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黄帝内经》"九针之宜,各有所为"思想浅论罐具在拔罐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罐具是拔罐的载体,发展到当代罐具种类丰富,使用不同罐具拔罐所产生的刺激量不同,发挥的治疗效应亦有差异.临床上应当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不同的罐具,但对罐具性能功用的论述尚不成熟.《黄帝内经》中记载用于针灸临床的多种针具被称为九针,从九针的长短形状规格论述了不同针具在刺激层次与刺激量上的差异,提出不同针具治疗效果、适应病证有所不同的"九针之宜,各有所为"理论.在此思想的启发下,讨论罐具的大小规格材质等方面对拔罐作用效应的影响,提出罐具的形质不同,产生的刺激层次、刺激量、治疗效应不同,适应病证的种类亦不同,即"罐具不同,各有所施",以期为临床上罐具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4 524例使用蒙药安神补心六味丸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通过收集使用安神补心六味丸(吉茹和-6)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初选本方的临床适应病证并局限治疗范围,为其精准临床定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等3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遴选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使用过安神补心六味丸所有住院患者的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和用药信息,对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和清洗,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做描述性分析,IBM SPSS Mod-eler 18.0做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5 796份病历,通过数据规范化清洗整理后,最终符合标准的病历数为4 524份,其中男性41.95%,女性58.05%;年龄40岁以上占90%以上,以51~70岁居多;主治病种为脑梗死、高血压、冠心病等;主治症状为头晕、头痛、气短、胸闷、心悸等;主治证型有赫依偏盛、希拉偏衰、血偏衰等;以早晚用药为主,常与珍宝丸联用;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最常合并使用2种蒙成药组合为珍宝丸和檀香三味汤.结论:安神补心六味丸临床适应证为头晕、头痛、气短和胸闷,西医治疗优势病种为心脑血管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蒙医治疗优势病种为赫依(蒙语,类似于气)偏盛伴希拉紊乱的心赫依病,具有"双心同调"与"心脑同治"的治疗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清金化痰汤方源考证及其类方衍化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对经典名方清金化痰汤的源流、治疗思路和制法进行了考证,对清金化痰汤的类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对清金化痰汤及其类方衍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为清金化痰汤的临床应用和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依据.火嗽理论在秦汉时期开始产生,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元代朱丹溪结合六郁学说和百病兼痰的思想,完善了火嗽的理法方药,提出了清金化痰法,至此火嗽理论基本成型.至明代,叶文龄融合朱丹溪清金化痰法,针对木火刑金所致火嗽创制了清金化痰汤,全方共奏清金解郁、化痰止咳之效.清金化痰汤后被其他医书所摘录,衍生出同名异方和同方异名的汤方.清金化痰汤的类方则随着痰与火的理论发展,在功用方面向化痰和补虚两个方面衍化,在适应证方面则向肺经病证扩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益肺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适宜性及影响因素的专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明确益肺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适宜性条件及相关因素,为规范技术操作、优化研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遴选呼吸系统疾病及从事灸法治疗的专家30名,采用信函法进行问卷调查.益肺灸治疗COPD专家问卷适宜因素包括疾病证型、治疗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疗程选择、结局指标选择等.回收问卷建立数据库,运用德尔菲法进行评价,采用均数、满分率、等级评价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变异系数评价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发放并回收问卷30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专家权威程度0.922 6.结果:益肺灸治疗COPD适宜因素包括适应证型(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等)、禁忌证(孕妇、过敏体质、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姜汁温度(37~38℃)、皮肤刺激(发红、发热、发痒感等)、更换艾柱壮数(3壮)、治疗持续时间(90 min)、治疗间隔时间(10 d或14 d)、疗程(3个月)、结局指标(临床症状、感冒次数、急性加重/发作次数等).结论: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确定益肺灸治疗COPD的适宜因素包括疾病证型、禁忌证、治疗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疗程、结局指标等9个方面,对于规范益肺灸操作流程、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痰气交阻理论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0%左右,是一种新定义的以非旋转性眩晕或(和)不稳感为表现的慢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于2015年被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beta草案录入.是指患者出现超过3月或更久的持续性非旋转性眩晕及不稳感,可自发出现,也可在突然运动时发作,在直立位、复杂视觉刺激及头部运动时症状加重.通常继发于急性或发作性前庭病及平衡相关性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前庭通路与焦虑相关神经网络重叠机制、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假说、再适应失败假说、脑区活动的改变和分子病理学机制,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前庭康复治疗、行为认知治疗以及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近几年,中医药治疗PPPD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根据"无痰不作眩"的理论,提出痰郁气滞、痰气交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理气化痰、开窍定眩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PPP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或者昏沉感: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等自身(内在非旋转性眩晕)或环境移动的类似感觉(外在非旋转性眩晕).目前多数专家认为PPPD是可以心因性的:患者没有前庭疾病病史,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神经耳源性:患者无焦虑障碍病史,但在初期出现前庭疾病症状时产生较高焦虑水平,之后好转但焦虑水平居高不下,逐渐以PPPD形式存在;也可能是交互性:指在出现任何头晕症状之前,患者有焦虑障碍病史或存在焦虑易感性,在急性前庭障碍疾病导致头晕后,焦虑症状加重.在PPPD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表现,其主要症状特点包括:① 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头晕头昏(风痰上蒙).②焦虑、烦躁易怒、情感低落、闷闷不乐、失眠、口苦咽干、担心害怕、惶惶不安.(肝郁、肝火)3.睡眠障碍、神倦乏力、周身困重.(脾虚、痰湿).③心悸、胸闷、憋气.(痰闭胸阳).④食欲减退、呕吐痰涎、恶心嗳气、恶心、腹胀腹痛、打嗝、反酸等(痰湿,脾虚).通过以上症状特点,我们发现PPPD的主要病机指向了肝郁气滞,痰湿困阻,也就是痰气交阻. PPPD的病人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这些人群多愁善感、杞人忧天,容易产生肝气郁滞,肝郁乘脾,脾失健运,从而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当经历过一次前庭事件,更加加重了易感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严重的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或者昏沉感,导致PPPD的发生.基于PPPD痰气交阻的病机特点,以及临床症状的方证相应理论,我们筛选了治疗本病的几首处方,分别是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石菖蒲、郁金、远志).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黄煌老师说此方为古代壮胆方,用于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祛痰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用于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医学心悟》卷四:"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自术天麻汤主之."真武汤,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用于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的作用,用于胸胁部满闷,头晕头昏、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象以红舌多见,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以弦滑、弦数、弦细.《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开窍醒神汤(现代经验方),为豁痰剂,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头晕头昏者.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PPPD的病机以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为总纲,但又有偏于痰湿,偏于气滞之分.偏于痰湿者,症状常见头晕头昏、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胆怯易惊、心下悸动、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畏寒肢厥,四肢沉重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真武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竹茹、枳实、芍药、附子、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对于热象明显,舌红苔黄者,去附子,加黄连.对于偏肝郁气滞者,症见头晕头昏、胸胁部满闷、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红舌,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弦滑、弦数.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党参、桂枝、龙骨、牡蛎、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以上是我们的初步研究,目前仍在做临床病例收集、分析,进一步优化处方组合,欢迎批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经方白虎汤临床应用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对近年来白虎汤的临床应用及适应症进行概述.白虎汤为《伤寒论》经方,其清热生津,主治外感热病,包括各种温病气分热盛之证.现代研究发现白虎汤及其加减制剂对于抗炎、镇痛、增强免疫、降脂降糖及治疗痛风具有很好的疗效,常用于急性传染病等的治疗.随着疾病种类的不断变化,白虎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者应明确原方的主导地位,根据患者病证适当加减药物,更好的发挥其医疗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古今文献探讨血府逐瘀汤在临床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在古文献及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探寻血府逐瘀汤及其制剂主治病证范围的发展情况,以进一步拓展其适应证范围.方法:分别检索血府逐瘀汤及相关制剂在古文献和现代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及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实验研究,从古文献理论、现代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中探讨血府逐瘀汤及其相关制剂单独应用的适应证范围.结果:血府逐瘀汤及其相关制剂用于治疗头痛、胸疼、吐血等症状,也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下肢血管疾病.结论:血府逐瘀汤及其相关制剂从治"胸中血府血瘀"拓展到了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和下肢血管疾病,但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做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李浩角药配伍运用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角药是中药的一种配伍形式,李浩教授临证中善用角药.对李教授临证常用6组角药(柴胡、黄芩、川楝子;莪术、生牡蛎、土贝母;怀牛膝、木瓜、白芍;补骨脂、骨碎补、菟丝子;鸡内金、生麦芽、炒谷芽;防风、萆薢、赤小豆),论述相关功效主治、配伍要点、适应病证,总结其配伍规律,为广大中医师临床组方用药提供思路与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心力衰竭与中医相关病证的渊源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发病率高、患者预后差,年病死率高达40%.随着年龄增高,心衰患病率明显上升[1].目前,控制慢性心衰主要依靠西药,但由于安全系数低、适应范围窄、不良反应较大,使其治疗效果受到一定制约.临床研究表明,中西药联用治疗慢性心衰对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远期疗效、降低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具有独到优势[2].本文综述了中西医对慢性心衰的认识,希望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礞石滚痰丸的临床运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礞石滚痰丸是中医泻火逐痰的著名方剂,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被临床广泛应用.文章基于该方的现代研究与运用背景,围绕其主治、功效、剂型、用法、临床运用及加减变化等进行了系统评述.调查显示,原方所主病证有数十种之多,但以痰火壅、闭、窜、乱为其基本病机;汤、散、丸剂均可选用,但以丸剂为佳,且宜缓缓服用(药后宜静卧或少动),有利于消除陈积伏匿之痰.现代该方主要用于神经精神、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的疾病,其中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与西药大体相近,联合西药使用时或能提高其疗效及减轻其不良反应,但不少病例属于个案,确切疗效尚待评价.该方现代多用汤剂,随症加减中的配伍主要涉及化痰祛浊、凉血活血、行气解郁、祛风止痉等类药物,尤其与清半夏、天竺黄配用最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