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市社区建成环境与居民体力活动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苏州市居民体力活动水平,探索社区建成环境与居民体力活动的关联。方法:2017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苏州市25~64岁常住人群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长卷(IPAQ-L)评估居民体力活动水平,采用居民环境步行量表简表(NEWS-A)评价社区建成环境主观感知。结果:苏州市居民过去1周总体力活动水平 M=3 610.42 MET-min/w,以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为主,交通、家务及休闲相关体力活动水平较低。控制社会人口学因素后,公共服务可及性与社区居民的总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OR=0.522,95% CI:0.329~0.830),场所设施多样性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OR=0.701,95% CI:0.492~0.999),步行和自行车道设施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 OR=1.603,95% CI:1.004~2.559);交通安全与交通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OR=0.642,95% CI:0.416~0.990);住宅密度与休闲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 OR=1.001,95% CI:1.000~1.002);此外,社区美观与舒适的主观感知程度越高,工作、交通、家务及总体力活动水平越高( OR=1.889,95% CI:1.176~3.033; OR=1.671,95% CI:1.120~2.495; OR=1.775,95% CI:1.143~2.756; OR=1.593,95% CI:1.079~2.350)。 结论:完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设施、提高社区的美观和舒适程度对于增加居民体力活动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休闲活动与老年人内在能力下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老年人内在能力变化轨迹,探讨休闲活动对老年人内在能力下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20年11—12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北京市某社区284例老年人进行调查,采集老年人一般情况、内在能力(包括认知、活力、运动、心理及感知觉5个维度)及休闲活动参与情况,并对调查对象进行2.5年随访。结果:最终243例(85.6%、243/284)老年人完成了2.5年随访;随访内在能力得分为3(3,4)分,较基线水平4(3,4)分降低( Z=-4.667, P<0.001),113例(46.5%、113/243)老年人出现内在能力下降,运动及心理维度下降较为明显( χ2=16.953、23.510,均 P<0.001);休闲活动低分组较高分组内在能力下降人数更多[62.2%(56/90)比37.3%(57/153), χ2=14.199, P<0.001],休闲活动得分与随访内在能力得分呈正相关( r=0.200、 P=0.002),与内在能力的得分变化值呈正相关( r=0.146、 P=0.0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矫正人口学因素、疾病数目及服药种类后,休闲活动得分( OR=0.644、95% CI:0.507~0.818、 P<0.001)、体力类休闲活动( OR=0.565、95% CI:0.395~0.809、 P=0.002)及智力类休闲活动( OR=0.742、95% CI:0.555~0.992、 P=0.044)均对老年人内在能力下降具有独立的影响作用。 结论:老年人内在能力下降较为普遍,参与休闲活动有利于减少内在能力下降,应注重休闲活动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血压人群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与肥胖指标间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高血压人群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与肥胖指标关联的中介效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CKB)苏州市吴中区基线数据,选择高血压人群并剔除自报患冠心病、脑卒中和肿瘤等慢性疾病的个体,最终纳入分析20 178人。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静坐行为与肥胖指标关联中体力活动的中介效应。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文化程度、肉类摄入、新鲜水果摄入等因素后,休闲静坐行为与体力活动呈负相关( β=-0.246, P<0.001);与肥胖指标如体脂比( β=0.061, P<0.001)、腰围( β=0.087, P<0.001)和BMI( β=0.071, P<0.001)呈正相关。纳入中介变量体力活动后,休闲静坐行为对肥胖指标的直接作用仍有统计学意义;控制休闲静坐行为后,体力活动与体脂比、腰围和BMI呈负相关( β值分别为-0.052,-0.083和-0.028,均 P<0.001)。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对体脂比、腰围和BMI的影响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其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0.820%,23.421%和9.915%。对性别分层分析后,体力活动的中介效应在男女性中不相同,女性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与各肥胖指标间存在中介效应,而男性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与体脂比和腰围的关联中存在中介效应。 结论:体力活动在休闲静坐行为对肥胖指标的影响中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高血压人群应增加体力活动水平,减少长时间休闲静坐以获得较好的健康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四城市成年人主观感知建成环境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4城市社区成年居民主观感知的建成环境与休闲性体力活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杭州、苏州、成都和青岛市25~64岁成年人,使用社区环境步行适宜性量表简版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长版评估建成环境和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主观感知的建成环境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有效样本3 789份。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公共服务可及性( OR=1.34,95% CI:1.02~1.75)和美观度( OR=1.37,95% CI:1.09~1.73)与居民自报过去一周有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可能性呈正相关;类似地,居民进行休闲性步行的可能性与这2个维度也呈正相关。街道连通性与居民休闲性步行水平呈正相关[ exp( β)=1.09,95% CI:1.00~1.19];居住密度[ exp( β)=1.000 4,95% CI:1.000 0~1.000 8]越高、体力活动场所可及性[ exp( β)=1.09,95% CI:1.00~1.19]越好,美观度[ exp( β)=1.11,95% CI:1.00~1.22]越好,居民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越高,达标的可能性也越高。 结论:改善社区某些建成环境维度,有望增加居民进行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可能性及相应的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四川省居民体力活动对脑血管病发病风险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四川省彭州市≥30岁居民脑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分析体力活动水平对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2004-2008年随机抽取四川省彭州市30~79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等,并进行长期随访,确定脑血管病发病情况。描述人群中体力活动水平及脑血管病发病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体力活动和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共纳入55 126名研究对象,其中有5 290名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累积发病率为9.60%。控制多个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工作性、通勤性及总体力活动水平增高可降低脑血管病及其亚型(脑出血、脑梗死)的发病风险。与工作性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工作性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最低,风险比( HR)值为0.81(95% CI:0.75~0.88);与通勤性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通勤性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最低, HR值为0.84(95% CI:0.78~0.91);与总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总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最低, HR值为0.87(95% CI:0.80~0.94);未发现家务性/休闲性体力活动水平与脑血管病及其亚型(脑出血、脑梗死)发病风险间的关联。 结论:在四川省彭州市,体力活动的增加与脑血管病及其亚型(脑出血、脑梗死)发病率的降低有关,应鼓励增加成年人的体力活动水平,以获得健康益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肾脏病患者中体力活动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中国成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和CKD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的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总体力活动、不同类型、不同强度体力活动水平与全因死亡、CVD死亡、CKD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6?676名CKD患者,随访时间 M( Q1, Q3)为11.99(11.13,13.03)年,死亡698名(10.46%)。与总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总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全因死亡、CVD死亡、CKD死亡风险较低,风险比( HR)值(95% CI)分别为0.61(0.47~0.80)、0.40(0.25~0.65)、0.25(0.07~0.85)。工作、交通、家务相关体力活动与全因死亡、CVD死亡风险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其中,与工作相关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最高组全因死亡( HR=0.56,95% CI:0.38~0.82)、CVD死亡( HR=0.39,95% CI:0.20~0.74)风险较低;与交通相关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最高组CVD死亡风险较低( HR=0.43,95% CI:0.22~0.84);与家务相关体力活动水平最低组相比,最高组全因死亡( HR=0.61,95% CI:0.45~0.82)、CVD死亡( HR=0.44,95% CI:0.26~0.76)、CKD死亡( HR=0.03,95% CI:0.01~0.17)风险较低;未发现休闲相关体力活动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低强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均与全因死亡、CVD死亡、CKD死亡风险呈负相关,低强度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对应的 HR值(95% CI)分别为0.64(0.50~0.82)、0.42(0.26~0.66)、0.29(0.10~0.83),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水平最高组对应的 HR值(95% CI)分别为0.63(0.48~0.82)、0.39(0.24~0.64)、0.23(0.07~0.73)。 结论:体力活动可以降低CKD患者全因死亡、CVD死亡和CKD死亡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成年人体力活动与肌肉重量、力量及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我国成年人体力活动、休闲静坐时间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的第二次重复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力活动水平、休闲静坐时间与低四肢肌肉重量指数(ASMI)、低全身肌肉重量指数(TSMI)、低肌肉力量和低肌肉质量(AMQ)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纳入24 245名研究对象,体力活动水平为(18.3±13.8)MET-h/d,休闲静坐时间为(4.4±1.9)h。以体力活动最低组为参照组,高水平的体力活动与较低的低ASMI、低TSMI、低手握力和低AMQ有关,对应的 OR值(95% CI)分别为0.68(0.60 ~0.77)、0.66(0.58 ~0.75)、0.82(0.72 ~0.94)和0.84(0.74 ~0.95)。工作、交通、家务和休闲相关体力活动亚型亦与上述指标呈现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与休闲静坐时间最短组相比,静坐时间最长组低TSMI的危险性增加( OR=1.13,95% CI:0.99~1.30)。 结论:体力活动与低肌肉重量、力量和质量呈负相关,而休闲静坐时间与低肌肉重量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学生人格和体力活动对骨密度的影响:一项横断面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体力活动和骨密度的关联.方法 招募某体育高校本科生705名(男329名,女376名).将其按照运动训练经历分为六大组运动项目,分别为:球类、技巧、重竞技、田径、休闲和无运动项目.接受专业的体育训练的学生(体育生)分入球类组、技巧组、重竞技组、田径项目组,其余(非体育生)则分入休闲组和无运动项目组.采用中国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测得受试者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这五种人格特质;采用GT3X+三轴加速传感器测量其日常连续7 d体力活动水平,设置界值参数,将体力活动分为轻强度(LPA)、中等强度(MPA)和大强度(VPA);采用双能X线检测上肢、下肢及全身骨密度值.采用PROCESS检验和Sobel检验探讨体育活动或大五人格模型的中介作用.以体力活动和大五人格作为中介变量,探讨大五人格、体力活动和骨密度之间的关联性.对六大组运动项目进行体力活动和骨密度比较.利用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强度体力活动和骨密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虽然体力活动、大五人格与骨密度之间存在90种潜在的关系,但只有3种关系显著.当尽责性是自变量,MPA是中介变量,PROCESS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A对上肢骨密度的中介效应为17.3%,对下肢骨密度的中介效应为19.4%,对全身骨密度的中介效应为19.1%.男生中,六大项目的L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A和V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中,LPA、MPA和VPA在六大项目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MPA和VPA的差异更为明显(P<0.05).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上肢、下肢和整体骨密度在六大项目的整体比较中,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差异在女生中更加明显.在男生和女生中,LPA和骨密度之间没有相关性.MPA、VPA均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其中MPA与上肢骨密度、下肢骨密度、全身骨密度的相关系数,男生在0.11~0.14(P<0.05),女生在0.20~0.23(P<0.01).VPA与上肢骨密度、下肢骨密度、全身骨密度的相关系数,男生在0.11~0.23(P<0.05),女生在0.26~0.30(P<0.01).结论 MPA与尽责性人格特质得分高的大学生的骨密度有一定关联;MPA和VPA与骨密度水平呈低度正相关,这些关联在女生中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儿童青少年癌症患者多症状困扰潜在剖面分析及其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描述儿童和青少年癌症患者多症状困扰及体力活动水平,并分析其多症状困扰的潜在剖面,探讨潜在剖面与体力活动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和附属新华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住院治疗或门诊就诊的10~18岁且治疗时间>1个月的儿童及青少年癌症患者.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记忆症状评估量表(Memorial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 10-18,MSAS 10-18)、修订版儿童休闲活动调查问卷(Modified Chinese Version of Children's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Study Survey,CLASS-C)进行资料收集.采用潜在剖面分析识别癌症患儿多症状困扰的水平是否存在人群异质性及其外显特征,并分析不同潜在症状剖面间体力活动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有效回收率91.7%.癌症患儿发生率前5位症状的困扰得分依次为缺乏体力1(1,2)分、恶心1(1,2)分、没有食欲2(2,3)分、出汗1(1,2)分、疼痛1(1,2)分.患儿以轻度体力活动为主,轻度体力活动水平中位数为2 530.00(1 577.50,3 721.00)min/周;中重度体力活动较少,为70.00(10.00,197.50)min/周.癌症患儿多症状困扰可分为2个潜在剖面,"高疲乏-高恶心-高头发减少-高昏昏欲睡"和"高疲乏-低恶心-低呕吐-低昏昏欲睡",分别命名为高水平症状困扰(n=47,30.6%)和低水平症状困扰(n=118,69.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归类为高水平症状困扰组的可能性高,最近一次就诊方式为门诊就诊的患儿归类为低水平症状困扰组的可能性高(均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经历高症状困扰患儿轻体力活动更高(P<0.05),中重度体力活动水平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和青少年癌症患者的多症状困扰水平存在人群异质性,疾病类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最近一次就诊方式(门诊就诊)是癌症患儿症状困扰潜在剖面的预测因素;且经历高水平症状困扰的患儿轻度体力活动水平更高,中重度体力活动水平可能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调查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无锡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153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国际体力活动问卷长卷、锻炼自我效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基本资料、体力活动水平、锻炼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人的153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低体力活动者41例(占26.80%),中体力活动者90例(占58.82%),高体力活动者22例(占14.38%);5种体力活动类型中以日常生活的体力活动耗能最高,其次为运动锻炼与休闲娱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体质量指数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高体力活动水平患者体力锻炼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均高于中体力活动水平、低体力活动水平患者(高体力活动>中体力活动>低体力活动,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047,95%CI:1.848~5.022)、体质量指数(OR=2.787,95%CI:1.807~4.298)、锻炼自我效能(OR=3.743,95%CI:I.980~7.078)、日常生活能力(OR=3.404,95%CI:1.947~5.951)均是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低体力活动水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大多处于中低等,且体力活动水平与年龄、体质量指数、锻炼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