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醛脱氢酶7家族成员A1基因突变致吡哆醇依赖性癫痫临床表型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二代测序确诊的5例吡哆醇依赖性癫痫(PDE)的临床表型、治疗及乙醛脱氢酶7家族成员A1(ALDH7A1)基因突变的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5例以早期癫痫起病的吡哆醇依赖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ALDH7A1基因测序,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一代Sanger验证,对其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在5例确诊为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的患儿中,男女比例为4∶1,就诊年龄为出生2~10个月。临床表型中5例患儿均为新生儿期起病,有反复癫痫发作,表现为肌阵挛发作、痉挛发作或局灶性发作;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较差,长期大剂量口服吡哆醇疗效较好;5例患儿均来自其父亲和(或)母亲的复合杂合突变;例1为剪切纯合突变c.247-2(IVS2)A>T,例2为错义突变c.584A>G(p.N195S)及无义突变c.1003C>T(p.R335 *),例3为错义突变c.1553G>C(p.R518T)及c.1547A>G(p.Y516C),例4为错义突变c.1547A>G(p.Y516C)及移码突变c.1566_1568delTAC(p.522_523delCTinsC),例5为错义突变c.1061A>G(p.Y354C)及无义突变c.841C>T(p.Q281X, 259)。其中c.247-2(IVS2)A>T为未报道过的新生剪切位点突变。 结论:吡哆醇依赖性癫痫由ALDH7A1基因突变引起,早期临床表现多以新生儿期难治性癫痫起病;抗癫痫药物治疗疗效差,经吡哆醇有效控制,对该类患者应尽早行基因分析以早期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α-硫辛酸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乙醛脱氢酶2在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α-硫辛酸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乙醛脱氢酶2(ALDH2)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在体实验: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50~300 g,8~10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ham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肝缺血再灌注+α-硫辛酸组(IR+ALA组)和肝缺血再灌注+α-硫辛酸+黄豆苷组(IR+ALA+D组)。采用阻断肝左叶及中叶肝蒂60 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前45 min时,IR+ALA+D组腹腔注射ALDH2拮抗剂黄豆苷50 mg/kg;缺血前30 min时,IR+ALA组和IR+ALA+D组腹腔注射α-硫辛酸100 mg/kg。于再灌注6 h时,采集下腔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AST和ALT活性;然后处死大鼠,取肝组织,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并行肝损伤评分,测定ALDH2活性和ROS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4-羟基壬烯醛(4-HNE)和MDA表达。离体实验:体外培养的大鼠肝细胞BRL-3A,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5):对照组(C组)、缺氧复氧组(HR组)、缺氧复氧+α-硫辛酸组(HR+ALA组)和缺氧复氧+α-硫辛酸+黄豆苷组(HR+ALA+D组)。HR组、HR+ALA组和HR+ALA+D组于37 ℃、95% N 2+5% CO 2条件下培养6 h,然后于37 ℃、95%空气+ 5% CO 2条件下培养24 h;于缺氧前60 min时,HR+ALA组加入α-硫辛酸100 μmol/L,HR+ALA+D组加入α-硫辛酸100 μmol/L和黄豆苷60 μmol/L。于复氧24 h时,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分光光度法检测ALDH2活性,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ROS水平,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结果:在体实验:与Sham组比较,IR组血清AST和ALT活性、肝损伤评分、肝组织ROS水平、4-HNE和MDA表达水平升高( P<0.05),ALDH2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IR组比较,IR+ALA组血清AST和ALT活性、肝损伤评分、肝组织ROS水平、4-HNE和MDA表达水平降低,ALDH2活性升高( P<0.05);与IR+ALA组,HR+ALA+D组血清AST和ALT活性、肝损伤评分、肝组织ROS水平、4-HNE和MDA表达水平升高,ALDH2活性降低( P<0.05)。离体实验:与C组比较,HR组细胞活力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ROS水平升高( P<0.05),ALDH2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HR组比较,HR+ALA组细胞活力、ALDH2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升高,ROS水平降低( P<0.05);与HR+ALA组比较,HR+ALA+D组细胞活力、ALDH2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ROS水平升高( P<0.05)。 结论:α-硫辛酸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激活ALDH2,减少毒性醛类物质积聚,恢复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海马乙醛脱氢酶2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记忆功能减退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海马乙醛脱氢酶2(ALDH2)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记忆功能减退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2~3月龄,体重22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8):假手术组(S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ALDH2激动剂ALDA-1组(ALDA-1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LDA-1组于缺血前5 min腹腔注射ALDA-1 10 mg/kg。于造模前6 d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训练,模型制备后24 h进行Morris水迷宫空间探索实验。行为学实验结束以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结果,TUNEL法确定细胞凋亡指数(AI),比色法检测ALDH2活性,ELISA法检测4-羟基壬烯酸(4-HNE)和MD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ALDH2和4-HNE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海马组织ALDH2活性降低,4-HNE表达上调,4-HNE、MDA含量和AI升高( P<0.05);与I/R组比较,ALDA-1组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ALDH2活性升高,4-HNE表达下调,4-HNE、MDA含量和AI降低( P<0.05);3组海马组织ALDH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记忆功能减退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海马ALDH2活性降低,促进醛类物质蓄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醛脱氢酶1和ATP结合膜转运蛋白超家族G成员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乙醛脱氢酶1(ALDH1)和ATP结合膜转运蛋白超家族G成员2(ABCG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省泰山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行手术治疗的82例NSCLC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术后新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LDH1、ABCG2的表达水平。采用χ 2检验分析ALDH1、ABCG2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使用Pearson法分析ALDH1和ABCG2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检验分析ALDH1、ABCG2表达与患者总生存(OS)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OS的影响因素。 结果:NSCLC组织中ALDH1、ABCG2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98%(50/82)比12.19%(10/82),51.22%(42/82)比3.66%(3/82),χ 2值分别为42.051、46.582,均P<0.01]。NSCLC组织中ALDH1与ABCG2表达呈正相关(r=0.451,P=0.014)。TNM分期Ⅱ~Ⅲ期患者ALDH1、ABCG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Ⅰ期患者[70.00%(35/50)比46.88%(15/32),60.00%(30/50)比37.50%(12/32),均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ALDH1、ABCG2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未转移患者[75.00%(27/36)比50.00%(23/46),66.67%(24/36)比39.13%(18/46),P<0.05]。中位随访时间22.5个月,共2例患者失访,中位OS时间25.4个月,ALDH1阳性患者OS较阴性患者差(χ 2=5.124,P=0.031),ABCG2阳性患者OS较阴性患者差(χ 2=6.969,P=0.008)。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年龄(OR=1.241,95% CI 1.021~2.535,P=0.045)、淋巴结转移(OR=1.521,95% CI 1.102~4.281,P=0.012)、TNM分期(OR=2.104,95% CI 1.289~6.150,P=0.018)、ALDH1(OR=2.435,95% CI 1.214~8.654,P=0.001)、ABCG2(OR=1.503,95% CI 1.148~5.696,P=0.021)是NSCLC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NSCLC组织中ALDH1、ABCG2表达水平增高,且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相关,ALDH1、ABCG2阳性者OS率较低,二者可能成为NSCLC的预后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毛稔果提取物对小鼠化学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毛稔果提取物对乙醇、对乙酰氨基酚(APAP)及四氯化碳(CCl 4)诱导的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肝脏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96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乙醇模型组、乙醇+联苯双酯对照组及乙醇+毛稔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APAP模型组、APAP+联苯双酯对照组及APAP+毛稔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CCl 4模型组、CCl 4+联苯双酯对照组及CCl 4+毛稔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每组6只。除正常对照组,其余各组分别制备乙醇模型、APAP模型、CCl 4模型。毛稔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灌胃毛稔果提取物100、50、25 g/kg,联苯双酯对照组腹腔注射15 mg/ml联苯双酯溶液75 mg/kg,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花生油溶液,1次/d,连续给药25 d。检测小鼠血清中GPT、GOT、TBIL水平;肝组织中SOD、GSH-Px活性及MDA水平;应用qRT-PCR法检测TNF-α、IL-6、乙醇脱氢酶(ADH)、乙醛脱氢酶(ALDH)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细胞色素P450 CYP1A1、CYP1A2、CYP3A蛋白表达;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与相应的乙醇、APAP及CCl 4模型组比较,乙醇+联苯双酯对照组及乙醇+毛稔果提取物高、中剂量组,APAP+联苯双酯对照组及APAP+毛稔果提取物高、中剂量组,CCl 4+联苯双酯对照组及CCl 4+毛稔果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小鼠血清GPT、GOT、TBIL水平降低( P<0.01或 P<0.05),肝组织SOD、GSH-Px活力升高( P<0.01或 P<0.05),MDA水平降低( P<0.01或 P<0.05),IL-6、TNF-α mRNA水平降低( P<0.01);乙醇+毛稔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ADH、ALDH mRNA水平降低( P<0.01);与APAP模型组比较,APAP+毛稔果提取物组CYP1A1、CYP1A2表达升高( P<0.01),CYP3A蛋白表达降低( P<0.05);与CCl 4模型组比较,CCl 4+毛稔果提取物组CYP1A1、CYP1A2和CYP3A蛋白表达降低( P<0.05)。 结论:毛稔果提取物对乙醇、APAP及CCl 4所致的小鼠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及调节细胞色素P450相关酶系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皮肤松弛症3型一例临床和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18家族成员A1(ALDH18A1)突变所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松弛症3型的基因型及表型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本文报道的患儿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对该患儿进行高精度PLUS临床外显子测序,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基因型和表型谱的关系。结果: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9个月龄男性患儿,因"生长发育落后9个月,咳嗽3 d"入院,伴皮肤松弛、特殊面容、骨骼畸形、气管型支气管、腹股沟疝、胃食管反流、掌纹浅乱等。通过高精度PLUS临床外显子测序发现该患儿10号染色体chr10:97402778上存在ALDH18A1新发杂合突变c.274C>G(p.Leu92Val),结合患儿代谢组学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松弛症3型;复习文献提示,目前已报道的ALDH18A1不同位点突变所致临床表现存在异质性,主要以全身皮肤松弛皱褶、面部改变为特征,同时常伴有生长发育迟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骨骼关节、神经肌肉等系统发育畸形。结论: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此类疾病的患儿,需定期随访其临床表现及代谢指标,尽早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疾病的分子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辅助黄体酮胶囊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息肉电切术后月经情况及复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辅助黄体酮胶囊治疗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息肉电切术(TCRP)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接受TCRP治疗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术后在宫腔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黄体酮胶囊服用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的疗效和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月经情况(经期、月经量);两组治疗前后采集子宫内膜组织标本,测定组织中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受体(C-kit)、C-kit配体干细胞因子(SCF)、乙醛脱氢酶1(ALDH1)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08%(49/51)比82.35%(4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99, 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子宫内膜厚度、经期、月经量低于对照组[(0.50 ± 0.09)cm比(0.63 ± 0.12)cm、(5.08 ± 0.64)d比(6.14 ± 0.79)d、(182.27 ± 15.04)ml比(236.17 ± 17.1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子宫内膜组织C-kit、SCF、ALDH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11 ± 0.02比0.18 ± 0.03、0.20 ± 0.04比0.29 ± 0.05、0.13 ± 0.03比0.20 ± 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08%(1/48)比17.07%(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38, P<0.05)。 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TCRP术后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辅助黄体酮胶囊方案疗效理想,且可调节子宫内膜组织相关因子表达,减少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动线粒体ALDH2抑制脓毒症小鼠肝损伤铁死亡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盲肠结扎穿孔术(CLP)诱导的脓毒症小鼠肝损伤时不同途径铁死亡的发生,探讨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H2)是否通过抑制铁死亡减轻脓毒症肝损伤。方法:选取60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CLP组、铁死亡抑制剂铁抑素-1(Fer-1)组、ALDH2特异性激动剂Alda-1组、铁螯合剂右雷佐生(DXZ)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每组10只。采用CLP法建立小鼠脓毒症肝损伤模型;Sham组仅开腹不结扎和穿刺盲肠。DMSO组、Fer-1组、DXZ组和Alda-1组分别于CLP术前1 h腹腔注射10 mL/kg 5% DMSO、5 mg/kg Fer-1、50 mg/kg DXZ和10 mg/kg Alda-1。术后24 h,麻醉小鼠取眼球血及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肝脏结构和炎症浸润情况;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及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ALDH2、铁死亡相关蛋白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死亡抑制蛋白1(FSP1)和转铁蛋白受体1(TFR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术后24 h肝脏可见不同程度淤血、肝细胞排列紊乱及炎症细胞浸润;与CLP组相比,Fer-1组、DXZ组和Alda-1组小鼠肝脏形态学有改善,损伤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与Sham组相比,CLP组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MDA、ROS含量和TFR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肝组织SOD活性及ALDH2、GPX4和FSP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与CLP组相比,Fer-1组、DXZ组和Alda-1组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降低〔ALT(U/L):45.76±10.81、37.30±2.98、36.40±12.75比73.06±12.20,AST(U/L):61.57±2.69、52.41±6.92、56.05±8.29比81.59±5.46,均 P<0.05〕,肝组织MDA、ROS含量及TFR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MDA(μmol/L):0.60±0.10、0.57±0.18、0.83±0.39比1.61±0.30,ROS(荧光强度):270.34±9.64、276.02±62.33、262.05±18.55比455.38±36.07,TFR1/GAPDH:0.90±0.04、1.01±0.09、0.55±0.08比1.18±0.06,均 P<0.05〕,肝组织SOD活性及ALDH2、GPX4、FS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SOD(kU/g):88.77±8.20、88.37±4.47、93.43±7.24比50.27±3.57,ALDH2/GAPDH:1.10±0.15、1.02±0.07、1.14±0.07比0.70±0.04,GPX4/GAPDH:1.02±0.12、0.99±0.08、1.05±0.19比0.71±0.10,FSP1/GAPDH:1.06±0.24、1.02±0.08、0.93±0.09比0.66±0.03,均 P<0.05〕。DMSO组各指标与CL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GPX4和FSP1介导的铁死亡均参与脓毒症小鼠肝损伤,激动ALDH2、抑制铁死亡可减轻肝损伤,ALDH2可能通过调控GPX4和FSP1介导的铁死亡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热量限制对db/db小鼠胰岛β细胞退分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研究热量限制(CR)在改善db/db小鼠胰岛β细胞退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 3 周龄的db/db小鼠,随机分为自由进食(db-FD)组和CR(db-CR)组,相同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C-FD)组.C-FD和db-FD组自由进食,db-CR组每日进食量为C-FD组的 60%.饮食干预 6 w,每周测小鼠体质量、空腹血糖.干预结束后,检测糖耐量、胰岛素耐量、空腹胰岛素水平、胰腺胰岛素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胰岛结构和形态;胰岛RNA-seq分析寻找热量限制后表达改变的胰岛β细胞功能相关基因;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胰岛β细胞特异转录因子和退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饮食干预期间db-CR组体质量(2~6 w)和空腹血糖(4~6 w)较db-FD组明显减轻(P<0.05).干预结束时,与db-FD组相比,db-CR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明显改善,胰腺胰岛素含量明显提高(P<0.05),胰岛结构完整,胰岛素淡染区减少.RNA-seq分析和免疫荧光染色显示,db-CR组胰岛β细胞特异转录因子[胰腺十二指肠同源蛋白(Pdx)1,NK6 同源框 1(Nkx6.1)]表达升高,退分化相关因子乙醛脱氢酶家族1 成员(Aldh1)A3 表达减少,叉头盒(FOX)O1 表达升高.结论 CR可通过减少β细胞退分化改善db/db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川芎-丹参药对主要药理成分的网络药理学和指纹图谱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挖掘川芎-丹参药对的活性成分、靶点和对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川芎和丹参为关键词,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中检索川芎和丹参的活性成分、靶点和对应疾病数据,构建多层次多靶点网络图,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探讨川芎-丹参药对的作用机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检测川芎-丹参药对的活性成分.结果 "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中包括2种药物、15个成分、72个靶点、187种疾病.川芎-丹参药对的关键靶点包括醛糖还原酶(AKR1B1)、碳酸酐酶2(CA2)、碳酸酐酶1(CA1)、乙醛脱氢酶2(ALDH2)、前列腺素G/H合成酶1(PTGS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SLC6A2)和腺苷受体A1(ADORA1),涉及疼痛、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前列腺癌、脑损伤等多种疾病.GO富集分析共得到条目223条,包括生物过程165条、分子功能30条、细胞组成28条;KEGG富集分析共得到78条通路,包括癌症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PI3K-Akt信号通路、乙肝信号通路等.HPLC指纹图谱检测出谷甾醇、川芎嗪、丹参醇B、鼠尾草酚酮、木犀草素、川芎哚这6个色谱峰.结论 川芎-丹参药对中,多个活性成分作用于多个靶点,对疼痛、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前列腺癌、脑损伤等具有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