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无明显积水肾结石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非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辅助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无明显积水(肾无积水或者轻度积水)肾结石的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率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按1∶1的比例将深圳市人民医院符合入组条件的无明显肾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分为非血管超声造影引导穿刺组(试验组)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组(对照组)。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符合肾结石诊断标准,目标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③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孕妇;②功能性孤立肾;③穿刺部位解剖异常或有损伤肠道风险;④有急性尿路感染;⑤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⑥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等高危疾病;⑦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1.2倍正常值上限);⑧严重肥胖(体质指数>40 kg/m 2)。试验组经输尿管导管逆行注入超声造影剂六氟化硫微泡后行超声引导PCNL;对照组行传统超声引导PCNL。两组患者PCNL术后1周内经肾造瘘管顺行肾盂造影,判断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记录血红蛋白下降值、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以及是否经肾盏穹窿穿刺的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性别[男/女:19/5例与16/8例]、年龄[(44.2±11.2)岁与(45.4±10.7)岁]、体质指数[(21.8±2.8)kg/m 2与(21.81±2.7)kg/m 2]、结石长径[38.0(24.0,25.5)cm与35.5(24.8,47.0)cm]、结石位置[左/右:9/15例与9/15例]、肾积水情况[无/轻度:15/9例与16/8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肾盏穹窿穿刺准确率[87.50%(21/24)与41.67%(10/24)]、血红蛋白下降值[2.0(0,12.0)g/L与14.0(7.0,17.0)g/L]、穿刺时间[40.0(28.5,53.0)s与70.0(55.5,84.5)s]、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83%(23/24)与75.00%(18/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未输血,无感染性休克、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对于肾盏无积水或轻度积水的肾结石患者,非血管超声造影辅助PCNL较常规超声辅助可显著提高肾盏穹窿穿刺的准确性,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PV16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下生殖道菌群构成及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亚型感染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下生殖道菌群的分布及特征。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6例HPV16单一型别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子宫颈癌组),选取同期体检人群中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且HPV阴性6名健康女性为健康对照组。患者抗肿瘤治疗前、健康对照者体检时用无菌棉拭子采集子宫颈后穹窿处分泌物,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V1-V2高变区,分析菌群分布及特征。结果:子宫颈癌组和健康对照组年龄分别为(51±8)岁、(48±3)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3, P=0.540),两组均有孕产史,无吸烟史。α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子宫颈癌组sobs指数( t=3.25, P=0.009)及chao指数( t=2.91, P=0.016)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宫颈癌组shannon指数高( t=2.07, P=0.065),simpson指数低( t=1.74, P=0.11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PCoA)进行数据降维分析显示,子宫颈癌组与健康对照组间β多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R2=0.154, P=0.018)。门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子宫颈癌组厚壁菌门占比低(30.21%比68.28%),拟杆菌门占比略低(6.87%比8.11%),而放线菌门(26.91%比14.42%)及变形菌门(27.33%比0.67%)占比高。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子宫颈癌组乳杆菌属及棒状菌属占比低,失去优势菌群,而红球菌属、克雷伯菌属、气球菌属等占比明显高,且子宫颈癌组菌群种类较健康对照组多。线性判别分析(LDA)显示,属水平上,红球菌属(LDA=5.04)、克雷伯菌属(LDA=4.71)、肠杆菌属(LDA=4.29)、罗尔斯通菌属(LDA=4.28)、苍白杆菌属(LDA=4.23)、韦荣球菌属(LDA=4.14)为子宫颈癌组特征菌群;门水平上,健康对照组厚壁菌门(LDA=5.23)可为标志性物种;种水平上,子宫颈癌组红球菌( P=0.025)、罗尔斯通菌( P=0.045)、韦荣氏球菌( P=0.044)、卡氏伯克霍尔德菌( P=0.045)、假单胞菌( P=0.043)等均较健康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HPV16单一型别阳性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下生殖道菌群多样性、丰富度较健康女性增加,乳杆菌属丰度下降;红球菌属、克雷伯菌属可作为其标志性下生殖道菌群,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雄激素替代对兔混合性干眼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雄激素替代对合并雄激素水平低下和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兔干眼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月龄雄性青紫蓝兔计算机随机分为治疗组、造模组及对照组各10只。治疗组及造模组利用电凝笔烧灼封闭2/3睑板腺开口,并切除双侧睾丸。造模28 d起治疗组在两侧眶周皮肤涂抹1%睾酮凝胶1 g/d,造模组及对照组涂抹凡士林,共治疗28 d。监测泪液分泌、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膜荧光染色及血清游离睾酮。实验终点取眼球及眼睑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测量结膜miRNA-744-5p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量并检测睑脂脂肪酸成分。结果:造模28 d后兔出现典型干眼体征及雄激素缺乏。雄激素替代治疗28 d后,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泪液分泌[(14.7±5.2)比(10.3±3.6) mm, P=0.001]、TBUT[(15.0±4.2)比(10.2±3.6) s, P=0.003]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0(0,1)比2(1,4)分, P<0.001]均改善,穹窿杯状细胞数量增加[(27.2±7.6)比(10.7±4.8)个, P<0.001]。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结膜miRNA-744-5p(1.67±0.24比2.63±0.58, P<0.001)及IL-6[2.38(1.84,4.61)比4.82(3.99,6.36), P=0.022]的表达水平均降低,睑脂16∶1, Δ9脂肪酸[(10.31±1.00)%比(3.87±0.45)%, P<0.001]及 iso-18∶0脂肪酸[(7.09±0.93)%比(2.44±0.70)%, P<0.001]相对含量增加, iso-26∶0[(5.72±1.07)%比(8.02±0.65)%, P<0.001]相对含量降低。 结论:雄激素替代能够改善合并雄激素水平低下及睑板腺功能障碍的兔干眼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脉络膜结核瘤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脉络膜结核瘤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1年至2022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脉络膜结核瘤患者15例16只眼纳入研究。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全身胸部CT检查以及实验室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者均给予抗结核治疗,持续时间12~15个月;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3例。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双眼受累1例。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7例;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8例。伴肺结核6例;腹膜结核1例。16只眼中,病灶位于后极部12只眼,其中视盘结核瘤1只眼;病灶位于周边部4只眼。伴眼前节、玻璃体炎症各9只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只眼。OCT检查,病灶处脉络膜基质层弱反射性增厚,对应处视网膜穹窿状抬高,多伴有视网膜下液;FFA检查,病灶晚期呈强荧光,伴视网膜下液者,晚期荧光素积存;ICGA检查,全程病灶呈弱荧光。治疗后,脉络膜病灶均消退,随访期间无复发。因并发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4只眼;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1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1只眼,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出现巩膜穿破1只眼,经治疗后病情稳定。治疗前、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02±0.57、0.31±0.35;治疗前、末次随访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脉络膜结核瘤诊断需结合病史、眼部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主要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视力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颞叶癫痫患者额颞联络与癫痫严重程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前瞻性入组2009年6月至2012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颞叶癫痫患者,分别在入组时及3年后对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通过感兴趣区法测定白质联络纤维(双侧钩束、弓状束、扣带束及上纵束)、两侧半球的连合纤维(前联合、胼胝体前钳、后钳及双侧穹窿)、嗅旁皮质系统纤维(双侧放射冠及内囊前肢)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采用退伍军人管理局癫痫发作类型和频率评定量表(VA-2)以及国立医院癫痫严重程度评分量表(NHS3)评估患者的癫痫严重程度。共筛查51例颞叶癫痫患者,其中27例完成3年随访。男13例,女14例,年龄(32±11)岁,随访时间(39.1±1.1)个月。3年随访期NHS3或VA-2评分增加/不变的患者各6例,NHS3或VA-2评分减少的患者各21例。3年后颞叶癫痫患者双侧弓状束、右侧上纵束、右侧放射冠、胼胝体前钳的FA值均较基线期下降(均 P<0.05)。但在随访期与VA-2评分降低的患者相比,VA-2评分增高/不变组致痫同侧钩束FA值增加程度(ΔFA,随访期FA值-基线期FA值)更显著(评分降低组比增高/不变组:-0.032±0.063比0.018±0.043, t=2.305, P=0.035);在NHS3评分增高/无变化的癫痫患者致痫侧弓状束ΔFA值(0.075±0.113)高于评分降低的癫痫患者(-0.079±0.099, t=2.804, P=0.010)。相关性分析亦提示致痫侧钩束( r=0.503, P=0.009)及弓状束( r=0.602, P=0.001)FA值的变化分别与VA-2及HNS3评分的改变呈正相关。颞叶癫痫患者发作的严重程度与致痫同侧额颞白质,尤其弓状束、钩束的微结构改变密切相关,可能提示了癫痫发作相关的白质重塑、异常网络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肋软骨跨穹窿盖板移植物联合鼻前庭V-Y推进皮瓣矫正鼻翼缘退缩畸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肋软骨跨穹窿盖板移植物联合鼻前庭V-Y推进皮瓣矫正鼻翼缘退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10月于重庆华美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鼻翼缘退缩患者的临床资料。取患者右侧第6或第7肋软骨制作鼻整形所需的移植物(其中包括应用肋软骨皮质部分制作的薄片状盖板移植物);切开鼻前庭时设计V形皮瓣,在施行肋软骨鼻综合整形手术处理鼻部其他美学亚单位后,于鼻翼皮肤及鼻前庭皮肤间沿皮下充分分离至鼻翼缘并形成囊袋样腔隙,将盖板移植物固定于鼻尖,两侧软骨片分别插入囊袋内,使其为鼻翼缘下移提供支撑力,通过V-Y推进缝合鼻前庭皮瓣为鼻翼缘下移提供软组织,并在鼻翼内外两侧用夹板固定。术后从以下3个方面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1)鼻翼缘退缩改善满意度。术后由患者本人及2位未参与手术的鼻整形医生分别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鼻翼缘退缩改善程度进行评分(总分为0~10分,9、10分为满意,7、8分为基本满意,0~6分为不满意),统计术后满意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2)鼻翼对称度,即鼻翼对称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3)正位标准照a/b值(a为两侧鼻翼缘退缩最高点连线-鼻尖表现点水平线间距,b为两侧鼻翼缘退缩最高点连线与鼻小柱-小叶转折点水平线间距)。采用Image J软件测量并计算正位标准照中的a/b值,a/b=1或a/b稍>1表示鼻翼缘位置正常,a/b<1为鼻翼缘退缩。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鼻翼对称度术前和术后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正位标准照a/b值以 ± s表示,术前和术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不同分型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43例鼻翼缘退缩患者,男5例,女38例,年龄18~45岁,平均27.3岁,其中内侧型17例、中央型22例、外侧型4例。术后随访时间为1~24个月,中位数为4个月,随访过程中无鼻翼皮肤缺血坏死、台阶样改变、鼻翼缘挛缩变形等并发症发生,鼻翼缘未发生再次退缩的情况。其中4例鼻前庭切口处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瘢痕,经曲安奈德注射后改善;1例术后鼻翼缘仍不对称,经手术调整后改善。患者术后VAS评分为(8.93±1.12)分,满意度为81.4%(35/43);2位医生VAS平均评分为(8.93±1.04)分,满意度平均为81.4%(70/86)。术后鼻翼对称度为93.0%(40/43),较术前的58.1%(25/43)有明显改善( P<0.01)。正位标准照a/b值从术前的0.79±0.06改善为术后的1.00±0.04( P<0.01),不同分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肋软骨跨穹窿盖板移植物联合鼻前庭V-Y推进皮瓣可有效矫正多种类型鼻翼缘退缩畸形,提高双侧鼻翼对称性,医患双方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脑干胶质瘤的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脑干胶质瘤(BSG)的临床特点、诊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行手术治疗的32例(年龄<18岁)BSG患儿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中脑9例,脑桥19例,延髓4例。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生长特点以及肿瘤与神经纤维束的关系等分别采用经枕下后正中入路(14例)、经乙状窦后入路(6例)、经小脑水平裂入路(4例)、经枕下小脑幕上入路(2例)、经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1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3例)和经颞下入路(2例);术中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术后根据肿瘤的切除程度及病理学分级确定是否行放化疗,并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32例BSG患儿的男女比例为2.2 ∶1.0,发病年龄为(6.8±3.4)岁(1~17岁)。其中脑神经麻痹19例,脑积水13例,颈部僵硬或斜颈8例,Parinaud综合征3例。肿瘤的生长特点:外生型14例,局灶内生型5例,弥漫内生型11例,特殊类型2例。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1例。术后病理学结果: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Ⅰ级9例,Ⅱ级5例,Ⅲ级6例,Ⅳ级12例。术后共18例患儿给予辅助放化疗。32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3~60个月),其中18例在随访期内因颅脑原发病死亡。16例内生型胶质瘤患儿均死亡,其中位生存期为7.5个月;14例外生型患儿死亡2例;2例特殊类型的患儿均存活。14例WHOⅠ~Ⅱ级的患儿死亡2例,其余患儿至末次随访时均存活且无复发;18例WHO Ⅲ~Ⅳ级的患儿死亡16例,其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结论:儿童BSG患儿的临床表现以脑神经麻痹和脑积水居多,影像及病理学特点多样;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及放化疗;外生型、特殊类型及低级别BSG患儿的预后良好,内生型及高级别BSG患儿的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下丘脑错构瘤合并灰质异位和多小脑回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下丘脑错构瘤极为罕见。本文回顾性报道1例5岁下丘脑错构瘤合并灰质异位和多小脑回的患儿。患儿以痴笑癫痫为主诉,伴智力发育落后;MRI发现下丘脑错构瘤、脑室旁结节型灰质异位及多小脑回;脑电图未见明显异常。采用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下丘脑错构瘤切除术。术后癫痫消失,智力有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顶盖胶质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顶盖胶质瘤(TG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8例儿童TGs患者(年龄≤18岁)的临床资料。其中84例患儿先行脑积水手术治疗,分别采取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和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各42例);共24例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包括经胼胝体-穹窿间或脉络膜裂入路11例、经枕下后颅窝入路(小脑幕下小脑上或小脑延髓裂)10例和枕下经小脑幕入路3例。术后根据MRI判断脑积水的恢复情况以及肿瘤的进展和切除情况。结果:88例TGs患儿就诊时的中位年龄为9.3岁(6个月至18岁);因梗阻性脑积水导致的颅内压增高45例(51.1%),为其主要临床症状。V-P分流术组中有33.3%(14/42)的患儿治疗失败后需另行分流管调整术;而ETV组只有14.3%(6/42)的患儿需另行V-P分流术治疗,其成功率为85.7%(36/42),其中9例同时行肿瘤活组织检查术。24例(27例次)行开颅手术的患儿中,肿瘤全切除7例次,近全切除14例次,部分切除6例次。58例治疗脑积水后长期随访观察而未行开颅手术或活组织检查术,余30例获得病理学确诊,其中低级别胶质瘤25例,高级别胶质瘤3例,胶质增生2例。88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9.5个月(4~288个月),随访发现早期未行开颅手术的76例患儿中,24例(31.6%)出现肿瘤进展,其中2例(8.3%)因肿瘤复发而再次行手术治疗。死亡2例(2.3%),余86例患儿均能正常生活。4例出现短暂性记忆力下降,3例出现轻度眼球活动障碍,脑积水复发20例。结论:儿童TGs的临床表现以脑积水多见,且以低级别胶质瘤为主;ETV是治疗脑积水的首选方案,仅部分TGs需行手术切除,多数TGs仅需控制脑积水后长期随访观察,但应注意肿瘤的进展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额肌瓣联合check韧带双重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额肌瓣联合check韧带双重悬吊术矫治重度上睑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13例(16只眼)肌力几乎为零的重度上睑下垂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28岁。采用重睑法切口,于上直肌与提上睑肌之间的结膜上穹窿处分离出check韧带,悬吊固定于睑板上缘使上睑缘抬高2~3 mm,眶隔后分离形成额肌瓣缝合固定于check韧带下端,动态调整提高上眼睑高度至角膜上1~2 mm处。术后进行手术效果评价并计算有效率。结果:本组共13例16只眼,均于术后7 d拆线,切口愈合良好。16只眼睁眼时上睑缘均位于角膜上1~2 mm处,闭眼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闭合不全,未见结膜脱垂、睑内翻等发生。随访4~12个月,矫正效果良好共12只眼,效果一般3只眼,矫正不足1只眼,矫正总有效率约93.75%(15/16), 效果满意。所有病例未见暴露性角膜炎、睑内翻、结膜脱垂等并发症。结论:额肌瓣联合check韧带双重悬吊术能有效地提高上睑缘高度,具有矫正效果确切而稳定、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上睑提肌肌力极弱的重度上睑下垂的矫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