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虚拟标准化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的诊断项目成本核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虚拟标准化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对常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项目进行成本核算。方法:提取2019年1—6月上海市10家医院的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相关数据,通过对3名卫生经济专家和上述医院检验科主任的访谈,确定关键指标并构建虚拟标准化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模型。从物资损耗成本、人力成本和其他成本方面核算模型实验室的项目成本。根据检测方法原理对常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项目进行聚类,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同一聚类内项目的成本差异。 结果:采用速率法和干化学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成本分别为5.12元和11.63元;采用透射比浊法和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G的成本分别为20.00元和22.26元。对214个常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项目进行聚类分析,其中的202项被归为42个聚类,其日均检测量占总检测量的91.7%(4 493/4 900)。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速率法)、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速率法)、胆固醇(酶法)和尿酸(酶法)这4种基于酶学的同一聚类实验室诊断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结果分别为5.12元、5.10元、5.24元和5.14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诊断项目成本核算方法纳入了人力成本核算,体现出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并可基于项目聚类核算成本,可为医疗服务价格制定和医院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111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的临床特征,以降低疾病的漏诊、误诊率。方法:检索首篇文献发表时间(1987年5月)至2020年8月29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数据库收录的CAEBV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CAEBV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转归和死亡原因等。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纳入文献46篇,共111例患者,年龄为22.0(10.0, 39.0)岁。年龄≥18岁组64例(57.7%),年龄<18岁组47例(42.3%)。发热、脾大、肝大、淋巴结肿大为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率分别为95.5%(106/111)、84.7%(94/111)、57.7%(64/111)、56.8%(63/111)。年龄≥18岁组患者的皮疹和肝大的发生率分别为3.1%(2/64)和45.3%(29/64),均低于年龄<18岁患者的27.7%(13/47)和74.5%(35/47),其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发生率则高于年龄<18岁患者[45.3%(29/64)比23.4%(11/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3.957、9.436、5.643,均 P<0.05)。70例随访结局可知的患者中,死亡38例(54.3%),存活32例(45.7%),死亡原因包括消化道出血、重症感染、呼吸衰竭、肝衰竭等,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脾大发生率分别为92.1%(35/38)和68.8%(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66, P<0.05)。年龄<18岁组患者的21例死亡和17例存活病例中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者分别为15例(71.4%)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27, P<0.01)。90例可获得HLH相关资料的患者中,合并HLH组38例,无HLH组52例,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6.8%(14/38)和65.4%(34/52),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87, P=0.007)。111例患者在病程中治疗方案多样,但缺乏详细资料。 结论:CAEBV临床表现多变,可有致死性并发症,缺乏有效治疗,且预后不佳,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有效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随访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随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的366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其中男236例,女130例,年龄50~78(59±9)岁。所有患者均进行3年随访,每年完成肺功能检查、慢阻肺评估测试(CA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经胸超声心动图、胸部CT及相关实验室生物化学检测。根据静息状态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三尖瓣反流峰值流速(TRV)和其他指标评估肺动脉高压(PH)的可能性,用低、中、高可能性表示,以高可能性为PH组,低、中可能性为非PH组。比较2组临床特点。组间比较,正态分布采用 t检验,构成比用 χ2检验,对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和逐步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67例(67/366,18.3%)合并PH可能性高,PH组平均肺动脉收缩压(sPAP)为(51.7±6.7)mmHg(1 mmHg=0.133 kPa)。与非PH组相比,PH组年龄(76.0岁比64.0岁)、体重指数 [(21.4±6.0)比(22.6±7.2)kg/m 2],脑钠肽[(50.8±9.1)比(36.4±8.1)pg/ml]、3年急性加重次数[(6.1±0.1)比(2.8±0.4)次]、CAT(17.0比10.0分)、SGRQ(48.9比32.1分)和D LCO占预计值% [(51.9±21.9)% 比(67.0±22.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慢阻肺患者D LCO占预计值%与sPAP呈负相关( r=-0.28, P<0.01)。PH组胸部CT低衰减区(56.1%比34.3%)和肺间质异常比例(30.8%比15.6%)均高于非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LAA%≥30%和肺间质异常是PH的独立危险因素( β值分别为1.479和1.065, OR值为3.640~5.720,95% CI:1.462~8.571,均 P<0.01)。主肺动脉直径与主动脉直径的比值与sPAP呈负相关( r=-0.35, P<0.01)。年龄≥75岁、FEV 1占预计值%<50%及合并PH高可能性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预测因素( β值为0.459~1.211, OR值为3.643~5.722,95% CI:1.463~8.904,均 P<0.01)。 结论:超声心动图评估的合并PH高可能性的慢阻肺患者年龄较大,体重指数较低,一般状况更差。PH高可能性和肺气肿密切相关,与慢阻肺急性加重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超声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胰腺囊性病变(PCL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1例行至少1次EUS检查且病理诊断明确的PCL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EUS影像特征、囊液生物化学检验结果以及病理诊断结果。将病变归纳为黏液性病变(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黏液性囊腺瘤)和非黏液性病变(胰腺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内分泌肿瘤);恶性病变(胰腺导管腺癌或发现异型细胞及癌细胞者)和良性病变。根据黏液性与非黏液性病变囊液CEA水平、良恶性病变囊液淀粉酶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囊液CEA及淀粉酶的鉴别诊断效能;比较良、恶性病变患者EUS影像特征及EUS联合液基细胞学、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效能。结果:211例PCLs患者中,201例次穿刺获得囊液,其中188例(93.5%)行细胞学检查,确诊33例,确诊率17.6%;41例次穿刺获取组织条行组织学检查,确诊23例,确诊率56.1%。良性病变45例,其中黏液性病变22例,非黏液性病变23例,CEA水平分别为1458.16(19.80,1500.00)、4.40(0.50,341.1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囊液CEA<10.15 ng/ml诊断非黏液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9.5%(95% CI0.686~0.981),特异度为66.7%(95% CI0.438~0.837)。胰腺囊性良、恶性病变的囊液淀粉酶水平分别为379.00(50.00,18405.50)、42.0(13.50,340.0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囊液淀粉酶>747.50 U/L诊断良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1.7%(95% CI0.646~0.996),特异度为48.0%(95% CI0.300~0.665)。EUS显示,恶性病变患者病灶囊壁增厚、主胰管扩张及囊内含实性成分的占比显著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病灶囊壁结节和囊腔内分隔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US联合液基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对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达80%。 结论:PCLs囊液CEA水平有助于鉴别诊断黏液性与非黏液性病变,囊液淀粉酶水平可辅助鉴别病变良恶性。EUS联合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对恶性或潜在恶性PCLs的诊断价值高,存在高危因素者建议尽早行EUS-FNA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衰减参数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超声衰减参数(UAP)诊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肝脂肪变的效能,以此为基础建立诊断模型,探讨其评估MAFLD及相关代谢紊乱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者3 770例,MAFLD诊断依据亚太MAFLD临床诊疗指南。肝脂肪变程度依据超声影像学分为轻、中、重度,对比分析MAFLD患者及健康对照人群UAP、临床特征指标、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肝脂肪变特征及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AFLD肝脂肪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UAP及新建模型诊断MAFLD的临床效能。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2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3 770例健康体检者中MAFLD 650例,患病率17.24%,以60~69岁最高,达37.23%;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30.34%与9.17%),年龄性别分析显示男性30~69岁患病率达38.26%,女性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1.94%。MAFLD患者UA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278.55 dB/m与220.90 dB/m, Z=-12.592, P<0.001,),且随肝脂肪变程度加重呈递增趋势,轻、中、重度肝脂肪变依次为257.20 dB/m、286.20 dB/m及315.00 dB/m。UAP诊断MAFLD轻、中、重度肝脂肪变的界值依次为243≤UAP<258 dB/m、258≤UAP<293 dB/m、≥293 dB/m,灵敏度依次为67.20%、93.60%、95.90%,特异度依次为82.10%、72.00%、84.80%。UAP、丙氨酸转氨酶、空腹血糖为MAFLD肝脂肪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建立MAFLD分级模型(UAG模型),诊断MAFLD轻、中、重度肝脂肪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906、0.907、0.946,灵敏度依次为76.50%、82.10%、98.00%,特异度依次为90.80%、83.30%、76.10%。 结论:MAFLD为普通人群常见疾病,30岁以上男性及老年女性为高发人群;UAP可作为评估MAFLD肝脂肪变的新型无创诊断技术,UAG模型对MAFLD及相关代谢紊乱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用于指导临床诊断与预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混合式教学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混合式教学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本科教学中的作用。方法:以本校2017级医学检验技术本科生(134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线上、线下数据,对混合式教学成效及意见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23.0进行秩和检验。结果:混合式教学应用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可全方位影响学习效果,使课程成绩从70(64,76)分提升至79(71,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69, P<0.001)。 结论:混合式教学模式、PBL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手段、形成性评价的联合应用,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均衡营养素膳食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均衡营养素膳食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为单中心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明确诊断为PCO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规范化均衡营养素膳食联合二甲双胍干预。收集患者干预前后身高、体重、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和睾酮,计算体重指数(BMI)、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评估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I)及LH/FSH比值。根据国际指南,将PCOS患者分为A型组[少排卵和(或)无排卵+临床和(或)生物化学体征高雄激素症+卵巢多囊化]、B型组[少排卵和(或)无排卵+临床和(或)生物化学体征高雄激素症]、C型组[临床和(或)生物化学体征高雄激素症+卵巢多囊化]和D型组[少排卵和(或)无排卵+卵巢多囊化]4个表型组。干预前后各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 结果:干预前共92例PCOS患者纳入研究,最终有71例患者完成6个月的均衡营养素膳食联合二甲双胍规范化治疗,其中A型组17例,B型组29例,C型组1例,D型组24例。与干预前相比,经过6个月均衡营养素膳食联合二甲双胍干预后,71例PCOS患者整体体重、BMI、TG、LDL-C、FPG、HbA 1c、HOMA-IR、HOMA-β、睾酮、LH/FSH比值均降低,雌二醇、HDL-C、QUICK指数均升高(均 P<0.05)。对不同表型组对规范化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相比,经过6个月的干预,A、B、D型组的PCOS患者HDL-C均升高,同时A型组的LDL-C降低;B型组的体重、BMI、TG、FPG、HOMA-β均降低;D型组除体重、BMI均降低外,肝酶ALT和AST也均出现降低(均 P<0.05)。 结论:均衡营养素膳食联合二甲双胍规范化治疗对于PCOS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具有改善作用,且对于促进激素水平恢复有一定作用。不同表型组PCOS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免联合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相关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明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导致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原发性肝癌105例,分析患者应用靶向药物+TACE和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TACE治疗前后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变化情况、2级以上肝损伤及其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精准预测及评估模型。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10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共有50例(47.62%)发生肝损伤,1级肝损伤26例(52%),2级肝损伤16例(32%),3级肝损伤8例(16%),无4级肝损伤发生。两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99, P = 0.6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前白蛋白及凝血酶原活动度为肝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总胆红素-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TAP)模型,TAP诊断2级以上肝损伤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35,当截断值为1.24时,灵敏度为84.35%、特异度为92.31%,诊断效能显著优于白蛋白-胆红素分级模型。 结论:靶向药物+TACE治疗组和靶向药物+ICIs+TACE治疗组患者严重肝损伤发生率低,耐受性均良好。TAP模型可作为评估靶免联合TACE治疗患者发生2级以上肝损伤风险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医科背景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课前同步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课堂翻转+课后知识拓展”的混合式教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2020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类专业共951名学生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组(试验组),其课程依托自建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课程和中国大学MOOC资源,构建混合式教学,采用小班分组、案例驱动和多元化考核等改革方式,开展以案例和知识点交叉融合为主线的理论翻转教学活动;对照组为2019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类专业学生共847名,理论课实施传统教学。课程采取线下考核为主、线上考核为辅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试验组学生期末总成绩得分高于对照组[(92.12±3.88)vs.(86.73±5.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问卷调查显示,试验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改革满意度较高,增加了学生参与、体验与分享等活动。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初步建立了临床思维(263人,92.61%),熟悉了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262人,92.25%);2020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认为增强了为公众服务的意识(151人,93.21%),培养了健康宣讲指导健康生活的能力(148人,91.36%);2020级药学类专业学生认为掌握了疾病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138人,93.24%),了解了临床合理用药(135人,91.22%)。 结论: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陕西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住院患者合并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肝功能变化、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40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情况、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凝血、血常规、UGT1A1*28基因多态性等资料,比较肝损伤组与肝功能正常组患者的肝损伤临床特点、影响因素以及预后。单因素分析中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两个以上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描述,采用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损伤的主要因素。 结果: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62.5%),女性15例(37.5%),年龄22~83(53.87±15.84)岁。疾病过程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22例(55%)。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多在病程第2周开始升高,分别为正常值的4.4倍和3.5倍,伴同时段白蛋白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1)。血总胆红素(TBil)异常者10例(43.5%),最高54.1 μmol/L,转氨酶的升高和血总胆红素的升高无相关关系( r = -0.006, P = 0.972)。3例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低于50%,10例患者出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升高,13例出现D二聚体升高,均为重型或危重型患者。肝功能损害更易发生在使用药物种类多及使用激素量较大的患者中( P = 0.002, P = 0.031),与UGT1A1*28基因位点TA6TA7突变无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肝损伤发生仅与是否危重症相关。经常规保肝治疗,所有患者肝功能均在1周内恢复正常。 结论:COVID-19可能合并肝功能损害,以轻度转氨酶升高为主,多发生于病程第2周前后。重症患者发生肝损害比例更高,危重型是肝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