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期口腔医学生叙事医学实践的初步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叙事医学教学实践对实习期口腔实习生叙事能力和共情能力的提升效果,并尝试以此为参考,建立一套有效的叙事医学教学实践方法.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5月参加临床实习的口腔医学本科生34名,分为实验组(14名)和对照组(20名).对照组按规范开展临床实习活动,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叙事医学实践,包括理论授课、细读、平行病历、讨论会等实践内容.采用人际反应指数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IRI)评估2组学生的共情力,并对实验组进行叙事医学实践情况问卷调查.采用SPSS 1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共情力量表的总分和各模块得分在实习后较实习前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在"个人忧伤"模块的得分在实习后显著下降(P<0.05),说明没有接受叙事教育的对照组学生经过学习后共情有所降低.调查问卷结果和平行病历内容,也反映出实习生经过叙事医学实践后,叙事能力有所增强,对于医患双方心理社会因素的理解也更深刻.结论:叙事医学实践有助于提升叙事能力和共情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缓和医患关系,应在口腔医学本科教学和医生职业生涯中持续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强化临床实习学生标准预防的教学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医院感染重点科室专科培训和多媒体教育干预为主的多元化标准预防教育在临床实习学生标准预防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科教科和感染管理科结合国内外医院感染案例,设计并制作了标准预防和职业防护视频。视频内容涉及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两个方面,重点通过对医院感染重点科室的专科培训来强化196名医护学生的职业风险认知和医院感染防控及职业防护技能。从理论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实习学生实施标准预防的态度和依从性、两组学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实习学生标准预防教育培训的效果。采用SPSS 18.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除对实施标准预防的不利因素的认识外,理论考试成绩、医院感染风险的认知、标准预防的意义认知、实施标准预防的有利因素、自我效能评价、标准预防依从性自我评价等6项,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实习学生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 vs. 7.14%; χ2=4.69, P<0.05)。 结论:贯穿整个实习期的多元化标准预防教育干预,拓展和加深了学校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具备良好的职业风险认知和应对技能,保障了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种教学方式在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中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教学方式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实习的中山大学201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3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入科前进行医学生沟通技能态度量表和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量表评定,入科后采用实习小讲课、互动教学(2周实习期内进行)和新媒体教学(持续6个月)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系统培训,所有培训结束后,再次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评估,由学生选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结果:系统培训后,学生各方面的医患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培训前后的消极态度[(35.22±4.35)分比(28.40±3.54)分]和积极态度[(53.20±5.35)分比(60.84±2.72)分]的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培训前后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量表的评分[(151.78±5.33)分比(166.27±4.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系统培训前,男生医患沟通的积极态度评分差于女生[(51.41±4.88)分比(54.91±5.33)分],消极态度评分高于女生[(36.68±4.80)分比(33.83±3.42)分];系统培训后,男生的支持关注评分低于女生[(16.86±1.52)分比(17.83±1.27)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学生评选出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首先是模拟教学[46.7%(63/135)],其次是微信[28.9%(39/135)]。 结论:多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水平;不同性别学生沟通能力和对教学方式的喜好不同;互动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新媒体教学中的微信平台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导师分阶段教学在本科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双导师分阶段教学在本科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同一所医学院校护理系2014级本科班实习生36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人。实验组将整个实习期分为三个阶段,即辅助、初级、中级阶段,每个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同时为每个护生指派一名副高职称以上的导师负责管理;对照组按照一对一传统模式进行带教。两组的实习时间和实习科室完全相同。出科之前比较两组护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结果:实验组护生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操作必考题成绩优于对照组,临床能力评价中实验组部分评价指标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双导师分阶段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能够提高本科护生的临床护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SPOC的混合式情景模拟教学在儿童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SPOC)的混合式情景模拟教学在儿童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口腔科实习的口腔医学专业学员44人,其中2020年1月至12月实习的23名学员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12月实习的21名学员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试验组采用基于SPOC的混合式情景模拟教学。实习期结束常规组织出科考核,比较两组学员的医患沟通能力、规范化操作、患儿家长满意度及学员满意度评分。应用SPSS 20.0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试验组学员医患沟通能力和规范化操作评分分别为(88.40±2.22)分和(86.67±2.6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2.83±2.09)分和(82.26±4.3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尤其在医患沟通能力方面试验组提升更加明显;试验组患儿家长满意度[(20.71±0.85)分]及学员满意度[(20.57±0.66)分]均高于对照组[(18.85±1.73)分和(17.37±0.9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SPOC的混合式情景模拟教学可有效提高儿童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教学的质量,尤其在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面更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人文关怀理论的对话式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人文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对话式教学模式融合人文关怀理论对培养和促进实习护生的人文实践能力的效果。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该院63名本、专科实习护生在临床护理人文实践中运用对话式教学模式,比较实习前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结果:实习期第1周、第3个月和最后1 w,本科组和专科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科组实习期最后1 w与第1周比较,"健康教育"、"科学解决健康问题"、"协助满足基本需要"、"提供良好环境"和"促进情感交流"五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专科组实习期最后1 w与第1周比较,"健康教育"、"协助满足基本需要"、"提供良好环境"和"促进情感交流"四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话式教学模式可增强护生关怀意识,培养护生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护生临床护理人文实践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实习期医学生与患者互动对其职业精神培养的研究与启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中院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其中,临床实习期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得到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时期。实习期间医学生与患者互动是医学生接触临床、实现能力转化的重要途径,是培养职业精神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总结临床实习期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相关研究,发现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发展受到与患者互动体验的影响,体验式学习理论具备解释医学生与患者互动对职业精神影响机制的潜力,进而能够应用于指导临床实习期医学生在与患者互动过程中职业精神的培养实践,最终期望为我国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期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提出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临床实习期治疗方法选择CBL课程的基本设计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以临床实习期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选择病例讨论教学为例,探讨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治疗方法选择"多方案择优"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是实习期临床教学的目的之一,适于采用CBL教学法。CBL课程的设计包括8要素:教学对象、目的、目标、内容、实施方案、考核要点、课程评价及参考资料。其核心设计要点是:①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②课程内容包括决策组织及多方案择优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③实施方案可采用一般的CBL教学步骤,重点需讨论每个决策环节所界定的决策问题。原发性肝癌CBL病例讨论的教学实践表明,所提出的CBL课程的设计要素具有通用性,有助于教师设计并实施有关治疗方法选择的CBL课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压力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压力及其特点,为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制定科学临床实习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中山大学2016级和2017级参加实习的318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其一般情况和实习期间心理压力,并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 SNK- q检验和 χ2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实习期间心理压力的评分为(3.00±1.02)分,临床实习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生活压力和社交压力4个维度的评分分别为(2.68±0.74)分、(2.57±0.82)分、(2.52±0.79)分和(2.11±0.74)分,且维度之间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农村户籍学生总压力感评分高于城镇户籍学生,其评分分别为(2.62±0.74)分和(2.45±0.71)分;家庭经济紧张医学生总压力感评分高于宽裕医学生,其评分分别为(2.73±0.76)分和(2.01±0.66)分;性格内向医学生总压力感评分高于性格开朗医学生,其评分分别为(2.80±0.84)分和(2.34±0.71)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实习期间面临实习本身、社交、生活、自我发展与择业等各方面压力,且受家庭经济、户籍、性格等因素影响。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心理问题,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实习方案,以减少学生心理压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情绪智力在实习护生隐性缺勤与职业认同之间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职实习护生的隐性缺勤、情绪智力和职业认同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情绪智力在隐性缺勤和职业认同之间的中介作用,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情绪智力量表、斯坦福隐性缺勤量表和护生职业认同问卷对308名实习期的高职护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并基于Bootstrap法对情绪智力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高职护生的情绪智力总分为(80.57±15.52),隐性缺勤总分为(15.91±4.40),职业认同总分为(64.93±12.83)。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实习护生情绪智力和职业认同之间呈正相关( r=0.712, P<0.001);隐性缺勤、情绪智力和职业认同间两两均呈负相关( r=-0.282~-0.256,均 P<0.001)。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后发现,情绪智力在隐性缺勤和职业认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512,占总效应的62.14%。 结论:情绪智力是高职实习护生隐性缺勤和职业认同的中介因素,情绪智力可以改善护生隐性缺勤情况,从而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