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与化学合成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中药中蕴含着许多高价值活性成分,如青蒿素、紫杉醇、长春碱以及长春新碱等,但是这些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在基原植物中含量较低,结构复杂,提取和分离难度较高.为了保护有限的中药资源,研究人员采用化学全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许多结构高度复杂的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但是化学全合成面临苛刻的反应条件,冗长的合成路线及较低的收率等挑战.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许多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可以通过生物细胞工程制备,与化学全合成形成互补,为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制备提供了新的策略.该文以β-榄香烯、青蒿素、丹参酮、长春新碱以及高三尖杉酯碱为例,简要梳理了代表性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研究进展.此外,还提出了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包括化学酶法结构修饰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结合半合成量产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仿生合成助力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解析等,为中药高价值活性成分合成提供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 + AML)的临床特点。 方法:收集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Ph + AML患者资料,分析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3例患者经形态学及免疫分型检查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且检测到t(9;22)。其中例2合并近四倍体染色体核型,例3合并+8号染色体。例1及例3均检测到BCR-ABL p210;例2 BCR-ABL检测阴性,考虑与其复杂核型相关。例1检测到IDH1突变,例2合并WT1高表达(表达量2.28%),且检测到RUNX1、IDH1、STAG2突变。例1采用传统"3+7"方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R),后因经济原因于第2个周期巩固治疗后放弃,仅口服达沙替尼,2022年7月28日复发后死亡;例2采用伊马替尼、阿扎胞苷联合HAG(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化疗后达CR,截至2022年9月仍处于缓解状态;例3采用伊马替尼、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治疗未达CR,截至2022年9月仅口服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结论:Ph + AML发病率较低,预后不佳,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化疗可提高CR率,CR后尽早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CD33单抗治疗由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抗CD33单抗吉妥单抗治疗由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转化的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患者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1例由RR-AML转化的MPAL(B淋系和髓系双表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采用吉妥单抗3 mg/m 2第1、5、9天联合三尖杉酯碱、小剂量阿糖胞苷及VP(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获得第2次完全缓解(CR2)后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吉妥单抗联合化疗后,患者骨髓形态达CR2,流式细胞术检测CD33抗原由高表达(>99.5%)转为阴性表达。随访至2020年4月,无复发生存时间为22个月,总生存时间接近27个月。 结论:抗CD33单抗辅助治疗CD33高表达的MPAL效果确切,预后良好,但仅为个例。个体化联合给药方案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积累经验及临床试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A和HAD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IA和HAD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IA或HAD方案诱导化疗的199例成人初诊AM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1个疗程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率、总生存(OS)和无复发生存(RFS)情况。评估年龄、初诊WBC、NPM1突变、FLT3-ITD突变、2017ELN危险度分层、第1次完全缓解(CR 1)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巩固化疗时使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C)对于不同诱导化疗组预后的影响。 结果:199例患者中,男104例,女95例,中位年龄37(15~61)岁。90例患者接受IA诱导方案,109例接受HAD诱导方案。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IA和HAD方案组的CR率分别为71.1%和63.3%( P=0.245),流式细胞术MRD转阴率分别为53.3%和48.6%( P=0.509);3例患者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60 d内死亡,IA组1例,HAD组2例;两组2年OS率分别为61.5%和62.1%( P=0.835),2年RFS率分别为51.6%和57.8%( P=0.2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ELN危险度分层是两种诱导方案组的独立预后因素;CR 1期HSCT是IA组患者OS和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HAD组患者,CR 1期HSCT是R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不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高白细胞、NPM1突变和FLT3-ITD突变均无独立预后意义。 结论:IA与HAD方案疗效相同,均是AML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阿扎胞苷联合高三尖杉酯碱通过调控c-MYC/DDIT3/PUMA轴协同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阿扎胞苷(AZA)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协同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增殖、凋亡和克隆形成实验研究AZA联合HHT在AML中协同效应并计算两药协同效应指数(CI),通过转录组测序、通路抑制剂和基因敲降等方法,探索两药的协同机制。结果:与单药相比,AZA+ HHT可显著抑制AML细胞增殖,并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U937、MV4-11和KG-1细胞中CI值均小于0.9);AZA+HHT能显著抑制U937( P<0.001)和MV4-11( P<0.001)细胞的克隆形成,并显著促进U937( P<0.001)和MV4-11( P<0.001)细胞凋亡。AZA联合HHT通过激活整合应激反应(ISR)信号通路介导DDIT3-PUMA依赖的AML细胞凋亡。AZA联合HHT可明显下调c-MYC蛋白,通过激活ISR信号通路,调控c-MYC/DDIT3/PUMA轴,促进细胞凋亡发挥协同抗AML作用。 结论:AZA联合HHT通过激活ISR信号通路,调控c-MYC/DDIT3/PUMA轴,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发挥协同抗AML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ZA联合HHT和LDAC治疗3+7常规方案不耐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阿扎胞苷(AZA)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和低剂量阿糖胞苷(LDAC)治疗3+7常规方案不耐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收治的33例AML患者(15例初治患者和18例复发/难治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疗效、预后及不良反应事件。结果:33例接受AZA+HHT+LDAC方案治疗的AML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5岁,9例患者的细胞遗传学风险为中危,18例患者的细胞遗传学风险为高危。33例患者中,3例失访、1例资料不全,余29例接受AZA+HHT+LDAC治疗的患者中,总完全缓解(CR)率为69.0%(20/29),总应答率(ORR)为79.3%(23/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0个月。在亚组分析中:包括年龄、性别、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疾病分类、骨髓原始细胞、外周血白细胞、危险度分层、表观遗传学异常亚组中,仅不同ECOG评分组的CR率和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8; P=0.021)。29例患者共接受69个AZA+HHT+LDAC化疗周期。根据不良事件的常见毒性标准对69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级(CTC AE 5.0版)。最常见的Ⅲ~Ⅳ级血液学不良事件是血小板减少症(54/69,78.3%)、粒细胞缺乏症(48/69,69.6%),常见的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包括恶心(19/69,27.5%)、感染(17/69,24.6%)和低钾血症(18/69,26.1%)。 结论:AZA联合HHT和LDAC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事件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继发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t-AML)的治疗方法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行ASCT治疗的ALCL后继发t-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为63岁女性。因确诊ALCL行化疗联合ASCT治疗9年余、乏力1个月入院。完善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活组织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分型、染色体和白血病预后基因检查,明确诊断为t-AML。给予2个疗程HAG(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激方案联合阿扎胞苷化疗,复查骨髓细胞学为缓解期骨髓象,但微小残留阳性,后调整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2个疗程后微小残留转为阴性。截至2023年7月,患者仍在治疗中,且处于缓解状态。结论:t-AML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疾病,谱系转换机制尚不清楚,患者预后差。长疗程烷化剂化疗可能增加t-AML的患病风险,HAG方案联合阿扎胞苷治疗t-AML安全性尚可,中剂量阿糖胞苷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合并坏疽性脓皮病1例的临床诊疗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合并坏疽性脓皮病(PG)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经过及预后。方法:选择2020年3月14日因"确诊AML2 +个月,发热伴全身多处皮肤红肿水疱20 + d"于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例31岁男性AML合并PG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本例患者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皮损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并且依据既往病史、检查结果及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回顾性分析本例患者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坏疽性脓皮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和"pyoderma gangrenosum"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数据库中,检索AML合并PG研究的相关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5月25日。分析并总结纳入文献报道的AML合并PG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根据患者既往病史、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融合基因检测、皮损活组织病理学等检查结果,患者被诊断为AML合并PG。②该患者予索拉非尼+地西他滨+HAG(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行再诱导化疗,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结果显示,骨髓增生活跃,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4%。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后期予索拉非尼+地西他滨+HAG巩固1个疗程及索拉菲尼+地西他滨+中剂量阿糖胞苷巩固2个疗程,患者病情均呈持续CR状态。③患者明确诊断后针对PG系统性治疗采用甲泼尼龙联合沙利度胺,局部采用创面换药及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1周后,患者皮疹明显好转,表面结痂且无新发皮疹。④患者于2020年12月16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移植过程顺利,未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随访至2022年5月25日,患者AML病情持续缓解且未再出现PG症状。⑤文献复习结果:根据本研究设定的文献检索策略进行文献检索,共计纳入筛选出13篇AML合并PG相关文献,纳入13例患者,加上本例患者共计14例。其中,PG发生于AML诊断前、后及同时发生患者分别为4、8、2例;接受糖皮质激素、化疗、抗感染治疗者分别为7、2和1例。9例获得长期随访结果的患者中,6例患者死亡。3例接受allo-HSCT患者中,2例获得长期生存。结论:AML合并PG患者临床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具有非特异性,治疗效果不佳,远期预后较差。allo-HSCT可能对控制AML和PG均有一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维奈克拉为基础的诱导方案对初诊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以维奈克拉为基础的诱导方案对初诊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1月至2023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新诊断的AML患儿,根据诱导方案将患者分为DAH组(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的传统诱导方案)和VAH组(维奈克拉联合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的诱导方案)。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间临床特征和诱导缓解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诱导缓解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35例患儿,DAH组96例,男54例,女42例,年龄[ M( Q1, Q3)]为6.4(3.9,11.6)岁;VAH组39例,男26例,女13例,年龄8.0(6.2,13.2)岁。在初诊为低/中危患儿中,VAH组和DAH组的形态学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4.7%(18/19)和84.4%(38/45);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率分别为57.9%(11/19)和46.7%(21/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初诊为高危患儿中,VAH组的形态学完全缓解率高于DAH组[95.0%(19/20)比70.6%(36/51), P=0.027];MRD转阴率分别为45.0%(9/20)和33.3%(17/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59)。诱导方案(维奈克拉联合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有利于形态学缓解( OR=0.126,95% CI:0.025~0.629);FLT3基因突变不利于形态学缓解( OR=5.832,95% CI:1.778~19.124)和MRD转阴(O R=4.166,95% CI:1.396~12.433)。 结论:以维奈克拉为基础的诱导方案对初诊儿童AML疗效较传统化疗方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父子同患急性白血病且父亲为三重癌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2年10月及2018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为研究对象。2例患者的就诊年龄分别为34、65岁,2例患者为父子关系。对2例患者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染色体核型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微小残留病(MRD)检测及融合基因检测等。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患者1(儿子)因"头晕乏力、盗汗3个月"于2012年10月23日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入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38.5%。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0、CD20、CD19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正常,考虑为B系淋巴瘤/白血病。随后,行R+Hyper-CVAD(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地塞米松)/R+MA(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方案交替化疗4次,联合8次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或者阿糖胞苷)。其间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完全缓解(CR),并且MRD呈阴性。2013年4月26日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移植后行利妥昔单抗巩固治疗2次。2013年11月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瘤细胞比例为35.0%,考虑疾病复发。随后予VDCLP(长春地辛+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培门冬酶+泼尼松)与CA(环磷酰胺+阿糖胞苷)方案进行诱导与巩固化疗,患者获得CR后再次复发。2014年3月12日行挽救性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获得CR。2015年4月3日复查骨髓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为22.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34、CD22、CD19、CD33、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正常。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于2015年4月7日给予挽救性地西他滨+VLP(长春地辛+培门冬酶+地塞米松)方案化疗后获得CR,MRD比例为0.13%。随后给予患者多种方案化疗后再次复发。于2016年1月27日给予CIOL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米托蒽醌+地塞米松+培门冬酶)方案化疗,化疗后患者出现Ⅳ级骨髓抑制合并重症感染,给予对症治疗后无效,患者于2016年2月20日死亡。②患者2(父亲)于2001年7月因"腹胀不适"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活组织检查,结果示低分化腺癌,遂行全胃切除术。2018年4月患者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查CT结果示膀胱占位,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膀胱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018年11月患者行膀胱癌术后随访,血常规检查结果见幼稚粒细胞。遂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粒系增生活跃,其中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9.0%,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原始细胞增多(EB)2。于2018年12月26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6.0%;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结果示,CD7、CD34、CD13、CD33、CD117、CD15、CD64、髓过氧化物酶(MPO)、HLA-DR均呈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示复杂核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果示,cen8三体阳性比例为86%,TP53缺失阳性比例为85%。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2,于2018年12月28日给予地西他滨+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化疗。2019年1月30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7.0%,考虑为部分缓解(PR)。于2019年2月13日给予地西他滨+I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再次诱导化疗。2019年3月23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稍减低,原始粒细胞比例为1.0%,提示CR。分别于2019年3月25日、2019年4月27日行IAG(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方案巩固化疗。期间多次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提示CR,并且MRD呈阴性。2019年6月10日行HA方案化疗。2019年7月19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示,原始粒细胞比例为25.0%,提示疾病复发。于2019年7月20日行地西他滨+HA方案再次诱导化疗。截至2019年8月8日,尚未复查化疗后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论:家族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以遗传因素为主,常规化疗难缓解、易复发,生存期短。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2例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