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鼓膜穿孔修复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鼓膜穿孔是耳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大多数外伤性鼓膜穿孔可自然愈合.如果穿孔持续存在,则需要手术干预.然而外科手术会存在穿孔不愈合、继发性中耳炎等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应用到了临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进鼓膜周围组织再生,在动物试验及临床应用中已被验证,并取得良好效果.该文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鼓膜修复的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累及鼓室和乳突的中耳脂肪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一例被误诊为胆脂瘤的累及鼓室和乳突的中耳脂肪瘤病例。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因间断头晕伴听力下降就诊,经耳科、听力及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为中耳胆脂瘤而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乳突和鼓室內充满黄色颗粒状新生物,术后病理回报脂肪瘤。中耳脂肪瘤少见,同时累及鼓室和乳突者相对更少见,临床上应注意加以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乙状窦后骨桥植入在耳后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主动选择乙状窦后骨桥植入在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患者皮肤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骨桥植入的43例(43耳)先天性外中耳畸形外耳道骨性闭锁或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13例;接受骨桥植入术时年龄9~36岁,中位数年龄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耳后皮瓣扩张法耳廓再造手术,其中扩张单皮瓣法36例,扩张双皮瓣法7例。于第三期术中或三期耳廓再造术后行乙状窦后骨桥植入手术。通过比较骨桥植入前后患者纯音听阈和言语识别率的变化,评估其听力改善效果。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听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SPSS 1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43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术后平均骨导听阈为(8.2±6.6)dBHL,与术前[(8.1±5.7)dBH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5)。术后开机助听听阈较未助听条件下听阈明显下降[(32.8±4.6)dBHL比(60.5±5.5)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骨桥助听后,患者安静环境下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短句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提高至72%、84%和98%,与非助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助听后噪声环境下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短句的言语识别率分别提高至70%、80%和92%,与非助听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01)。术后随访4~47个月(中位数24个月),患者助听效果稳定,耳廓外形较好。1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出现植入体线圈周围血肿,经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后血肿消退,无复发。 结论:对于耳后皮瓣扩张法耳廓再造术后的患者,主动选择乙状窦后骨桥植入,既可减少手术瘢痕,达到外形美观的效果,又能获得术后稳定的助听效果,手术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耳胆脂瘤耳内镜和显微镜手术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中耳胆脂瘤经耳内镜手术(EES)和显微镜手术(MES)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CQ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字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到2020年4月。纳入比较EES和MES治疗中耳胆脂瘤的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研究。从中提取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率等数据,然后对提取的数据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共764例中耳胆脂瘤患者,其中367例(48%)接受了EES治疗,397例(52%)接受了MES治疗。EES组在手术时间[ MD=-18.61,95% CI(-22.21,-15.01), P<0.05]、手术并发症[ OR=0.35,95% CI(0.19,0.67), P<0.05]、术后复发率[ OR=0.28,95% CI(0.16,0.50), P<0.05]等方面合并效应的结果优于MES。 结论:初步证实EES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切口内镜辅助双侧先天性第二鳃裂瘘切除及一家系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小切口内镜辅助下双侧先天性第二鳃裂瘘切除的可行性,并对一家系进行报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8年12月间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的5例双侧先天性第二鳃裂瘘患者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3~31岁,总结小切口内镜辅助下切除瘘管的手术方法及经验,并对其中1个第二鳃裂瘘家系进行报告。结果:5例患者中例1~4在全身麻醉下双侧均采用单一小切口内镜辅助下钛夹高位夹闭并切除瘘管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40~164个月,均未见瘘管复发,恢复良好;例5放弃手术切除,随访24个月,出现急性感染再发作1次。例2和例4来自同一个家系,该家系四代31人中有7例出现第二鳃裂瘘,其中双侧4例,右侧3例,系谱分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关检查,未发现有耳聋、耳前赘、外中耳畸形及肾脏畸形。结论:双侧先天性第二鳃裂瘘罕见,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小切口内镜辅助下钛夹高位夹闭并切除瘘管的方式术野清晰,美容效果理想,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耳内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手术显微镜的推广与应用开创了现代耳显微外科的新纪元。近30年来,耳内镜技术经历了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从外耳道到内听道及侧颅底手术中,使得部分手术更加具有微创性,促使耳显微外科逐步向微创外科发展。目前,全耳内镜手术主要应用于外、中耳局限性非血管性病变。对于侧颅底病变,显微镜手术仍占主导,但耳内镜作为辅助工具,有助于减少手术创伤。手术工具的选择应基于疾病治疗理念和原则,结合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从而做出适合于患者的最佳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中耳胆脂瘤精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颞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定位初发中耳胆脂瘤的准确性以及对胆脂瘤术后随访复查的价值。方法:选取初发胆脂瘤患者134例、疑似复发性胆脂瘤患者22例,均行HRCT、常规核磁平扫及DWI检查。以术中所见及病理诊断为基础,将DWI与HRCT图像结合,评估初发胆脂瘤病灶位置及侵袭范围与术中病变的符合度。将HRCT、DWI对复发性中耳胆脂瘤的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二者诊断效能。结果:DWI联合HRCT定位初发胆脂瘤位置的准确率为90.3%。HRCT、DWI诊断复发性中耳胆脂瘤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7.8%、75.0%、83.3%、18.8%和100%、75.0%、94.7%、100%,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 Kappa值分别为0.024和0.843,卡方配对检验证实组间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联合DWI的高敏感度及HRCT的高分辨率,能够提高初发胆脂瘤术前定位的准确性,可用于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DWI对复发性中耳胆脂瘤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二次手术探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上以耳内长期间歇或持续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点。CSOM大多由急性中耳炎未获恰当、彻底的治疗迁延而成,是造成发展中国家人群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和有效途径。耳显微外科在治疗CSOM中安全性高、效果理想,耳内镜也成为一种新兴的辅助技术被更多的关注。研究表明,术前病菌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均可影响患者术后预后,故目前临床治疗CSOM主张针对病因进行对症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耳胆脂瘤药物治疗的实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耳胆脂瘤是因角质化鳞状上皮在中耳堆积,造成周围渐近性损害的一种疾病,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会导致患者听力下降、耳流脓甚至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目前针对中耳胆脂瘤的治疗主要采用外科手术,但存在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风险,因此中耳胆脂瘤的药物治疗近年来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就中耳胆脂瘤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民航乘务员中耳胆脂瘤乳突改良根治术后放飞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女性空中乘务员于2021年4月出现左耳痛伴听力下降,2021年5月就诊于湖南大学湘雅医院,经耳内镜和中耳乳突高分辨率CT检查,诊断为中耳胆脂瘤(左侧)。给予“显微镜下乳突改良根治术+听骨链重建术+听骨切除术+上鼓室鼓窦切开术+Ⅱ型鼓室成形术+咽鼓管扩张术”治疗。术后随访5个月,获得干耳,咽鼓管功能改善,听力提升,无复发征象。航空医学鉴定结论:合格。建议在空勤人员体检时,体检医师应观察其鼓膜形态,对既往有航空性中耳炎病史或近期有耳闷、听力减退等症状应高度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