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麻黄各半汤联合苏子降气汤及依巴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伴呼吸困难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桂枝麻黄各半汤联合苏子降气汤及依巴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伴呼吸困难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随机将衡水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020年 10月至 2023年 6月收治的急性荨麻疹伴呼吸困难患者 110例均分为 2 组,对照组 55 例给予依巴斯汀+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 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联合苏子降气汤治疗,7 d为 1个疗程,均治疗 2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皮损严重程度相关症状积分、呼吸困难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变态反应指标[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 E,TIgE)、白三烯(leukotriene,LT)、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35]、免疫功能[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及肠道菌群(乳酸杆菌、普拉梭菌、双歧杆菌、柔嫩梭菌)丰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18%)高于对照组(83.64%)(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 2组皮损严重程度相关症状积分及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TIgE、LT、IL-4 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IL-35 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补体C3、IgA、IgG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补体C4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杆菌、普拉梭菌、柔嫩梭菌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桂枝麻黄各半汤联合苏子降气汤及依巴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伴呼吸困难疗效相较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更好,能减轻变态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部普通裂褶菌感染二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分析2例肺部普通裂褶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肺部普通裂褶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案等,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本组2例肺部普通裂褶菌感染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部CT影像学特点为肺部实变影、部分痰栓形成及肺部团块影,其中例1患者经支气管镜镜下清除痰栓,肺部病灶完全吸收。对有腐木等可疑接触史,伴有呼吸道症状,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总IgE水平升高,胸部影像学提示有痰栓改变,应考虑到该病的可能,积极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及病原学送检是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尘螨过敏的分子诊断策略及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尘螨是主要的过敏原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中,屋尘螨、粉尘螨和热带无爪螨是最常见的种类。已知的尘螨致敏组分超过35种,其中Der p 1、Der p 2和Der p 23是主要组分。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粗提物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检测进行尘螨过敏的初步诊断,不能精确识别具体的致敏组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人群对尘螨的致敏蛋白存在显著差异,尘螨过敏原组分诊断在精确确定致敏组分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对于过敏原的回避有指导意义,也对确定尘螨免疫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为加强对尘螨分子诊断的认识并促进我国变态反应学科与国际接轨,本文对近期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会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进行内容解读与阐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因胸闷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的6~17岁患儿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78例,其中男性89例(50%)、女性89例(50%),年龄8.83(7.50,11.58)岁,根据是否诊断CTVA分为CTVA组130例,48例非CTVA患儿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个人既往史、家族史、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结果等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变应原、FeNO水平及肺功能各参数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CTVA组学龄期儿童(6~11岁)较青春期儿童(≥12岁)占比更高[(113/130,86.9%) vs(26/48,54.2%), Z=21.985, P<0.01]。CTVA组合并湿疹[(74/130,56.9%) vs(19/48,39.6%), χ2=4.225, P<0.05]及伴发鼻部症状[(98/130,75.4%) vs(27/48,56.2%), χ2=6.138, P<0.05]比例较高,吸入变应原霉菌致敏[(52/130,40.0%) vs(11/48,22.9%), χ2=4.474, P<0.05]及多重致敏[(71/130,54.6%) vs(18/48,37.5%), χ2=4.108, P<0.05]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TVA患儿FeNO升高(>20 ppb)的比例为20.8%(27/130),显著高于对照组4.2%(2/48)( χ2=7.086, P<0.01)。CTVA患儿的肺通气功能参数FEV 1、FVC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P均>0.05),FEV 1/FVC、PEF、FEF 25、FEF 50、FEF 75、MME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发鼻部症状( OR=2.351,95% CI 1.105~5.002, P=0.026)、多重致敏( OR=2.184,95% CI 1.046~4.557, P=0.038)、tIgE>60 kU/L( OR=3.080,95% CI 1.239~7.654, P=0.015)、FeNO>20 ppb( OR=6.734,95% CI 1.473~30.796, P=0.014)、小气道功能障碍( OR=3.164,95% CI 1.089~9.194, P=0.034)为胸闷变异性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FeNO联合FEF 50诊断CTVA的AUC最大( Z=2.744, P<0.01)。 结论:CTVA学龄期儿童较青春期更常见,伴发鼻部症状、多重致敏、tIgE>60 kU/L、FeNO>20 ppb、小气道功能障碍为CTVA发病的危险因素。FeNO联合小气道指标可提高对CTVA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疑似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患者规范化诊断结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使用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LA)的患者“过敏反应”诊断结果,以提高对LA过敏反应及其诊断的认识。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因初步诊断“局部麻醉药过敏”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变态反应中心就诊,通过皮肤试验及药物激发试验进行规范化药物过敏诊断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及诊断结果,分析规范化诊断流程在LA过敏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显示,纳入患者24例,年龄范围20~74岁,其中男性3例(12.5%),女性21例(87.5%)。有21例患者因既往使用LA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初步诊断为“局部麻醉药过敏”,其中20例为速发型反应(用药后1 h内出现),1例为迟发型反应(用药1 h后出现)。通过规范化诊断,3例考虑LA过敏;1例排除LA过敏后,确诊为氯己定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其余17例患者考虑为心身反应7例(29.1%)、交感神经刺激症状3例(12.5%)、血管迷走性晕厥2例(8.3%)、药物毒副反应2例(8.3%),刺激性皮炎2例(8.3%),自发性荨麻疹1例(4.2%)。3例(12.5%)既往LA皮试阳性,再次行规范化诊断结果阴性,排除LA过敏。综上,真正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较罕见,通过规范化皮肤试验、药物激发试验,绝大多数自诉“局部麻醉药过敏”的患者可排除过敏状况。对于高度怀疑LA诱发严重过敏反应者,根据诊疗需求可通过诊断试验为患者确定其他可作为安全替代的局部麻醉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601诊次医案的朱仁康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名医朱仁康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古今医案云平台(V 1.4)中朱仁康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有效验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11月20日相关期刊文献,以及蔡瑞康教授于1976-1977年跟诊时整理的朱仁康亲诊验案资料,提取各验案中药处方数据,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1.4)对所获处方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结构化医案数据库,再以平台的分析挖掘模块及SPSS 22.0软件,对纳入医案中的中药、中药属性、中药功效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对用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验案463个,共计601诊次。分析发现朱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高频药物为生地黄(217次)、甘草(198次)、赤芍(198次)、荆芥(148次)、牡丹皮(137次)等;药性以寒性(852次)、温性(679次)为主;药味以苦味(1 336次)、甘味(1 304次)、辛味(1 134次)为主;常用具清热解毒(389次)、利水渗湿(225次)、散瘀止痛(219次)、清热凉血(218次)功效的中药。结论:朱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多从卫气营血论治,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利水渗湿、散瘀止痛、清热凉血,遣方用药善用经方加减,祛邪与扶正并用,用药灵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单一与多重过敏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疗效比较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屋尘螨(house dust mite,HDM)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specific immunotherapy,SCIT)对单一尘螨过敏和多重变应原过敏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疗效比较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呼吸内科变态反应门诊,确诊为HDM诱发的变应性鼻炎并应用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3年及以上标准化SCIT,且有完整随访资料患者共372例进行分析,年龄5~55岁、中位数年龄13岁、(19.4±14.7)岁;男性216例,女性156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高龄组(>14岁)和低龄组(≤14岁);根据过敏原数量将其分为单一过敏原组(仅对屋尘螨过敏的HDM组)和多重过敏原组(包含尘螨在内2种或2种以上过敏原),多重过敏原组再分为HDM+1组、HDM+2组、HDM+3组、HDM+4及以上组。各组患者在治疗前(T0期)、接受SCIT治疗1年时(T1期)和3年时(T2期)建立档案,分析比较平均鼻炎症状评分(TNSS)、鼻炎伴随症状评分(TNNSS)、视觉模拟评分(VAS)、总用药评分(TMS)及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估此疗法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变应原谱、年龄对于SCIT疗效中各项评分的比较。记录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SCIT的安全性。各项评分均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和独立样本Kruskai-Wallis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选用Bonferroni校正;不良反应发生率及TNSS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时选用χ2检验和连续性校正法,进一步两两比较选用α分割法校正。 结果:372例患者SCIT治疗后T1期与T2期的TNSS、TNNSS、TMS、VAS、RQLQ评分均较T0期明显减少,T2期各项评分较T1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 vs T1期比较 Z=-11.168、-4.786、-6.639、-13.012、-10.652;T0 vs T2期比较 Z=-13.527、-8.746、-13.397、-14.477、-11.833;T1 vs T2期比较 Z=-4.721、-4.604、-10.020、-7.180、-5.721;均 P<0.05)。在T1期与T2期,与高龄组相比,低龄组TNSS、TNNSS、TMS、VAS、RQLQ评分均较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的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低龄组=3.0、1.0、2.0、4.0、2.6, M高龄组=5.0、2.0、3.0、5.0、3.2;T2期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低龄组=3.0、1.0、0、2.0、1.3, M高龄组=4.0、1.0、1.5、3.0、2.3;T1期的 Z=-4.525、-5.830、-4.061、-3.608、-2.785;T2期的 Z=-3.847、-4.055、-2.820、-2.998、-3.418;均 P<0.05)。在T1期与T2期,单一组SCIT治疗后TNSS、VAS及RQLQ评分均低于多重组(T1期的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单一组=4.0、4.0、2.6, M多重组=5.0、5.0、3.2;T2期各项评分中位数分别为: M单一组=3.0、2.0、1.4, M多重组=4.0、3.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的 Z=-3.002、-2.092、-1.977;T2期的 Z=-3.354、-2.469、-2.116; P均<0.05),T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期的评分中位数 M单一组=2.0、 M多重组=3.0, Z=-1.130;T2期的评分中位数 M单一组=1.0、 M多重组=1.0, Z=-1.544;均 P>0.05)。进一步组内两两比较发现,T2期HDM组、HDM+1组、HDM+2组、HDM+3组TNSS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DM vs HDM+1比较χ 2=0.277、HDM vs HDM+2比较χ 2=0.785、HDM vs HDM+3比较χ 2=0.075、HDM+1 vs HDM+2比较χ 2=0.057、HDM+1 vs HDM+3比较χ 2=0.019、HDM+2 vs HDM+3比较χ 2=0.003;均 P>0.005),改善率分别为92.5%、90.3%、89.1%及89.5%,而HDM+4及以上组TNSS改善率为60.9%,分别与HDM+4及以上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26.144、13.254、15.144、8.808;均 P<0.005)。所有患者SCIT治疗注射期间发生局部不良反应122例,占总人数32.8%;局部不良反应共759针次(总注射针次15 336次),占比4.95%,大部分以注射部位肿胀、红晕、硬结、瘙痒为主,口服抗组胺药物或2 h内可自行缓解;其中有2例出现局部荨麻疹,每例各1次,口服抗组胺药物后1周内症状缓解;无严重全身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标准化SCIT对于AR患者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过敏原种类可能是SCIT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合并除屋尘螨以外的其他3种及3种以下过敏原的AR患者,SCIT疗效比较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严重过敏反应指南2021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严重过敏反应是一种临床急症,可导致死亡。我国儿科医师对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认识尚不充分,对诊疗方案或指南缺乏了解。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指南作为地域性指南,本次更新着重于阐述社区急救流程,强调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和医疗人员培训的重要性,为临床诊断、长期管理提供循证建议,与世界过敏组织相关指南形成互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0.01%阿托品滴眼液控制学龄儿童近视发展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中国大陆近视儿童应用质量分数0.01%阿托品滴眼液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6年6—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6—14近视儿童152例,根据患儿和监护人要求,分为阿托品组和单纯框架眼镜组。阿托品组72例,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同时睡前双眼各点1滴0.01%阿托品滴眼液;单纯框架眼镜组80例,仅配戴全矫单焦框架眼镜。均选取右眼数据纳入统计,观察2个组入组前和治疗后4、8和12个月的近视度数和眼轴长度的变化情况及阿托品组的不适症状。结果:治疗12个月后,阿托品组的近视度数变化值为(0.46±0.42)D,明显低于单纯框架眼镜组的(0.70±0.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79, P<0.001)。阿托品组的眼轴长度增加量为(0.36±0.21)mm,明显小于单纯框架眼镜组的(0.46±0.4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883, P=0.004)。阿托品组和单纯框架眼镜组中近视度数增加量小于0.50 D的比例分别为45%(28/70)和28%(1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582, P=0.035)。阿托品组16例出现畏光症状,占22.9%,其中10例症状逐渐消失,6例逐渐减轻;3例出现视近模糊,占4.3%,并于用药2~4周内逐渐消失;1例用药1个月后出现眼痒、眼肿变态反应,停药后自行消失。 结论:中国大陆近视儿童规律应用0.01%阿托品滴眼液1年能有效控制近视度数的进展且不适症状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持续气流受限哮喘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持续气流受限(persistent air flow limitation,PAL)哮喘患儿的临床特征,加深对哮喘患儿PAL的认识,提高哮喘管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就诊并确诊为哮喘的PAL和非PAL患儿(6~18岁)的临床资料。本研究总共纳入197例患儿,其中男153例,女44例,年龄9.0(7.0,12.0)岁。收集患儿的人口学特征、疾病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肺通气功能检测等资料。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纳入100例非PAL和97例PAL患儿,两组的男女比例(女/男)分别为27/73和17/80。PAL患儿的年龄为11.0(10.0,13.0)岁,体重指数(BMI)为20.3(17.7,24.1)kg/m 2,均显著大于非PAL患儿( P<0.001),且PAL患儿年龄分布以9~12岁为主(49.5%)。与非PAL相比,更多PAL患儿哮喘病程超过3年(89.7%比62.0%, P<0.001),伴肺炎病史(13.4%比4.0%, P=0.036)。在实验室检查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升高(60.9%比37.6%, P=0.002)和动物致敏(50.7%比30.7%, P=0.022)的患儿在PAL中的占比显著高于非PAL。69例PAL患儿可追溯PAL发生前、后肺通气功能检测,FEV 1占预计值%、FEV 1/FVC、MMEF占预计值%在PAL发生前后呈现逐年缓慢下降的趋势,且在PAL发生前一年变化最为显著。 结论:PAL哮喘患儿年龄和BMI更大,绝大多数患儿病程较长,且FeNO水平更高,更易动物毛屑致敏。PAL发生前数年肺功能已有下降趋势,在长期的随访过程中,应注意肺功能趋势的观察,警惕 PAL 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