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对青少年首次发病抑郁症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影响。方法:纳入6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并根据DSM-5评估有无NSSI,将患者分为伴NSSI组( n=24)和不伴NSSI组( n=36)。所有入组对象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CTQ-SF)评估童年虐待和忽视经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评估抑郁、焦虑及其他心理症状,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童年创伤对NSSI的独立风险。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NSSI与童年创伤的关系。 结果:60例患者中24例(40.0%)存在NSSI行为,40例(66.7%)经历过童年创伤。与不伴NSSI组相比,伴NSSI组在情绪虐待 [(10.3±3.8)分与(15.3±5.5)分, t=4.15, P<0.01]、情绪忽视方面[(13.5±5.4)分与(17.0±5.2)分, t=2.51,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情绪虐待是NSSI的独立风险因素( OR=1.22,95% CI 1.0%~1.5%, P=0.01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伴NSSI的患者童年创伤与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NSSI的检出率较高,可能与其早期的童年创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起病侧对睡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不同起病侧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情况,分析帕金森病运动症起病侧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帕金森病专病门诊收治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共658例,按运动症状的起病侧分为左侧组(313例)和右侧组(3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评估其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采用非运动症状评价量表(NMSS)]、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并采用帕金森病睡眠量表-2(PDSS-2)、快速眼球运动睡眠行为障碍(RBD)筛查量表(RBDSQ)评估、分析其睡眠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左侧起病组帕金森病患者在NMSS评估中白天疲劳[2.00(0,4.00)分]、难以解释的肢体疼痛[4.00(0,4.00)分]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右侧起病组[分别为1.00(0,3.00)分, Z=-2.545, P=0.001和2.00(0,4.00)分, Z=-2.797, P=0.005]。两组患者在PDSS-2总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肢体不宁状态、周期性肢体活动、肌肉痉挛、早期困倦等方面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RBDSQ的评估中,左侧起病RBDSQ总分[2.00(0,4.00)分]显著高于右侧起病组[1.00(0,3.00)分, Z=-4.363, P<0.001],左侧起病组在梦境内容、夜间行为、夜间运动、梦中自伤与伤害床伴、部分夜间异常行为、夜间觉醒、醒后梦境记忆以及睡梦紊乱等方面的发生率也高于右侧起病组。此外,帕金森病相关睡眠障碍与高龄起病( OR=1.037,95% CI 1.018~1.057, P<0.001)、病程( OR=1.014,95% CI 1.010~1.018, P<0.001)、以姿势步态异常起病( OR=1.505,95% CI 1.058~2.141, P=0.023)相关。帕金森病患者合并RBD与左侧起病( OR=2.215,95% CI 1.395~3.515, P=0.001)、高龄起病( OR=1.045,95% CI 1.019~1.072, P=0.001)、病程( OR=1.014,95% CI 1.009~1.019, P<0.001)相关。 结论:左侧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肢体不宁状态、周期性肢体活动、肌肉痉挛、早期困倦等睡眠障碍的表现。同时,左侧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RB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明显高于右侧起病的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起病侧是影响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左侧起病可能是帕金森病患者合并RBD的一个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0家儿科医疗机构用药安全自我评估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了解国内10家儿科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管理现状。方法:采用"ISMP医院用药安全自我评估量表优化版(161项)"(简称"量表"),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药学专业委员会的10家儿科医疗机构对本单位用药安全管理情况进行自我评估。"量表"包括10个关键要素、20个核心指标和161项测评项目。汇总参评机构用药安全自我评估结果,对各关键要素、核心指标和测评项目的百分得分、实施比例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0家参评医疗机构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量表"的填写。汇总结果显示,用药安全自我评估总体百分得分为74.72%;百分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关键要素分别为要素Ⅲ(用药医嘱和其他药品信息的沟通,83.89%)和要素Ⅹ(质量流程和风险管理,67.84%),完全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Ⅲ(66.67%)和要素Ⅸ(患者教育,40.00%),部分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Ⅸ(46.25%)和要素Ⅲ(26.67%),未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要素Ⅹ(18.38%)和要素Ⅵ(药物治疗设备的采购、使用和监控维护,6.25%)。20项核心指标中,百分得分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10(保证非药品类化学品与患者隔离,避免因误用导致患者受到伤害,96.25%)和指标7(采取制定临床路径、建立标准化给药时间、管理流程等措施,保证患者接受标准化的诊疗,57.50%),完全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20(在药物储存、配制、准备和给药过程中遵循院感控制措施,90.00%)和指标17(在医院内建立公平公正的用药安全文化,鼓励和倡导安全行为,而非采取惩罚性措施处理用药差错相关医务人员,25.00%);部分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7(55.00%)和指标20(5.00%);未实施比例最高和最低者分别为指标17(22.86%)和指标10(0)。结论:10家参评儿科医疗机构在用药医嘱和其他药品信息沟通、药品储存和分发等环节的管理水平较高,在公正文化建设、用药风险主动防范、信息系统完善方面存在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城区0~6岁儿童家庭内非故意伤害危险行为量表编制及考评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制中国城区0~6岁儿童家庭内非故意伤害危险行为量表并对其信效度进行考评。方法:全面检索文献后形成条目池,经专家咨询、小组讨论后形成初量表,预调查后确定终量表各维度及条目,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在长沙市城区抽取1 104名0~6岁儿童,对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和分半信度评估量表信度,采用 t检验评估量表在不同儿童中的区分度,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 结果:儿童危险行为量表共10个维度54个条目,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分半信度为0.87;各维度和总量表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0~0.84,均 P<0.001。总量表共提取11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6.52%,54个条目的因子载荷均>0.30。量表的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比较拟合指数、拟合优度指数、调整后适配度指数分别为0.06、0.78、0.79、0.77;伤害组与非伤害组的量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所研制的量表对中国城区儿童非故意伤害的行为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基苯丙胺使用者成瘾行为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根据成瘾行为的发展过程对甲基苯丙胺使用者进行阶段划分,探讨不同阶段使用者的特点,为制订有针对性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某强制隔离戒毒所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男性甲基苯丙胺使用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入所1周内完成临床诊断、访谈及问卷评估,研究对象按成瘾行为的阶段特征进行区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Barrett冲动量表(Barrett impulsiveness scale,BIS)、CogState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与成瘾行为发展相关的因素。结果:(1)强迫性用药组在累计使用时长[24(8,48)月,12(4,24)月,22(10,36)月]、用药剂量[(6.6±3.8)片,(2.8±1.4)片,(4.5±3.4)片]、渴求感评分[1.0(0,5.0)分,0(0,1.0)分,1.0(0,3.0)分]都高于其它两组( P<0.05),且有更多既往使用海洛因的经历[20.4%,9.8%,14.8%, P<0.05];规律性用药组则较其它两组有更多的戒毒次数[1(1,3)次,1(0,1)次,1(1,2)次, P<0.05]。强迫性用药组Barrett冲动量表总评分[(42.8±13.3)分,(34.5±13.6)分,(36.1±14.9)分]及各维度的评分[行动冲动:(37.5±15.8)分,(27.8±13.4)分,(29.2±17.8)分;认知冲动:(43.2±18.0)分,(39.4±17.0)分,(37.2±18.1)分;非计划冲动:(47.2±19.8)分,(38.8±18.7)分,(40.7±20.8)分]都要显著高于其它两组( P<0.05);而在认知评估中强迫性用药组ISL和SEC两个模块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16.50±4.87)分,(19.30±4.78)分,(18.33±4.91)分;(0.76±0.21)分,(0.89±0.22)分,(0.81±0.21)分; 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基苯丙胺累计使用时长( β=0.022, OR=1.022,95% CI:1.003~1.042)、用药剂量( β=0.625, OR=1.869,95% CI:1.196~2.921)、渴求感( β=0.194, OR=1.214,95% CI:1.002~1.215)、Barrett总分( β=0.036, OR=1.037,95% CI:1.013~1.061)、非计划冲动评分( β=0.040, OR=1.041,95% CI:1.004~1.038)、行动冲动( β=0.033, OR=1.214, 95% CI:1.001~1.068)对成瘾的阶段性分组有影响。 结论:甲基苯丙胺成瘾行为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处于不同阶段的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在物质使用、冲动性高低、认知功能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成瘾行为的发展与物质使用的时间、剂量相关,也与使用者的人格冲动性相关,且发展到强迫性用药的患者认知功能较其它两个阶段的受损明显。要动态识别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尽可能阻断成瘾的进程,以达到减少伤害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抑郁在高中生手机成瘾与自伤间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高中生手机成瘾、抑郁和自伤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整群抽样法,选取福建某两所高中707名学生,采用智能手机成瘾问卷(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SAS)、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adolescents self-harm scale,ASHS)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并用Mplus 8.3进行结构方程建模以及采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高中生自伤的发生率为33.38%,手机成瘾得分为(106.01±27.18)分,抑郁得分为5.00(1.00,9.00)分,自伤得分为0(0,3.00)分。手机成瘾与抑郁、自伤呈正相关( r=0.33,0.16;均 P<0.01),抑郁与自伤呈正相关( r=0.52, P<0.01)。抑郁在手机成瘾和自伤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0.16,95% CI=0.12~0.21)。 结论:手机成瘾可以通过抑郁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自伤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职业学校学生抑郁和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我伤害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职业学校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间的关系,以及抑郁和反刍思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对贵州某职业学校的1 000名学生进行问卷筛选性调查,共筛查出具有自我伤害行为的333名学生。再采用负性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对具有自我伤害行为的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 25.0、Mplus 8.1进行数据分析,并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1)负性生活事件、抑郁、反刍思维和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得分分别为67.00(54.00,79.00)分、47.00(39.00,53.50)分、64.00(54.00,76.00)分和7.00(2.00,10.00)分;(2)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 r=0.29, P<0.01)、反刍思维( r=0.40, P<0.01)和自我伤害行为( r=0.18, P<0.01)均呈正相关;(3)抑郁在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伤害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7,占总间接效应38.89%;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伤害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06,占总间接效应33.33%;抑郁和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和自我伤害行为间的链式中介效应值为0.05,占总间接效应27.78%。 结论: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通过抑郁、反刍思维间接作用于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也可以通过抑郁—反刍思维链式中介间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健康期望寿命(HLE)的影响因素。方法:检索7个中英文数据库截至2022年5月7日收录的近三年相关文献。筛选纳入有关HLE影响因素的原始研究,影响因素包括疾病与伤害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学模型将疾病与伤害的影响因素分为5个层次:个人特质、个体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社会社区网络、生活和工作条件、宏观上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状态。梳理研究地区、HLE指标、研究人群、影响因素、数据来源和结果等内容,应用证据图谱对不同HLE指标和两个维度影响因素的报告文献频次进行可视化展示,并进一步提取四大权威医学英文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的实证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纳入90篇文献,其中在中国开展的文献研究占28.9%(26篇)。报告疾病与伤害的文献53篇,全部涉及非传染性疾病,且占比最大(58.9%)。报告健康决定因素77篇,涉及生态学模型5个层次,所有文献会同时报告多层次。其中个人特质的文献数最多,共53篇(58.9%);个体的行为与生活方式47篇(52.2%);社会社区网络10篇(11.1%);生活与工作条件35篇(38.9%);宏观上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状态8篇(8.9%)。提取四大权威医学英文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近三年发表的HLE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21篇,其中涉及非传染性疾病和个人特质的文献最多,分别有11篇(52.3%)和12篇(57.1%)。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伤残调整寿命年贡献的最主要因素,个体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为最易被改变因素。结论:近三年HLE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非传染性疾病与个人特质的研究;未来应当深入探讨个体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和职业环境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性瘫痪高危儿的分级筛查与干预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经过10余年的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的临床实践和结合相关文献的复习,选取脑瘫高危儿的高危因素、运动系统检查、全身运动检测、神经行为学评估及头颅磁共振检查5项指标,建立脑瘫高危儿的分级筛查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康复干预建议。通过及时有效的专业分级筛查与干预,既可减轻患儿的发育障碍或脑瘫发生的功能障碍程度,避免发生漏诊漏治,减轻患儿的功能伤害;也可通过精准的筛查和针对性的干预,避免过度医疗,减轻患儿的治疗痛苦和家庭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扣带皮质调控疼痛及痛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疼痛的长期存在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性伤害,还对患者造成难以治愈的神经精神困扰,如焦虑、抑郁等。疼痛感知的发生和传导机制尚未明确。文章立足于大脑疼痛相关的多维体验中心——前扣带皮质(ACC),论述和总结了目前临床上不同疼痛状态或与疼痛相关的情绪障碍下ACC的功能成像变化,以及前临床研究中ACC及其相关神经环路在调节疼痛及相关负性情绪共病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以对未来的疼痛相关神经环路研究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