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训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中医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实验技能培训效果,明确其培训需求和培训的改进方向。方法:2018年10月至11月,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2014级~2017级146名中医学术型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科研实验技能培训相关的问卷调查。采用 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小班培训能够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技能( χ2=11.280, P<0.01)、加快项目进展( χ2=9.271, P<0.01)和提高科研兴趣( χ2=10.491, P<0.01);入驻科技中心实验室时间越长,对研究生的项目进展( χ2=22.822, P<0.01;趋势 χ2=14.896, P<0.01)、科研兴趣( χ2=18.576, P<0.01 ;趋势 χ2=14.887, P<0.01)和科研技能( χ2=16.797, P<0.01;趋势 χ2=8.574, P<0.01)的提高越有帮助。64.0%~85.7%的研究生认为4大培训模块内容有帮助,57.3%~89.8%的研究生认为需要增加新的培训内容,且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生还是毕业研究生,其评估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研究生参加小班培训、入驻中心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均有助于其科研技能的提升、科研项目的进展和科研兴趣的提高;切合研究生需求的培训内容需要保留和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9所高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通过对国内 19 所高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现行方案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电子邮件函询,获取国内 14所 985工程院校及 5所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 19份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9份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体系、临床实践与考核要求、学位论文要求、学位授予标准的设置方面,各具特色与优势,但部分高校存在培养的职业定位不清晰、培养方向宽泛笼统或层次不一、专科性课程设置不足、临床实践安排和临床能力考评体系不规范、学位授予标准与学术型硕士区分度较低的问题.结论 今后应明确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职业定位,探索职业定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基于核心能力对课程体系、临床实践方案、考核评价方法、学位授予标准等培养环节做进一步改革,以提升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循证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循证医学的引进和普及应用,开拓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新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方法,推动了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进步.通过近20年的努力学习和认真实践,符合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特点的循证评价技术方法不断发展,循证中医药学逐步形成,已成为循证医学的重要分支.循证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借鉴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收集、评价、生产、转化中医药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证据,揭示中医药临床作用特点和规律,并指导临床指南、路径和卫生决策制定的一门应用学科.循证中医药学发展的成效:以系统评价/Meta分析为主的二次研究广泛开展;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的临床有效性研究快速增长;以真实世界研究为主的安全性评价得到发展;以质量控制为主的方法学研究不断深入;以报告规范为主的国际化研究取得突破;以诊疗规范为主的标准化研究不断加强;以复合型和跨学科合作为特征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中医药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不断增加;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得到提升;一批中成药大品种成长涌现.循证中医药学未来的主要任务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学与标准、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4个方面共9项任务:①开展系统评价研究,系统收集评价中医药临床研究报告,建成中医药临床研究证据库;②开展证据转化研究,为制定中医药临床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为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遴选及中医药相关政策制定奠定基础;③开展中医药优势和作用规律评价研究,形成中医药疗效证据链;④开展中医药安全性评价研究,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证据支撑;⑤开展循证中医药学方法研究,为高质量证据生产提供方法学保障;⑥开展中医药行业标准和规范制定研究,形成方法、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⑦搭建中医药循证评价数据管理平台,推动实现数据共享;⑧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循证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合作和国际认可;⑨开展循证评价方法普及教育活动,培训本科生、研究生、临床医护人员及中医药相关从业者.可以说,循证中医药学的发展不仅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和决策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也丰富了循证医学的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培旭论治急性间质性肾炎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李培旭,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主任学贯古今,精于中医经典,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4年,德术兼备,尤其擅长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泌尿系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型讲座在中医学科研型研究生培训中的实施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针对中医学科学位研究生科研基础薄弱、实验技能不足等问题,中心实验室科研平台开设了基础强化式、量体裁衣式、引领创新式、学术沙龙式多元化系列微型讲座.讲座内容涵盖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组织化学等常用实验技术和最新科技进展.依据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需求,微型讲座还与实验室自制微视频、科研实训等手段与方式有机结合,激发了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探索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赵恒侠论治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以持续性无排卵、多卵泡不成熟、雄激素过多和胰岛素抵抗等为重要特征,临床常表现为闭经、月经后期、不孕、多毛、痤疮、肥胖等[1].目前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t,IR)密切相关,约50%~ 7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有肥胖症,其发病可能是由于肥胖导致IR、高脂血症等内分泌代谢紊乱所致[2].赵恒侠教授是深圳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名中医,从事中医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30余年.赵教授在诊治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同时赵教授团队已进行过相关研究:经验用方荷芪散能够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以及卵巢组织形态[3].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简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网络资源共享的中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训练及能力拓展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课题组通过结合网络共享平台,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强化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培养文献解读能力、实验操作及标书撰写能力等,使学生科研能力得到一定的拓展与提高.为中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刘喆针药联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突发性耳聋,又称特发性突发性聋,简称“突发性聋”或“突聋”,临床表现主要是突然发生单耳或双耳听力骤然下降,伴有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其诊断标准是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1],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可分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至数小时急剧降至最低,但也有少数患者在3天内才降至最低点.该病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发生,发病往往无任何征兆,因此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刘喆是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教学、科研、临床医疗工作.刘教授主要从事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临床擅长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刘教授运用针刺结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思路和经验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建仲通督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李建仲教授为山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医师承博士研究生导师,山西省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教授与贺振中教授在王中衡教授“通督推拿法”的基础上,将中医推拿技术与西方整脊疗法相融合,创立了富有中医特色的整脊推拿疗法“通督正脊术”.在此基础上,李教授结合中医内治法,提出以通达任督气血为中心的“通督辨治法”,丰富和发展了通督正脊流派的中医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军祥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李军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全国第2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李教授师承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在继承董建华院士学术基础上,注重创新,不断学习,兼收内化.临床积累了丰富的脾胃病治疗经验,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现就李教授在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作一总结,以飨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