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质代谢和系统炎症水平与肾细胞癌骨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异常的脂质代谢、系统炎症指标对肾细胞癌骨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7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39例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出现骨转移(骨转移组,56例为同时性转移,12例为异时性转移),171例未发生骨转移(对照组)。骨转移组男53例,女15例;年龄(59.47±11.41)岁;49例(72.1%)有吸烟史,41例(60.3%)既往合并高血压病,56例(82.4%)既往合并糖尿病。对照组男116例,女55例;年龄(58.61±11.10)岁;119例(69.6%)有吸烟史,92例(53.8%)既往合并高血压病,138例(80.7%)既往合并糖尿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骨转移组平均体质指数[(24.25±4.00)kg/m 2]低于对照组[(25.41±3.67)kg/m 2]( P<0.05)。骨转移组原发肾肿瘤分期T 1期29例、T 2期7例、T 3期18例、T 4期13例,对照组肾肿瘤分期T 1期128例、T 2期8例、T 3期29例、T 4期6例。统计患者肾肿瘤切除手术术前血脂指标: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系统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使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转移组和对照组间血脂指标、系统炎症指标的差异。 结果:骨转移组LDL-C[(2.89±0.76)mmol/L)]高于对照组[(2.61±0.81)mmol/L, P<0.05];而TC、TG、HDL-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骨转移组NLR(3.74±2.23)显著高于对照组(2.23±1.68, P<0.001);骨转移组PLR(193.88±139.43)显著高于对照组(122.67±54.66,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一般资料、肿瘤分期、病理亚型后,血清LDL-C水平升高与肾细胞癌骨转移的发生相关( HR=1.766,95% CI 1.025~3.043, P<0.05);在初次诊断肾细胞癌时,NLR比值>3的患者,合并出现或后期发生骨转移的概率是比值≤3者的5.052倍(95% CI 1.987~12.845, P<0.05);PLR升高与肾细胞癌发生骨转移无相关性( P>0.05)。骨转移组中LDL-C升高(≥2.58 mmol/L)的患者比例(69.2%,45例)显著多于对照组(47.4%,81例, P<0.01)。 结论:血脂指标中LDL-C水平升高是肾细胞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系统炎症指标中NLR升高与肾细胞癌发生骨转移呈正相关。上述脂质代谢和系统炎症指标异常可早期识别肾细胞癌骨转移高危风险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种尼古丁囊泡制剂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制备尼古丁乙醇脂质体、二元醇脂质体和传递体,并对其进行皮肤渗透性比较,筛选最佳经皮转运囊泡,优化药物的经皮转运.方法:注入法制备尼古丁乙醇脂质体及二元醇脂质体,薄膜分散法制备传递体,以粒径的形态、粒径大小、Zeta电位值及包封率为考察指标,采用Franz扩散池对3种囊泡进行处方优化及筛选,最终筛选出透皮力最强的二元醇脂质体(乙醇∶丙二醇=5∶5,w/w),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比较3种脂质囊泡经小鼠皮肤的透皮深度.结果:当乙醇∶丙二醇=5∶5(w/w)时,二元醇脂质体最稳定,包封率最高(86.13±1.40)%,粒径最小(106.00±11.0)nm,透皮深度最大(180 μm),且乙醇脂质体、二元醇脂质体和传递体在皮肤24 h累计渗透百分数分别为脂质体(对照品)的4.07(P<0.05),8.62(P<0.01)和2.83(P>0.05)倍,CLSM实验表明,该二元醇脂质体对罗丹明B的穿透深度和荧光强度远大于乙醇脂质体和传递体.结论:该二元醇脂质体与乙醇脂质体及传递体相比,能更有效地携带药物通过皮肤,而传递体能显著增加药物的皮内滞留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氧化应激因子与焦虑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氧化应激因子与焦虑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GAD患者101例和健康体检者100名(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静脉血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包括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H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皮质醇、一氧化氮(NO)和脂质过氧化物(LPO),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抑郁程度.结果 GAD组MDA、皮质醇、LPO水平、HAMA评分和HAMD-17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SOD、GSH-Px、CA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间HDL、N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AD组MDA、NO、LPO与HAMA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1);SOD、GSH-Px与HAMA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0.01).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性别、年龄、BMI和教育年限等因素后,MDA是GA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GAD患者存在氧化应激失衡,MDA水平升高是GAD发病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老年人群体质量指数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评估老年人群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慢性代谢性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以2014-2021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老年人(≥60岁)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各项生化指标.由经过培训的护士测量其身高、体质量和血压.采用问卷法收集研究对象既往慢性代谢性疾病史.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0 mmHg或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定义为高血压.空腹血糖≥7.0 mmol/L或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定义为糖尿病.总胆固醇≥6.2 mmol/L、三酰甘油≥2.3 mmol/L或既往有脂代谢异常病史,定义为脂质代谢紊乱.BMI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质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共收集59 083例研究对象的资料,其中男性30 807例,女性28 276例,平均年龄(67.9±6.3)岁.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率分别为76.5%(45 219/59 083)、24.1%(14 225/59 083)和50.0%(29 544/59 083).与60~74岁的老年人群相比,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患脂质代谢紊乱和无代谢异常的比例更低.通过ROC曲线分析,BMI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切点值分别为24.3、23.9和23.9 kg/m2.老年男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BMI切点值和老年女性十分接近(高血压BMI切点值:老年男性24.3 kg/m2 vs 老年女性24.2 kg/m2;糖尿病BMI切点值:老年男性24.0 kg/m2 vs 老年女性23.7 kg/m2),但老年男性脂质代谢紊乱的BMI切点值明显高于老年女性(老年男性24.0 kg/m2 vs 老年女性22.5 kg/m2).60~74岁老年人的BMI对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切点值(24.2~24.7 kg/m2)高于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2.9~23.8 kg/m2).结论·60~74岁老年人群应将BMI控制在24.0 kg/m2以下,而7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应将BMI控制在23.0 kg/m2以下,则有利于降低其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正常高值血压者尿NGAL与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究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的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选择 2022 年 9 月至 2023 年 9 月期间,在武汉市武昌医院珞狮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体检发现的 156 例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 156 例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按FMD是否在 10%以上,分为内皮功能正常组 89 例和内皮功能障碍组 67 例.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FBG)、血脂、血清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素氮(BUN)、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尿NGAL、FMD等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线性相关、二元 Logistic 回归、ROC曲线分析正常高值血压患者中FMD与 NGAL 的相关性.结果 2 组患者在性别,吸烟史、SBP、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BUN、SCr、eGFR、UA、Hcy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皮功能障碍组(FMD≤10%)年龄、体质指数(BMI)、DBP、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尿NGAL水平明显高于内皮功能正常组(P<0.05).Pearson 线性相关性分析发现,尿NGAL水平与FMD呈负相关(r=-0.737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尿NGAL、舒张压对FMD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NGAL、舒张压是FM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 曲线分析NGAL、DBP及NGAL联合DBP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依次为 0.813、0.895、0.906,两者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更高.结论 尿NGAL和舒张压与内皮功能障碍相关,尿NGAL有望作为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及正常高值血压干预治疗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乙醇脂质体、二元醇脂质体及传递体对多奈哌齐经皮转运的对比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多奈哌齐乙醇脂质体、二元醇脂质体和传递体,并比较皮肤渗透性,从而进一步有效优化药物的经皮转运.方法:通过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值和包封率对多奈哌齐乙醇脂质体、二元醇脂质体及传递体进行了初步表征,运用Franz扩散池和共聚焦激光扫描电镜考察了3种囊泡的经皮转运情况.结果:当二元醇脂质体包封率最高(89.1±0.42)%时,乙醇-丙二醇=7∶3,且二元醇脂质体(乙醇-丙二醇为7∶3,W/W)在皮肤中24 h的累积渗透百分数分别是乙醇脂质体和传递体的3.9和5.4倍.结论:二元醇醇脂质体(乙醇-丙二醇为7∶3,W/W)时,有效地改善了药物在醇脂质体中的包封率,且显著增加的药物在皮肤中的累积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茶多酚二元醇脂质体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制备茶多酚二元醇脂质体(TP-EL)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以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评价二元醇脂质体的质量.结果:各因素最佳的水平组合为:磷脂浓度为4%、磷脂与胆固醇的比为5:1、药脂比为1:8、搅拌时间为40 min.所制备的脂质体大多数为单室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23.0±13.2 nm,多分散性指数(PDI)为0.15±0.07.TP-EL的Zeta电位为-35.2 mV,且包封率达71.82±2.03%.结论:该制剂制备简便、质量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给药新型脂质体——二元醇质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二元醇质体是一种新型经皮给药载体,可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脂质体,与普通脂质体相比,二元醇质体中添加了较高浓度的醇(乙醇、丙二醇),形成渗透性、皮肤滞药量及包封率更好的脂质囊泡,其凝胶制剂更优,并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和皮肤耐受性,因此,二元醇质体成为近几年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其透皮机理、性质、特点、应用及研究前景方面进行简单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高血压病人口服降压药物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口服降压药物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9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高血压病人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服药情况分为两组,入院前6个月未口服降压药的40例病人为对照组,口服降压药的120例病人为观察组.收集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检测血浆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进行相关性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腰围、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浆SOD、MDA与LPO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LPO、MDA、SOD水平与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观察组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为影响LPO的危险因素(P<0.05);舒张压、空腹血糖为影响MDA的危险因素(P<0.05);体重指数、空腹血糖为影响SO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人口服降压药不影响机体糖脂代谢,可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增强自由基代谢作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降压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连市中老年人脂质蓄积指数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中脂质蓄积指数(LAP)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12月REACTION研究的年龄≥40周岁的大连社区居民9913例.根据性别及LAP四分位数分组(Q1、Q2、Q3和Q4),比较各组间高血压现患率,分析LAP是否为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LAP预测高血压的界值点.结果 (1)男女高血压现患率分别为54.6%、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男性LAP Q1、Q2、Q3和Q4组高血压现患率分别为40.4%、55.8%、59.8%及62.5%,除Q2与Q3及Q3与Q4组外,其他各组间现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LAP Q1、Q2、Q3和Q4组现患率分别为29.7%、42.7%、57.1%及63.0%,组间现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男女LAP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呈正相关.(4)以LAP为自变量,是否患有高血压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在男、女性中,校正年龄、心率、体质量指数、吸烟及饮酒、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后,LAP每增加一个标准差,男女高血压患病风险分别增加1.166倍及1.182倍(P<0.05).(5)以LAP为自变量,是否高血压为因变量,绘制ROC曲线,男女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5及0.657(P<0.001).结论 (1)随着LAP增加,收缩压、舒张压逐渐增加,高血压现患率有逐渐增加趋势.LAP是中老年人患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2)中老年人群中男性LAP≥29.36,女性LAP≥39.54为预测高血压最佳的诊断界限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