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于生物分离的石墨烯表面可控释适配体支架的设计及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磁分离是从生物样本中富集特定目标物的常用方法.传统特异性磁分离方法一般通过将抗体与磁珠偶联获得免疫磁珠的方式用于特定目标物的捕获,但由于抗体有成本高、捕获目标物后不易释放等缺点,免疫磁珠难以满足众多研究领域对同时满足目标物大批量、高特异性富集的需求.核酸适配体同抗体一样具备目标物高特异性捕获的能力,相较抗体具有制备成本低、结构简单和化学稳定性高等优点,更适合用来大批量、高特异性富集特定目标物,因此在本研究中,本文利用石墨烯对单链和双链核酸的吸附能力不同的特性,以CD63适配体为例设计了一套可以将适配体展示于石墨烯表面并用于捕获、富集和释放目标物的方法.该设计主要包括2个单元,一是可以贴附于石墨烯表面并将CD63适配体展示于石墨烯外的双链寡核苷酸支架,二是采用与支架足部序列互补的单链寡核苷酸,将所捕获的目标物从石墨烯表面解吸附.本研究首先以氧化石墨烯(GO)纸为石墨烯界面,通过对支架或CD63蛋白等进行荧光标记,并对比支架释放前后及CD63蛋白捕获前后GO纸表面荧光强度变化表示其支架释放效果与CD63蛋白捕释情况,随后应用氨基修饰的石墨烯壳铁氮磁珠搭载CD63适配体双链支架,用于捕获细胞裂解液中CD63蛋白.结果表明,该支架可以将适配体展示于石墨烯表面捕获CD63蛋白并可以可控释放,使用挑选的改性石墨烯磁珠搭载该适配体双链支架,可以用于细胞裂解液中CD63蛋白的捕获.该方法有望实现多种蛋白质的特异性富集或通过捕获外泌体膜蛋白而富集外泌体等多种用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策略和方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当前初中生物学的课程学习往往是通过不同的单元进行的,单元之间既分离又统一,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明确各章节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很关键.因此,初中生物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为学生构建明确的知识网络,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观点,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出发,提高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齿状突急性骨折骨髓水肿的变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齿状突骨折患者局部骨髓水肿程度与骨折断端分离情况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23年10月在本院行CT及MRI检查的35例急性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照骨折断端分离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牵张组(11例)及未牵张组(24例).基于MRI表现,将骨髓水肿程度分为4级(1~4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骨髓水肿程度的差异.结果:35例中,19例患者可见骨髓水肿,在压脂STIR序列MRI图像上可见局部骨髓呈明显高信号改变,在CT图像上可见邻近骨皮质断裂;余16例患者未出现明显骨髓水肿,即STIR序列上骨髓内未见明显高信号.两组患者骨髓水肿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6,P=0.01<0.05),牵张组骨髓水肿程度低于未牵张组.结论:急性齿状突骨折患者在MRI上可无明显骨髓水肿表现,这与传统的影像学观念不同,尤其是骨折断端分离时,容易导致漏诊,在MRI阅片时应该提高警惕,需结合CT表现、临床病史及MRI上其它软组织损伤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治疗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治疗30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患者,根据手术及固定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双侧三角固定组(简称机器人三角固定组)和传统切开复位髂腰固定组(简称髂腰固定组)。其中机器人三角固定组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35.7±13.3)岁(范围16~58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4例,"Y"型2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3例;1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10例,Ⅲ级3例。髂腰固定组14例,男4例,女10例;年龄(37.4±15.1)岁(范围18~66岁);骶骨骨折形状分型,"U"型10例,"H"型3例,"Y"型1例;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ROY-Camille分型,Ⅰ型1例,Ⅱ型10例,Ⅲ型3例;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Ⅱ级7例,Ⅲ级3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ajeed评分、性别、骶骨骨折分类、ROY-Camille分型、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伤口感染、骶神经恢复与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3.6个月。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95.3±27.5)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出血量(98.7±47.5)ml(范围50~250 ml)。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6例解剖复位,9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5.5±7.7)分。术前10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8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1例恢复为Ⅰ级,1例恢复为Ⅱ级。髂腰固定组:手术时间(148.6±59.1)min(范围90~240 min),术中出血量(582.1±244.6)ml(范围300~1 200 ml)。术后7例解剖复位,6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77.6±7.7)分;术前7例Gibbons Ⅱ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5例恢复为Ⅰ级;术前3例Ⅲ级骶神经损伤者,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与髂腰固定组比较,机器人三角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Majeed评分高,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3, 7.76, 2.83;均 P<0.05)。 结论:对于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特别是骨折累及腰骶结合部,术前评估无需行骶神经减压者,机器人辅助双侧三角固定微创、固定坚强、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幼儿血管环的胸腔镜手术治疗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经胸腔镜手术离断婴幼儿血管环的经验,并与同一时间段行传统经胸廓切口手术患儿的治疗和短期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自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1日共有71例不合并其他畸形的单纯血管环患儿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血管环离断手术。将经胸腔镜手术患儿8例作为胸腔镜组,其中男7例,女1例;患儿年龄为2.6(1.2,3.7)岁;体重为14.4(10.5,16.1)kg。从其余63例经传统胸廓切口手术患儿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随机数表)的方法抽取16例作为胸廓切口组,其中男9例,女7例;患儿年龄为1.9(0.4,5.2)岁;体重为11.5(7.8,18.4)kg。对比分析两组在术后并发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评分等评价指标上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术中及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术后两组均没有出现左右上肢血压差异、出血、膈肌麻痹、持续乳糜胸、伤口感染等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并发症。胸腔镜组患儿术中2例中转开胸,1例是因为分离过程中创面渗血明显,另1例是因为非优势主动脉弓远端夹闭后其近端明显增粗至4 mm以上,超出结扎夹的安全使用范围。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症状改善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排除2例中转开胸患儿,胸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05.0(82.5,116.2)min,与胸廓切口组手术时间80.0(75.0,102.5)min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107)。胸腔镜组的疼痛评分为2.0(1.7,3.0)分,低于胸廓切口组的4.0(2.0,4.2)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术者根据自身胸腔镜手术经验和术前影像学对解剖的全面评估,判定非优势主动脉弓的直径、长度和位置适合胸腔镜下手术时,经胸腔镜手术离断婴幼儿血管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取得与传统经胸廓切口手术相当的治疗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在Poland综合征患儿手畸形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应用于Poland综合征患儿手指矫形围手术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5例Poland综合征患儿作为对照组,行传统围手术期管理模式;自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5例Poland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组,行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手术均一次性行2~5指并指分离术,统计两组患儿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各时间段疼痛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家属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术后2、6、12 h的改良面部表情法(FLACC)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P<0.05)。研究组相对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家属满意度高( P<0.05)。 结论:ERAS应用于Poland综合征患儿手指矫形围手术期管理,能降低围手术期疼痛指数,在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同时加速机体康复,从而达到缩短住院时间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分离布鲁氏菌的MLVA分型与溯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青海省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分离的布鲁氏菌的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ple 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分型,探讨其与既往青海省布鲁氏菌分离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采集青海省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全血样本,对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test,RBT)布鲁氏菌抗体阳性样本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采用传统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BCSP31-PCR和AMOS-PCR方法)进行菌株鉴定。同时,应用MLVA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并结合既往青海省不同宿主分离的70株布鲁氏菌的基因型,应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共采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全血样本1 466份,从其中64份RBT阳性样本中分离培养出2株布鲁氏菌,分别命名为QH2013054、QH2013062,经传统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生物Ⅲ型。MLVA分型结果显示,QH2013054与QH2013062菌株在Bru16位点有差异,为不同的MLVA基因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QH2013054菌株与7株菌株具有相同的MLVA基因型,其中6株来自共和县同一个家庭的3名农民和3只羊,1株来自门源回族自治县农民;QH2013062菌株与4株菌株具有相同的MLVA基因型,其中3株来自门源回族自治县的3名农民,1株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民。结论:从青海省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中分离的布鲁氏菌与在本省人、羊中分离的部分布鲁氏菌具有相同的MLVA基因型,推测宿主人、羊、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可能具有共同的传染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桡尺骨近端融合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先天性桡尺骨近端融合(congenital proximal radioulnar synostosis,PRU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上肢先天性畸形,常见于男性患儿。目前诊断主要依靠患儿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资料,Cleary& Omer分型系统是较为常用的分型方式,一些影像学指标如桡骨旋前角度等可能对选择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提供依据。PRUS的治疗比较困难,手术是重度畸形患儿主要的治疗方式,传统的手术方式如单纯融合区分离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易发生再融合。目前使用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旋转截骨术与融合区分离并游离筋膜脂肪瓣植入术,但疗效及患儿的长期预后尚存在争议。以多中心研究为基础的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仍待进一步开展,以探究PRUS患儿的最佳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河北省保定市一起人间布鲁菌病聚集性疫情分离菌株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河北省保定市1起人间布鲁菌病(简称布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和分离菌株遗传学特征,为布病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对2018年保定市1起人间布病疫情中的高危人群( n=22)进行布鲁菌抗体检测;对布病患者( n=3)血液进行培养,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传统法鉴定,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方法分析菌株的遗传学特征。 结果:高危人群血清布鲁菌抗体阳性率为4.55%(1/22)。3名患者血培养均检出布鲁菌可疑菌株(菌株编号:BDY-1、BDY-2、BDY-3),并鉴定为羊种生物3型布鲁菌。MLVA结果显示,BDY-1与BDY-2菌株是同一基因型,BDY-3菌株在Bruce04和Bruce16位点分别增加了2个串联重复序列,在Bruce30位点少了3个串联重复序列,3株菌株panel 1(MLVA-8)基因型为42,panel 1 + panel 2A(MLVA-11)基因型为116,均属于"东地中海组",且与羊种生物3型布鲁菌聚类最近。MLST分析显示,3株菌株均为ST8型。结论:该起疫情的病原菌是羊种生物3型布鲁菌。今后保定市布病防控工作应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智慧养老知识云对中国智慧养老的探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呈现服务供需矛盾、碎片化、智能低以及医养分离的现象,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智慧养老知识云以“互联网+智慧养老”的概念为基础,建立一个全面性、双线性、医养结合的老年医养服务体系,有助于改善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