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6 901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分娩镇痛组和对照组。其中,分娩镇痛组产妇3 687例,根据分娩镇痛时机的不同进一步分为分娩镇痛Ⅰ组(宫口<2 cm,648例)、Ⅱ组(宫口为2~<3 cm,1 670例)、Ⅲ组(宫口为3~<4 cm,803例)、Ⅳ组(宫口≥4 cm,566例);对照组产妇3 214例,未实施分娩镇痛。回顾性分析5组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的差异。结果:(1)产程:各分娩镇痛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P<0.05);分娩镇痛组内,Ⅰ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最长、第二产程时间最短,Ⅳ组的总产程时间最长。(2)分娩方式:分娩镇痛组的总中转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分娩镇痛组内的Ⅰ、Ⅱ组的剖宫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3)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镇痛组Ⅰ、Ⅱ、Ⅲ、Ⅳ组及对照组新生儿的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宫口扩张≥3 cm行分娩镇痛,虽稍延长总产程时间,但并未增加剖宫产率,也不影响母儿预后,为较适宜的无痛分娩时机,同时应结合产妇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利弊选择最佳的镇痛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孕晚期骨盆运动对初产妇分娩要素和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孕晚期骨盆运动对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助产门诊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3月10日收治的127例单胎头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散步组及骨盆运动组,最终散步组纳入62例,骨盆运动组纳入65例。散步组孕晚期的运动方式是快步走;骨盆运动组孕晚期的运动方式是包含脊柱直立位和脊柱水平位2个平面,多个骨盆周围关节的综合骨盆运动。观察2组孕妇运动前后产力、产道、胎儿各方面数值变化,并比较2组孕妇的分娩结局。结果:生产前1 d骨盆运动组"空中自行车"坚持时间为(27.12 ± 7.73)s,散步组为(20.56 ± 6.6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12, P<0.01);生产前骨盆运动组运动后出现宫缩的时间为(269.38 ± 123.70)s,散步组为(591.29 ± 201.8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10.89, P<0.01)。骨盆运动组坐位体前屈水平为(33.64 ± 5.91)cm,散步组为(29.50 ± 5.2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4.15, P<0.01);规律宫缩时宫颈评分,骨盆运动组(8.01 ± 1.69)分,散步组(7.30 ± 1.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56, P<0.05)。规律宫缩开始时胎儿"枕前位"比例:骨盆运动组为93.85%(61/65),散步组为72.58%(4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41, P<0.01)。生产前1 d运动后无疼痛:骨盆运动组为72.31%(47/65),散步组为29.03%(1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5.30, P<0.01)。第一产程时间:骨盆运动组(395.84 ± 165.24)min,散步组(574.35 ± 152.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6.32, P<0.01);第二产程时间:骨盆运动组(25.98 ± 9.88)min,散步组(33.62 ± 13.9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3.57, P<0.01)。 结论:孕晚期骨盆运动,更能影响产力、产道、胎儿等分娩要素,减少运动疼痛,缩短产程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乙型肝炎经阴道分娩产妇第二产程中实施侧卧位自主分娩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经阴道分娩产妇在第二产程中实施侧卧位并配合自主用力的分娩方式,对乙肝母婴传播率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经阴道分娩的200例慢性乙型肝炎初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在第二产程中选择侧卧位并自主用力,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膀胱截石位,比较两组分娩结局和HBV母婴传播率。结果: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41.91±22.43)min,产时出血量(135.00±62.16)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057、2.234; 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10例,低于对照组;自然裂伤90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无手术助产及新生儿窒息情况,对照组分别为3例和2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时检测HBsAg阳性检出者,观察组为12例,对照组为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7月龄时检测,均无HBsAg阳性检出者。 结论:乙肝病毒携带产妇在第二产程中采用侧卧位并配合自主用力的分娩方式,不会增加乙肝母婴传播风险,能够有效缩短第二产程的时间、减少会阴部的损伤及产时出血量、降低新生儿产时暴露的机会,母婴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化健康认知护理联合心理疏导在孕产妇门诊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强化健康认知护理联合心理疏导在孕产妇门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产检的孕产妇162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81例,行常规门诊产检护理,观察组8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强化认知护理联合心理疏导,对两组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检次数、孕期体重增幅、产程检查配合情况及缓解分娩疼痛技巧应用等产前认知行为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分娩方式及新生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各产程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焦虑(SAS)及抑郁(SDS)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强化认知护理联合心理疏导方式为孕产妇开展门诊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可缩短产妇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并有利于改善患者情绪状态,可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对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分娩结局及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市市立医院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头位的初产妇,孕周为37~42周,年龄为22~35岁,在活跃期(新产程标准:宫口开大≥6 cm)充分试产,≥2 h胎头下降延缓或停滞,经阴道检查及超声检查诊断为枕后位或枕横位。共有216例孕妇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双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单管硬膜外阻滞组108例,硬膜外阻滞均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由高年资助产士或产科医师执行新产程标准,在超声引导下指导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并适时向上推动或旋转胎头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情况、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分娩相关指标、剖宫产术指征、麻醉相关指标及母儿并发症。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孕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比例、头盆评分、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非药物镇痛措施的使用情况:两组产妇的拉玛泽呼吸法、导乐分娩陪伴、经皮穴位电刺激、其他措施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3)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相关情况及疼痛评分: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40例)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59例)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124±44)、(86±33) min, P<0.01],镇痛30 min后[(4.4±0.5)、(0.9±0.5)分]、第二产程用力分娩时[(5.7±0.6)、(1.3±0.4)分]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降低( P<0.01)。(4)分娩相关指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21.3%、49.1%)、分娩体验满意率(51.9%、98.1%)显著升高( P<0.01),剖宫产率(63.0%、45.4%)、阴道手术助产率(15.7%、5.6%)显著降低( P<0.05)。(5)剖宫产指征: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的产程延长或停滞所致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38.0%、22.2%, P<0.05);而两组的胎儿窘迫、宫内感染、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6)麻醉相关指标: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妇上管给药后阻滞平面多为胸7(T7)、T8、T9~腰2(L2)、L3水平,单管硬膜外阻滞组阻滞平面多为T10、T11~骶1(S1)、S2、S3水平,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分。(7)母儿并发症:与单管硬膜外阻滞组比较,双管硬膜外阻滞组产后出血率(18.5%、7.4%)、会阴侧切率(20.4%、5.6%)、新生儿窒息率(12.0%、3.7%)、转新生儿ICU率(13.9%、4.6%)均显著降低( P<0.05);两组产妇的软产道损伤率、产褥病率及新生儿产伤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管硬膜外分段注射利多卡因镇痛可增加活跃期停滞枕后位或枕横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并可减少母儿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由体位结合适宜保护会阴在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结合适宜保护会阴在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自然分娩产妇8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0例。常规组产妇给予常规分娩方式,干预组在产程中给予产妇自由体位结合适宜保护会阴,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母婴结局、疼痛程度与并发症的变化。结果:对自然分娩产妇给予自由体位结合适宜保护会阴后,干预组的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母婴结局显著优于常规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自然分娩产妇实施自由体位结合适宜保护会阴后,能有效缩短产妇的产程时间,改善母婴结局,降低产妇的疼痛程度,最终使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减少,故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前应用细致化措施联合助产士干预对产妇分娩情况及产后出血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细致化措施联合助产士干预对产妇分娩情况及产后出血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分娩产妇15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产妇在产前应用细致化措施联合助产士干预进行护理,对照组产妇产前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式对产妇分娩情况及产后出血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第三产程所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干预后产妇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产后2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胎儿产后1 min Apgar评分和产后5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产前应用细致化措施联合助产士干预能够显著提升产妇分娩质量,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率,缩短产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淋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淋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产妇疼痛缓解与产程时间缩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产妇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产妇行淋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疼痛缓解、产程时间缩短、身心舒适度及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护理后宫缩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对照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及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淋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其宫缩疼痛症状,缩短产程时间,提高产妇分娩中的舒适度及对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由体位分娩对产妇产痛、分娩控制感、母婴结局及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自由体位分娩对产妇产痛、分娩控制感、母婴结局及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12月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采用自由体位分娩的48例产妇作为研究组,按1∶1选取同期采用坐式分娩的48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妊娠结局,观察两组产程时间,统计出血量;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分娩控制量表(LAS)评价产妇分娩2 h后疼痛及分娩控制感;采用新生儿Apgar评分对新生儿窒息情况进行评定;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产妇分娩后6周的焦虑、抑郁状态;比较两组产妇产后6周盆底肌功能,并统计两组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4.17%(2/48)比16.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019, P = 0.045)。研究组第一、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及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472.69 ± 55.24) min比(515.25 ± 67.26) min、(43.26 ± 5.23) min比(52.34 ± 5.56) min、(535.24 ± 38.22) min比(582.68 ± 40.16) min、(179.12 ± 25.65) ml比(195.34 ± 24.3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产妇分娩后2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言语反应量表(VRS)、现实疼痛强度量表(PPI)、HAMA、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6.24 ± 1.21)分比(7.68 ± 1.32)分、(21.25 ± 2.98)分比(27.95 ± 3.75)分、(2.78 ± 0.29)分比(3.49 ± 0.85)分、(6.35 ± 0.18)分比(7.54 ± 0.16)分、(4.38 ± 0.12)分比(5.54 ± 0.25)分],LAS评分高于对照组[(175.18 ± 15.64)分比(122.65 ± 14.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分娩1、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盆底肌肌力异常、肌力疲劳度及阴道压力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不良分娩结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3.04%(6/46)比35.0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由体位分娩可降低中转剖宫产率,缩短产程,减少出血量,且能缓解产妇焦虑,减轻产痛,提高分娩控制感,减少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但其对产妇盆底肌功能的影响还需作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程导乐助产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在产妇护理中实施全程导乐助产干预,对其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产妇,在2018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接受治疗,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导乐助产干预。于干预5 d后使用广泛性焦虑测试量表(GAD-7)及抑郁筛查量表(PHQ-9),分别测评两组产妇焦虑量表评分及抑郁量表评分,并对比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及不同产程持续时间。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产程持续时间、妊娠结局、GAD-7量表评分及PHQ-9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实施全程导乐助产干预能够最大程度上改善产妇妊娠结局,降低产时持续时间,从整体上改善其心理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