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邪学说理论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伏邪学说作为中医病因学重要内容,其理论首载于《五十二病方》,渊源于《黄帝内经》,创立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经近现代医家不断发展而被逐渐完善形成伏邪致病体系.伏邪主要分为外感伏邪与杂病伏邪,邪气侵袭,伏留体内,正不胜邪则引发疾病,对于内伤杂病的诊治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伏气学说探讨丹芍二地汤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结合温病学家刘献琳对伏气学说的观点解析伏气学说,认为伏气致病病位为热伏血分,结合临床经验,确立伏气致病的理法方药,并基于“伏气学说”探讨丹芍二地汤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伏气学说”的清透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基于“伏气学说”的清透法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药组各40例,中药组给予清透法中药(200mL/次,2次/d),西药组给予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次,1次/d),中西药组给予清透法中药和枸地氯雷他定片,各组1个疗程连续1周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每次间隔2d.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疗程结束后、随访1年患者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观察各组复发率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结束后,3组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随访结束,西药组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明显高于中药组、中西药组(P<0.01);中药组、中西药组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月内各组患者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月后中药组、中西药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与中西药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试验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基于“伏气学说”的清透法中药和枸地氯雷他定片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远期疗效及改善复发率方面,清透法中药优于枸地氯雷他定片,且临床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中医病机与治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章从伏气温病角度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认为可以用伏气温病学说解释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规律、疾病性质、发病部位等,放射性肺损伤病机为火热深伏营血分,痰热壅肺,络脉瘀滞,导致气机阻滞,气虚无力祛邪外达,此与伏气温病的“怫热郁结”病机相一致.治以清热滋阴、理气化痰、活血化瘀、透热转气、补益为法则,治法关键在于透热转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清代医家雷少逸论治时病的贡献与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雷少逸对时病有深入的研究和临证体会,对温病学的研究有着独到见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章从立论师古而不泥古,开寒温合一之先河,并论新感和伏气学说,重视运气理论论治时病,以法代方古方新用等五个方面探讨了雷氏对温病的论治特色.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对温病学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贡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谈《黄帝内经》伏邪之说与温病治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伏气温病中"伏寒化温"说的理论来源,治疗上应根据病位病性辨证施治.本文通过对《内经》相关原文的剖析,旨在揭示《内经》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治疗及预防等的影响.1 病因病机1.1 从季节伏邪而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此为重阴必阳的一种诠释.冬于五行属于阴、寒亦属阴,因此便称为重阴,"必阳"即"春必温病",温于无形属阳病,温病及阳热之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温病病因学说的肇始.因冬主收藏,若是冬不敛阳,或按跷,或阳气生发太过,不能藏精,至春季则发为温病.王履的《医经溯洄集》中言"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即认为温病是伏邪发病,冬季寒邪客体,留而化热,至春,体内的郁热自内外发[1],因此他认为温病的病因与发病是"郁自内而达于外".即非外感寒邪入里发热,而是前一季节的蕴热伏藏已久,自里达外而发.同理,逆春则夏为寒变,伤秋则冬为飱泄,败冬亦春生痿厥.生长收藏之息息相连,在前一季节感受当令邪气,邪气留恋,当季发为温病.新感即感受邪气而发为温病,伏邪为邪气伏于体内,藏伏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病[2].《内经》前文提及寒暑伤形,其外邪从体外而入,伏邪说便解释了温病直入营血分的现象,例如春温或者暑温.因此治疗时不应拘泥于清热,不能局限于发病季节,可由其伏邪之病因为方向,兼扶正气,或可得到更好的疗效[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邪伏少阴”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辨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邪伏少阴”理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特点以及临床症状,认为其病邪性质以热毒为主,与瘀血、痰饮相关,由于肾精亏虚,病邪乘虚内伏,因热毒引动或正气亏虚而伺机发作.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根据急性期和缓解期分阶段论治,急性发作以祛邪为主,病情缓解则以补虚为主,同时需明辨热、痰、瘀之盛,治以清透热毒法、活血祛瘀法、涤痰蠲饮法和滋肾益阴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伏气学说探讨清瘟败毒饮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伏气学说理论,结合现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探讨其中医病因病机及气血两燔证的治法与方药,认为感受邪气(EB病毒),久伏机体,日久化热,内生伏火,正气日久渐虚,感受时邪,内外合邪,热毒炽盛,热人营血,炼津成痰,痰热瘀互结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病机.结合临床,确立以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为法,以清瘟败毒饮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伏气学说探讨柴藿达原饮防治艾滋病的效应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伏气学说这一论断,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伏气学说即邪气袭体,隐而未发,伏而发之[1].在中医病症分类中,新发疾病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可归于“疫病”的临床分类范畴,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疫病,隐伏之邪侵袭人体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和破坏,进而逐渐致全身各器官的不同程度的损害,而疫毒致病,当从温病论治,通过三焦辨证,进行系统详尽的理论分析进行遣方用药,根据大量的临床用药经验以及庞大的数据回访证明柴藿达原饮在治疗艾滋病相关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免疫应答上具有相当惊人的临床疗效[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伏气学说探讨感染后咳嗽辨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感染后抗生素以及清热解毒中药的大量使用,使得感染后咳嗽形成正气损伤,风邪恋肺、肺胃伤阳、阴邪内伏之证,可见反复咳嗽难愈,咽痒诱发咳嗽频作,干咳,畏寒怕冷,乏力汗出,动则尤甚,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的阳虚临床表现.齐文升教授以伏气学说理论为指导,以宣肺散邪、扶正透邪为法,三拗汤和止嗽散合方加减而成宣肺止咳饮,寒温并用,能宣能降,能升能散,有表有里,宣不过散,降不过下,临床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