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克穷以大承气汤治疗肿瘤热结旁流少阴热化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热结旁流少阴热化证为少阴火盛水竭热化之变证,乃火盛水竭,少阴邪热炽盛,乘逼胃中津液,以致燥屎内结,迫肠中浊液从旁而下所致。“旁流”是现象,“热结”是其本质,宜予大承气汤治疗,急下存阴。本证患者泻下物为纯水样便,臭秽难闻,口干舌燥、剑突下疼痛拒按加之少阴病脉微、但欲寐为其典型症状。本证在临床上较少见,易误诊失治,临证需仔细辨证,四诊合参,与其他有“下利”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湿热下利、寒结旁流及阳明腑实证,而“心下必痛”是不可忽视的腹诊要点。王克穷主任医师运用大承气汤治疗肿瘤患者少阴热结旁流证取得较好疗效,附验案以佐证观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从六经辨证的虚实两端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与《伤寒论》中论述的六经传变阶段的"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具有一致性.早期的胃功能障碍表现为"腑气不通,燥屎内结"的阳明实证,随着邪气进一步深入,正气逐渐衰减,胃肠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进一步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的太阴虚证,且常伴阳明邪热未尽"腑气不通"的病机改变,疾病进一步发展多出现"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目前西医治疗较为局限,治疗效果欠佳.根据中医学理论,从"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的虚实两端论治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有望在脓毒症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治疗中取得一定突破,避免脓毒症诱导的更严重的并发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脓毒症另辟新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痰气交阻理论的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0%左右,是一种新定义的以非旋转性眩晕或(和)不稳感为表现的慢性前庭功能障碍疾病,于2015年被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1beta草案录入.是指患者出现超过3月或更久的持续性非旋转性眩晕及不稳感,可自发出现,也可在突然运动时发作,在直立位、复杂视觉刺激及头部运动时症状加重.通常继发于急性或发作性前庭病及平衡相关性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前庭通路与焦虑相关神经网络重叠机制、经典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建立假说、再适应失败假说、脑区活动的改变和分子病理学机制,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前庭康复治疗、行为认知治疗以及非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近几年,中医药治疗PPPD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根据"无痰不作眩"的理论,提出痰郁气滞、痰气交阻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机,以理气化痰、开窍定眩为主,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PPP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或者昏沉感: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等自身(内在非旋转性眩晕)或环境移动的类似感觉(外在非旋转性眩晕).目前多数专家认为PPPD是可以心因性的:患者没有前庭疾病病史,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是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神经耳源性:患者无焦虑障碍病史,但在初期出现前庭疾病症状时产生较高焦虑水平,之后好转但焦虑水平居高不下,逐渐以PPPD形式存在;也可能是交互性:指在出现任何头晕症状之前,患者有焦虑障碍病史或存在焦虑易感性,在急性前庭障碍疾病导致头晕后,焦虑症状加重.在PPPD发生前、发生过程中、发生后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表现,其主要症状特点包括:① 站立或行走时不稳的感觉(不稳);摇摆、滚动、跳动、反弹、头晕头昏(风痰上蒙).②焦虑、烦躁易怒、情感低落、闷闷不乐、失眠、口苦咽干、担心害怕、惶惶不安.(肝郁、肝火)3.睡眠障碍、神倦乏力、周身困重.(脾虚、痰湿).③心悸、胸闷、憋气.(痰闭胸阳).④食欲减退、呕吐痰涎、恶心嗳气、恶心、腹胀腹痛、打嗝、反酸等(痰湿,脾虚).通过以上症状特点,我们发现PPPD的主要病机指向了肝郁气滞,痰湿困阻,也就是痰气交阻. PPPD的病人常伴有心因性易感体质、原发性焦虑障碍疾病,这些人群多愁善感、杞人忧天,容易产生肝气郁滞,肝郁乘脾,脾失健运,从而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当经历过一次前庭事件,更加加重了易感和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严重的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而出现头晕或者昏沉感,导致PPPD的发生.基于PPPD痰气交阻的病机特点,以及临床症状的方证相应理论,我们筛选了治疗本病的几首处方,分别是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真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石菖蒲、郁金、远志).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黄煌老师说此方为古代壮胆方,用于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10:"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半夏白术天麻汤,为祛痰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用于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医学心悟》卷四:"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自术天麻汤主之."真武汤,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主治阳虚水泛证.用于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的作用,用于胸胁部满闷,头晕头昏、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象以红舌多见,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以弦滑、弦数、弦细.《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开窍醒神汤(现代经验方),为豁痰剂,具有开心、解郁、祛痰、醒神之作用,用于神志不清,语言、思维迟钝,头晕头昏者.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PPPD的病机以痰郁气滞、痰气交阻、上蒙清窍为总纲,但又有偏于痰湿,偏于气滞之分.偏于痰湿者,症状常见头晕头昏、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胆怯易惊、心下悸动、心烦不眠、夜多异梦、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畏寒肢厥,四肢沉重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真武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陈皮、竹茹、枳实、芍药、附子、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对于热象明显,舌红苔黄者,去附子,加黄连.对于偏肝郁气滞者,症见头晕头昏、胸胁部满闷、失眠、烦躁、易惊吓、纳呆、肢体麻木、酸重、浑身烦重乏力,舌红舌,苔薄黄、黄厚、厚腻苔,脉象弦滑、弦数.我们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开窍醒神汤合方加减,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党参、桂枝、龙骨、牡蛎、菖蒲、郁金、远志、甘草、生姜、大枣.以上是我们的初步研究,目前仍在做临床病例收集、分析,进一步优化处方组合,欢迎批评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略论附子汤证属少阴表证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六经皆有表证,已为多数伤寒学者所认同.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将附子汤证列为少阴病里证.本文基于第304、305 条原文[1],从风寒邪气的传变、症状、组方三个角度重新解析附子汤证.认为附子汤证是风寒之邪由表入里、由阳入阴,阻滞少阴经脉,表现为背恶寒、身体痛、骨节痛、手足寒等,但因病证属三阳之里,三阴之表,故脉沉.三阴之里证皆见下利,而附子汤证无下利而仅见寒邪阻滞经脉诸症.故而附子汤证属少阴表证,与太阳伤寒表证貌似症同而实异,与少阴里证的脉微细、但欲寐、下利亦有质的区别,不可等同混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疑难杂症治疗的开门法之阴阳调引论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临床上每每遇见辨证正确而用药效果不显的情况,但换一个思路先服用一两剂药,疗效能够得到大幅提升,这种方法就是中医临床上所谓的开门法.开门法的要义就是交通阴阳,首先出现在《黄帝内经》,是调节阴阳气出入升降的一个大法,在后世很多人运用了此法.张仲景用之治疗因为下之太早出现的心下痞,陈修园在注解《伤寒论》时加以扩展.文章通过总结及自身临床经验对此法进行初步解析,希望能给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门诊消化道肿瘤患者睡眠质量调查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调查消化道肿瘤患者中医门诊治疗期间睡眠质量并总结对策.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 (PSQI) 及自拟消化道肿瘤睡眠因素调查表, 调查中医门诊消化道肿瘤患者睡眠状况及中医药干预对策.结果:消化道肿瘤患者PSQI总分为 (8.94±4.26) 分, 不寐者有68例 (61.82%, 68/110) .消化道肿瘤患者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及睡眠紊乱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P<0.05), 近1月的睡眠紊乱中, 频率高症状依次为多梦 (88.18%) 、夜间易醒或早醒 (63.64%) 、夜尿频 (50.90%) .消化道肿瘤患者PSQI得分与乏力、腹胀、心烦、不思饮食、昏昏欲睡、恶心欲吐、腹痛、腹泻具有相关性 (P<0.05) .经1月的中医药调理, 有22例复诊患者睡眠质量有所改善, 症状评分较前明显下降 (P<0.05), 但PSQI得分下降不明显 (P>0.05) .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睡眠质量差, 中医药干预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提高睡眠及生存质量有一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刘殿池温经散寒法治疗糖尿病医案2则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刘殿池主任医师,师从名医王大经,从医40余年,精通内科杂病,尤擅于治疗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疾病等,对于疑难杂症及危重病证辨别精准,遣方用药轻灵.结合脏腑六经辨证,以少阴虚寒为基础,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糖尿病.1 少阴证与糖尿病《伤寒论》日:“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三阴病[1],因其阳气不足不应发热,因其精血津液亏虚不应有汗.2型糖尿病,体型偏重或肥胖者,以乏力、疲劳、汗多为主诉,伴失眠、多梦、大便干或溏、脱发、痤疮、痈疖、上热下凉、四肢麻凉,或月经病、男科病等,或有口干多饮、多食易饥、无小便次数增多,无体重明显下降[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通汤与潜阳丹因机证治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白通汤与潜阳丹均有破阴回阳、贯通上下之功用,均可用于阴盛格阳于上之戴阳证.本文通过对两方因机证治的探讨分析,认为白通汤适用于纯粹的元阳浮越,以面赤、下利、手足厥冷、但欲寐、脉微为主;潜阳丹则适用于元阳浮越兼阴气上冲,即在白通汤证的基础上又突显了面肿、面色青白、舌苔滑、鼻涕如注等阴气上冲的症状.本文旨在厘清戴阳证的治疗思想,明确选方的优先次序,拓展临床组方思路,从而为戴阳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过量吐根碱中毒性心肌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邓某,男,27岁。于1953年12月6日开始下腹痛,排稀便并带粘血液,日达8~9次。在卫生所门诊注射吐根碱数天(量不详),病情改善。同年12月12日继续吐根碱注射,0.03,每日两次,共10天,总量0.6克。此时腹泻及粘血便均消失,但出现胸骨剑突后方及右季肋部疼痛,精神软弱无力,饮食睡眠欠佳,1954年1月23日转院治疗,并又出现下腹痛,每次大便后有鲜红色血2~3毫升,精神更加萎靡,食欲差,夜不能寐。1948年患过疟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临床重症病例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特征及其治疗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气管插管术后高热不退、急性心梗合并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剧烈疼痛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可以温经解表,主治素体阳虚,感受风寒证.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指征包括:在现代医学的疾病方面,除常见的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症、老年人外感、虚人感冒、鼻炎、支气管哮喘、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暴盲、暴喑、喉痹、偏头痛、关节痛、腰腿痛、失眠之外,还可见于休克、心衰、肾衰等急危重症合并发热,或者院内感染,气管插管术后高热不退等.在症状和体征方面,可以概括为虚寒证、痛证,以及发热.即面色晦暗或黄肿,恶寒,肢冷,精神萎靡,倦怠乏力,人困无神,欲寐而不能寐,口淡不渴,喜热饮,四肢或周身微肿,舌淡胖,苔白润或白腻,脉沉或微细;头身疼痛,关节痛,腰腿痛,以冷痛为主,得温则缓;伴或不伴发热.笔者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CCU)中运用该方治疗急危重症,发现该方为治疗少阴病合并发热、痛证;气管插管术是人为造成的麻黄证;气管插管术后高热不退需要区分阴证与阳证,但基本以阴证为主;阴证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针对气管插管术后高热不退,运用扶阳法多能取效,而运用清热药后很快病情步入厥阴重证;即使合并重症感染等邪热蕴肺的阳证指征,可以附子配生石膏以寒热并用,但绝不可肆意苦寒清热,直折阳气;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有效,能显著改善症状,短期之内提升心率,改善心律,但停药1年后往往病情还会反复,提示可能并不能改善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远期预后;笔者常将本方运用于急危重症患者临终前出现的发热或院内感染,且大多以中等度热(38.0~38.9℃)、高热(39.0~40.9℃)以及超高热(41.0℃以上)为主;在危重症昏迷伴高热不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笔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浓煎鼻饲,从胃管中持续泵入以回阳退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