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序列分牙导板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一种能辅助下颌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的序列分牙导板的数字化设计制作方法,初步评价其可行性,以期为口腔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综合科就诊的下颌第三磨牙低位水平阻生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0.2±2.8)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显示牙根与下颌管直接接触,取患者口内全牙列范围印模、进行牙颌模型光学扫描。通过Mimics24.0、Geomagic Wrap 2021、Magics21.0等软件对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光学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解剖结构提取、配准融合,以及进行序列分牙导板(含截冠导板、分根导板)结构的设计,然后三维打印钛金属导板,导板在牙颌模型试戴确认后,辅助医师进行分牙操作。观察导板是否就位、分牙次数、牙齿分块与术前设计匹配度、手术时间及是否有并发症。结果:本研究成功打印20例分牙导板,均在患者口内就位良好,平均分牙次数3.4次,牙齿分块与术前设计较匹配,导板平均手术时间(29.2±9.8)min,未出现骨皮质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初步验证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采用序列分牙导板辅助分牙操作可准确实现术前分牙设计的效果,有望为提高手术精度、保证安全性提供一种数字化解决方案,其精度与安全性需要进一步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骨锁骨发育不良14例的牙列异常特征及口腔综合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颅骨锁骨发育不良(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患者的牙列异常特征并分析其治疗方法,为CCD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和第一门诊完成口腔综合治疗的14例CCD患者诊疗资料进行回顾,男性7例,女性7例,年龄(16.1±4.5)岁,共153颗埋伏牙,44颗多生牙;统计埋伏牙及多生牙好发部位。除术前因特殊情况需要拔除的牙齿外,采用埋伏牙闭合牵引助萌术牵引147颗埋伏牙入列。患者按年龄划分为青少年组(≥12岁且<18岁)(10例患者110颗埋伏牙)和成年组(≥18岁)(4例患者37颗埋伏牙),比较两组埋伏牙牵引失败率。选择牵引失败高发牙位,统计该牙位所有埋伏牙,分析埋伏牙不同垂直向位置(高位、中位和低位)和不同水平向位置(舌腭侧、正中和唇颊侧)牵引成功率差异。结果:CCD患者上颌埋伏牙发生率[69.3%(97/140)]显著大于下颌埋伏牙[40%(56/140)](χ2=24.22, P<0.001)。多生牙主要集中于前磨牙区[61.4%(21/44)],95.5%(42/44)位于恒牙舌腭侧,常与相邻恒牙位于同一高度[59.1%(26/44)]或位于其 方[40.9%(18/44)]。埋伏牙牵引成功率为93.9%(138/147)。青少年组埋伏牙牵引成功率[98.2%(108/110)]显著大于成年组[81.1%(30/37)](χ2=14.09, P<0.05)。牵引失败牙共9颗,其中7颗为第二前磨牙。本文病例共36颗第二前磨牙为埋伏牙,其垂直向位置(χ2=11.44, P<0.05)或水平向位置(χ2=9.71, P<0.05)的牵引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高位15/16、中位12/13、低位2/7和舌腭侧10/17、正中19/19、唇颊侧0/0。 结论:埋伏牙闭合牵引助萌术是治疗CCD埋伏牙的有效术式,其埋伏牙牵引结果主要受年龄的影响。位于牙槽骨低位、舌腭侧的第二前磨牙的牵引成功率较低,治疗时需密切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壳聚糖海绵填充用于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壳聚糖海绵填充对下颌阻生齿拔除术后疗效及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9月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收治的下颌阻生智齿患者97例,以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50例)与对照组(47例).两组均接受十字形分牙法拔牙,对照组不放置任何填充物,研究组于拔牙窝置入壳聚糖海绵填充.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肿胀程度、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张口受限程度,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d炎症因子水平,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拔牙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侧口角到耳屏最下点的体表距离差值、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症状严重程度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张口受限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壳聚糖海绵填充可改善下颌阻生智齿患者术后肿胀、疼痛、张口受限等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且可降低拔牙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不翻瓣技术拔除下颌中位水平阻生智齿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研究不翻瓣技术拔除下颌中位水平阻生智齿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2月就诊于笔者医院口腔综合科的410例下颌中位水平阻生智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07例,对照组203例.观察组采用不翻瓣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翻瓣技术.比较两组术后出血、疼痛、肿胀、感染、张口受限、干槽症的发生情况以及PoSSe评分比较,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疼痛、肿胀、张口受限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oSSe评分(71.24±5.01)分,高于对照组的(52.09±9.48)分(P<0.05).结论:不翻瓣技术用于拔除下颌中位水平阻生智齿时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开口受限、面颊部肿胀等并发症,宜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规范化循证护理干预联合四手操作配合在下颌水平低位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探讨规范化循证护理干预联合四手操作配合在下颌水平低位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 2020 年5 月 1 日~2021 年 12 月 31 日口腔科收治的 300 例下颌水平低位阻生智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150例,对照组给予四手操作配合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规范化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第 1、3、5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 1、3、5 天VA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化循证护理干预联合四手操作配合应用于下颌水平低位阻生智齿拔除术患者,有利于提高手术效率和效果,缓解术后疼痛,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护理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下颌尖牙迁徙至对侧阻生1例
编辑人员丨2024/3/30
1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因"牙齿不整齐且右下缺牙,要求矫正"于2022年3月就诊于我院.患者无全身性疾病史,无口腔的不良习惯,无拔牙史,无正畸治疗史,无家族缺牙史.专科检查(见图1、2):正面观:面部轻微不对称,颏部右侧偏斜;侧面观:直面型;颞下颌关节检查:张口度、张口型正常,双侧颞下颌关节未及弹响,无压痛.口内检查:恒牙列,上颌7-7,43缺失,下颌其余牙齿萌出,右侧磨牙近中关系,左侧磨牙、尖牙中性关系.上下牙列轻度拥挤、不齐.12唇向位.上下中线正常.覆合、覆盖正常.牙体检查未查及龋齿.口腔卫生良好.影像学检查:全颌曲面断层片(见图3)显示:43水平阻生于对侧下颌前磨牙下方,周围骨质未见明显异常.38、48水平阻生.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显示下颌神经管位于阻生尖牙上方,且阻生尖牙牙冠已在颌骨内开窗(见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远中骨缺损的处理方法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对比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远中骨缺损的处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择下颌近中阻生或水平阻生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给予生物膜联合骨粉充填治疗,研究组给予浓缩生长因子联合骨粉充填治疗.结果 研究组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自觉症状评分均少于对照组,牙周袋深度低于对照组,新生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牙周愈合位点比率高于对照组,替代性吸收位点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骨粉充填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远中骨缺损的应用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牙周袋深度,也可能提高新生骨密度,促进牙周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菠萝蛋白酶在第三磨牙拔除术后患者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防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由于食用食物类型的变化 ,牙齿数量和颌骨的退化程度不同步 ,导致颌骨的空间不足以完全容纳所有牙齿 ,故此容易引发牙阻生[1 ] .而第三磨牙由于位置和生理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临床上其阻生最为常见.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物饮食也越来越精细化,又由于其位于口腔的最深处 ,日常使用率较低 ,难以做到彻底清洁 ,牙周炎以及龋坏率明显增高 ,则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成为牙科最为常见的手术之一[2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近中颌面磨除法拔除近中及水平阻生第三磨牙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近中颌面磨除法拔除近中及水平阻生第三磨牙临床效果,并对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120例近中及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患者,随机分为断冠法组和近中颌面磨除法组,每组60例(近中阻生42例,水平阻生18例),分别采取断冠法和近中颌面磨除法两种方法拔除.观察2组患者手术指标(拔牙时间、术中出血量)、面颊肿胀、拔牙窝完整性、张口受限程度、颞下颌关节不适、拔牙窗口疼痛发生情况,并统计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下颌近中及水平阻生第三磨牙均顺利拔除.近中颌面磨除法组拔除牙齿可见中颌面少量磨除.2组拔牙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近中颌面磨除法组拔牙时间Ⅰ级分布高于断冠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拔牙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面颊肿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拔牙窝完整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近中颌面磨除法组拔牙窝完整率高于断冠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中颌面磨除法组完整性评分低于断冠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张口受限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近中颌面磨除法组轻度张口受限率高于断冠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颞下颌关节不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近中颌面磨除法组无不适率高于断冠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拔牙窗口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近中颌面磨除法组无疼痛发生率高于断冠法组,中度疼痛率、VAS评分低于断冠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中颌面磨除法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断冠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近中颌面磨除法拔除近中及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骨代用品植入智牙拔牙窝恢复牙槽骨高度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研究证实Bio-Oss骨替代材料在预防骨吸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减缓骨吸收、减少骨吸收量,恢复牙槽脊高度,但多数临床研究时间集中于1-3个月.目的:对比两种骨代用品植入智牙拔牙窝后,对拔牙窝牙槽骨高度及牙周组织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要求拔出下颌阻生齿患者随机分组2组,实验组(n=20)拔牙窝内植入Bio-Oss Collagen骨替代材料,对照组(n=20)植入Bio-Oss大颗粒骨替代材料,植入后1,3,12个月复查锥形束CT,检查拔牙窝牙槽骨高度、骨质变化及第二磨牙松动度,同时观察拔牙创关闭、牙龈黏膜愈合状态及植入骨材料有无外溢.结果与结论:①植入后1个月,两组拔牙创牙龈黏膜均愈合良好,无红肿,实验组骨替代材料无外溢,对照组有2例骨材料溢出,两组拔牙窝内无骨组织生成,牙齿均有一度松动;②植入后3个月,实验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植入材料逐渐分解,有部分骨组织生成,牙齿松动度有所改善;对照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部分植入材料分解,未见明显骨组织生成,牙齿松动度无明显改善;③植入后12个月,实验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第二磨牙远中有明显新骨生成,骨小梁清晰,新生骨与周围骨组织融为一体,牙槽嵴顶位于釉牙骨质界下方3 mm左右,牙齿松动度恢复至拔牙前水平,咀嚼功能正常;对照组拔牙创牙龈无红肿,第二磨牙远中有新骨生成,骨小梁排列不齐,牙槽嵴顶位于釉牙骨质界下方3 mm左右,牙齿松动度恢复至拔牙前水平,咀嚼功能无异常;④实验组植入后1,3个月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骨质高度高于对照组(P< 0.01),两组植入后12个月的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骨质高度无差异;⑤结果表明,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即刻植入Bio-Oss Collagen骨替代材料,有利于牙槽骨高度和骨质恢复,能明显改善第二磨牙牙周组织健康,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