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普瑞林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的效果及对第二性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采用曲普瑞林治疗的效果和对第二性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遵化市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78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仅采用饮食调整等基础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曲普瑞林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第二性征发育指标(子宫容积、卵巢容积及乳腺大小)、生长指标[身高、体重及骨龄/实际年龄(BA/CA)]、性激素水平[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和药物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子宫容积、卵巢容积和乳腺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体重、身高、BA/C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FSH、LH、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仅出现2例轻微皮疹反应,药物安全性好.结论 采用曲普瑞林治疗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的临床效果好,可显著抑制性激素水平,改善第二性征发育指标和生长指标,且安全性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和快速进展型早发育儿童的体质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与快速进展型早发育(EFP)儿童中医证型、中医体质、临床症状的关系,为早期干预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7-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200例ICPP与EFP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证候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数据,分析ICPP与EFP患儿中医体质分布、辨证分型及临床症状的关联性。结果:① EFP患儿BMI、年龄高于ICPP患儿( P<0.05),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 ICPP与EFP患儿中医证型以肝郁化火证居多,分别为59.15%(42/71)、46.51%(60/129);体质以气郁质居多,分别为35.21%(25/71)、36.43%(47/129),但ICPP与EFP患儿总体中医证型、体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 200例ICPP与EFP患儿的中医证型与体质相关,其中阴虚火旺证与阴虚质,肝郁化火证与气郁质,痰湿壅滞证与痰湿质、阳虚质显著相关( P<0.01)。④ 200例ICPP与EFP患儿中,女童多于男童,男童BMI高于女童,痰湿壅滞证ICPP与EFP患儿BMI高于其他证型( P<0.01)。ICPP与EFP患儿不同性别的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症状以乳房胀痛为主,为22.19%(69/311)。 结论:EFP患儿BMI、年龄高于ICPP患儿;性别、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无明显差异,但ICPP与EFP患儿的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类型间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Legius综合征合并中枢性性早熟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Legius综合征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2021年7月收治的1例表现为性早熟和皮肤散在咖啡牛奶斑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对该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分子诊断,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病临床特征。结果:先证者女性,10岁9个月,临床表现为颜面、躯干>5处直径大于5 mm的咖啡牛奶斑、腋窝雀斑,无虹膜Lisch结节及神经纤维瘤体征,8岁确诊中枢性性早熟;家系3人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先证者 SPRED1基因新发杂合无义突变c.751(exon7)C>T,p.Arg251Ter(p.Ter251 *)。检索文献发现:共报道88个 SPRED1基因致病性突变,包括移码突变(41/88)、无义突变(31/88)、剪切突变(7/88)、错义突变(6/88)、其他(3/88),未发现突变热点;临床表型:>5处咖啡牛奶斑占92.8%(168/181),腋窝、腹股沟雀斑占43.5%(73/168),巨头畸形占21.4%(31/145),学习障碍占18.0%(30/166),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占13.8%(22/159),脂肪瘤(成人)占13.7%(21/153),努南样面貌征占12.1%(21/173),神经纤维瘤病1型肿瘤表型未见报道。 结论:Legius综合征合并中枢性性早熟表型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Legius综合征临床表型轻,具遗传异质性,无神经纤维瘤病1型肿瘤表型;基因检测有助于Legius综合征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McCune-Albright综合征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总结分析26例儿童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对MAS诊疗的认识,实现早期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就诊的26例MAS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采用 t检验、 Mann- 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或 Fisher′ s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1.共纳入MAS患儿26例(女22例、男4例),女性平均起病年龄为(5.87±2.94)岁,男性平均起病年龄为(7.48±3.36)岁。2.女性患儿中,典型三联征7例,非典型三联征15例。3.首发症状:女性患儿阴道出血8例、乳房早发育14例;4例男性患儿,1例因"骨折"就诊,3例因"身高落后于同龄人"就诊。4.与乳腺发育组比,阴道出血组患儿起病年龄早[(4.06±1.88)岁比(7.82±1.82)岁]( t=5.023, P<0.001)、骨龄超前明显[(1.26±0.07)比(1.09±0.13)]( t=2.933, P<0.05)、预期终身高受损严重[(-2.16±0.98) SDS比(-0.96±1.09) SDS]( t=1.352, P<0.05)、血磷水平低[(1.41±0.14) nmol/L比(1.67±0.24) nmol/L]( t=1.941, P<0.05)、碱性磷酸酶水平高[339(313,656) U/L比243(205,452) U/L]( U=1.000, P<0.05)。阴道出血组8例患儿均存在骨纤维发育不良。5. 10例患儿转为中枢性性早熟(CPP),转为CPP组与未转为CPP组相比,起病年龄晚[(7.27 ± 2.69)岁比(4.69± 2.68)岁]( U=44.000, P<0.05)、确诊时骨龄超前明显[(1.23±0.11)比(1.01±0.13)]( t=1.834, P<0.05)、预期终身高低[(152.00±4.62) cm比(162.10±6.91) cm ]( t=3.805, P<0.05)。6. 11例患儿出现骨纤维发育不良,多数(8例)为多骨纤维结构不良,好发部位为下肢骨、颅骨。7. 20例患儿出现皮肤牛奶咖啡斑,散在分布,其中35%(7/20)的患儿皮肤牛奶咖啡斑越过中线。 结论:MAS临床表现复杂,女童发病常见且较男童早,男性患儿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相对困难。以阴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MAS患儿通常起病年龄早,骨龄超前明显,预期终身高较低,临床需注意监测和评估。在MAS患儿中,阴道出血与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存在明显相关性,故针对阴道出血患儿建议常规行骨骼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扫描,以了解隐匿性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情况。对就诊晚、骨龄超前严重的患儿应警惕进展为CPP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GnRHa长期应用对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的短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长期应用对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女童的短期疗效及对血清miR-125b、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ICPP女童76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给予GnRHa治疗。同期选择同年龄段健康体检女童7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的骨龄(BA)、体重指数(BMI)、预测成年身高(PHA)、促卵泡生成激素(FSH)、雌二醇(E2)、促黄体生成素(LH)、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miR-125b及维生素D变化。结果:治疗前,观察组BA、BMI、PHA、FSH、E2、LH、N-MID、PINP、miR-125b及维生素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BA、PHA、BMI、维生素D均较治疗前升高,FSH、E2、LH、N-MID、PINP、miR-125b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的β-CTX未见明显变化( 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nRHa长期应用于ICPP女童可促进其生长发育,调节其内分泌代谢、骨代谢及血清miR-125b、维生素D水平,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22例临床特点及NF1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的临床特点及NF1基因变异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的22例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对家系成员应用Sanger测序进行基因突变位点验证,利用同源建模软件对蛋白三维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基因突变特点。结果:22例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儿中男14例,女8例,就诊年龄3个月至12岁。22例患儿均有多发的牛奶咖啡斑,发病年龄为出生时至2岁。9例伴腋窝或腹股沟区雀斑,2例伴皮肤神经纤维瘤,2例伴幼年黄色肉芽肿,2例伴学习障碍,伴虹膜lisch结节、中枢性性早熟和脊柱侧弯各1例,5例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有神经纤维瘤表现。22例患儿中共检测到5种类型的NF1基因变异,1例为NF1基因整体杂合缺失,4例为错义变异(其中1例携带2种错义变异),8例为移码变异,6例为无义变异,3例为经典剪接位点变异。其中有7种为未报道变异:c.758T>A(p.Val253Glu)、c.2360dupC(p.Thr788Asnfs*5)、c.5513T>G(p.Leu1838*)、c.2774dupT(p.Leu925Phefs*11)、c.6894dupT(p.Val2299Cysfs*7)、c.6882_6883delCT(p.Phe2295Leufs*10)和c.6448A>T(p.Lys2150*);6种为移码变异或者无义变异导致蛋白表达截短,严重影响蛋白功能;而错义变异c.758T>A(p.Val253Glu)经蛋白三维结构预测分析显示,不确定是否影响蛋白构象。2例患儿的NF1变异遗传自母亲;1例同时携带2个NF1错义变异,其中1个可能致病性变异为自发变异,另1个致病性不明的变异遗传自表型正常的患儿父亲;其余19例患儿的变异均为自发变异。结论:神经纤维瘤病1型在儿童早期主要表现为多发牛奶咖啡斑,可在早期出现皮肤神经纤维瘤、幼年黄色肉芽肿、虹膜lisch结节等特征性表现;NF1基因发生致病性变异复杂多样,本研究鉴定22个变异,新变异丰富了NF1基因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硫酸脱氢表雄酮、抗苗勒管激素及骨形态发生蛋白6在快进展型青春期女童中的早期预警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抗苗勒管激素(AMH)及骨形态发生蛋白6(BMP-6)水平对快进展型青春期(RPP)女童的早期预警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因乳房发育至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门诊就诊的750例女童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1年,剔除失访、早期治疗、不满足各组入组标准的病例,将剩余的138例女童按照入组标准分为中枢性性早熟组(CPP)32例、RPP早期(EP-RPP)组33例、慢进展型青春期早期(EP-SPP)组32例及RPP组41例。同时选择同期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健康体检、年龄为8~9岁的未发育女童33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血清IGF-1、DHEAS、AMH及BMP-6水平,并比较各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血清IGF-1、DHEAS、AMH及BMP-6在预测RPP中的价值。结果:1.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峰值在EP-SPP组、EP-RPP组和RPP组分别为15.10(13.86~19.80) IU/L、11.99(9.18~16.16) IU/L、和11.43(9.37~15.63) IU/L;血清FSH/黄体生成素(LH)峰值比在EP-SPP组、EP-RPP组和RPP组分别为3.20(2.44~4.58)、1.86(1.05~3.16)和0.76(0.49~0.99);EP-SPP组血清FSH峰值、血清FSH/LH峰值比均高于EP-R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EP-RPP组与RPP组对比,在FSH峰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血清IGF-1水平在健康对照组、EP-SPP组、EP-RPP组、CPP组和RPP组分别为166.00(126.50~188.00) μg/L、199.00(170.50~262.50) μg/L、252.00(233.00~291.50) μg/L、288.00(252.00~376.00) μg/L和382.00(264.00~499.50) μg/L;EP-SPP组、EP-RPP组、CPP组和RPP组的血清IGF-1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EP-RPP组高于EP-S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青春期的快速进展,血清IGF-1水平进一步升高,在RPP组最高,RPP组与EP-RPP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3.血清DHEAS水平在健康对照组、EP-SPP组、CPP组、EP-RPP组及RPP组分别为41.65(14.80~59.88) μg/L、42.50(30.15~79.83) μg/L、52.32(43.08~98.54) μg/L、63.30(34.00~81.55) μg/L和70.89(51.85~100.02) μg/L;其中健康对照组、EP-RPP组和RPP组的血清DHEAS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在RPP组最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P-SPP组、CPP组和EP-RPP组血清DHEA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血清AMH、BMP-6水平在EP-RPP组、EP-SPP组、RPP组、CPP组及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5.血清IGF-1水平曲线下面积为0.765,Cut-off值为232.5 μg/L,该界值的特异度为83.30%,敏感度为75.00%;血清FSH峰值与血清FSH/LH峰值比联合曲线下面积为0.795。 结论:血清FSH峰值与血清FSH/LH峰值比联合、血清IGF-1可作为早期预测早青春期女童青春期进展快慢的有效指标之一;血清DHEAS虽然不能作为预测RPP的早期预警指标,但是对青春期启动和进程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其水平高低可能与Tanner分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黄体生成素基础值对不同体质量指数女童中枢性性早熟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黄体生成素(LH)基础值对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女童中枢性性早熟(CPP)的诊断价值及相应界值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就诊的6~8岁出现乳房发育的女童1 087例,就诊时乳房为Tanner B2或B3期,并根据年龄-性别对应的BMI百分位数分为正常体质量组(840例)、超重组(133例)及肥胖组(114例)。患儿均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等检测。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正常体质量女童GnRH激发阳性组393例,阴性组447例;超重女童GnRH激发阳性组72例,阴性组61例;肥胖女童GnRH激发阳性组40例,阴性组74例。正常体质量、超重、肥胖女童用于诊断CPP的LH基础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6、0.774、0.801,约登指数最大时LH基础值的界值分别为0.245 IU/L、0.225 IU/L、0.145 IU/L,敏感度分别为63.9%、65.3%、80.0%,特异度分别为87.9%、82.0%、71.6%;LH基础值的界值分别为0.455 IU/L、0.480 IU/L、0.335 IU/L时,特异度均达96.6%以上。结论:LH基础值用于不同BMI女童CPP的诊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其中肥胖女童CPP诊断界值点最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nRHa治疗对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和快速进展型早发育儿童的远期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长期治疗对中枢性性早熟(CPP)和快速进展型早发育(EFP)患儿终身高获益、性腺功能、体重指数(BMI)等远期影响,探讨身高获益的影响因素及早期预判指标。方法:随访GnRHa治疗2年以上达终身高的50例CPP及44例EFP患者(女性80例,男性14例),检测治疗前、停治时及达终身高时身高、骨龄、BMI、促性腺激素、子宫卵巢容积(女)、睾丸容积(男)等参数,跟踪女性停药后月经、男性遗精等远期影响。结果:(1)女孩:终身高获益GnRHa+生长激素(GH)组较GnRHa治疗组高[(10.69±5.73) cm对(7.42±5.76) cm, P<0.05],初治时身高受损>5 cm比≤5 cm组获益多[(10.65±3.32) cm对(6.51±3.40) cm, P<0.01];超重/肥胖比例初治、停治、达终身高时有减无增。血清LH水平、子宫卵巢容积停治时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停治后半年至1年明显增加;停药后3年100%女孩出现初潮,3年内95%周期达规律。(2)男孩:身高获益GnRHa+GH组与GnRHa治疗组分别为(8.78±5.2)和(7.99±4.82) cm,血清LH水平、睾丸容积停治时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停治后半年至1年明显增加。 结论:女孩CPP和EFP患儿经GnRHa治疗能明显改善终身高,身高受损严重者身高获益好,可作为身高获益的预判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枢性性早熟合并原发性色素沉着性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一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报道1例中枢性性早熟合并原发性色素沉着性结节性肾上腺皮质病(primary pigmented nodular adrenocortical disease, PPNAD)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结合有关文献对PPNAD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发现阴毛出现1年余。入院体格检查有库欣综合征表现。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减低,血皮质醇节律紊乱,24 h尿游离皮质醇升高,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后尿游离皮质醇反常性升高,肾上腺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双侧肾上腺多发小结节状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支持中枢性性早熟,予GnRH类似物控制性发育。行左侧肾上腺切除术,病理支持PPNAD。术后患儿库欣综合征症状有所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