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HR-CTV下单纯腔内治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不同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下单纯腔内治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腔内+插植)治疗技术在宫颈癌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并探讨HR-CTV是否存在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0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5~63岁,中位年龄51岁。根据后装治疗技术不同将患者分为单纯腔内治疗组(45例)、腔内+插植治疗组(55例)。按患者每个计划的HR-CTV大小分为6个体积范围进行分析,即HR-CTV≤40 cm 3、40 cm 3
80 cm 3。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2种后装治疗技术在不同体积范围内的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参数。 结果:当HR-CTV≤40 cm 3时,单纯腔内治疗组的靶区剂量(D 90、D 100)、靶区覆盖度(V 100)及靶区高量(D 50、V 150、V 200)均高于腔内+插植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26~3.927,均 P<0.05),但靶区适形指数(CI)、OAR膀胱和直肠D 2 cm3(2 cm 3的OAR体积接受的最低照射剂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86、1.871、0.258,均 P>0.05)。当70 cm 3 80 cm 3时,腔内+插植治疗组的靶区剂量(D 90、D 100)、靶区覆盖度(V 100)、CI、OAR直肠和膀胱D 2 cm3剂量均显著优于单纯腔内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872~3.782,均 P<0.05),而2种治疗技术的靶区高量(D 50、V 150、V 200)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13~1.918,均 P>0.05)。当40 cm 3 0.05),但腔内+插植治疗组的CI显著优于单纯腔内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90、-4.577、-3.144,均 P<0.05)。 结论:对于小体积靶区(≤40 cm 3),单纯腔内治疗技术在不增加OAR剂量的情况下能更好地提高靶区剂量和靶区内高剂量体积;当靶区体积较大特别是>70 cm 3时,腔内+插植治疗技术能在显著提高靶区处方剂量和适形度的同时更好地保护OAR。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腔道适形导板引导宫颈癌插植放疗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联合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研制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方法,评价该技术对剂量及疗效的提升与改进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0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15例。患者存在阴道残端复发、肿瘤偏心性生长、子宫锥切术后等特征,CT扫描获取三维影像,完成针道优化后,通过放射治疗3D打印系统软件(PMT 3D)对预计划数据进行解析,抓取驻留点的坐标而建立插植通道,并基于患者生理结构特征生成腔道适形插植导板的尺寸及形状,3D打印后实施插植放疗。评估适形指数等剂量学参数,对治疗前、后的肿瘤体积变化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15例患者采用腔道适形插植导板进行治疗,其治疗计划适形指数CI为0.74±0.26,放射治疗总剂量高危临床靶区(HR-CTV)D 90%(EQD 2,α/β=10)为(85.5±6.8)Gy,膀胱、直肠、小肠、结肠的D 2 cm3(EQD 2,α/β=3)分别为(72.2±4.2)、(65.8±6.1)、(65.2±4.4)、(69.8±3.7)Gy,符合临床要求。治疗后,肿瘤体积缩小明显。适形插植导板与阴道腔体贴合度较好,少体积的空气间隙并未影响剂量。非平行入针可以提高腔体空间及插植针的利用率。 结论:基于自动针道优化及3D打印技术的适形腔道插植导板研制方法兼顾效率和效果,符合现代精准放疗的要求,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肾上腺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肾上腺静脉采血(AV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行AVS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肾上腺薄层增强CT检查并行双侧AVS。其中46例在双侧AVS前由专业工程师将肾上腺薄层增强CT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30例未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在位率、采血成功率、采血时间、造影剂用量、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76例患者中,男、女各38例,平均年龄45(25~57)岁。与非三维可视化组相比,三维可视化组右肾上腺静脉插管成功率(78%比43%)和AVS成功率(83%比53%)均较高,术中造影剂用量[ M( Q1, Q3)为28(16,51)比78(59,89) ml]较低,采血所用时间[ M( Q1, Q3)为44(22,61)比70(66,88) min]较短(均 P<0.05)。与非三维可视化组相比,三维可视化组左侧肾上腺静脉插管导管在位率由97%提高至98%,AVS成功率由97%升至98%,采血时间及造影剂用量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中,仅非三维可视化组有1例患者发生造影剂外渗,其余无明显并发症。 结论:AVS前将肾上腺薄层增强CT的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处理,可提高右侧AVS的成功率,减少造影剂的使用量,并缩短AVS的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全卷积网络U-Net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三维剂量分布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全卷积网络U-Net预测宫颈癌近距离治疗(BT)感兴趣区(ROI)三维剂量分布,并评估其预测精度。方法:首先选取100例宫颈癌腔内结合组织间插植病例作为整个研究数据集,并将其划分为训练集(72例)、验证集(8例)、测试集(20例);然后利用U-Net建立模型,将是否包含宫腔管及插针作为区分因素训练两个模型;最后对20例测试集病例进行预测,并进行对比分析。模型的性能通过 、 以及平均绝对离差共同评估。 结果:包含与未包宫腔管与插植针的模型相比,直肠的 上升了(16.83±1.82) cGy ( P<0.05),其余ROI的 或 均相近(均 P>0.05);高危靶区、直肠、乙状结肠、小肠、膀胱平均绝对离差分别上升了(11.96±3.78)、(11.43±0.54)、(24.08±1.65)、(17.04±7.17)、(9.52±4.35) cGy (均 P<0.05);中危靶区的下降了(120.85±29.78) cGy ( P<0.05);6个ROI的平均绝对离差的平均值下降了(7.8±53) cGy ( P<0.05),更接近实际计划。 结论:利用全卷积网络U-Net可以实现宫颈癌患者BT的三维剂量分布预测;结合宫腔管与插植针作为输入参数,比单一使用ROI结构作为输入能得到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插植针植入棒在妇科肿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自制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科肿瘤术后阴道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患者62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后放疗指征,需接受三维近距离后装放疗补量。根据患者阴道残端情况选用不同型号插植针植入棒模板,依照预设通道在模板内放置阴道管和插植针。按照统一标准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放疗计划,高危临床靶区(HR-CTV)处方剂量为5.5 Gy/次,通过剂量体积参数图评估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受照剂量等参数。结果:62例患者均在插植针植入棒模板引导下顺利完成后装放疗,共行140次插植治疗,剂量参数HR-CTV包绕90%靶区体积的平均剂量D 90%为(575.48±22.30)cGy,包绕膀胱、直肠、乙状结肠2 cm3体积的平均剂量D 2cm3分别为(328.69±102.71)cGy、(369.14±46.59)cGy、(27.28±71.27)cGy,小肠未进入靶区照射范围无统计,靶区体积大小、危及器官剂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插植针植入棒施源器在妇瘤术后残端近距离腔内放疗有明显临床优势,满足预计划剂量要求,操作简易,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磁共振对腭裂术后患者腭咽结构的观察和测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磁共振技术观察测量腭咽结构的可行性,并比较腭裂术后成年患者与正常成年人腭咽结构的差异,用于指导腭裂修复术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18年2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的6例成年男性腭裂修复术后患者(腭裂组),年龄18~26岁,平均21.8岁。招募6例皖北地区健康成年男性(正常组),年龄19~28岁,平均23.3岁。对2组测量对象进行语音检测,评估语音发音和腭咽闭合情况。行正中矢状面静态三维和动态磁共振扫描,在矢状面、冠状面和腭帆提肌平面(斜冠面)测量软腭长、有效软腭长度、腭咽比、腭高、腭帆提肌长度及厚度等32个数据,共测量2次。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对2次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判断测量结果误差大小。使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对2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无语音异常,腭咽闭合均完全。2次测量的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 r值范围在0.789~0.925( P<0.05),即2次测量结果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正常组腭帆提肌形态较为流畅,而腭裂组腭帆提肌形态不规则,中线处可观察到不连续现象,且提肌插入软腭时角度明显不同。腭裂组具体测量数据中咽宽为(23.83±3.48) mm、咽深为(29.94±3.52) mm、骨性咽深为(39.68±3.63) mm、腭长比为1.18±0.16、腭咽比为0.87±0.91、发/i:/时软腭膝部和鼻后棘、悬雍垂连线的夹角[PVU角(动)]为(105.68±20.54)°、腭帆提肌内侧段长度为(13.13±1.00) mm、腭帆提肌插入间距为(24.63±2.54) mm、腭帆提肌起点角为(58.0±3.3) mm,均大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腭裂组腭宽为(37.5±1.43) mm、软腭厚度为(9.48±1.03) mm、软腭相对伸长度(/ts/)为(1.09±0.05) mm、安静时鼻后棘和鼻前棘、软腭膝部连线的夹角[APV角(静)]为(180.51±8.55)°、腭帆提肌厚度为(4.07±0.25) mm、腭帆提肌起点间距为(52.27±7.08) mm,均小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三维磁共振技术测量腭咽结构方法可行,且腭裂成人和正常成人的腭咽结构、软腭动度和腭帆提肌形态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腭裂早期修复时需要注意提肌的解剖复位,尤其是对作用较大的外侧段的保护和延长,以及软腭瓣分离时有效软腭体的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短回波时间磁化传递技术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髌前肌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短回波时间磁化传递(UTE-MT)技术定量动态监测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比赛前后髌前肌腱(髌腱、股四头肌肌腱)改变的价值。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间前瞻性招募珠海市23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年龄28~50(40±6)岁。分别于马拉松赛前、赛后48 h、赛后4周行双侧膝关节三维UTE-MT和双回波UTE-T 2*序列扫描。另招募非跑步志愿者5名,用于验证序列的稳定性。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在膝关节矢状面图像上测量髌腱、股四头肌肌腱以及3个骨腱插入点(髌腱-胫骨插入点、髌腱-髌骨插入点、股四头肌肌腱-髌骨插入点)的UTE-磁化传递率(MTR)和UTE-T 2*值。用双向混合类内相关系数(ICC)评估2个序列测值的稳定性和2名放射科医师的一致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马拉松赛前后髌前肌腱UTE-MTR、UTE-T 2*值的差异。 结果:UTE-MT和双回波UTE-T 2*序列测量值均具有很好的稳定性,ICC值分别为0.98和0.92。2名放射科医师对髌腱、股四头肌肌腱和3个骨腱插入点的UTE-MTR、UTE-T 2*值测量的一致性好,ICC均>0.80。马拉松赛后48 h髌腱、股四头肌肌腱、3个骨腱插入点的UTE-MTR值降低,赛后4周髌腱的MTR值持续下降,其他区域的UTE-MTR增高。仅髌腱的UTE-MTR在马拉松赛前(0.34±0.04)、赛后48 h(0.32±0.04)、赛后4周(0.31±0.04)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6, P=0.001)。各区域的UTE-T 2*值在马拉松赛后48 h均轻度升高,但3个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UTE-MT的序列稳定性和测量一致性均较好。UTE-MT技术可用于监测马拉松运动前后髌前肌腱的动态变化,髌腱的UTE-MTR在马拉松运动后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婴儿Pierre Robin序列征中腭与舌骨发育情况的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小婴儿Pierre Robin序列征中腭及舌骨的发育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行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年龄小于3个月龄的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的资料,根据患儿术前头面部三维螺旋CT结果,评估腭和舌骨的发育情况,并对患儿进行分组。根据腭形态将患儿分为腭裂组和高腭弓组,根据舌骨形态分为正常组、轻度组、重度组。分析各组患儿术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术前及延长器置入术后呼吸支持(气管插管)、喂养支持(鼻饲)情况、术前及术后3个月(延长器取出术前)时的营养(血清白蛋白浓度)情况。正态分布数据以 ± s表示,非正态分布数据以 M( P25, P75)表示。患儿年龄、体质量及血清白蛋白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各组间患儿术后插管及鼻饲时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术前及术后血清白蛋白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各组间术前患儿性别、气管插管、鼻饲喂养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68例患儿被纳入研究,其中男79例,女89例,就诊年龄(36±22) d,入院时体质量(3.6±0.5) kg,术前插管率18.5%(31/168),术前鼻饲率33.3%(56/168)。观察腭形态发现122例(72.6%)患儿伴有腭裂(腭裂组),46例(27.4%)表现为高腭弓(高腭弓组)。腭裂组及高腭弓组患儿在入院年龄、体质量、性别、术前气管插管呼吸支持、血清白蛋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喂养支持方面,高腭弓组(45.7%,21/46)比腭裂组(28.7%,35/122)术前鼻饲率更高( P=0.044),且术后高腭弓组鼻饲时间明显长于腭裂组( H=11.565,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2组患儿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2组患儿呼吸、喂养困难等情况均明显改善,术后均不需气管插管及鼻饲喂养,血清白蛋白均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舌骨形态发育情况显示76例(45.2%)患儿舌骨形态发育正常(正常组),57例(33.9%)舌骨体或舌骨支结构完整,但形态较正常小(轻度组),35例(20.8%)部分或全部舌骨结构缺如(重度组)。正常组和轻度组在入院年龄和术前血清白蛋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组的患儿年龄明显小于正常组和轻度组,术前血清白蛋白也较另2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前呼吸支持方面,重度组气管插管率更高(34.3%),与正常组(14.5%)或轻度组(14.0%)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组与轻度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鼻饲喂养方面,轻度组(40.4%)、重度组(45.7%)与正常组(22.4%)鼻饲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轻度组与重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情况比较,重度组与正常组和轻度组相比,气管插管时间及鼻饲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轻度组与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儿术后3个月血清白蛋白均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Pierre Robin序列征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腭及舌骨形态异常。伴高腭弓患儿有较重的吞咽及喂养困难;严重舌骨发育畸形的患儿病情更重,有严重的呼吸和喂养困难。因此,早期评价腭及舌骨形态可能有助于评估术后预后情况,可尽快进行呼吸和喂养监测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施源器模板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设计适用于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IC-ISBT)施源器模板,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00例ⅡB-ⅣA期(国际妇产科协会2018分期)宫颈癌患者的外照射前后磁共振影像资料,对宫颈原发病灶范围进行回顾性阅片分析对比。基于外照射后肿物残留情况,勾画近距离放疗高危临床靶区(HR-CTV),设计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IC-ISBT)的施源器模板,并进一步评估施源器模板插植组(37例)与徒手插植组(63例)治疗宫颈癌的剂量和疗效差异。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连续变量采用 t检验或 U检验。 结果:100例宫颈癌患者外照射后残留肿物边缘按顺时针3、6、9、12点方向与宫颈管中心的距离中位数为16.5、14.0、17.0、13.0 mm。将对应的HR-CTV叠加重建三维图,设计制作蘑菇头圆柱体式IC-ISBT施源器模板:头部长径为35 mm,短径为20 mm,中心适配宫腔管,内圈C1-C12为表盘式排列,两侧拓展B1-B5及A1-A4针道。在剂量方面,模板插植组与徒手插植组的HR-CTV D 90%[(635.12±22.65)∶(635.80±25.84)cGy]、膀胱D 2 cm3[(473.79±44.78)∶(463.55±66.43)cGy],直肠D 2 cm3[(396.99±73.54)∶(408.00±73.94)cGy]及乙状结肠D 2 cm3[(293.07±152.72)∶(311.31±135.77)cGy]无明显差异( P>0.05),但前者的HR-CTV D 98%较高[(544.78±32.07)∶(536.78±32.04)cGy, P=0.007],直肠D 1 cm3及D 0.1 cm3较低[(438.62±69.65)∶(453.97±67.89)cGy, P=0.016;(519.46±70.67)∶(543.82±81.24)cGy, P=0.001]。两组的宫颈原发灶完全缓解率(86%∶83%, P>0.05)无差异。 结论:该IC-ISBT施源器模板设计合理,与徒手插植疗效相当,靶区剂量覆盖符合临床需求,可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其使用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有望作为常规模板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CT三维容积测量技术评估房间隔缺损在心动周期中的动态变化及对封堵器选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在心动周期不同时相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封堵器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阜外医院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全心动周期心电门控扫描并成功行介入封堵的ASD患者35例。CCTA影像学数据以5%递增的顺序自0开始依次重建至95%RR间期,合计20个时相。采用CT内镜辅助测量技术(CTVE)观察每个时相的ASD形态,利用CT横断序列辅助测量技术(CTAS)测量出ASD在各时相的横径(D a)及上下径(D b),运用等周长转换公式计算其等效圆直径[D e,D e=短径+2×(长径-短径)÷3,D a、D b中较大者为长径,较小者为短径]。取75%RR间期时相的数据,将患者分为D a(75%RR间期)≥D b(75%RR间期)组和D a(75%RR间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