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的制备及抗炎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对水凝胶基质配方进行优化,并进行热源复合,制备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并评价其抗炎作用.方法:通过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五味甘露凝胶贴的基质处方,并以流变学指标和感官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以甘羟基铝、吐温80、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用量为考察因素,对五味甘露凝胶贴的基质处方进行优化.采用小鼠耳廓肿胀炎症模型评价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的抗炎效果.结果:筛选的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的基质处方为:7.5%聚丙烯酸钠NP800,0.26%甘羟基铝,0.05%二乙胺四乙酸钠,4.6%滑石粉,0.38%二氧化钛,37.52%甘油,1.69%羧甲基纤维素钠,2.35%吐温80,0.28%酒石酸,42.87%水,五味甘露干粉含量为2.5%.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治疗小鼠耳廓肿胀具有显著的疗效.结论:优化后制备的五味甘露自发热凝胶贴可以解决软膏剂水凝胶贴黏附力差、药物渗透性弱、使用不便等问题.同时对小鼠耳廓肿胀炎症模型的治疗作用优于不复合热源的五味甘露凝胶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桔梗叶醇提工艺优化及其不同部位镇咳祛痰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优化桔梗叶醇提工艺并研究其醇提物不同萃取部位的镇咳祛痰活性.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乙醇体积分数、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为考察因素,综合评分(浸膏得率、总黄酮提取量、总皂苷提取量得分)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桔梗叶醇提工艺,并验证.实验设空白组[A组,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模型组(B组,等体积0.5%CMC-Na),强力枇杷露组(C组,5.65 mL/kg),石油醚萃取部位组(D组,360 mg/kg),二氯甲烷萃取部位组(E组,6.67 mg/kg),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组(F组,228 mg/kg),正丁醇萃取部位组(G组,106 mg/kg),水萃取部位组(H组,449.54 mg/kg).各组小鼠予相应药物或0.5%CMC-Na灌胃,每天1次,连续7 d.以氨水引咳法复制咳嗽小鼠模型,记录小鼠引咳后3 min内的咳嗽次数和咳嗽潜伏期;采用酚红法测定酚红排泌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结果 桔梗叶最佳醇提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44%,液料比23∶1(mL/g),56℃提取2次,每次43 min;此条件下其浸膏得率为(29.84±0.93)%,总黄酮提取量为(65.3±1.93)mg/g,总皂苷提取量为(122.9±4.51)mg/g,综合评分平均值为108.68分,与预测值接近.与B组比较,C-H组小鼠的3 min内咳嗽次数均显著减少,咳嗽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5);C组和F组小鼠的酚红排泌量均显著增大(P<0.05),D-H组小鼠肺泡融合和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其中F组减轻更明显.结论 优选的工艺简便可行,桔梗叶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较其他部位镇咳祛痰的功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薄层色谱法分析不同虫草多糖的单糖组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不同种类及产地虫草多糖的单糖组成与比例.方法:采用纤维素薄层板,以乙酸乙酯-吡啶-醋酸-水(7.0∶3.0∶0.2∶1.4)为展开剂分离多糖水解后的单糖组分,苯胺-邻苯二甲酸显色后采用薄层扫描仪于410 nm波长下扫描定量.结果:6个单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核糖和鼠李糖)线性关系良好(r>0.995 7),检测限、定量限分别为0.02~0.10 μg和0.08~0.40 μg,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RSD分别为3.1%~8.4%、2.3%~6.3%和0.66%~2.4%;平均回收率在94.0%和103.8%之间.不同种类虫草多糖均主要由半乳糖、葡萄糖和甘露糖组成,其中多数天然虫草及人工培养蛹虫草子实体样品中葡萄糖含量相对较高,葡萄糖与半乳糖含量的平均比值分别为5.2∶1和1.9∶1,葡萄糖与甘露糖含量的平均比值分别为16.9∶1和5.9∶1;不同人工发酵虫草菌粉样品中葡萄糖与半乳糖含量的平均比值为0.96∶1,葡萄糖与甘露糖含量的平均比值为2.0∶1;而古尼虫草、凉山虫草、亚香棒虫草、细虫草及蝉花样品中葡萄糖平均含量较低,葡萄糖与半乳糖含量的平均比值为0.31∶1,葡萄糖与甘露糖含量的平均比值为0.81∶1.结论:不同种类虫草多糖其单糖比例存在一定差异,此特征有利于对不同种类虫草质量的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初断乳SD大鼠生殖器官发育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初断乳SD大鼠生殖器官发育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3周龄SPF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1%羧甲基纤维素)和18.125、36.25、72.5 mg/kg 3个2,4-D染毒组,每天经口灌胃1次,连续染毒28 d.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动物一般行为,体质量变化及阴道开口时间等指标.染毒结束后,取睾丸、附睾、子宫、卵巢计算湿质量及脏器系数;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和胆固醇的含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对大鼠睾丸、附睾、卵巢、子宫进行病理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至染毒28 d结束时,36.25 mg/kg 2,4-D染毒组雄鼠、72.5 mg/kg组雄鼠和雌鼠体质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6.25 mg/kg 2,4-D染毒组阴道开口时间提前,72.5 mg/kg2,4-D染毒组阴道开口时间延迟且阴道开口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2.5mg/kg染毒组血清T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5 mg/kg组雌性SD大鼠胆固醇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25 mg/kg组雌性大鼠血清中E2含量明显增加,而72.5 mg/kg组中E2含量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雄鼠附睾组织曲系精管内(层数)生精细胞较少,72.5 mg/kg2,4-D染毒组大鼠子宫腔较大,子宫壁较薄.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2,4-D可干扰大鼠生殖器官的发育,雌性大鼠较雄性明显,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胆固醇合成睾酮从而抑制性激素的合成,进而影响生殖系统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华大蟾皮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蟾皮醇提取部位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柱色谱方法(硅胶、大孔树脂、微晶纤维素、Sephadex LH-20和RP-18)对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1H-和3C-NMR、IR、UV、MS等波谱数据结合文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中华大蟾蜍的干燥外皮中分离并鉴定出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L-甘氨酸-L-脯氨酸)二肽(1)、蟾蜍喷咛(2)、脱氢蟾蜍色胺(3)、腺苷(4)、尿嘧啶(5)、辛二酸(6)、5-羟色胺(7)、琥珀酸(8).结论 化合物1首次从蟾皮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乌-花椒挥发油凝胶贴膏的成型工艺及配伍增效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优化川乌-花椒挥发油凝胶贴膏成型工艺,探究花椒挥发油配伍川乌凝胶贴膏增效机制.方法 以皮肤追随性、揭帖性、初黏力、剥离度为指标,对9种市售贴膏基质性能进行评价,并以量化的综合感官评价、初黏力、持黏力以及剥离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混料设计试验对凝胶贴膏基质辅料配比进行筛选,并采用在体动物评价法,以小鼠醋酸扭体次数为指标,筛选凝胶贴膏的载药量;另外采用甲醛致痛小鼠模型与代谢组学探究花椒挥发油对川乌凝胶贴膏药效的影响.结果 不同品牌凝胶贴膏其追随性、揭帖性、初黏力、剥离度差别较大,且凝胶贴膏的初黏力与剥离度对其揭贴性影响较大,初黏力与剥离度越大,凝胶贴膏揭帖性越差;川乌凝胶贴膏的基质处方为3%聚丙烯酸钠NP700、1.5%羧甲基纤维素钠、0.25%卡波姆、0.06%结晶氯化铝、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26%甘油、61.5%水、4%硅藻土、0.15%酒石酸;每贴川乌凝胶贴膏载药量为560 mg川乌提取物.花椒挥发油能够增强川乌凝胶贴膏的镇痛疗效,可能主要通过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等发挥疗效.结论 为保证凝胶贴膏具有较好的追随性与揭帖性,所制备的凝胶贴膏的初黏力应控制在7~18号小球之间,剥离度应控制在0.03~0.97 kN/m;所制备的川乌凝胶贴膏剂外观、黏附力、赋形性良好,镇痛效果明确,且花椒挥发油能够增强川乌凝胶贴膏的疗效,为川乌外用新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桂枝茯苓胶囊及其主要成分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胶囊及其主要成分(芍药苷、丹皮酚、苦杏仁苷)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胶囊组(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1000 mg/kg)、芍药苷组(15.0 mg/kg)、丹皮酚组(10.3 mg/kg)和苦杏仁苷组(12.1 mg/kg),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背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腹腔注射缩宫素建立原发性痛经模型.于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的第4天起,正常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各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每天1次,连续7 d.在检测各组大鼠扭体次数和子宫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的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其结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以多样性指数为指标,采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Rep-PCR)和肠杆菌基因组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技术评价大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扭体次数显著增多,子宫组织中NO、MDA含量均显著升高,结肠内容物中乙酸、丙酸、丁酸及总SCFA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肠道菌群DNA电泳条带数量明显减少,大部分条带亮度明显减弱,且给药1 h时其多样性指数(Rep-PCR和Eric-PCR法,下同)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胶囊组、芍药苷组、丹皮酚组大鼠的扭体次数均显著减少,胶囊组、丹皮酚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O含量以及胶囊组、芍药苷组、丹皮酚组M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胶囊组大鼠结肠内容物中丙酸及总SCFAs含量,芍药苷组乙酸、丙酸、丁酸及总SC-FAs含量以及丹皮酚组丙酸、丁酸及总SCFAs含量均显著升高,而芍药苷组异戊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各给药组大鼠肠道菌群DNA电泳条带及亮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且给药1 h时胶囊组和芍药苷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升高,而丹皮酚组和苦杏仁苷组大鼠肠道菌群的上述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桂枝茯苓胶囊可显著减少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的扭体次数,降低其子宫组织中NO、MDA的含量;同时,该药还可调节大鼠结肠内容物中SCFAs含量和肠道菌群多样性.上述作用可能与该药中的芍药苷和丹皮酚等成分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秦七风湿方凝胶基质组分优化与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优化秦七风湿方凝胶的基质组分,并对其药物释放与透皮吸收性能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采用D-最优混料设计,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感官性作为综合评价指标,优化秦七风湿方凝胶的处方组成.采用Franz扩散池,以龙胆苦苷为指标进行体外药物释放与透皮吸收评价.结果 优化的秦七风湿方凝胶基质组分为:聚丙烯酸钠NP-7007.00 g,甘羟铝0.40 g,丙三醇36.50 g,卡波姆9410.23 g,聚乙烯吡咯烷酮K1205.00 g,酒石酸0.27 g,羧甲基纤维素钠0.50 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10 g,蒸馏水45.00 g,干膏粉5.00 g.凝胶膏剂中龙胆苦苷4 h的体外释放率达100%,24 h的体外透皮吸收率为80%.龙胆苦苷的体外释放与透皮吸收主要以Fick扩散作用为主,其过程均符合Weibull方程.结论 所制备的秦七风湿方凝胶具有良好的黏附性、成型性及感官性,其体外释放及透皮吸收性能良好,为其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弱硅化腕足类化石酸处理方法的改进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介绍了一种获取灰岩中弱硅化腕足类化石的酸处理方法.以四川省布拖县浪珠乡万吨山剖面上奥陶统铁足菲克组近顶部的生屑灰岩为实验对象,通过准备样品、悬吊样品、配酸解液、酸解样品等实验流程,配合遮盖液(如二乙酸纤维素丙酮溶液)的使用,可获得保存精美的、弱硅化的腕足类实体化石,且该化石保存有主突起、铰齿和匙形台等重要的细小结构.相较于传统方法,该方法可获取硅化程度更低的壳相化石.该方法为灰岩中其他多门类弱硅化保存的化石之酸解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幼龄SD大鼠肝毒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2,4-二氯苯氧乙酸(2,4-D)对幼龄SD大鼠肝毒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SPF级刚断乳21 d的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3个2,4-D染毒组(18.125、36.250、72.500 mg/kg)和1个溶剂对照组(1%羧甲基纤维素溶剂),每天经口灌胃1次,连续染毒28 d.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一般行为和体质量变化.染毒结束后,取肝脏计算湿质量及脏器系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对肝脏进行病理学检测;肝脏样品经处理后采用二硫二硝基苯甲酸(DTNB)直接法检测谷胱甘肽(GSH)活性,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TBA法测定丙二醛(MDA)浓度;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肝组织细胞色素C浓度、Caspase-3、Caspase-9相对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72.500 mg/kg 2,4-D染毒组大鼠体质量增长下降(P<0.05),肝脏湿质量降低(P<0.05);病理结果显示72.500 mg/kg 2,4-D染毒组大鼠部分肝组织出现胆管增生,并伴有炎细胞浸润;与对照组相比,72.500 mg/kg 2,4-D染毒组肝匀浆中GSH活性降低(P<0.05),36.250和72.500 mg/kg 2,4-D染毒组T-SOD活性降低(P<0.05),肝匀浆MDA浓度升高(P<0.05);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显示36.250和72.500 mg/kg 2,4-D染毒组大鼠肝组织的细胞色素C含量升高(P<0.05),36.250和72.500 mg/kg 2,4-D染毒组Caspase-3、Caspase-9相对活性较对照组均增加(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2,4-D可引起幼龄SD大鼠肝毒性的发生,其发生的途径可能是通过改变线粒体膜通透性,释放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等来引发肝细胞凋亡,进而引起肝细胞的氧化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