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儿弯曲菌龟亚种中国分离株的种群结构、毒力基因及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胎儿弯曲菌龟亚种( Campylobacter fetus subsp. testudinum, Cft)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对本实验室2010—2022年收集的15株胎儿弯曲菌龟亚种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GenBank公布的全球 Cft基因组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MLST-GrapeTree分析 Cft的群体遗传结构;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cgSNP)构建 Cft的系统发育树,rhierBAPS确定其种群结构;CARD、ResFinder及VFDB注释 Cft的耐药及毒力基因; E-test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参考CLSI-M45空肠/大肠弯曲菌药敏标准进行结果解释。 结果:基于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分析,共纳入全球41株 Cft基因组信息,其中人类来源24株,动物来源13株,未知来源4株。流行病学资料显示,24株人类来源菌株中,20株感染对象为黄种人,1例为白种人(配偶是亚裔),其余未知,差异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13株动物来源菌株均分离自爬行动物,包括龟类6株、蛇类4株、蜥蜴类3株。MLST分型显示,中国分离株以ST46为主要序列型,美国则以ST15为主要序列型;Grapetree显示,中国分离株的遗传多态性高于美国分离株;通过cgSNP及BAPS重建的系统发育发现全球 Cft构成6个种群,中国分离株呈散在分布且与动物源菌株亲缘关系密切;美国分离株相对较集中(SC3),且以ST15克隆传播为主;毒力基因分析显示,与鞭毛、糖基化系统及黏附素相关的毒力基因在 Cft中携带率为100.00%,而与侵袭性相关的Ⅳ型分泌系统 virB4、 virB9、 virD4因子及 tetO外排泵基因均存在于新发现的ST74中;15株中国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 Cft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46.67%,对红霉素敏感性为100.00%。 结论:全球 Cft的群体结构呈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且感染人群多伴有基础免疫性疾病,其感染可能与食入或接触爬行类动物有关;本次研究发现的中国临床分离株主要流行型为ST46及新发现ST74型别,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蛇伤救治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球已发现的蛇类超过4 000种,其中一半以上是游蛇,毒蛇约占20%(800余种),其中眼镜蛇科400多种,蝰蛇科超380种 [1],医学上有重要意义的毒蛇近250种 [2]。蛇咬伤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发生于赤道两侧温暖地区,东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和南美洲等地最为多见,95%的蛇咬伤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全世界每年发生蛇咬伤450~540万例次,约20%是未排毒的"干咬" [3](即毒蛇咬合时没有释放毒素,不产生中毒症状和体征,或仅有轻微伤口表现);年蛇咬伤严重中毒者约180~270万,近40万毒蛇咬伤者发生不同程度的残疾 [4,5]。造成8.1~13.8万人死亡,年人群病死率高达0.8/10万 [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覆盖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运用于广西竹叶青属毒蛇咬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自行拟定竹叶青属毒蛇咬伤诊断标准,并探讨覆盖式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用于竹叶青属毒蛇咬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参照《中国蛇伤急救学》《中国蛇类》中有关内容制定广西竹叶青属毒蛇咬伤诊断标准:①肇事蛇为广西竹叶青属毒蛇;②患者所述蛇的外观形态基本符合广西竹叶青属毒蛇特征;③具备血液毒临床表现,即局部肿胀、伤口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出现皮下瘀斑。具备①或同时具备②和③即可诊断。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桂中桂北蛇伤救治基地/柳州市中西医结合蛇伤救治中心收治的广西竹叶青属毒蛇咬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普通治疗组和覆盖式VSD技术组,每组60例。普通治疗组给予抗蛇毒血清、抗破伤风、伤口周边局封、抗炎、硫酸镁纱布外敷患肢、对症支持治疗等处理;覆盖式VSD技术组在普通治疗组基础上运用覆盖式VSD技术。两组从入院治疗次日开始计算周期,治疗周期均为7 d。在治疗周期中,每日08:00取血后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并记录患肢肿胀程度及皮下瘀斑出现情况。结果:在治疗周期不同时间点,覆盖式VSD技术组与普通治疗组PT、APTT、Fib动态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Fib于第1~4天均有下降,第5天开始逐步回升,第4天覆盖式VSD技术组Fib最低值高于普通治疗组(g/L:0.70±0.03比0.41±0.01, P<0.05);两组PT在治疗周期前中期均有上升,后期回落,第5天覆盖式VSD技术组PT峰值明显低于普通治疗组(s:25.2±0.1比35.4±0.2, P<0.05),且第7天覆盖式VSD技术组PT恢复至正常范围,普通治疗组仍异常;两组APTT在治疗周期一开始均增高并逐渐回落,第3天覆盖式VSD技术组APTT峰值低于普通治疗组(s:47.3±0.1比55.7±0.2, P<0.05),其上升与下降速率也较普通治疗组平缓。而两组间RBC、Hb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患者患肢肿胀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地缓解,覆盖式VSD技术组缓解程度较普通治疗组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6.060, P=0.000);且覆盖式VSD技术组皮下瘀斑出现率明显低于普通治疗组(13.3%比40.0%, χ2=10.909, P=0.002)。 结论:将覆盖式VSD技术用于广西竹叶青属毒蛇咬伤并不加重出血,在有利于患肢消肿的同时还能促进凝血功能恢复,能更好地控制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不良事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DNA条形码的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及混伪品等32种的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鉴别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及其混伪品共 32 种蛇类.方法:收集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及其混伪品,对样品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电泳后进行双向测序.应用CodonCodeAligner 11.0.1 软件对峰图质量进行比对、拼接,利用MEGA 11.0 软件对各物种碱基进行分析,构建邻接(NJ)系统聚类树并计算遗传距离.结果:NJ系统聚类树显示,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及其混伪品共 32种均独立聚为一支,眼镜蛇科与蝰科聚为一支,并与游蛇科并列聚类.游蛇科黄环林蛇、颈棱蛇与眼镜蛇科聚为一支,游蛇科赤链华游蛇、环纹华游蛇、草腹链蛇与蝰科聚为一支,锦蛇属玉斑锦蛇、黑眉锦蛇、百花锦蛇未聚为一支.结论:利用DNA条形码COⅠ基因能够准确鉴定蕲蛇、乌梢蛇、金钱白花蛇及其混伪品共 32种蛇类,赤链华游蛇、环纹华游蛇、草腹链蛇、黄环林蛇、颈棱蛇、玉斑锦蛇、百花锦蛇、黑眉锦蛇、宽吻水蛇、铅色水蛇、中国沼蛇、渔游蛇的种属归类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及地理区划更新
编辑人员丨2023/9/16
基于此前辽宁省爬行动物调查资料和分类学研究,结合近年来野外调查进展,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和区系进行修订,并报道辽宁省蛇类新记录二种——乌梢蛇(Ptyas dhumnades)和黑头剑蛇(Sibynophis chinensis).根据从辽宁省凌源市野外获得的影像资料进一步确认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在辽宁省的分布.另依据采集自葫芦岛市的1号王锦蛇(E.carinata)标本对该种在辽宁省的分布予以补充描述.截至2023年5月,辽宁省记录爬行动物2目11科21属37种,其中,龟鳖目3科4属5种,有鳞目蜥蜴亚目3科5属10种,蛇亚目5科12属22种.爬行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此外,有15个物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爬行动物》评估为受威胁物种.根据辽宁省爬行动物最新分布信息,将辽宁省划分为6个动物地理省,分别为辽东山地丘陵省、辽东半岛山地丘陵省、辽河平原省、努鲁儿虎山北麓丘陵台地及西辽河沙地省、辽西山地丘陵省和冀辽山地省,其中,冀辽山地省为本研究中新增动物地理省.扩大原辽东半岛丘陵省涵盖范围,并将其名称修订为"辽东半岛山地丘陵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湖南郴州发现岭南两头蛇
编辑人员丨2023/9/16
2022年8月,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湘阴渡镇(113°01′18"E,26°11′87"N,海拔174m)采集到两头蛇活体标本1号,通过形态测量比较,发现所采集标本与中国广东省分布的岭南两头蛇(Calamaria arcana)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后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标本与岭南两头蛇形成高支持率单系群(后验概率PP为1.00,自举值BS为100),所采集标本与岭南两头蛇的遗传距离为1%.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最终确定该标本为两头蛇科(Calamariidae)两头蛇属的岭南两头蛇,系湖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中国蛇类形态、生活史和生态学特征数据集
编辑人员丨2023/9/2
截至2023年1月,中国共记录312种蛇类,是世界上蛇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特征决定其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在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我国蛇类形态学、生活史和生态学等特征的完整数据库.本文通过系统查阅已出版的蛇类专业书籍、已发表的文献和爬行动物数据库,共收集整理了中国现有312种蛇类的41个特征数据.这些特征包括以下3个方面:形态特征(包括鳞片、牙齿等25个特征)、生活史特征(包括体长、食性、捕食方式、繁殖方式、活动时间、有无毒性等11个特征)和生态学特征(包括是否中国/岛屿特有种、成体生境、地理分布范围和海拔分布等5个特征).在收集的41个特征中,除颏鳞、吻鳞和地理分布范围数据完整外(100%),其余特征数据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完整度为7.72%-99.70%).本数据集是目前中国最新和最完整的蛇类特征数据集,可为我国蛇类的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乌梢蛇鉴别技术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乌梢蛇,出自《本草纲目》,又名乌蛇,始载于《开宝本草》,主要在中国分布,国外未见报道.乌梢蛇作为的临床功效确切的中药材,其质量鉴别技术至关重要.全文就20年来鉴别技术的研究发展,从传统技术和现代鉴别技术2个方面阐述,主要包括性状、显微、色谱法、PCR技术以及电泳等鉴别方法.对近年来乌梢蛇基于PCR技术,开发一系列高效、准确的分子水平的鉴别方法及基于化学成分分析,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概述,为以后蛇类鉴别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动物药的质量保证的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前言全世界有蛇类 3340 多种,毒蛇(venomous snake)超过 660 种,致命性毒蛇近 200 种 ;游蛇 1700 种以上,其中 100 余种含少量毒素或是低毒类蛇,极少数可能致命 [1].我国有 210 多种蛇,隶 9 科 66 属,其中毒蛇 60 余种,剧毒类 10 余种 [2].蛇咬伤(snake bite)多发生在 4 ~ 10 月,热带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蛇伤诊疗标准,总体病死率和致残率仍偏高.本共识依据普及、规范、提高和国际化交流的原则,参照相关国际指南 [3-4],结合近年来我国蛇伤的救治经验与研究,由本领域专家集体编写而成,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蛇伤救治指导性文件,进而帮助临床医生确立蛇伤救治的规范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前言全世界保有蛇类3340余种,毒蛇(venomous snake)超过660种,致命性毒蛇近200种;游蛇1700种以上,其中100余种含少量毒素或是低毒类蛇,极少数可能致命[1].我国蛇类200余种,隶9科66属,其中毒蛇60余种,剧毒类有10余种[2].蛇咬伤(snake bite)多发生在每年4~10月,热带、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蛇伤诊疗标准,总体病死率和致残率仍偏高.本共识依据普及、规范、提高和国际化交流的原则,参照相关国际指南[3-4],结合近年来我国蛇伤的救治经验与进展,由本领域的知名专家集体编写而成,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蛇伤救治指导性文件,进而帮助临床医生确立蛇伤救治的标准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