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肝源性淋巴漏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例胆囊切除术后淋巴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合并肝硬化,表现为术后新发腹水。腹水中含有肝脏淋巴系统产生的淋巴液和少量乳糜,表现为低甘油三酯(<1.25 mmol/L)。淋巴管造影均未见造影剂向腹腔漏出,均存在胸导管乳糜回流入血异常。1例行单独胸导管探查痊愈;3例胸导管探查+开腹结扎、封堵淋巴管漏漏点,其中2例痊愈,1例腹水控制。本研究显示肝源性淋巴漏应进行专业的淋巴系统影像评估,有助于诊治。早期积极手术,改善淋巴回流,结扎、封堵漏点,能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生儿原发性局部小肠扭转1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原发性局部小肠扭转(primary segmental volvulus,PSV)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23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新生儿PSV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例PSV新生儿,平均胎龄(34.1±3.0)周,出生体重(2 291±646)g。8例发病日龄≤3 d,2例发病日龄>3 d,10例患儿均以腹胀为主要表现,7例伴有胆汁性呕吐,5例伴有便血。影像学检查主要提示低位肠梗阻,无特异性表现;实验室检查主要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及不同程度贫血。9例患儿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穿刺液为血性5例,清亮液体2例,血性混合粪样腹水1例,乳糜性1例。10例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于术中明确诊断PSV并行小肠部分切除,同时行一期肠吻合术或肠造瘘术。10例患儿均治愈,随访至4月龄~9岁,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结论:新生儿PSV是一种独立的急腹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经过积极手术,总体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食管癌术后难治性乳糜漏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外科2例食管癌术后发生难治性乳糜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关体会与教训。方法:对2例食管癌术后难治性乳糜漏诊疗经过和结局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食管术后误诊为乳糜胸,行保守治疗和二次经胸手术结扎胸导管乳糜漏均无改善。后根据辅助检查诊断为乳糜腹,予以腹腔低剂量放射治疗后成功治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对于食管癌术后难治性乳糜漏患者,应留意观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警惕乳糜腹而非乳糜胸的可能,避免盲目的开胸结扎。经手术或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低剂量放射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产儿乳糜腹5例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分析2011—2021年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例早产儿乳糜腹患儿资料。5例平均胎龄为29 +1周,出生体重(1 122±323)g,其中男婴3例、女婴2例。产前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腹腔积液,患儿在开始肠内营养后4~10 d出现腹胀、腹腔积液,行腹腔积液常规及乳糜试验诊断为乳糜性腹水。禁食1~3周,采用高蛋白(4 g·kg -1·d -1)、低脂肪(2.0~2.5 g·kg -1·d -1)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再次开奶4例以含50%中链脂肪酸的配方奶喂养、1例以母乳开奶,中链脂肪酸配方奶持续时间1~3个月。随诊3~5年,无乳糜腹复发。检索到PubMed及万方数据库文献报道的7例早产儿乳糜腹病例资料,其中6例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腹腔积液,发现时胎龄21~23周;3例进行核素淋巴显像检查,2例发现腹腔淋巴瘘或淋巴管扩张;5例需禁食同时持续静脉输注奥曲肽治疗;3例保守治疗无效者行腹腔镜/开腹手术治疗后好转。7例保守治疗阶段4例合并败血症,需要静脉抗生素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乳糜性胸腹水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乳糜性胸腹水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首例SLE并发乳糜性胸腹水的诊治过程,并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乳糜性胸腹水,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chylothorax and chylous ascites"为关键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SLE并发乳糜性胸腹水的诊断、治疗及其发病机制。结果:患儿,女,8岁,诊断为SLE、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急性肾损伤、胸腔积液。给予常规足量激素治疗,同时抗感染、抗凝、降压、利尿等对症支持治疗效果欠佳,患儿仍尿少,血压控制欠佳,胸腹水未见减轻,并且出现呼吸困难症状,予胸腹腔穿刺引流并送检胸腹水,胸腹水检查提示积液性质为乳糜性,予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环磷酰胺冲击及饮食控制治疗,患儿尿量逐渐增多,血压平稳,肾功能改善,乳糜性胸腹水逐渐消退。检索文献共获得完整临床资料的病例7例,给予激素、免疫抑制剂针对SLE治疗并控制饮食,5例患儿临床症状明显缓解,2例死亡。2例死亡病例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胸腹水均明显减少,死于其他病因。结论:SLE并发乳糜性胸腹水相对少见,儿童发病更是罕见,本病报道虽不常见,但治疗上并无特殊之处。对SLE合并顽固性胸腹水应想到乳糜性胸腹水的可能,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患儿病情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纳米碳示踪剂在婴幼儿乳糜腹术中定位淋巴管漏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在婴幼儿乳糜腹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2例乳糜腹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8例;年龄为(26.54±10.25)d;孕期检查发现有腹水者6例,出生后逐渐出现腹水者36例。行手术治疗18例,其中使用纳米碳定位导航4例(纳米碳组),采取传统手术包括单纯剖腹探查及使用亚甲蓝者14例(总称为传统手术组);非手术治疗24例(保守治疗组)。结果:纳米碳组4例全部找到乳糜腹淋巴管漏,传统手术组仅1例找到漏点。纳米碳组术后特殊奶粉喂养时间为(8±2)周,较保守治疗组及传统手术组中未发现乳糜漏点的患儿术后特殊奶粉喂养时间(16±4)周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纳米碳组术前、术后禁食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4.60±3.68)d、(5.40±4.56)d和(31.63±9.36)d,均短于传统手术组(19.38±3.60)d、(7.86±2.51)d和(39.82±2.59)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纳米碳利用淋巴管自身结构特性,可成功导航定位出乳糜腹淋巴管漏的位置便于进行精准手术治疗,明显缩短了乳糜腹病程和特殊奶粉使用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67例下咽和食管同时性多原发癌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下咽、食管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arcinoma,MPC)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住院进行手术的67例下咽、食管同时性MPC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65例,女2例,年龄42~79岁。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决策、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采用SPSS 22.0 软件行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使用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67例患者行一期胸腔镜辅助下全喉、下咽、食管切除并管状胃重建手术38例;一期内镜下食管黏膜剥离术,二期行下咽癌扩大切除术24例;一期内镜下食管黏膜剥离并下咽癌经口激光切除术2例;一期下咽癌经口激光切除术,二期胸外科食管癌根治术3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8例次、胸腔积液3例次、气管撕裂1例次、乳糜漏1例次、腹水1例次;无吻合口瘘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前诱导化疗8例,术后转放疗科同步放化疗51例。1年总生存率82.1%,3年总生存率 55.9%。在下咽、食管同时性MPC中下咽癌分期、食管癌分期、肿瘤家族史以及重度吸烟饮酒史与预后相关(χ2值为6.602、7.422、5.932、6.236, P值均<0.05)。 结论:对于下咽食管MPC的治疗除微创手术外,尽量避免分期根治性手术,手术切除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理念是目前下咽癌同时性食管癌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例先天性乳糜腹患儿的处理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先天性乳糜腹(congenital chylous ascites,CCA)的围产期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诊治的20例CCA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围产期处理及预后。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儿中孤立性和非孤立性CCA各10例。孤立性CCA患儿中,7例通过保守治疗治愈,3例接受手术治疗但手术疗效欠佳,术后继续保守治疗治愈。非孤立性CCA患儿中,1 例伴发宫内巨细胞病毒感染、4例合并肠旋转不良、5例合并双侧乳糜胸。非孤立性CCA患儿除了使用针对乳糜腹的保守治疗措施外,还分别针对合并症行抗病毒治疗、肠旋转不良矫正术、宫内/外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8例孕30周前发现腹水的患儿(孤立性和非孤立性CCA各4例)中仅有1例接受了手术干预。住院期间,3例孤立性CCA患儿和2例非孤立性CCA患儿发生了严重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均得到控制。随访至中位月龄29个月(15~82个月),除宫内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2岁时诊断耳聋外,其余患儿均未见异常。结论:大部分孤立性CCA患儿保守治疗有效,预后较好。非孤立性CCA的治疗和预后主要取决于其合并症。发病胎龄可能并非CCA的预后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糜腹动物模型的构建评价及各器官功能的短期改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乳糜腹术中更加优化的定位材料,在前期乳糜腹研究基础上构建大鼠乳糜腹疾病动物模型,并了解短期内各系统器官的可能微观改变。方法: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 n=10)。术前30 min均给予中长链脂肪乳灌胃,便于术中淋巴管被识别。实验组手术暴露腹段胸导管近膈肌角处,在最高处结扎,远端左右髂血管分叉处附近裸化并局部开窗产生低压力区。对照组仅高位结扎淋巴管,观察大鼠腹部变化并连续给予脂肪乳灌胃,促进乳糜腹形成。观察动物形成腹水的情况;检测乳糜腹形成后引起的血生化改变及各器官显微结构的病理生理改变。 结果:实验组大鼠术后第1周开始腹部逐渐增大,术后第2周停止喂养经腹穿刺后明确形成乳糜腹,建模成功率为60%(6/10)。使用纳米碳评价模型表现良好。模型构建后两组大鼠血常规中三系及肝功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短期内的肝脏细胞空泡化改变更明显,伴有肝细胞脂肪样变性,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肺脏表现间质增厚血管蛋白渗出;肾脏、肠道黏膜及脾脏等显微结构上无明显改变。 结论:乳糜腹疾病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将新材料应用于乳糜腹的术中精准定位,同时为后期乳糜腹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研究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硬化少见并发症的诊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乳糜性及血性腹水、肝性胸水、少见病原菌感染的自发性腹膜炎、肝硬化心肌病、门静脉性肺动脉高压、肝硬化神经系统损伤等肝硬化少见并发症,临床医生尚缺乏充分的认识和/或及时有效的诊治。现介绍上述肝硬化少见并发症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和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