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艾司氯胺酮对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联合艾司氯胺酮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的镇痛效果及产后抑郁(PPD)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长沙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分娩的3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分为自然分娩组(Z组,58例)和分娩镇痛组(242例),分娩镇痛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C组,119例)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123例)。记录3组产妇分娩镇痛前,分娩时,产后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3组产妇入产房时、产后2 h、产后1 d、产后7 d、产后42 d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及PPD发生情况;检测3组产妇入产房时及产后1 d时的雌激素、孕激素、5羟色胺(5-HT)、皮质醇水平。结果:C组、K组分娩时VAS疼痛评分,产后1 d、7 d、42 d EPDS评分及产后2 h、1 d、7 d PPD发生率低于Z组(均 P<0.05);C组、K组产后1 d雌激素、孕激素、5-HT、皮质醇水平高于Z组(均 P<0.05)。K组产后1 d、42 d EPDS评分,产后1 d PPD发生率低于C组(均 P<0.05);K组产后1 d孕激素、皮质醇水平高于C组(均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复合艾司氯胺酮后未改善镇痛效果,但可进一步降低PP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新生儿膈疝术后继发呼吸衰竭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在新生儿急危重症病例中的应用,为新生儿围手术期呼吸、循环支持以及ECMO介入时机和管理拓宽临床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足月新生儿断脐后于产房行先天性膈疝修补术,术后合并气胸、大量胸腔积液、顽固性低氧血症和进行性呼吸衰竭,通过ECMO治疗的病例。并结合文献对ECMO在新生儿围手术期的应用进行讨论。结果:患儿在ECMO心肺功能替代下,纠正低氧血症和高乳酸血症,并安全完成床旁开胸探查术,经ECMO治疗122 h后顺利撤机,住院28 d后治愈出院。结论:对于严重呼吸循环衰竭的新生儿,ECMO支持可有效降低病情急剧变化时进行有创操作的风险,为急危重症新生儿在ECMO支持下安全进行床旁开胸探查术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后院际转运时间对极早产儿临床特征及出院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国内院际转运极早产儿日龄分布情况,总结不同日龄转运极早产儿的围产期特征、出院结局以及住院期间治疗情况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全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inese Neonatal Network,CHNN)极早产儿队列中胎龄24~31周 +6、在外院出生后转入CHNN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救治的、排除严重先天畸形的极早产儿3 405例。按照转运进入CHNN NICU的日龄分为早期转运组(≤1 d)、延迟转运组(>1~7 d)和晚期转运组(>7 d)。采用方差分析、 t检验、 χ2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Kruskal-Wallis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3组极早产儿的一般临床情况、治疗情况及出院结局的差异。 结果:3 405例极早产儿的中位胎龄为29.7周(28.3~31.0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 321.0±316.5)g。早期转运组2 031例(59.6%),延迟转运组406例(11.9%),晚期转运组968例(28.4%)。转运极早产儿产房内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的比例为8.4%(237/2 806),产房内气管插管比例为32.9%(924/2 805)。共62.7%(1 569/2 504)的患儿母亲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转运组接受产前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比例为68.7%(1 121/1 631),高于延迟转运组[56.1%(152/271), χ2=16.78, P<0.017]和晚期转运组[49.2%(296/602), χ2=72.56, P<0.017]。转运极早产儿总死亡率为12.7%(431/3 405),其中早期、延迟及晚期转运组患儿的死亡率分别为12.4%(252/2 031)、16.3%(66/406)和11.7%(113/96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72, P=0.057)。延迟转运组和晚期转运组患儿重度脑室内出血、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纠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高于早期转运组,晚期转运组患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接受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纠正胎龄36周或出院时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延迟转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法, P值均<0.017)。晚期转运组极早产儿出院日龄为66.0 d(51.0~86.0 d),出院纠正胎龄为38.9周(37.1~41.2周),均大于早期转运组[48.0 d(37.0~64.0 d), Z=260.83;36.9周(35.7~38.3周), Z=294.32]和延迟转运组患儿[52.0 d(41.0~64.0 d), Z=81.49;37.4周(36.1~38.7周), Z=75.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7)。 结论:目前国内仍有大量极早产儿需要生后转院。转运日龄越晚、极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越高。故建议可能发生极早产的孕妇宫内转运或生后尽早转运,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外产时处理手术胎儿的呼吸管理经验——附20例病例总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20例产前诊断存在畸形的胎儿行子宫外产时处理(ex 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EXIT)手术的呼吸管理经验。方法:2016至2018年我院收治的20例行EXIT手术的胎儿,其中颌面部淋巴管瘤5例,颈部畸胎瘤4例,肺囊腺瘤3例,胸腔积液5例,隔离肺3例。对其采用母体胎盘途径麻醉,胎头娩出后,维持胎盘循环下,全部病例均采用可视喉镜行气管插管对胎儿进行人工气道建立,记录插管前后胎儿的血氧饱和度、胎心率,待插管成功后断脐,并抽取胎儿动脉血气。随即于产房内进行新生儿外科手术治疗,给予3~5 cmH 2O(1 cmH 2O=0.098 kPa) PEEP支持,术中抽取血气分析,新生儿手术结束后转至NICU。 结果:(1)20例胎盘维持下胎儿处于麻醉状态,母体1.5 MAC七氟醚吸入麻醉,瑞芬太尼泵入,胎儿血氧饱和度可维持在(51.5±4.7)%,胎心率(155.3±11.34)次/min;(2)20例胎儿的气管插管完成时间(24.20±3.43)s,声门暴露时间(3.20 ±1.12)s,1次插管成功率90%(18/20),其中2例声门暴露困难,行2次气管插管后成功;(3)使用3~5 cmH 2O PEEP支持下高频正压通气模式,可为新生儿手术期间提供良好氧合[SpO 2(92.10±3.34)%],胎儿平均住院时间(15.0±3.2)d,呼吸机维持时间(3.0±1.2)d,术后并发肺炎4例,肺不张2例。 结论:(1)避免母体过深麻醉,有效维持胎盘循环,可提供人工气道建立前的良好氧合,为胎儿提供有效麻醉;(2)可视喉镜缩短了插管时间,声门暴露良好,可提高断脐后新生儿的氧合指数;(3)使用PEEP支持下高频通气模式,为新生儿手术期间提供良好氧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前诊断先天性膈疝的转运救治机制与临床实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的转运救治机制与临床实践效果。方法: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与北京市及周边地区8家产前诊断中心建立合作网,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合作网接受产前咨询的CDH孕妇为研究对象。产前转运救治机制包括:产前以新生儿外科与产科为主导,协同超声影像科、遗传科组成专家小组进行不定期多学科会诊,对产前发现畸形患儿的诊断与预后进行评估;同时对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出生后处置及转运、治疗等问题进行商讨,初步确定病情危重程度,分析出生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最优个性化诊疗方案。结果:共88例CDH孕妇接受产前咨询,最终经绿色通道转运收治63例。63例中,男41例,女22例;足月儿52例,早产儿11例(中位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2 978.73±607.69)g;产时气管插管22例(34.9%),产房内高频呼吸机辅助呼吸22例(34.9%)。9例二氧化碳分压大于70 mmHg,54例小于70 mmHg。产前评估为重度CDH 31例,中度CDH 32例。产前诊断孕周(27.69±5.33)周。左侧膈疝53例,右侧膈疝10例。肝脏疝入15例。58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存活率为87.9%(51/58);5例产前评估为极重度膈疝,出生后虽经全面抢救仍无法改变呼吸循环衰竭状态而死亡。58例采用手术治疗的患儿中,开放手术8例(13.8%),腔镜手术50例(86.2%);无疝囊35例,有疝囊23例;术中发现B级缺损20例(34.5%),C级和D级缺损共38例(65.5%)。使用补片修补膈肌者占10.3%(6/58)。结论:先天性膈疝治疗水平的提升有赖于产科、儿科密切合作。新生儿外科专业转运团队在产前参与诊断和评估、产时进驻产房共同完成生后抢救及转运工作、以及后续有效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管理,对改善先天性膈疝患者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国产房间隔外科生物补片临床前在体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小型猪房间隔缺损模型探讨新型国产房间隔外科生物补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26只健康中华小型猪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和对照组(11只),通过传统外科方法建立房间隔缺损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待评价的和已上市的内径10 mm 圆形生物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记录两组术前和术后7、30、90、180 d的超声心动图和血液学检查结果;于术后90和180 d处死抵达实验终点的动物,对心脏及主要器官进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共23只动物到达实验终点,术后90 d时实验组6只,对照组4只,术后180 d时实验组8只,对照组5只。其余3只动物(实验组1只,对照组2只)分别因手术导致房室结损伤引发心律失常、全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死亡,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死因与实验材料无关。超声心动图显示,所有动物未发生补片漏,术后7、30、90、180 d两组超声心动图和血液学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动物无补片漏,补片生物相容性良好;实验组术后90和180 d时内皮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8±29.1)%比(82.5±23.6)%, t=0.095, P=0.927;(78.8±36.4)%比(82.0±19.2)%, t=0.182, P=0.859],补片钙化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1.25)比2.00(0.75), Z=6.500, P=0.214;0(0.75)比1.00(2.00), Z=12.000, P=0.139]。 结论:新型国产房间隔外科生物补片在小型猪房间隔缺损动物模型中具有与已上市生物补片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为分娩现场的新生儿复苏做好准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正确复苏是降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手段,充分的复苏前准备是正确复苏的核心。本文详细介绍了新生儿复苏前准备的具体内容(包括产前咨询)及如何进行项目优化,旨在提高新生儿复苏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产科麻醉的指导建议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产科麻醉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临床麻醉工作的重要部分,这方面的麻醉管理面临着筛查难、病情急、变化快、需兼顾母体和胎儿/新生儿等挑战,应关注如下方面:(1)细致的COVID-19相关评估,除疫情相关评估外,还应认识到孕产妇生理特点和病情复杂与危急程度对评估的影响,同时关注孕产妇肺部状况对胎儿的可能影响,确定适当的分娩时机、分娩方式和防护等级。(2)严密的防护,应从环境、人员和物品各方面进行严格的感染控制。对于疑似和确诊COVID-19孕产妇,分娩应在隔离产房或负压手术间进行;限制进行麻醉管理的人员数量,并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医务人员应严格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3)麻醉管理优化的关键在于维持氧合的充足和循环的平稳,对于椎管内麻醉应尽量避免咳嗽和低血压;对于全身麻醉应关注气道管理的感染控制。(4)实施人文关怀,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5)虽然尚缺乏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但为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对于疑似或确诊COVID-19产妇的新生儿应进行隔离,避免母乳喂养。疫情期间,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感控科和重症科应多学科联合进行感染控制和母婴管理,有利于将感染风险最小化的同时优化临床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产房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59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将2019年7~12月收治的产妇59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麻醉前后、产程中、产时与产后2 h内全程全方位予以产妇助产与支持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借助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加产程管理单实施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配合度,及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等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分娩配合度91.53%高于对照组的71.19%;观察组选择自然分娩占比约为88.14%明显多于对照组的62.71%;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平均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产后排尿困难率、尿潴留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运用于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可提升产妇分娩配合度,优化分娩方式,且缩短产程、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房内呼吸支持质量改进项目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产房内呼吸支持质量改进项目对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房内呼吸支持质量改进项目实施前后,即2019年1~10月(改进前组)与2020年1~12月(改进后组)VLBWI/ELBWI病例资料,比较改进前后两组患儿产房内气管插管率、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进前组85例,改进后组85例,两组胎龄分别为(29.2±1.4)周和(29.1±1.5)周,出生体重分别为(1 180±195)g和(1 186±207)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改进后组产房内气管插管率(2.4%比32.9%)、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27.1%比58.8%)、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38.8%比54.1%)、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5.9%比17.6%)均低于改进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产房内呼吸支持质量改进项目可显著降低VLBWI/ELBWI产房内及生后72 h内气管插管率,且不增加短期内不良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