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缓解期存在的克隆性造血对伴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造血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缓解期存在的克隆性造血(CH)对伴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后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初诊伴NPM1突变AML患者86例,对患者诊断时的临床资料、二代测序检测结果和缓解期骨髓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应用Log-rank方法比较造血恢复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造血恢复的因素。结果:86例AML伴NPM1突变患者中位年龄50(15~69)岁,男39例,女47例,41例患者给予"7+3"强化疗方案诱导治疗,45例患者给予含低剂量阿糖胞苷的低强度方案诱导治疗。86例患者诊断时最常见的突变为FLT3、DNMT3A、TET2、IDH1、IDH2,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患者21例,为DNMT3A、TET2、ASXL1、IDH1/IDH2基因突变。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与缓解期无CH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82),但前者的血小板恢复时间明显延长[26(95% CI 21~32)d对25(95% CI 23~26)d, P=0.032]。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年龄、诱导化疗方案、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为影响血小板恢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诱导化疗方案( HR=0.454, P=0.001)、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 HR=0.520, P=0.027)为影响血小板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缓解期存在的CH使AML伴NPM1突变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延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倍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ML1-ETO、FLT3-TKD阳性及-Y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19岁,未婚,因"腹胀伴纳差半月余,间断发热4天"于2018年11月26日入院。患者于2018年11月无诱因出现腹胀、纳差,后受凉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伴贫血及血小板减低。11月26日转诊我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4.39×10 9/L,血红蛋白54 g/L,红细胞平均体积122.1 fL,血小板计数9×10 9/L。胸部CT:两肺片絮影,下叶为著,多考虑感染;两侧胸膜局限性增厚、粘连;两侧胸腔少量积液;两侧腋窝数枚稍大淋巴结。骨髓细胞形态学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78∶1;原粒+早幼粒占72.4%,Auer小体可见。白血病免疫分型示:本次检测范围内,约30.6%(占有核细胞比例)的细胞为恶性原始幼稚髓系细胞,多考虑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白血病43种融合基因示: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预后基因:FLT3-TKD突变型。染色体核型:45,X,-Y,t(8;21)(q22;q22)[18]/46,XY[2]。明确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 AML1-ETO(+) FLT3-TKD(+)。11月28日开始行DA方案化疗,12月2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AML-M2-NR(原始粒细胞占48.4%)。12月30日开始行IA方案化疗,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AML-M2-NR(原始粒细胞占75.6%)。2019年1月30日行开始行HAG方案化疗,3月4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AML-M2-NR(原始粒细胞占9.2%)。给予HAG方案化疗,4月9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AML-NR(原始粒细胞占28%)。给予FLAG方案化疗,5月7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粒:红=11.3:1;粒系增生,中幼粒比例增高;AML-CR。随后行大剂量阿糖胞苷强化治疗。患者无全相合供者,与其胞妹为7/10半相合。6月3日复查骨髓:ANLL-CR治疗后骨髓象。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阴性。FLT3-TKD阴性。AML1-ETO阴性、AML1-ETO/ABL1 0.0168%。脑脊液:白细胞计数65×10 6/L、脑脊液蛋白3 990.0 mg/L、蛋白定性阳性。6月24日入无菌间行CBA方案预处理,预处理过程基本顺利,6月30日至7月1日行妹供兄单倍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供A),输注外周血干细胞结束后6小时输注间充质干细胞100 mL。两天共移植MNC 495.2×10 8个,平均7.68×10 8/kg,CD34 +为5.55×10 6/kg。术后给予CSA+MMF+短程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阿昔洛韦+伏立康唑预防性抗感染治疗。+2天出现腹泻及肝功能异常。+19天粒细胞植活。+20天血小板植活。+29天复查骨髓涂片: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术后恢复期骨髓象,GVHD预测为低风险。MRD、AML1-ETO及FLT3-TKD定量阴性,呈完全嵌合状态。+36天出院休养。院外患者服用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胶囊治疗,病情平稳。移植后多次复查骨髓均为AML-HSCT术后骨髓象。T、B、NK及全血细胞均为完全嵌合。MRD阴性。AML1/ETO基因定量为0。白血病微小残留阴性。病毒定量(CMV-DNA+EBV-DNA)为0。目前仍在后续治疗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AZA联合HHT和LDAC治疗3+7常规方案不耐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阿扎胞苷(AZA)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和低剂量阿糖胞苷(LDAC)治疗3+7常规方案不耐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33例AML患者(15例初治患者和18例复发/难治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事件。结果:33例接受AZA+HHT+LDAC方案治疗的AML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5岁,9例患者的细胞遗传学风险为中危,18例患者的细胞遗传学风险为高危。33例患者中,3例失访、1例资料不全,余29例接受AZA+HHT+LDAC治疗的患者中,总完全缓解(CR)率为69.0%(20/29),总应答率(ORR)为79.3%(23/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0个月。在亚组分析中:包括年龄、性别、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疾病分类、骨髓原始细胞、外周血白细胞、危险度分层、表观遗传学异常亚组中,仅不同ECOG评分组的CR率和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 P=0.021)。29例患者共接受69个AZA+HHT+LDAC化疗周期。根据不良事件的常见毒性标准对69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级(CTC AE 5.0版)。最常见的Ⅲ~Ⅳ级血液学不良事件是血小板减少症(54/69,78.3%)、粒细胞缺乏症(48/69,69.6%),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包括恶心(19/69,27.5%)、感染(17/69,24.6%)和低钾血症(18/69,26.1%)。 结论:AZA联合HHT和LDAC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事件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西达本胺联合PD-1单抗治疗Sézary综合征获得持续缓解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71岁,因"反复皮疹10年,加重伴淋巴结肿大1年余"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患者2010年出现手背、双肘、足踝部皮肤红斑,伴脱屑、瘙痒,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仍反复出现皮疹。2018年患者出现全身弥漫性红斑,累及90%体表面积,瘙痒明显,并可触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2018年6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血常规大致正常;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可见2%~4%异形单个核细胞,具有脑回状核,形态符合Sézary细胞;皮肤活检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少量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单一核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4(++),CD5(++)、CD7(+)、CD8(+)、CD30(个别+)、PD-1(+);TCRβ重排阳性,诊断为蕈样肉芽肿(红皮病型,T4NxM0B0,ⅢA期)。先后予光疗(UVA、UVB)联合干扰素、糖皮质激素口服联合阿维A胶囊、低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症状均无改善,并出现手足皲裂、瘙痒难耐。2019年6月就诊于我院血液科,血常规:WBC 13.33×10 9/L,HGB 111 g/L,PLT 161×10 9/L;乳酸脱氢酶323 U/L。血细胞形态学:Sézary细胞占28.5%(计算Sézary细胞绝对值为3.86×10 9/L);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T细胞比值26.5;骨髓免疫分型:CD4/CD8比值16.8,主要表达CD2、CD3,不表达CD16、CD56、CD57。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符合皮病性淋巴结炎。PET-CT:双侧腋窝、腹股沟代谢增高淋巴结,直径1~3 cm,SUVmax 1.6~2.2。修订版皮肤T细胞淋巴瘤严重度加权评分(mSWAT)为109.5分。诊断:Sézary综合征(T4N1M0B2,ⅣA期)。2020年6月予患者西达本胺联合CHOEP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地辛+依托泊苷+泼尼松)化疗,共行3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症状一过性好转,2个疗程化疗后再次加重。此后换用西达本胺联合GDP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化疗,共行3个疗程。3个疗程化疗后患者皮肤症状无改善,血细胞形态学:Sézary细胞占20%。2019年11月患者被纳入本中心开展的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治疗复发/难治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ClinicalTrials.gov注册号:NCT04296786),具体用药方案为:信迪利单抗200 mg/次,第1日;西达本胺20 mg,每周2次,每3周为1个疗程。第1~2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出现一过性皮肤红斑、水肿、瘙痒加重。3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皮肤红斑、脱屑及瘙痒开始逐步改善。10个疗程治疗后评估,mSWAT评分降至40分,外周血Sézary细胞降至8%,无新发淋巴结肿大及脏器受累,综合评估疗效为部分缓解。目前患者治疗周期延长为每2个月应用1次,随诊至2021年6月,患者仍为持续缓解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改良IA"3+4"方案与中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巩固治疗低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对于首次完全缓解(CR)、适合标准化疗的低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外指南推荐中、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2~4个疗程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 [ 1, 2, 3] 。有研究显示,细胞遗传学低危AML患者采用多个化疗药物联合的化疗方案和单一大剂量Ara-C比较,无病生存(DFS)及总生存(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4, 5] 。2019年Ara-C全球供应不足,米托蒽醌断药,结合既往研究,我中心制定改良IA"3+4"方案替代中剂量Ara-C(MD-Ara-C)作为AML缓解后巩固治疗方案。现回顾性分析本中心37例于2019年接受改良IA"3+4"方案巩固治疗2~4个疗程低危AML患者,以81例2017-2018年接受MDAra-C方案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巩固治疗的疗效,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替雷利珠单抗桥接脐血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脐血移植在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复发难治AML患者再诱导治疗失败后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桥接脐血移植的诊治过程。结果:患者,男性,59岁,诊断为复发难治AML。初始予地西他滨+维奈克拉方案诱导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后予地西他滨+中剂量阿糖胞苷、中剂量阿糖胞苷+伊达比星等方案巩固治疗。16个月后疾病复发,先后予克拉屈滨+阿扎胞苷+维奈克拉联合化疗和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再诱导化疗均未缓解,之后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肿瘤负荷明显降低,桥接脐血移植后获得完全缓解。移植后给予阿扎胞苷维持治疗。随访9个月,患者持续缓解,无严重移植相关并发症。结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脐血移植挽救性治疗复发难治AML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高压氧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1.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因“体检发现白细胞减少3 d”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1年11月1日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2.8×10 9/L,HGB 103 g/L,PLT 159×10 9/L。外周血分类:分叶4%、淋巴细胞96%;骨穿:原始细胞63%。支持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未分化型(AML-M1)诊断。骨髓活检:HE及PAS染色示骨髓增生较低下(30%),幼稚阶段细胞增多(约70%),胞质中等大,胞浆中等量,胞核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细致,偏成熟阶段粒红系细胞散在分布,巨核细胞偏少见;少量淋巴细胞散在分布。网状纤维染色(MF-0级)。免疫分型:表达CD117、CD38、CD33、CD9、MPO、部分表达CD56、弱表达CD123、CD13,可见异常髓系原始细胞65.61,符合AML诊断。白血病43种融合基因:阴性。染色体:46,XX[10]。2代测序:Ⅰ类突变:TET2、NPM1阳性。最后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NPM1”,预后良好组。予以去甲氧柔红霉素20 mg,1 d;10 mg,2~3 d;阿糖胞苷200 mg,1~7 d,诱导达CR。免疫残留及TET2、NPM1阴性后,予以2个疗程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及MA方案动员,于2022年3月12日给与地西他滨+改良BUCY方案治疗。2022年3月23日回输CD34计数为2.1×10 6/kg,13 d粒系植活,21 d血小板植活。2022年5月15日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出现肉眼血尿伴凝块,查尿常规示:隐血+++,尿蛋白++,红细胞计数176个/L,BKV-DNA 1.96E+007↑,JCV-DNA 1.35E+007↑,EBV-DNA未检出,HCMV-DNA未检出;予以水化、碱化、利尿,琥珀酸索利那新片、吗啡缓释片对症、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抗病毒治疗2周未见好转,甲强龙1 mg/kg治疗2周症状反复,疼痛加重,于2022年6月16日予行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0.16 MPa(1.6 ATA),升压10 min,稳压70 min,佩戴面罩吸氧,每20 min休息5 min吸舱内空气,减压10 min出舱。1次/d,治疗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治疗当日尿痛缓解,连续治疗10 d,膀胱炎症状完全恢复,尿常规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干扰肿瘤微环境基础上调控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表达提高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靶向抑制髓系抑制细胞(MDSC)调控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2)表达提高神经母细胞瘤(NB)免疫疗效的可行性和机制。方法:采用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注射BALB/c小鼠(河北省实验动物中心)建立NB荷瘤模型,共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多巴胺(DA)50 mg/kg组、阿霉素(DOX)2.5 mg/kg组和DOX 5.0 mg/kg组,每组30例。在肿瘤细胞接种后7 d和12 d,分别对各组小鼠实施DA或DOX鼠尾静脉注射,了解不同用药组瘤体内MDSC浸润比例,选择调控MDSC最佳药物及浓度;同时检测各组瘤体β1,4-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GalNAcT)水平、GD2抗原表达情况,观察其与MDSC浸润比例和瘤体生长相关性。进一步在干扰肿瘤微环境基础上实施抗GD2免疫治疗,对比各组免疫疗效。结果:各用药组肿瘤生长曲线( F=11.397, P<0.01)、MDSC比例( F=14.632, P<0.01),GalNAcT mRNA水平( F=157.527, P<0.01)、GD2抗原表达( F=173.134, P<0.01)均低于对照组,以DOX 2.5 mg/kg组最著( P<0.05),于药物作用5~11 d后较为明显。各组肿瘤体积和MDSC比例、GalNAcT酶水平、GD2表达均存在正相关( rs=0.928、0.622、0.607, P<0.05);MDSC比例和GalNAcT酶水平、GD2表达均存在正相关( rs=0.718、0.708, P<0.05);GalNAcT酶水平和GD2表达亦存在正相关( rs=0.996, P<0.01)。免疫治疗结果显示,各组肿瘤生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905, P<0.01);DOX2.5+抗GD2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OX2.5组、抗GD2组,治疗效果最佳( F=184.706、140.558、617.059, P<0.05)。 结论:小剂量DOX联合应用可缓解MDSC聚集所造成的肿瘤免疫抑制,减少GD2抗原表达,提升NB免疫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化疗延迟对儿童伯基特淋巴瘤预后影响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化疗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CNCL)2017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91例年龄≤18岁BL患儿临床资料,治疗均采用CNCL-BL-2017方案。依据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分为A组、B组、C组。根据化疗总时间是否延迟分为化疗延迟组和非化疗延迟组。治疗方案C组患儿根据化疗总延迟时间分为非延迟组、1~7 d化疗延迟组和>7 d化疗延迟组。分析化疗延迟与性别、年龄、化疗前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骨髓受累、治疗分组、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4倍、化疗后合并Ⅲ~Ⅳ级骨髓抑制、中期评估有残留、重症感染(包括重症肺炎、败血症、脑膜炎、水痘等)等因素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化疗延迟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检验绘制生存曲线并组间比较。结果:591例患儿中男504例、女87例,随访时间34.8(18.6,50.1)个月,3年总生存率(OS)为(92.5±1.1)%,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90.5±1.2)%。化疗延迟组73例(12.4%),非化疗延迟组518例(87.6%)。化疗延迟的原因包含重症感染72例(98.6%)、骨髓抑制65例(89.0%)、脏器功能损伤35例(47.9%)、肿瘤溶解综合征22例(30.1%)等。治疗方案B组7例化疗延迟中COPADM(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柔红霉素+甲氨蝶呤+鞘内注射)阶段4例,CYM(甲氨蝶呤+阿糖胞苷+鞘内注射)阶段3例,治疗方案C组66例化疗延迟常见于COPADM(28例)和CYVE1(小剂量阿糖胞苷+大剂量阿糖胞苷+依托泊苷+甲氨蝶呤,12例)两阶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0岁( OR=0.54,95% CI 0.30~0.93)、化疗前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 OR=0.48,95% CI 0.27~0.84)、化疗后合并Ⅲ~Ⅳ级骨髓抑制( OR=0.55,95% CI 0.33~0.91)为化疗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化疗延迟组患儿3年OS、EFS均低于非化疗延迟组[(79.4±4.9)%比(94.2±1.1)%,(80.2±4.8)%比(92.0±1.2)%,均 P<0.05]。治疗方案C组患儿>7 d化疗延迟组(42例)的3年OS低于1~7 d化疗延迟组(22例)、非化疗延迟组(399例)[(76.7±6.9)%比(81.8±8.2)%比(92.7±1.3)%, P=0.002]。治疗方案C组患儿中CO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阶段化疗延迟组(9例)3年OS低于非化疗延迟组(454例)[(66.7±15.7)%比(91.3±1.4)%, P=0.005]。COPADM1阶段化疗延迟组(11例)3年OS低于非化疗延迟组(452例)[(63.6±14.5)%比(91.5±1.3)%, P=0.001]。 结论:儿童BL诊治过程中,化疗延迟与年龄>10岁、化疗前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化疗后合并Ⅲ~Ⅳ级骨髓抑制有关,一旦发生化疗延迟,影响疾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以维奈克拉为基础的方案治疗伴t(8;21)的急性髓系白血病12例疗效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伴有t(8;21)染色体异常或RUNX1-RUNX1T1融合基因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相对较好,但老年或因严重合并症不适合强诱导缓解化疗的患者或患者出现难治/复发时如何选择诱导缓解治疗方案是临床的难题之一。维奈克拉(Ven)为一种口服的选择性小分子BCL-2抑制剂,其联合去甲基化药物(HMA)或低剂量阿糖胞苷(LD-Ara-C)成为75岁及以上、不适合强化疗的初治AML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1-3]。目前以Ven为基础的方案治疗伴t(8;21)的AML患者疗效报道较少。本研究对我中心应用含Ven的方案治疗的伴t(8;21)的12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