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不孕症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女性不孕症及生育力影响因素.方法 对 2021 年 7 月至 2023 年 6 月到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 776 例符合纳入条件的不孕女性进行一般情况、既往病史、辅助检查结果等相关数据采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不孕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女性不孕症患病率较高年龄段集中在 26~35 岁,病因复杂、相互影响,其中输卵管因素、排卵障碍、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为主要原因,分别占不孕患者的 48.32%、19.20%、10.57%,原发性和继发性不孕患者上述3 类病因占比P值分别为<0.001,<0.001,0.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提示,年龄(95%CI:1.14~1.21)、孕前体质指数(95%CI:0.74~10.83,1.28~2.30)、吸烟史(95%CI:1.27~17.66)、月经紊乱(95%CI:3.52~8.68)、人工流产史(95%CI:1.08~2.19,5.52~15.22)、泌尿/生殖道感染史(95%CI:3.74~6.42)和宫腹腔手术史(95%CI:3.99~7.40)是女性生育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女性不孕的首要影响原因是输卵管阻塞,其与不洁性生活史、流产及盆腔手术操作等有关;次要原因包括排卵障碍,其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内分泌紊乱、生育延迟等有关.结论 女性不孕症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输卵管因素、排卵障碍及卵巢储备功能低下,同时,年龄、孕前体质指数、居住地、吸烟史、月经周期、人工流产次数、泌尿生殖道感染史、宫腹腔手术史和全身疾病史均是生育力的影响因素,需针对病因及影响因素,积极预防、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药剂学视角的女性避孕节育药具研发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国际社会将家庭计划作为改善妇幼健康的优先战略,我国也将生殖健康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中,育龄女性采取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防止意外妊娠、降低人工流产是提高其生殖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简述了女性避孕节育产品的全球市场需求,并以全球需求及市场为导向的长效生物降解型埋植剂和长效微球注射剂为例,分别从原辅料选择、处方前研究、处方工艺研究等前期开发环节入手,探讨女性避孕节育药具的研发思路。最后,展望了3D打印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跨学科整合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研究方式,有望改变传统制剂的开发模式,助力加速推动女性避孕节育药具的产业化转化步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患者生殖健康认知调查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调查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患者生殖健康认知水平,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人工流产的360例未婚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类型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患者的生殖健康认知得分,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生殖健康认知的因素.结果 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33%(354/360),患者生殖健康认知调查问卷得分为10~47分,平均(33.80±5.41)分.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患者生殖健康认知得分在不同年龄、不同户籍地、不同类型父母关系、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户籍地、父母关系、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和高中或中专、职业为待业人员和工人/个体均是影响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患者生殖健康认知水平的因素(P<0.05).结论 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患者生殖健康认知水平较低,年龄、户籍地、父母关系、文化程度、职业均是影响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患者生殖健康认知水平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我国避孕药具应用现状及其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避孕药具的应用与人口发展和健康密切相关,了解我国避孕药具应用现状及其在时间、空间和人间变化趋势是避孕政策制定和避孕技术服务的基础。本文对国家卫生健康年鉴以及国家权威多中心大样本计划生育调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综合避孕率在缓慢下降,其中以绝育术和宫内节育器为主的长效避孕措施使用率和构成比大幅下降,以避孕套为主的短效避孕措施比例大幅上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短效避孕药具构成比以及人工流产活产比均显著升高。半数以上产后和人工流产后妇女以及未婚女性以避孕套为首选。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和计划生育行业组织出台相关政策和服务指南,引导和推广长效避孕药具在我国的应用;建议由国家避孕药具管理中心与药具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谈判,为各省市避孕药具政府采购获取最优的价格和最佳的避孕产品;建议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中,将未婚育龄人群纳入国家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COX模型分析流产关爱后重复流产发生原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COX模型分析流产关爱后重复流产发生原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河源市妇幼保健院实施人工流产手术,接受流产后关爱并完成术后随访1年的女性(486名)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对486名女性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随访资料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将其分为重复流产组52名和非重复流产组434名,采用COX模型回归分析法对流产关爱后重复流产发生的相关危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对人工流产妇女进行PAC咨询服务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术后随访12个月期间内486例研究对象中,52例发生重复流产,占总例数的10.70%;434例未发生重复流产,占总例数的89.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流产妇女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避孕知识认知水平、既往产史、生殖健康知识、既往孕史、术后6个月避孕措施及术后12个月避孕措施均为流产关爱后重复流产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 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避孕知识认知水平、既往孕史、术后6个月避孕措施及术后12个月避孕措施均为流产关爱后重复流产发生的独立因素(均 P<0.05)。 结论:年龄、避孕知识认知水平、既往孕史、术后6个月避孕措施及术后12个月避孕措施均为流产关爱后重复流产发生的独立因素。因此,针对上述因素应加强全程规范化的流产后关爱服务,院内配备专人负责和加强培训,院外增加随访干预深度及广度,将避免重复流产的服务不断拓展,鼓励社会及家庭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切实保障广大女性的生殖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未婚女性人工流产术后心理体验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Meta整合方法系统评价未婚女性人工流产术后的心理体验。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未婚女性”“人工流产”“堕胎”“心理体验”“质性研究”等,英文检索词包括“unmarried women”“abortion”“pregnancy termination”“perception”“qualitative research”等;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4月26日。依据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进行结果整合。结果:共纳入文献8篇,其中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6篇,文献等级均为B级,提炼出28个完整结果,将相似结果组合形成8个类别,最后综合为4个整合结果:(1)缺乏相关知识;(2)负担过重;(3)渴望被支持及关爱;(4)寻求相关知识、机构帮助及积极应对。结论:未婚女性人工流产术后心理体验总体不佳,相关知识缺乏、心理负担过重、渴望家庭和社会关爱以及寻求不同的应对策略是其主要感受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非意愿妊娠已婚已育女性终止妊娠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非意愿妊娠已婚已育女性终止妊娠的心理体验,为政策制定及健康保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取2021年5—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计划生育门诊行人工流产的18名已婚已育女性为访谈对象,应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研究共提炼出5个主题,分别为终止妊娠非一时冲动、婚姻生育习俗及相关政策的影响、养育孩子的责任与经济压力、妊娠相关健康担忧与不适、女性社会剥夺及角色冲突。结论:非意愿妊娠已婚已育女性终止妊娠的原因复杂,需要社会、医疗保健、家庭及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营造健康友好的生育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流产后关爱服务对门诊人工流产女性立即避孕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流产后关爱服务对门诊人工流产后立即落实高效长期避孕措施女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人工流产的9 025例育龄女性为对照组,接受常规人工流产服务;2018年1—12月门诊接收的9 048例人工流产女性为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服务基础上实施流产后关爱服务,比较2组流产后避孕情况及重复流产率。结果:术前2组避孕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研究组女性要求避孕率为76.65%(6 935/9 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63%(5 021/9 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为9.865, 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未避孕率为12.04%(1 089/9 048),低于术前的58.74%(5 315/9 048);对照组未避孕率为35.66%(3218/9 025),低于术前的61.21%(5 524/9 025),2组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为16.453, P<0.05)。研究组术后3、6个月的重复流产率分别为0.11%(10/9 048)、0.46%(42/9 0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7%(358/9 025)、5.06%(457/9 0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为3.728、3.942, P<0.05)。 结论:流产后关爱服务在门诊人工流产女性中使用价值较高,有助于提高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意外重复受孕率,保障女性的生殖健康,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关爱服务对人工流产术后患者心理及生殖健康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关爱服务对人工流产手术后患者心理与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杭州市西溪医院2019年1-6月行人工流产手术患者17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关爱服务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应用后女性心理与生殖健康状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38.79±3.28)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49.91±3.09)分,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47.18±4.88)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55.22±4.57)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98、10.027,均 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月经恢复率为57.65%,术后出血时间为(4.02±1.13)d,月经出血量为(40.02±9.17)mL,性生活恢复率为2.35%;对照组术后1个月月经恢复率为31.76%,术后出血时间为(5.51±1.98)d,月经出血量为(54.98±13.41)mL,性生活恢复率为15.2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013、3.889, t=7.093、11.488,均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采取有效避孕措施率为81.18%,高于对照组的42.35%,观察组采取安全期避孕率(4.71%)、体外射精避孕率(3.53%)、紧急避孕药避孕率(4.71%)、未避孕率(1.18%),对照组采取安全期避孕率(16.47%)、体外射精避孕率(14.12%)、紧急避孕药避孕率(15.29%)、未避孕率(11.7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038、4.319、3、4.668、4.551、4.897,均 P<0.05)。 结论:开展关爱服务在人工流产手术后能够减轻焦虑和抑郁负性情绪,提升术后女性有效避孕措施的落实,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妊娠期间应用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妊娠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为妊娠女性安全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截至2023年10月8日收录的妊娠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对纳入文献进行报告质量评价,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2(AMSTAR 2)量表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工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以相对风险、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置信区间表示结局指标定量分析结果。结果:共纳入12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PRISMA质量评价结果为高质量、中等质量和低质量的文献分别为5、4和3篇;AMSTAR 2量表方法学质量评价为高质量和极低质量的文献分别为2和10篇;GRADE工具证据质量评价显示,48条证据体中4条为中级质量(8.3%),37条为低级质量(77.1%),7条为极低级质量(14.6%)。系统评价再评价结果显示,妊娠期间他汀类药物暴露不增加胎儿出生缺陷和早产的风险,但会增加自发流产风险;普伐他汀可能降低子宫胎盘功能不全者子痫前期发生率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入住率;他汀类药物暴露对胎儿心脏异常和人工流产风险存在不一致的结果。结论:妊娠期间他汀类药物暴露不增加发生胎儿出生缺陷和早产的风险,但会增加发生自发流产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