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功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v1.4(MIMIC-Ⅲv1.4)探讨机械功(MP)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IMIC-Ⅲv1.4数据库中200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贝丝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住院进行有创机械通气至少48 h的ARDS患者的相关资料。提取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严重程度评分、ARDS病因、预后指标、通气前动脉血气分析和通气48 h内呼吸力学参数等。以通气前氧合指数(PaO 2/FiO 2)最低值将患者分为轻中度ARDS组(>150 mmHg,1 mmHg≈0.133 kPa)和中重度ARDS组(≤150 mmHg),比较两组间基线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与ARDS严重程度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MP对中重度ARDS的诊断价值,并用约登指数确定MP对中重度ARDS的诊断阈值。根据约登指数确定的MP最佳截点值将所有ARDS患者分为高MP组和低MP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的28 d生存状态。 结果:共筛选出403例ARDS患者纳入分析,其中轻中度ARDS组107例,中重度ARDS组296例。两组患者年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通气前PaO 2/FiO 2最低值、通气前最后一次PaO 2/FiO 2、28 d病死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通气第2个24 h肺动态顺应性(Cdyn)及通气48 h内呼气末正压(PEEP)、平台压(Pplat)、驱动压(ΔP)、呼吸频率(RR)、肺静态顺应性(Cst)、MP、吸入氧浓度(FiO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了年龄、SOFA评分、通气前最后一次PaO 2/FiO 2及相关呼吸力学参数等变量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更高的ΔP、PEEP、MP及更低的通气前最后一次PaO 2/FiO 2与中重度ARDS的发生独立相关〔优势比( OR)和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1.137(1.032~1.252)、1.333(1.139~1.561)、1.102(1.030~1.179)、0.996(0.993~0.998),均 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P诊断中重度ARDS的最佳截点值为18.1 J/min(敏感度为81.42%,特异度为60.75%),AUC为0.745(95% CI为0.690~0.799)。根据ROC曲线得出的MP最佳截点值将所有ARDS患者分为高MP组(>18.1 J/min)和低MP组(≤18.1 J/min);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MP组28 d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低MP组(73.8%比85.1%;Log-Rank检验: χ2=5.660, P=0.017)。 结论:MP是与ARDS严重程度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可用于诊断中重度ARD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40例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结局,以加强APE诊断意识,减少漏诊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APE老年(年龄≥60岁)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肺栓塞临床可能性评分(Wells评分)、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影像学检查、治疗与转归等。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Wells评分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APE的诊断价值。结果:入选40例老年APE患者,男性占52.5%,年龄(69.6±8.2)岁;主要危险因素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2.5%),其次为高血压(37.5%)、心力衰竭(35.0%);主要临床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87.5%)、胸闷(80.0%),仅有10.0%的患者同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心悸(65.0%)和下肢肿痛(42.5%)也是常见症状;主要临床体征为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5次/min,80.0%)、肺部湿啰音(52.5%)、心动过速(心率>100次/min,50.0%)。Wells评分评估患病可能性显示,95%的患者评分≥2分,其中中度可能性患病(2~6分)占62.5%,高度可能性患病(≥7分)占32.5%。实验室检查显示,80.0%的患者D -二聚体>0.5 mg/L,72.5%动脉血氧分压(PaO 2)<60 mmHg(1 mmHg=0.133 kPa),75.0%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35 mmHg,67.5%脑钠肽(BNP)>500 ng/L或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300 ng/L,47.5%心肌肌钙蛋白I(cTnI)>0.3 μg/L。经CTPA确诊率为88.6%(31/35);6例行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5例;4例行核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确诊。用sPESI评估病情程度显示,36例患者为中危〔sPESI≥1分26例,sPESI 0分但伴有右室功能不全(RVD)和(或)心脏生物学标志物升高10例〕,其中17例行溶栓+抗凝治疗,结果治愈8例,好转8例,死亡1例;18例行抗凝治疗,结果治愈9例,好转7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1例右房黏液瘤致PE者行手术治疗,但最终死亡。另外4例低危患者均行抗凝治疗,治愈2例,好转2例。Wells评分联合CTPA确诊AP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5%可信区间为0.73~0.98, P<0.01),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90.0%。 结论:DVT和慢性疾病是老年APE患者易患因素,并常伴有呼吸困难、胸闷和下肢肿痛,早期抗凝治疗预后良好;Wells评分对APE诊断有重要预测价值;血D -二聚体有重要的排除价值;CTPA检查为主要确诊手段,综合其他无创检查可进一步确诊;sPESI评分可提示危险分层,进一步指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症状和手术时间窗对血管内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症状和手术时间窗对血管内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急性BAO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术前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评估症状严重程度,其中12例为9~15分(轻中度),18例为6~8分(重度),12例为3~5分(特重度)。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窗),17例为0~6 h、16例为>6~9 h,9例为>9~24 h。术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应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其中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术后36 h内复查头颅CT,以判断患者是否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0~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其中0~2分生活可自理;4~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术前症状严重程度和手术时间窗是否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例患者中,血管成功再通38例(90.5%),其中35例为mTICI 3级,3例为2b级;血管未成功再通4例(9.5%),2例为mTICI 2a级,2例为mTICI 0级。住院期间3例(7.1%)患者死亡,其中2例术后呼吸、心跳骤停,考虑因脑干功能衰竭所致;另1例继发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1例(2.4%)患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3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个月(1~4个月)。术后3个月,39例患者中,20例(51.3%)预后良好,其中17例生活可自理;19例(48.7%)预后不良,其中8例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术前症状严重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均 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出现特重度症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OR=0.039,95% CI:0.004~0.404, P=0.007)。 结论:初步推测急性BAO患者的术前症状为特重度,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差;而手术时间窗不是影响血管内治疗急性BAO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在儿童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导管高流量氧疗(HFNC)在儿童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1~14岁符合纳入标准的153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HFNC成功定义为治疗过程中未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并成功撤离HFNC,HFNC失败定义为需要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HFNC设置流量2 L/(kg·min)(最大≤60 L/min),吸入氧浓度(FiO 2)0.30~1.00,维持经皮氧饱和度(SpO 2) 0.94~0.97。观察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应用HFNC前及应用后1、6、12、24、48 h及超过48 h撤机时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SpO 2、PaO 2/FiO 2等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呼吸相关临床参数预测HFNC治疗成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153例患儿中男70例、女83例,HFNC成功组131例(85.6%),失败组22例(14.4%)。成功组HFNC时间为57(38, 95)h,起始治疗和全部撤机时PaO 2/FiO 2分别为187 (170, 212) mmHg(1 mmHg=0.133 kPa)和280 (262, 292) mmHg。失败组HFNC时间为19 (9, 49) h,起始与全部撤机时PaO 2/FiO 2分别为176 (171, 189) mmHg和 159 (156, 161) mmHg。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与失败组PaO 2/FiO 2比较,HFNC后1 h[196(182, 211)比174(160, 178)mmHg, Z=-5.105, P<0.01]、6 h[213(203, 220)比168(157, 170)mmHg, Z=-6.772, P<0.01]、12 h[226(180, 261)比165(161, 170)mmHg, Z=-4.308, P<0.01]、24 h[229(195, 259)比165(161, 170)mmHg, Z=-4.609, P<0.01]、48 h[249(216, 273)比163(158, 169) mmHg, Z=-4.628, P<0.01]及超过48 h撤机时[277(268, 283)比157(154, 158) mmHg, Z=-3.512,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和失败组PaO 2在应用后1 h[73.7(71.0, 76.7)比70.0(66.2, 71.2)mmHg, Z=-4.587, P<0.01]、6 h[79.0(75.0, 82.0)比71.0(62.0, 72.0)mmHg, Z=-5.954,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组和失败组SpO 2在应用后1 h[0.96(0.95, 0.96)比0.94(0.92, 0.94), Z=-4.812, P<0.01]、6 h[0.96(0.95, 0.97)比0.94(0.91, 0.95), Z=-5.024,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FNC>48 h撤机时PaO 2[88.0(81.7, 95.0)比63.7(63.3, 66.0) mmHg, Z=-3.032, P<0.01]、SpO 2[0.96(0.94, 0.98)比0.91(0.90, 0.92), Z=-3.957,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失败组主要并发症为肺不张1例、气胸1例。HFNC作为拔管后序贯氧疗79例,均获得成功。通过ROC曲线分析HFNC应用成功多因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显示HFNC撤机PaO 2/FiO 2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0,最佳截断值为232 mmHg,95 %CI为0.970~1.000( P<0.01)。 结论:HFNC可作为PICU儿童轻、中度呼吸衰竭的呼吸支持措施,也可作为有创呼吸机撤离后的序贯氧疗。撤机时PaO 2/FiO 2为评估HFNC应用成功的最优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学习对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方法对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非干预性病例对照研究。从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数据库中提取符合柏林ARDS标准定义的创伤合并ARD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pH值、氧合指数、实验室指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行机械通气(MV)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比例、急性生理学评分Ⅲ(APSⅢ)、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并发症和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感染、急性失血性贫血、脓毒症、休克、酸中毒和肺炎〕以及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变量( P<0.05),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3个模型对创伤合并ARDS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760例创伤合并ARDS患者,其中轻度346例,中度301例,重度113例;院内存活618例,院内死亡142例;736例接受MV,65例接受CRRT。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优势比( OR)=1.035,95%可信区间(95% CI)为1.020~1.050, P<0.001〕、BMI( OR=0.949,95% CI为0.917~0.983, P=0.003)、血尿素氮(BUN; OR=1.019,95% CI为1.004~1.033, P=0.010)、血乳酸(Lac; OR=1.213,95% CI为1.124~1.309, P<0.001)、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OR=1.249,95% CI为1.102~1.416, P<0.001)、血细胞比容(HCT; OR=1.057,95% CI为1.019~1.097, P=0.003)、高血压( OR=0.614,95% CI为0.389~0.968, P=0.036)、感染( OR=0.463,95% CI为0.289~0.741, P=0.001)、急性肾衰竭( OR=2.021,95% CI为1.267~3.224, P=0.003)、脓毒症( OR=2.105,95% CI为1.265~3.502, P=0.004),使用上述变量构建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创伤合并ARDS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7(95% CI为0.659~0.815)、0.745(95% CI为0.672~0.819)和0.757(95% CI为0.680~0.884),任意两个模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纳入年龄、BMI、BUN、Lac、RDW、HCT、高血压、感染、急性肾衰竭、脓毒症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创伤合并ARDS患者院内死亡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流感相关脑病40例临床影像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分析儿童流感相关脑病(IAE)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治的40例IAE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资料、治疗及转归,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根据其临床影像学特征对其进行进一步分类,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预后比较分析。结果:40例患儿中,男女各20例;就诊年龄(4.0±2.3)岁,中位数3.2岁。甲型流感28例,乙型流感12例。临床表现:患儿均以发热起病,发热与首发神经系统症状间隔24 h(0~120 h)。32例神经系统首发症状为抽搐,其中17例表现为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均有脑病表现,其中33例昏迷,7例表现为嗜睡或认知功能下降。30例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接受机械通气。辅助检查:30例谷草转氨酶升高,18例谷丙转氨酶升高,14例肌酸激酶升高,31例乳酸脱氢酶升高,16例血糖升高,1例血糖显著降低。38例完成血氨检测,9例升高。6例完成全外显子测序,1例发现 SCN1A新生杂合变异,1例发现 ATP1A2杂合变异(母源)。35例完成腰椎穿刺,脑脊液细胞数均正常,12例脑脊液蛋白轻中度升高。影像学资料:33例影像学异常,其中急性坏死性脑病14例,为最常见。治疗:患儿均接受帕拉米韦或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28例予糖皮质激素,29例予免疫球蛋白治疗。预后:17例死亡,9例遗留不同程度残疾,14例恢复至基线水平。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预后良好组发热与神经系统首发症状的间隔时间[(22.7±12.2) h]、入院时 Glasgow评分[(7.6±2.5)分]、谷丙转氨酶[15.6(9.0~1 631.5) U/L]及谷草转氨酶[47.6(25.4~1 721.3) U/L],与预后不良组[(38.6±30.9) h、(4.5±1.6)分、140.2(12.3~3 232.4) U/L、251.8(21.7~4 991.6) U/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预后良好组使用糖皮质激素17例,免疫球蛋白17例;预后不良组使用糖皮质激素11例,免疫球蛋白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根据临床病理类型将临床影像综合征进一步分类为细胞因子风暴组、兴奋毒性组及无法分类组。细胞因子风暴组Glasgow评分为(4.6±1.7)分,改良的Rankin评分中位数为6.0分,兴奋毒性组为[(7.6±2.2)分、1.5分],无法分类组为[(7.3±2.8)分、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IAE以婴幼儿多见,以发热、抽搐及迅速出现的意识障碍为最常见。急性坏死性脑病为最常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类型;IAE起病越急骤、进展越迅速,预后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低氧血症对呼吸衰竭患者中心静脉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论证急性低氧血症对使用呼吸机辅助的呼吸衰竭患者中心静脉压(CVP)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危重患者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 Ⅲ)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低氧血症对CVP以及血管舒张压(DBP)的影响。将氧合指数(OI)100和200作为2个界限值。OI≤100为重度呼吸衰竭,10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胰腺炎继发脾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继发脾大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180例A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24例,女56例;年龄为(49±15)岁。180例患者中,60例AP继发脾大患者设为病例组;男48例,女12例;年龄为(47±13)岁。120例AP未继发脾大患者设为对照组;男76例,女44例;年龄为(50±16)岁。观察指标:(1)AP继发脾大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2)AP继发脾大的影响因素分析。(3)AP继发脾大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ˉ±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学方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最佳截断值。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模型。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以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性,以决策曲线评价其临床获益度。 结果:(1)AP继发脾大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60例AP患者继发脾大的首次发现时间为AP发病后60(30,120)d。60例AP继发脾大患者持续呼吸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疾病严重程度(轻症、中度重症及重症),胰腺和(或)胰周感染、手术治疗分别为19例,17例,4、56例,37例,32例;120例AP未继发脾大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6例,19例,43、77例,39例,2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8.58,3.91,17.64,13.95,15.19, P<0.05)。(2)AP继发脾大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P发病24 h内白细胞计数<5.775×10 9/L、AP发病3~7 d修订版CT严重程度指数>7、有局部并发症是影响AP继发脾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85,2.86,6.40,95%可信区间为1.68~8.85,1.18~6.95,1.56~26.35, P<0.05)。(3)AP继发脾大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AP发病24 h内白细胞计数、AP发病3~7 d修订版CT严重程度指数及局部并发症构建预测AP继发脾大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6(95%可信区间为0.69~0.83, P<0.05),灵敏度为0.87,特异度为0.5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察值吻合较好。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论:AP继发脾大患者比非继发脾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更重。AP发病24 h内白细胞计数<5.775×10 9/L、AP发病3~7 d修订版CT严重程度指数>7、有局部并发症是影响AP继发脾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列线图预测模型可预测AP继发脾大发生概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创正压通气临床研究年度进展2023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临床治疗各类呼吸衰竭患者的常用手段,在急诊、普通病房及ICU等多个治疗场景均有应用。本文通过Medline检索2022年 10月1日至2023年 9月30日期间NPPV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在NPPV治疗新冠肺炎相关急性呼吸衰竭(ARF)方面,有研究指出地区经济对呼吸支持策略的选择存在较大影响;轻中度ARDS比重度ARDS患者更适合应用NPPV;NPPV在减低严重呼吸困难者的自发性肺损伤比高流量鼻导管氧疗(HFNC)和普通氧疗获益更大。在非新冠肺炎相关ARF方面,有研究指出HFNC和NPPV治疗高碳酸性ARF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更新版的HACOR评分和ROX评分预测低氧性ARF患者NPPV治疗失败的准确性较高。在NPPV辅助撤机方面,提出了早期撤机序贯NPPV比传统撤机方法的患者病死率更低、NPPV联合主动湿化比HFNC显著提高撤机失败非常高危患者的撤机成功率、不同人群在撤机后应该选择不同的无创呼吸支持策略的观点。此外,无创高频振荡通气的应用也在提高CO 2清除率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流量氧疗在中度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HFNC)对中度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插管率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中度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排除重症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意识障碍、存在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禁忌、需要紧急插管、拒绝插管、年龄<18岁及妊娠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HFNC组和NIV组,治疗过程中需要气管插管判定为治疗失败。记录患者治疗后1 h、6 h、12 h、24 h、48 h时生命体征、ROX指数、血气分析指标、超声参数以及气管插管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共91例患者纳入研究,HFNC组46例,NIV组45例,两组患者治疗后PaO 2/FiO 2较基线均有明显升高( P<0.05),NIV组1 h及24 h呼吸频率较HFNC组降低( P<0.05),两组其余各指标在各相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FNC组治疗失败率为52.2%,NIV组为48.9%,生存曲线显示两组间插管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0 h时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舒张末期右心室与左心室比值增加( OR=1.044,95% CI: 1.012~1.077),APACHEⅡ评分较高( OR=1.082,95% CI: 1.006~1.163),膈肌移动度升高( OR=0.341,95% CI:0.165~0.704)为治疗成功的保护因素;1 h时的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肺部超声评分( OR=1.353,95% CI: 1.034~1.772)及舒张末期右心室与左心室比值( OR=1.097,95% CI: 1.038~1.159)增加,PaO 2/FiO 2较高( OR=0.929,95% CI: 0.884~0.977)、ROX指数较高( OR=0.524,95% CI: 0.332~0.826)、膈肌移动度升高( OR=0.119,95% CI: 0.030~0.476)为治疗成功的保护因素。 结论:在中度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HFNC与NIV均可改善患者氧合,两者在插管率和病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过程中监测超声参数可能更有助于早期评估HFNC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