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及翼上颌缝点(PTM)到过蝶鞍点冠状面(CR平面)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对比面中部骨骼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变化,计算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4例,年龄8~15岁。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因矫枉过正所致面中部凸出及咬合超覆盖会在6~12个月后恢复协调,3例术后未接受面弓牵引维持的患儿于随访3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复发。对其中25例患儿牵引前后头颅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点前移量为(12.67±4.62) mm(6.21~23.28 mm)。牵引前裂隙侧INM、LPA及PTM点到CR平面的距离均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牵引结束后INM和PTM点的两侧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PA点的两侧距离差值虽然有缩小,但裂隙侧仍显著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牵引前相比,牵引结束后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均有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为临床上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早期矫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能很好地恢复面中部对称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颌横向发育不足诊断方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是错 畸形的重要表现之一,由于横向发育停止相对较早,早期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针对横向不调的诊断方式较多,包括临床检查、模型测量、头颅后前位X线片测量和锥形束CT测量。本文回顾现有文献中针对上颌横向发育不足所采用的诊断及预测方法,以协助正畸医师较全面地了解相关诊断方式及其优缺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唇裂修复术同期采用犁骨瓣修复硬腭治疗模式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唇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其序列治疗时间长且复杂,众多因素影响治疗效果。手术治疗是腭裂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主要目标是闭合异常缺损,以防止语音发育和进食障碍,同时确保对上颌骨生长的影响最小。唇裂修复术同期采用犁骨瓣修复硬腭治疗模式在国内外开展多年,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该文就唇裂修复术同期犁骨瓣修复硬腭对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探索理想的唇腭裂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种植支抗辅助口内Ⅲ类牵引对单侧唇腭裂患儿骨性Ⅲ类错合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评估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和传统合垫基托式口外前方牵引,纠正单侧唇腭裂患儿因上颌骨发育不足而导致的骨性Ⅲ类错合的效果。方法: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口腔正畸科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54例[男24例,女30例,年龄8~12(11.09±1.35)岁]分为3组:传统合垫基托式口外前方牵引组(A组)、种植支抗辅助口内Ⅲ类牵引组(B组)、对照组,每组18例。在矫治开始前(T1)及结束后(T2)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通过Dolphin软件进行颌骨、牙齿以及软组织测量,将头影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A组和B组牵引时间分别为(10.51±1.33)个月和(9.20±1.45)个月( P=0.146)。A组和B组A点平均前移4.08 mm和4.83 mm,ANB角(上牙槽座点A至鼻根点N连线与鼻根点至下牙槽座点B连线构成角)和Wits值(Ao点与Bo点间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上颌骨前移在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U6-VRmx平均增加0.46 mm,U1-pp平均增加0.63 mm,均明显小于A组(均 P<0.001),提示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能减少磨牙前移和上颌切牙唇倾。 结论:种植支抗辅助的口内Ⅲ类牵引能明显减少磨牙前移和上颌切牙唇倾等不利的牙齿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 垫矫治器与生物调节器治疗安氏Ⅱ 1类错 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双 垫矫治器与生物调节器治疗安氏Ⅱ 1类错 的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探讨功能矫治器治疗Ⅱ类错 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 1类错 患者42例,其中双 垫矫治器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0.3±1.5)岁;生物调节器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0.9±1.2)岁。采用头影测量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骨性和牙性分析,分别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的差异及组间差异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患者的覆盖及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NA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器组减小1.65°±1.76°,双 垫矫治器组减小0.23°±1.16°( P=0.034);两组颌凸角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器组减小2.21°±2.16°,双 垫矫治器组减小4.26°±2.74°( P=0.027);两组上牙槽座点距过S点做SN平面垂线间的距离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器组增大(0.17±1.24)mm,双 垫矫治器组增大(0.72±1.05)mm( P=0.044);两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切点距过S点做SN平面垂线间的距离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 垫矫治器组增大(1.07±1.84)mm,生物调节器组减小(1.55±1.95) mm( P=0.024)。 结论:双 垫矫治器和生物调节器对安氏Ⅱ 1类错 患者的矫治均有效,但生物调节器在矢状向上对上颌骨的抑制作用较双 垫矫治器更明显,双 垫矫治器更有利于二类关系的纠正以及患者侧貌的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唇腭裂上颌骨牵张成骨术预后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牵张成骨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口腔颌面外科后,已逐渐成为治疗唇腭裂的重要选择。据研究报道,截骨线的设计、牵张器的类型、上颌骨前移量、手术年龄等因素或将影响牵张成骨术的预后。本文主要针对唇腭裂上颌骨牵张成骨的最新进展,从治疗方法、患者类型和辅助治疗三方面,对可能影响唇腭裂上颌骨牵张成骨疗效和稳定性的相关因素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实践中制订恰当的治疗策略,改善手术预后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有限元分析法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唇腭裂序列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面容及吸允、语音功能等,为患儿的生长和心理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但长期随访发现唇腭裂手术后的瘢痕会影响患儿颌面部的发育。近年来,更多研究聚焦在如何减少术后瘢痕对上颌骨及面中部发育的影响。有限元分析法通过构建唇腭裂的三维模型,模拟分析唇腭裂序列治疗在生物力学方面的影响,为手术方式的改进及后续治疗提供理论支持。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限元分析法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Ⅲ类错 上颌骨及上气道的即刻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锥形束CT探讨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即刻改变及上气道的变化,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一科就诊的伴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48例Ⅲ类错 患者锥形束CT,其中生长期组(颈椎成熟度1~4期)24例,非生长期组(颈椎成熟度5~6期)24例。将扩弓前(T0期)及扩弓后即刻(T1期)锥形束CT数据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以前颅底区域为基准进行三维体素重叠。确定上颌骨标志点:上牙槽座点(A点)、前鼻棘点(ANS点)、后鼻棘点(PNS点)、上颌中切牙点(UI点)和上牙槽缘点(Spr点)。在重叠后的多平面重建图中,测量扩弓前后上颌骨相同标志点间距离的矢状向和垂直向投影长度,分别代表该标志点矢状向和垂直向变化量,以及上气道测量项目的变化量。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分析扩弓变化量与0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生长期组与非生长期组扩弓变化量的差异。 结果:扩弓后即刻部分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发生一定的矢状向及垂直向移位。生长期组腭中缝变化量为4.03(2.99,4.87)mm,显著大于非生长期组[2.27(1.49,3.64)mm]( U=3.18, P=0.001)。生长期组A点、ANS点、PNS点、UI点和Spr点矢状向变化量分别为前移0.35(0.06,0.80)、0.48(0.11,0.88)、0.48(0.13,0.99)、0.53(-0.33,1.04)和0.40(0.03,0.69)mm,垂直向变化量分别为下移1.45(0.99,2.13)、1.18(0.61,1.95)、1.30(0.91,1.96)、1.20(0.71,1.83)和1.30(0.81,1.73)mm,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生长期组PNS点前移0.18(-0.08,0.39)mm,A点、ANS点、UI点和Spr点矢状向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垂直向变化量A点、ANS点、PNS点、UI点和Spr点分别为下移0.90(0.51,1.39)、0.73(0.41,1.21)、0.70(0.55,1.08)、0.60(0.36,1.19)和0.70(0.55,1.23)mm。扩弓前后两组鼻腔宽度和鼻咽容积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口咽容积及口咽最小横截面积变化量与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快速扩弓后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除发生横向变化外,还发生较显著的向前及向下的变化;非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上颌骨无明显的矢状向变化,但伴较明显的垂直向变化。扩弓后即刻生长期及非生长期Ⅲ类错 患者鼻咽容积均有所增大,口咽容积及口咽最小横截面积均无明显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 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比较螺旋扩弓器前方牵引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治疗对替牙列骨性Ⅲ类错 上颌骨、上牙列的影响,以期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提供临床参考。 方法:选取1例2024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替牙列骨性Ⅲ类错 患者(男性,10岁)的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扩弓器前牵组(A组)和无托槽前牵组(B组),均设置双侧前磨躯扩弓0.25 mm,前方牵引力值分别为2.94 N(工况1)和4.90 N(工况2)。分析两种工况下两组模型上颌骨、上牙列的初始位移趋势。 结果:两种工况下两组上颌骨均表现为顺时针旋转、唇向位移趋势;无托槽前牵组上颌骨唇向位移更明显,为同种工况下扩弓器前牵组的2~3倍。两种工况下两组上颌牙列均表现为近中、颊向移动和前牙伸长、后牙压低趋势。工况1和工况2条件下,无托槽前牵组中切牙唇向位移量(-0.065、-0.089 mm)均大于扩弓器前牵组(-0.024、-0.024 mm)。两组工况下,冠状向上扩弓器前牵组后牙接近颊向整体移动(冠根位移比约为1∶1),无托槽前牵组则为颊向倾斜移动(冠根位移比约为2∶1)。随前牵力值增加,无托槽前牵组上颌骨、上牙列的位移趋势增加比扩弓器前牵组更明显。两种工况下无托槽前牵组前牙段牙周膜静水压力、牙槽骨等效应力均高于扩弓器前牵组,且主要集中于切牙唇侧颈部区域。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前方牵引可对上颌骨产生向前的力量,但可伴上前牙唇倾,可作为替牙期骨性Ⅲ类错 矫形治疗措施的一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腺样体肥大致口呼吸患儿颅颌面发育特征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腺样体肥大致口呼吸患儿的颅颌面发育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8~18岁正畸初诊判断为腺样体肥大致口呼吸的患儿62例为口呼吸组,和性别年龄匹配无腺样体肥大且无口呼吸的患儿62例为对照组,初诊均拍摄大视野锥形束CT,完成头影测量分析;对腺样体肥大指标、口呼吸起始年龄和持续时间与头影测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口呼吸组中21例患儿进行睡眠监测并进行睡眠监测指标与头影测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口呼吸组下齿槽座角76.34°±3.48°小于对照组77.88°±3.41°( P=0.014),上下齿槽座角5.53°±2.01°大于对照组3.82°±2.41°( P<0.001),颏凸距(0.42±1.39)mm小于对照组(1.16±1.38)mm( P=0.004),下颌平面角37.63°±5.51°大于对照组34.41°±4.58°( P=0.001),下颌升支高度(50.86±4.53)mm小于对照组(54.36±5.82)mm( P<0.001),上前牙槽骨高度(28.35±2.92)mm大于对照组(26.93±2.69)mm( P=0.006),上颌骨宽度(66.66±3.06)mm小于对照组(69.74±4.09)mm( P<0.001),下颌骨宽度(83.53±5.01)mm小于对照组(88.42±5.33)mm( P<0.001),上切牙暴露量(4.43±1.82)mm大于对照组(3.66±1.53)mm( P=0.012),前牙覆盖(6.19±2.18)mm大于对照组(4.56±2.02)mm( P<0.001),下颌双侧尖牙间宽度(26.44±2.71)mm小于对照组(28.12±2.52)mm( P=0.001),下颌双侧第一磨牙间宽度(54.83±4.22)mm小于对照组(57.24±4.32)mm( P=0.002)。②相关性分析显示,腺样体肥大指标与上颌骨宽度( r=-0.225, P=0.012)和下颌骨宽度( r=-0.235, P=0.009)等呈负相关,与前牙覆盖( r=0.201, P=0.025)和上唇突度( r=0.299, P=0.001)呈正相关;口呼吸起始年龄与上下齿槽座角( r=-0.515, P<0.001)和上唇突度( r=-0.360, P=0.004)等呈负相关,与后面部高度( r=0.252, P=0.048)和下颌升支高度( r=0.256, P=0.044)等呈正相关;口呼吸持续时间与上下齿槽座角( r=0.633, P<0.001)和腭平面-前颅底平面角( r=0.264, P=0.038)等呈正相关,与下颌升支高度( r=-0.302, P=0.017)和上中切牙突距( r=-0.317, P=0.012)等呈负相关;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与上下齿槽座角( r=0.562, P=0.008)呈正相关。 结论:本组腺样体肥大致口呼吸患儿颅颌面结构符合腺样体面容的特征;该面部特征与腺样体肥大程度、口呼吸起始年龄和持续时间及睡眠呼吸暂停均有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