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脓毒症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易合并感染,甚至进展为脓毒症,此类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本文介绍了 HBV-ACLF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评估及诊疗方法,为HBV-ACLF合并脓毒症的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模型的建立及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和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入院后12周内的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及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转归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共入选148例HBV-ACLF患者,12周生存91例,死亡57例。死亡组年龄、总胆红素(TBI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MELD评分高于生存组〔年龄(岁):50.00(44.50,55.00)比43.00(34.00,53.00),TBIL(μmol/L):310.30(240.70,405.70)比266.40(184.20,360.20),NEUT%:(74.52±13.05)%比(66.64±12.35)%,lg HBsAg(kU/L):3.72(3.29,3.92)比2.97(2.49,3.78),MELD评分(分):24.27(19.71,27.40)比21.88(18.83,24.38),均 P<0.05〕,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甲胎蛋白(AFP)低于生存组〔ALB(g/L):29.80(27.05,31.05)比30.80(28.00,33.90),CHO(mmol/L):1.98(1.50,2.38)比2.49(2.05,3.01),PTA:(30.37±7.09)%比(32.94±6.03)%,AFP(μg/L):21.54(9.28,51.54)比66.16(24.50,152.80),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EUT%、HBsAg和AFP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OR)分别为77.843、1.439、0.995,均 P<0.05〕。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NEUT%+HBsAg+AFP三者联合的HBV-ACLF短期预后模型(NHA-ACLF模型),其公式为logit(NHA-ACLF)=-5.441+5.688×NEUT%+0.430×lg HBsAg-0.005×AFP,该模型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0,优于单独使用NEUT%(AUC=0.696)、lg HBsAg(AUC=0.670)、AFP(AUC=0.703)及MELD评分(AUC=0.640)的预测价值。当NHA-ACLF模型评分最佳截断值为0.459时,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79.1%。 结论:NEUT%、HBsAg和AFP可作为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与MELD评分相比,NHA-ACLF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影响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30天预后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水平评估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1 751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30 d的生存状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 n=1 220)和死亡组(肝移植患者归入死亡组, n=531)。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CP对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预测价值,并按CP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Log-rank法对两组进行生存曲线分析。 结果:Cox风险回归结果显示,CP、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为HBV-ACLF患者30 d天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P<0.05或<0.01),而年龄、血白细胞、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血肌酐、HBV DNA、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为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C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70(95% CI 0.540~0.599, P<0.01),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的AUC分别为0.783(95% CI 0.759~0.807, P<0.01)和0.774(95% CI 0.750~0.798, P<0.01)。与MELD评分、MELD-Na评分相比,单因素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价值较低( P<0.01)。CP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的临界值为0.173 g/L,其敏感度为69.4%,特异度为41.6%,按临界值将患者分为<0.173 g/L组和≥0.173 g/L组。<0.173 g/L组患者的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0.173 g/L组( χ2=17.75, P<0.01)。 结论:血清CP水平对于预测HBV-ACLF患者30 d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衰竭并发内源性眼内炎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分析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3例肝衰竭并发内源性眼内炎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肝衰竭并发内源性眼内炎患者多有乙型肝炎基础病,糖皮质激素应用史是最常见的易感因素。患眼视力预后不良,早期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和玻璃体切割术有助于挽救患眼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九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第九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于2019年3月7日至9日在重庆市召开。本次会议特邀专家60余位,300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就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和重症化机制及其防治、新药研发、HBV相关肝细胞癌、肝衰竭、丙型肝炎、罕见少见肝病、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病、终末期肝病、肝性脑病、肝病免疫代谢,以及肝癌靶向药物等热点和难点等问题进行交流,分享和总结了临床和基础实践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加急性肝衰竭:定义、诊断与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伴随肝脏和肝外器官衰竭的高病死率复杂综合征,内科综合治疗的短期病死率高达50%~90%。现对目前常见的ACLF定义和诊断标准、预警预测模型和发病机制等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防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之一,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超过2.57亿人,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合并症、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细胞癌,给社会及个体均造成了严重伤害。在我国,慢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MTCT)。因此,阻断HBV的MTCT是预防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拟对目前国内外有关阻断HBV MTCT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细胞信号共抑制分子疱疹病毒侵入介导因子-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通路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病死率高,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大量肝细胞坏死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除肝移植外,尚无特效治疗。细胞信号共抑制分子疱疹病毒侵入介导因子(HVEM)-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参与多种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并通过调控Janus激酶3-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通路影响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可能在HBV-ACLF的发病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综述阐述了HVEM-BTLA通路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现状,以及其在HBV-ACLF免疫触发和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与机制,并讨论了HVEM-BTLA通路作为HBV-ACLF潜在治疗靶点、短期或长期临床预后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和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疫耐受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全治的最后一公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乙型肝炎大多是慢性进展性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疾病会缓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因此,只要病毒阳性就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即"全治"策略。按照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抗病毒适应证,仅仅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感染者没有推荐立即抗病毒治疗,主要是这部分感染者病情较轻,且抗病毒治疗疗效欠佳。现将针对为什么免疫耐受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治"最后一公里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聚焦免疫耐受期疾病特点及其抗病毒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二聚体有助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与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诊断和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利用HBV-ACLF诊断中国标准研究(COSSH-ACLF)开放队列,随机纳入142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ACLF患者和非ACLF患者,不同ACLF等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别以28 d和90 d为终点比较生存组和病死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研究D-二聚体和其他实验室指标以及预后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评估D-二聚体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并利用外部125例ACLF患者进行验证。用 Student t 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连续计量数据,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的连续计量数据。 结果:ACLF组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2 588.5(1 142.8,5472.8)μg/L]与非ACLF组中的[1 385.5(612.0,3 840.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CLF-3级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ACLF-1/2级(ACLF-3对比ACLF-1, P<0.001;ACLF-3对比ACLF-2, P<0.05)。28/90 d病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的患者( P<0.001)。D-二聚体水平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高密度脂蛋白C等指标以及各项预后评分(COSSH-ACLFs、CLIF-C ACLFs、CLIF-OFs、MELDs)呈显著正相关。D-二聚体预测ACLF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AUROC分别为0.751(95%可信区间:0.649~0.852)和0.787(95%可信区间:0.695~0.878),与其他评分的预测能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5例外部验证组验证了类似结果。 结论:D-二聚体水平在ACLF患者中显著增高,同时是影响ACLF患者28 d和90 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