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上机时机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目前主要用于常规措施难以纠正的急性呼吸衰竭,且这种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是可逆的,或是为肺移植提供桥接手段。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典型的临床综合征。重症ARDS患者VV-ECMO上机的时机仍面临诸多的争议和挑战,本文从机械通气参数优化、呼吸动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肺可复张性评估以及电阻抗成像(EIT)实时监测等方面,对目前可行的上机前评估手段进行汇总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ECMO院际转运流程探讨:基于6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ECMO转运经验的提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6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转运经验,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中使用ECMO院际转运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施ECMO转运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ECMO转运距离、时间,ECMO上机前后患者氧合指数(PaO 2/FiO 2)、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pH值,转运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患者最终预后等指标,从个人防护、转运流程、转运设备、团队配合、转运途中监测、质量控制等方面总结经验,对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使用ECMO院际转运流程及防护给出参考建议。 结果:共实施ECMO转运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由本科室ECMO转运团队在当地医院建立ECMO后使用救护车安全转运至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转运距离11~197 km,平均(93.8±58.6) km;转运时间30~150 min,平均(79.2±40.6) min;其中有2例患者在搬运、转运过程中出现ECMO流量和SpO 2下降,主要原因为血容量不足,经过补液和调整体位后好转;所有患者SpO 2维持在0.93以上。6例患者均存活出院;ECMO辅助时间4~9 d,平均(6.5±1.5) d;机械通气时间7~24 d,中位时间10.0(8.0,14.5) d。无一例医务人员出现感染。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经验是:选择合适的ECMO启动时机和模式;转运车辆和设备完好,减少或避免出现机械性并发症;转运途中有效的呼吸、循环管理,避免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和严重的低氧血症;转运团队队员车内合适的占位可迅速处理各种危急情况;个人防护需要贯穿始终,避免感染。 结论:在具有丰富经验的ECMO转运团队、良好的转运设备、全面的防护措施、合理的转运流程、完善的应急预案下,对于存在人与人传播的新冠肺炎患者使用ECMO转运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呼吸频率与膈肌增厚分数比值为导向的风险预测模型对AECOPD患者无创-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切换时机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超声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的膈肌运动指标,探讨以呼吸频率与膈肌增厚分数比值(RR/DTF)为导向的风险预测模型对AECOPD患者无创-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切换时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入住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无创机械通气(NIV)治疗的64例AECOPD患者,根据24 h内NIV上机结局将患者分为NIV成功组和NIV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接受NIV 2 h后RR/DTF、膈肌活动度(DE)、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以及是否存在排痰障碍等临床指标。将上述影响NIV失败的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对AECOPD患者无创-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切换时机的预测价值。 结果:64例AECOPD患者中NIV成功43例,NIV失败2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氧合指数(P/F)、吸烟史、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NIV成功组比较,NIV失败组RR/DTF、RR、PaCO 2、排痰障碍比例显著升高,VT、DE显著降低〔RR/DTF(%):1.00±0.18比0.89±0.22,RR(次/min):21.64±3.13比19.62±2.98,PaCO 2(mmHg,1 mmHg≈0.133 kPa):70.82±8.82比65.29±9.47,排痰障碍:57.1%比30.2%,VT(mL):308.09±14.89比324.48±23.82,DE(mm):19.91±2.94比22.05±3.30,均 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R/DTF〔优势比( OR)=147.989,95%可信区间(95% CI)为3.321~595.412, P=0.010〕、RR( OR=1.296,95% CI为1.006~1.670, P=0.045)、VT( OR=0.966,95% CI为0.935~0.999, P=0.044)、PaCO 2( OR=1.086,95% CI为1.006~1.173, P=0.035)、排痰障碍( OR=4.533,95% CI为1.025~20.049, P=0.046)为AECOPD患者NI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以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预测AECOPD患者无创-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切换时机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95% CI为0.587~0.839( P=0.005);敏感度为72.73%,特异度为88.10%,约登指数为0.394,最佳截断值为0.87。 结论:以RR/DTF为导向的风险预测模型对AECOPD患者无创-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切换时机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上机时机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是各种原因导致的难治性心源性休克危重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手段,可暂时代替心肺功能、迅速改善低氧血症、提高全身氧供,同时清除二氧化碳。虽然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指南针对VA-ECMO提出了明确的适应证标准,但是基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基础疾病异质性大,其上机时机的界定仍然比较模糊。本文拟从生理和病理生理学角度出发,讨论暴发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肺移植相关急性右心功能衰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肌损伤等导致的心源性休克以及体外心肺复苏(ECPR)的上机时机,拟为临床医生的判断和抉择提出更多的参考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症心肺超声评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心肺超声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机械通气中及评估撤机时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并启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RDS患儿为研究对象,共纳入82例,达临床撤机标准后拔除气管插管,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及失败组。在插管上机0.5 h及撤机拔管0.5 h内均进行重症心肺超声评估,记录肺部超声积分(LUS)、左室射血分数(LVEF)、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左心室偏心指数(LVEI)、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动脉血气、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比较组间以上各项指标,评估重症心肺超声对机械通气撤离的预测价值。结果:撤机失败组胎龄[(28.6±4.2)周比(32.5±3.7)周]、体重[(1 289±790)g比(1 969±771)g]、通气初始动脉氧分压(PaO 2)[(41.2±8.5)mmHg比(50.1±12.2)mmHg]、撤机时LVEF[(62.7±3.9)%比(66.9±3.1)%]低于成功组(均 P<0.05),撤机时LUS[(13.7±1.0)分比(11.1±1.6)分]、PASP[(40.5±7.2)mmHg比(32.9±6.2)mmHg]及机械通气时间[(5.4 ±4.7)d比(3.6±2.3)d]、总氧疗时间[(48.5±25.0)d比(24.5±18.5)d]高于成功组(均 P<0.05)。机械通气初始LUS与机械通气时间呈正相关( r=0.188, P<0.01),TAPSE与机械通气时间呈负相关( r=-0.344, P<0.01)。初始及撤机时刻LUS与X线分级、平均气道压力(MAP)呈正相关( rs=0.790, P<0.01及 rs=0.686, P<0.01; r=0.383, P<0.01及 r=0.548, P<0.01)。LUS预测撤机失败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ΔLUS (LUS前后差值)≤7分联合ΔPASP (PASP前后差值)≤9.5 mmHg预测AUC为0.912;联合LUS、PASP、LVEF预测AUC为0.937,约登指数0.736,截断值为0.185,敏感性89.5%,特异性84.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US≥13分,PASP≥43 mmHg,LVEF≤60%与撤机失败相关(均 P<0.05)。 结论:床旁使用重症心肺超声可有效评估新生儿RDS机械通气进程并预测撤机,实时精准,可实践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呼吸循环衰竭的输血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呼吸循环衰竭的输血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黄石市中心医院2016年3月至2021年7月治疗的呼吸循环衰竭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 n=44)和存活组( n=3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ECMO治疗期间的输血情况、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分析ECMO治疗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的影响因素。 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呼吸循环衰竭病因、ECMO治疗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存活组术前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肌酐(Cr)、降钙素原(PCT)、乳酸(Lac)分别为(22.36±3.71)分、(79.17±9.29)μmol/L、(2.77±0.79)ng/L、(2.74±0.36)mmol/L,均低于死亡组的(34.27±4.98)分、(94.16±10.23)μmol/L、(3.69±1.10)ng/L、(5.18±0.4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89、-6.79、-5.62、-27.53,均 P < 0.001);两组术前呼吸频率、舒张压、收缩压、心率、氧合指数(PaO 2/FiO 2)、C反应蛋白(C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存活组上机当天输血量、下机当天输血量、全程输血量、通气时长、ECMO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74±16.28)mL、(37.23±10.36)mL、(398.79±67.81)mL、(210.39±20.21)h、38.89%(14/36),均低于死亡组的(160.17±23.14)mL、(48.26±12.25)mL、(600.23±70.12)mL、(320.14±18.21)h、79.55%(35/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43、-4.29、4.94、25.25,χ 2=13.79,均 P < 0.001);存活组住院时间[(20.14±5.36)d)]长于死亡组[(14.17±4.23)d]( t=5.56, P < 0.001);APACHEⅡ评分、PCT、上机当天输血量、通气时间、全程输血量等是ECMO治疗死亡的危险因素,而住院时间是ECMO的保护因素。 结论:术前APACHEⅡ评分评估、全程持续性输血、把握通气时机和注意预防ECMO治疗并发症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5例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行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治疗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总结5例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行体外二氧化碳清除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组建体外二氧化碳清除快速应急反应小组;实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装置,把握上机时机;保证体外二氧化碳清除连续性,提高清除效率;呼吸相关监测及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体外二氧化碳清除撤机的护理.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5例患者康复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者各项指标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呼吸衰竭早产儿363例转运时机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早产儿转运时机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了解Ⅱ级新生儿病房危重早产儿的转运时机。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Ⅱ级新生儿病房需呼吸支持(有创和无创)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在Ⅱ级新生儿病房呼吸支持的情况分为非规范转运组和规范转运组,对2组患儿入院时的一般资料、上机时间、氧暴露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治愈好转率、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当地住院时间+入院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的363例病例中,非规范转运组107例,规范转运组256例。非规范转运组上机时间为(19.75±19.53)d、氧暴露时间为(30.60±24.80)d、BPD 发生率为57.01%(61/107例)、治愈好转率为70.10%(75/107例)、住院时间为(43.99±28.08)d、总住院时间为(59.50±34.02)d、住院费用为(6.55±4.30)万元;规范转运组上机时间为(13.02±12.64)d、氧暴露时间为(19.50±19.24)d、BPD 发生率为18.36%(47/256例)、治愈好转率为83.20%(213/256例)、住院时间为(32.79±23.76)d、总住院时间为(34.48±23.69)d、住院费用为(4.99±4.12)万元。非规范转运组上机时间长、氧暴露时间长、BPD 发生率高、治愈好转率低与规范转运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8.706、t =6.883、χ2=53.934、χ2=7.912,P 均﹤0.05);非规范转运组住院时间和费用与规范转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2.012、0.552,P 均﹥0.05),但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967,P ﹤0.05)。结论非规范转运组住院时间长、BPD 发生率高、治愈好转率低;2013年版中国新生儿病房分级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案)具有合理性,Ⅱ级新生儿病房应严格按照其进行区域性新生儿转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重症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衰竭的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救治重症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4月我科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救治6例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情况,6例患者均采用股动脉和股静脉插管,其中2例采用外科切开直视下插管,4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股动、静脉穿刺插管.结果 ECMO转流时间64~124h,平均(92.67±23.41)h,呼吸机辅助时间26~58h,平均(36.50±12.32)h.死亡2例,成功康复4例,其中1例患者因腹股沟切口感染延迟出院,经积极换药、清创后痊愈出院.结论 对于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衰竭患者,正确选择ECMO上机时机,重视抗凝管理和预防感染是ECMO救治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的重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程序化体外心肺复苏术在心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程序化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用于成人心搏骤停患者抢救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金华市中心医院院内和院外实施ECPR 25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6例)和死亡组(19例).ECPR步骤根据ECPR流程图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心肺复苏(CPR)时间、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时间及上机前血乳酸(Lac)水平的差异.结果 本组25例患者CPR时间为(64.92±25.00)min,ECMO辅助时间为(153.79±70.12)min,上机前Lac水平为(10.30±6.11)mmol/L.12例成功撤除机器辅助,其中6例患者存活出院,存活率为24%,发生院内死亡19例.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ECMO辅助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生存组CPR时间、上机前Lac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组〔CPR时间(min):25.00±6.16比77.53±11.14,上机前Lac(mmol/L):5.99±6.31比16.77±5.12,均P<0.05〕.结论 ECPR是对传统CPR失败心搏骤停患者抢救的新手段,制定其实施流程图对ECPR进行程序化管理,能缩短传统CPR时间,把握抢救时机,提高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