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黄素对甲状腺癌K1细胞生长及侵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甲状腺癌乳头状癌K1细胞生长及侵袭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K1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及10、30、50 μmol/L姜黄素组,其中对照组仅加新鲜培养基,溶剂对照组加入含二甲基亚砜的培养基,10、30、50 μmol/L姜黄素组分别加入10、30、50 μmol/L姜黄素。采用MTT法检测K1细胞生长情况,采用PI和Hochest3342双染检测细胞死亡情况,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各组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波形蛋白、E-钙黏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比较,10、30、50 μmol/L姜黄素组细胞存活能力降低( P<0.05),死亡率增高( P<0.05),细胞侵袭能力[(80.12±3.43)%、(65.59±4.11)%、(30.32±4.67)%比(100.00±2.81)%、(98.82±2.18)%]降低( P<0.05),E-钙黏蛋白[(0.41±0.12)、(0.63±0.14)、(0.70±0.13)比(0.34±0.10)、(0.35±0.11)]表达升高( P<0.05),30、50 μmol/L姜黄素组波形蛋白[(0.70±0.11)、(0.22±0.10)比(0.87±0.12)、(0.87±0.13)]表达降低( P<0.05)。 结论:姜黄素可抑制甲状腺癌乳头状癌K1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促进细胞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转移相关蛋白1在甲状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转移相关蛋白1(MTA1)在甲状腺癌细胞系和甲状腺癌组织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参与介导了甲状腺癌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TA1在5个甲状腺癌细胞株和来自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3例甲状腺癌组织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应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抑制MTA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对EMT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采用 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MTA1在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系HTh83和KMH-2中高表达,而在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K1和滤泡状癌细胞系FTC133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MTA1在30%的甲状腺癌组织中高表达。MTA1在颈淋巴结阳性者中的表达高于在颈部淋巴结阴性者中的表达( χ2=44.449,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远处转移者中的表达高于在无远处转移者中的表达( χ2=14.80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原发灶大小无明显相关( χ2=0.627,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siRNA抑制MTA1在HTh83细胞中的表达,能够使该细胞系由间质样转变成上皮样生长。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抑制MTA1的表达可以使N-Cadherin的表达明显升高,而同时E-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 结论:MTA1可能在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更高,与转移扩散关系密切,可能参与了甲状腺癌的EM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状腺素通过ERK1/2通路促进整合素α vβ 3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进展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T 4)能否通过整合素α vβ 3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细胞增殖、转移潜能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K1及甲状腺滤泡状癌(FTC)133细胞株,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整合素α vβ 3的表达水平。给予T 4、四碘甲状腺乙酸(Tetrac)、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多肽单独或联合处理DTC细胞后,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及Transwell小室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转移潜能的变化。通过小干扰RNA(siRNA)转染模型验证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沉默能否逆转T 4对DTC细胞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下游信号蛋白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的表达水平。应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酶(MEK)1/2的抑制剂GSK1120212阻断ERK1/2磷酸化,检测其对T 4处理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 结果:TPC-1、K1和FTC133细胞整合素α vβ 3表达均呈阳性,相对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61.93±18.61、16.89±2.43和32.36±0.83,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4.38±1.30)%、(74.11±3.87)%和(50.67±1.78)%( F值:13.36和217.30, P值:0.006和<0.001)。T 4组TPC-1、K1和FTC133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增强(96 h, F值:62.67~297.50, q值:13.15~20.73,均 P<0.001);T 4+Tetrac和T 4+RGD多肽处理组DT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较T 4组明显减低(96 h, q值:8.61~17.54,均 P<0.001)。利用siRNA敲减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可明显抑制T 4对3种DTC细胞的促增殖、迁移和侵袭作用(72 h, F值:7.75~70.98, q值:4.77~15.21,均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 4处理导致DTC细胞ERK1/2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且T 4诱导的ERK1/2信号通路激活可被Tetrac、RGD多肽、整合素α v或β 3亚基敲减所阻断。GSK1120212可以明显逆转T 4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96 h, F值:47.53~151.40, q值:10.32~16.65,均 P<0.001)。 结论:T 4通过与整合素α vβ 3结合,激活ERK1/2通路促进DT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K)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病理确诊的1例MTSCC-K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MTSCC-K患者无特殊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增强CT扫描,其影像学表现为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的囊性或实性及囊实性肿物,增强时稍有延迟改变。该患者接受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术后患者恢复好。术后病理示肿瘤部分区细胞呈管状、乳头状排列,部分区细胞呈梭形,轻度异形,间质疏松,可见泡沫样组织细胞聚集。结论:MTSCC-K临床较为罕见,缺乏特殊临床表现,诊断较为困难,主要依靠CT增强扫描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目前首选手术治疗,但术后仍需进行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Ⅱ型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Ⅱ型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INPP4B)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观察INPP4B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其调节机制。方法: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INPP4B的表达水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IHH4细胞中敲减INPP4B表达,采用系列体外试验检查INPP4B表达水平改变对IHH4细胞功能的影响。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性 t检验,并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非参数分析。 结果:RT-PCR结果显示,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有22例INPP4B mRNA水平明显升高,癌组织中INPP4B的高表达率为73.3%(22/3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3%,1/30)(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21例INPP4B蛋白呈上调表达,与RT-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5.5%。在IHH4细胞中敲减INPP4B表达可上调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3.61倍( χ2=33.800, P<0.05);下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表达0.24倍( χ2=14.300, P<0.05)、下调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3(SGK3)表达0.18倍( χ2=19.400, P<0.05)、下调卷曲蛋白(Twist)表达0.31倍( χ2=8.700, P<0.05)和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0.25倍( χ2=15.800, P<0.05);但敲减INPP4B表达对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影响很小,仅下调0.96倍( χ2=0.000, P>0.05)。噻唑蓝(MTT)增殖试验表明,敲减INPP4B表达可显著抑制IHH4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138±11)个]比较,敲减INPP4B表达组[(76±9)个]的体外集落数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692, P<0.05)。刮痕愈合试验结果表明,敲减INPP4B表达组和对照组的IHH4细胞刮痕愈合率分别为(33.48±0.05)%和(93.2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8.582, P<0.01)。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敲减INPP4B表达组和对照组的IHH4细胞迁移细胞数分别为8(4,16)个和129(94,18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0, P<0.01)。 结论:INPP4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对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体外细胞水平敲减INPP4B表达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提示INPP4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起促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泌体LncRNA SPINT1-A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外泌体源性LncRNA SPINT1-A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qRT-PCR检测SPINT1-AS1在PTC组织、细胞系(TPC-1、BCPAP、K1和IHH4)和患者血清外泌体及癌旁正常组织、人甲状腺正常细胞系Nthy-ori 3-1和健康志愿者血清外泌体中的表达。CCK-8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SPINT1-AS1对PTC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SPINT1-AS1和miR-128-3p、miR-128-3p和ITGA3间的互作用关系。结果:SPINT1-AS1在PT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和Nthy-ori 3-1细胞系显著升高。敲减SPINT1-AS1能抑制PTC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TC中存在一个SPINT1-AS1/miR-128-3p/IT-GA3互作用调节网络。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了SPINT1-AS1、miR-128-3p和ITGA3的直接相互作用。此外,还证实了SPINT1-AS1在PTC患者的血清外泌体中显著上调。结论:SPINT1-AS1调控miR-128-3p/ITGA3轴促进PTC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外泌体源性SPINT1-AS1可能是PTC诊断和治疗的一个有效分子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R-182-5p调控初级纤毛的缺失增加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的迁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miR-182-5p调控初级纤毛的缺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细胞系TPC-1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10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PTC组织和癌旁组织,qPCR检测癌旁组织、PTC组织和TPC-1细胞中miR-182-5p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检测初级纤毛的形成;过表达miR-182-5p,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PC-1细胞中PI3K的表达量,Transwell实验检测TPC-1细胞迁移数量,免疫荧光检测初级纤毛的形成;siRNA-IFT88干扰TPC-1细胞,Transwell实验检测TPC-1细胞迁移数量,免疫荧光检测初级纤毛的形成,吉姆萨染色检测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PTC组织中初级纤形成受损;miR-182-5p表达量显著上调。与Nthy-ori3-1相比,TPC-1细胞中初级纤毛的频率减少;miR-182-5p表达量显著上调( P=0.001);miR-182-5p mimic治疗后的TPC-1细胞中PI3K的表达量降低,迁移数量增加( P=0.001),初级纤毛频率降低为27%( P=0.002);siRNA-IFT88治疗后的TPC-1细胞表面初级纤毛变短变细,频率减少( P=0.001),迁移数量增加( P<0.001)。 结论:miR-182-5p通过PI3K通路调控初级纤毛的缺失有助于TPC-1细胞的迁移,初级纤毛的丢失对PTC预后具有不利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患者的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免疫表型、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5、21和76岁,肿块长径2.7~8.0 cm。光学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乳头状、小腺管状、器官状等,可见丰富的砂砾体,间质血管丰富,部分区域肿瘤细胞核仁可见。3例患者CD10、RCC、P504s、TFE3均为中等至强阳性表达,Pax-8、CKpan、EMA、Vimentin不同程度表达,CK7、CK20、CD117、HMB45、Melan-A、TFEB、Cathepsin K均为阴性。3例患者均显示TFE3基因断裂。结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比较罕见,病理医师应对其提高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和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CARM1)在肾透明细胞癌细胞中表达情况,探讨其对上皮-间质转化和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 对数生长期肾透明细胞癌Caki-1细胞随机分为敲低组(转染CARM1敲低慢病毒)、过表达组(转染CARM1过表达慢病毒)、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慢病毒).转染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组细胞CARM1 mRNA 相对表达量;转染 72 h,采用 Western blot 法检测 3 组细胞 CARM1、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 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侵袭细胞数.应用Coexpedia数据库筛选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与CARM1共表达基因,应用STRING数据库生成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应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CARM1共表达蛋白所涉及的信号通路.采用quanTIseq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定量分析CARM1基因与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细胞癌、混合肾癌、肾嫌色细胞癌中免疫细胞浸润评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筛选具有显著相关性的肾癌肿瘤免疫细胞;采用TIMER免疫细胞浸润分析CARM1基因表达与不同肾癌肿瘤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转染48 h,过表达组细胞CARM1 mRNA相对表达量(3.59±0.27)高于阴性对照组(1.00±0.01)、敲低组(0.43±0.06)(P<0.05),阴性对照组高于敲低组(P<0.05).转染72 h,过表达组细胞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0.44±0.04)低于阴性对照组(1.00±0.05)、敲低组(2.06±0.10)(P<0.05),CARM1、N-cadherin、vimentin 蛋白相对表达量(2.15±0.19、4.44±0.39、2.87±0.23)均高于阴性对照组(1.00±0.07、1.00±0.05、1.00±0.07)、敲低组(0.45±0.08、0.48±0.08、0.45±0.04)(P<0.05);阴性对照组细胞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敲低组(P<0.05),CARM1、N-cadherin、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敲低组(P<0.05).转染72 h,过表达组侵袭细胞数[(178±10)个]多于敲低组[(44±4)个]、阴性对照组[(83±4)个](P<0.05),阴性对照组多于敲低组(P<0.05).Coexpedia数据库筛选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与CARM1基因共表达的前100个基因,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显示CARM1与转录因子FOS、JUN、CREBBP等蛋白相互作用,提示CARM1可能参与下游蛋白的转移翻译.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CARM1共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周期、PI3K/Akt信号通路、RNA运输、聚焦黏附等信号通路.quanTIseq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定量分析结果显示,CARM1在多种肾癌中与中性粒细胞的表达呈正相关.TIMER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显示,肾透明细胞癌中B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树突状细胞浸润水平与CARM1表达均呈正相关.结论 CARM1通过下调E-cadherin表达,上调N-cadherin、vimentin表达调控肾透明细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肾透明细胞癌侵袭;CARM1可能与多种蛋白相互作用,影响细胞生命活动,参与多种肾癌的肿瘤免疫应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5C在疾病中的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赖氨酸去甲基化酶5C(lysine demethylase 5C,KDM5C)可以催化组蛋白H3上第4位赖氨酸残基二甲基和三甲基(histone H3 lysine 4 di-/trimethylation,H3K4me2/3)去甲基化为H3K4me1.KDM5C主要在人的大脑和骨骼肌中表达,其编码的蛋白质参与各种生物学效应.KDM5C与X连锁智力迟钝有关,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KDM5C在肿瘤中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促癌和抑癌的特性.KDM5C在前列腺癌、卵巢癌、结肠癌、膀胱癌、肝细胞癌、食管癌、鼻咽癌、胃癌、肺癌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过表达并促进肿瘤生长,在肝内胆管癌、子宫颈癌、套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低表达,在肾透明细胞癌和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易失活突变,并与不良预后相关,在乳腺癌中发挥双重作用.本文就KDM5C在疾病中的功能研究做一简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