结果 试验组恶心呕吐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饮食恢复正常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Hs-CRP、PCT、TNF-α及ALT、TBIL、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内,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长抑素、血必净联合治疗AC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保护肝功能,促进患者康复,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小时前
-
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检测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预后中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术前血清高敏肌钙蛋白I(hs-TnI)、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脑钠肽(BNP)检测在心脏瓣膜置换术(CVR)患者术后预后中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间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CVR术患者132例.术后行1年随访,分析随访情况并分组;比较无不良事件组、不良事件组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为识别影响CVR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首先筛选NYHA分级、LVEF、hsTnI、Hcy和BNP等潜在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随后,采用逐步前进法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深入探讨这些因素对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结果 132例接受CVR术治疗的患者在随访终止时,101例患者未发生不良事件(即无不良事件组),31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即不良事件组).不良事件组中,人工瓣膜功能衰退2例、瓣周漏1例、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1例、再次更换瓣膜1例、出血6例、血栓栓塞3例、恶性心律失常15例、出现死亡2例,共计发生率为23.48%(31/132).不良事件组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不良事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LVEF、hsTnI、Hcy、BNP是影响CVR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YHA分级为Ⅲ~Ⅳ级、LVEF<45%、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水平升高是影响CVR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检测在CVR术患者术后预后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术前上述生物标志物水平升高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较高的不良事件风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术前血清hsTnI、Hcy及BNP的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提高CVR术后患者的预后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盘龙七片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7岁女性患者因腰肌劳损给予盘龙七片4片/次口服、3次/d。用药3 d后出现恶心、纳差,继而排浓茶色尿、陶土色便。用药15 d后,患者皮肤、巩膜黄染,全身皮肤瘙痒。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04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68 U/L,碱性磷酸酶(ALP)463.6 U/L,G-谷氨酰转移酶(GGT)1 332.3 U/L,总胆红素(TBil)110.5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92.3 μmol/L。排除病毒性肝炎和胆道梗阻后,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停用盘龙七片,给予异甘草酸镁、多烯磷脂酰胆碱、熊去氧胆酸、甲泼尼龙治疗。患者不适症状逐步减轻,肝功能逐步好转。治疗14 d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伴汇管区轻度纤维化,考虑药物所致。治疗16 d后,改为保肝药口服2周。停止治疗1周后,患者无不适,皮肤、巩膜颜色正常,肝功能正常(ALT 31 U/L,AST 25 U/L,ALP 83.9 U/L,GGT 37.0 U/L,TBil 19.8 μmol/L,DBil 7.3 μ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重任务行走对脑小血管病患者时空步态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以及运动双重任务行走(DTW)的步态特征差异,并判断何种步态参数能够更好地诊断CSVD及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方法:纳入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就诊的经磁共振成像证实有CSVD的患者106例以及同期的体检人员21名,根据Fazekas评分,将研究对象分为轻度组(34例,1分)、中度组(34例,2分)、重度组(38例,3分)以及健康对照组(21名)。在单任务行走(STW)和DTW条件下记录参与者参数,并通过单任务和双任务之间的差异计算双重任务效应(DTC)。采用广义估算方程评估疾病严重程度以及行走条件对基本步态参数及DTC的影响,事后分析通过Bonferroni方法校正。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确定疾病严重程度与步态参数及DTC间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联合预测因子,应用联合诊断试验计算步态参数及其DTC预测CSVD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试验组中STW的基础步态参数显著优于认知或运动DTW(均 P<0.05),而对照组中不同任务下的基础步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认知DTW中,时间步态参数(步频和跨步时间)仅在中重度组出现显著恶化[步频:中度组(100.220±1.795)步/min,重度组(94.525±2.139)步/min;跨步时间:中度组(1.227±0.024)s,重度组(1.299±0.031)s],但空间参数(跨步长及步速)在各组(除对照组和轻度组外)间[跨步长:对照组(1.050±0.021)m,轻度组(0.974±0.022)m,中度组(0.903±0.025)m,重度组(0.793±0.026)m;步速:对照组(0.944±0.028)m/s,轻度组(0.866±0.030)m/s,中度组(0.751±0.027)m/s,重度组(0.606±0.022)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样无论疾病严重程度,认知DTW条件下所有步态参数DTC均高于运动DTW(均 P<0.05),而对照组中不同任务下的步态参数D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认知DTW的时间参数DTC仅在中重度组出现异常,而空间参数DTC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包括对照组和轻度组;均 P<0.05)。认知DTW条件下,空间参数及DTC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显著高于时间参数(0.50< r<0.64比0.15< r<0.39)。应用空间参数对CSVD的判别进行联合诊断试验发现,联合诊断因子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单一指标。 结论:认知DTW能够更好地反映CSVD患者的步态异常。认知DTW的空间参数及其DTC能更有效地诊断CSVD并区分其严重程度,DTC可能是更好的指标。对于诊断CSVD而言,空间参数及其DTC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因子可以显著提高敏感度,降低假阴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恶性肿瘤患儿死亡后父母心理调节方式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儿死亡后父母心理调节的方式与不足,为指导患儿父母心理调节提供借鉴措施。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2年6—12月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3所医院的病历或随访资料中,选取已死亡的恶性肿瘤患儿病例,联系其父母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终完成访谈共11名。对访谈内容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主题提炼。结果:11名被访谈者年龄为28~42岁,男3名,女8名。恶性肿瘤患儿父母面对患儿死亡的心理调节有多种方式,主要包括5个主题:自我调节可促进积极应对,但缺乏坚定理念;专业人员的指导能缓解茫然无措和矛盾心理,但专业人员对哀伤辅导缺乏关注;家庭支持可缓解负性情绪,但缺乏长期支持;同伴支持可促进情感表达,但缺乏可及平台;社会团体可给予疏导支持,但缺乏足够资源。结论:恶性肿瘤患儿死亡后其父母心理调节方式多样,但存在不足,医务人员应根据心理调节方式的不足,制订针对性的哀伤辅导支持,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七氟烷吸入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人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人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手术治疗的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74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吸入联合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血压、心率变化及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气管插管后5 min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双肺通气恢复、双肺通气恢复10 min后的血压分别为(74.75±4.93)mmHg、(72.79±4.60)mmHg,对照组分别为(82.44±3.62)mmHg、(75.70±5.14)mmHg,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648、2.562,均 P<0.05);观察组双肺通气恢复的心率为(70.75±4.21)次/min,对照组为(75.91±3.89)次/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76, P<0.05);观察组麻醉恢复、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25.74±0.69)分、(26.13±1.49)分、(27.90±0.77)分、(28.26±1.1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9.88±2.30)分、(22.85±0.96)分、(24.38±1.21)分、(24.35±1.63)分( t=14.844、11.256、14.929、11.819,均 P<0.05)。 结论:在老年人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中,七氟烷吸入联合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可避免血压、心率波动过大,促进认知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麻醉的优化策略: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3岁,体重65~81 kg,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TG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胸橫肌平面阻滞,于双侧肋间内肌与胸橫肌之间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20 ml。术后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补救镇痛,维持术后VAS评分≤4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皮肤瘙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G组比较,TG组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发生率降低( P<0.05)。未见皮肤瘙痒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超声引导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麻醉的优化效果。方法:选择择期烟雾病血运重建术患者154例,年龄18~64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77):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GN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5~1.0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和依托咪酯0.2~0.3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GN组以0.5%罗哌卡因行术侧头皮神经阻滞(眶上神经阻滞、滑车上神经阻滞各2 ml,耳颞神经阻滞、枕大神经阻滞、枕小神经阻滞各3 ml),G组局部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吸入七氟烷,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05~0.10 μg·kg -1·min -1和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 -1·h -1维持麻醉。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出院时和术后6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结果:与G组比较,GN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 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和各时点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用于烟雾病患者血运重建术可提高围术期镇痛效果,有助于实现低阿片类药物麻醉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GPR183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免疫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七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183(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183,GPR183),也称Epstein-Barr病毒诱导的受体2(Epstein-Barr virus-induced gene 2,EBI2),由Epstein-Barr病毒诱导表达。GPR183由一组氧化甾醇内源性配体激活,与趋化因子受体协同作用,控制免疫细胞迁移。近年来研究表明GPR183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同时也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其表达失调可能导致包括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在内的疾病发生。文章就GPR183的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免疫调控机制和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自控镇痛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应激反应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自控镇痛(PCA)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应激反应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于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椎管内PCA分娩镇痛的97例产妇的一般资料,根据不同镇痛方法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产妇给予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PCA,对照组产妇给予盐酸罗哌卡因椎管内PCA。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产妇分娩镇痛前、镇痛后15 min、镇痛后30 min、镇痛后45 min及宫口全开时的疼痛程度,统计产妇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完善时间、盐酸罗哌卡因用量、舒芬太尼用量和镇痛药物总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去甲肾上腺素(NA)水平。统计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阴道出血量(产时及产后2 h内),催产素应用、正常分娩、产钳助产、会阴侧切和剖宫产比例,不良反应(瘙痒、发热、恶心呕吐、尿潴留、胎心过缓)发生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1 min和5 min)。结果:两组产妇镇痛起效时间及完善时间,镇痛前和镇痛后15、30、45 min及宫口全开时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盐酸罗哌卡因用量、镇痛药物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均 P<0.05)。镇痛后两组血清COR、ACTH和NA水平均较镇痛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镇痛后两组血清COR、ACTH和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阴道出血量和剖宫产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正常分娩比例和胎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盐酸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PCA可有效减轻分娩产痛,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利于改善母儿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