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丘脑-皮质谷氨酸与神经元活动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时谷氨酸与丘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8只,6~8周龄,体重15~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14):假手术组(Sham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CCI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干法建立小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造模前1 d(T 0)和造模后3、5、7、14、21 d(T 1~5)时测定术侧足机械缩足反应阈和热缩足潜伏期。T 3时植入EEG记录电极到视觉皮层,T 4时监测6 h EEG的变化,计算非快动眼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时间和觉醒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T 3时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将微丝电极植入到丘脑腹后核(VP)和初级体感皮层(S1),T 4时采集VP和S1场电位,计算各波功率百分比,同时评价VP和S1局部场电位的相干性。T 4时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质子核磁共振波谱检测丘脑和皮质各脑区神经递质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T 1~5时机械缩足反应阈降低,热缩足潜伏期缩短,非快动眼睡眠时间百分比降低,觉醒时间百分比升高,VP区δ波功率百分比降低,VP和S1区α波功率百分比升高,VP-S1场电位的相干性在δ波(1~4 Hz)及α波(8~14 Hz)的频率范围内均增加,丘脑和皮质谷氨酸、谷氨酰胺及谷氨酸-谷氨酰胺水平升高( P<0.05)。 结论:神经病理性痛诱发小鼠睡眠障碍可能与丘脑-皮质谷氨酸水平升高,导致神经元电活动改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患者全麻诱导后大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患者全麻诱导后大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的变化。方法:选择拟行颅内胶质瘤切除术患者22例,分别于清醒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检查。以非手术侧大脑123个感兴趣脑区为网络节点,以节点间功能连接(Pearson相关)为边构建脑功能网络,分析网络全局拓扑属性(局部效率、集聚系数、最短路径长度、全局效率、小世界属性值)和节点拓扑属性(节点度、节点效率、介数中心度)。结果:最终纳入患者18例。与清醒状态相比,患者全麻诱导后健侧局部效率和集聚系数降低( P<0.05),最短路径长度和全局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小世界属性值在整个密度范围内都大于1;内侧前额叶皮质、后扣带回/楔前叶、颞叶内侧、前扣带回及丘脑、杏仁核等内侧/中线附近节点的节点度、节点效率、介数中心度降低,除初级听觉和体感皮层上述指标降低外,外侧面多个脑区显著升高( P<0.05)。 结论:全麻诱导后脑功能网络的功能分化受到广泛抑制,但仍保留功能整合能力;大脑内外侧脑区未出现全麻伴随的反相关抑制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时距记忆提取阶段的脑电信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时距记忆提取阶段的行为学指标以及脑电信号在不同提取次数下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22年11月招募的上海理工大学健康被试30名,采用时间估计任务的再现法,记录被试1 500 ms时距记忆提取阶段的反应时间和脑电信号,计算记忆错误率、精度和准确度以及脑电信号低频段功率,进行时频分析和溯源分析,并对记忆错误率、精度与θ、β节律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时间差和记忆精度在提取次数间存在主效应[ F(3,1 196)=2.932, P=0.033; F(3,1 196)=3.191, P=0.026],且随着提取次数的增加而变大。记忆准确度不存在主效应,但随着提取次数增加,准确度均值变大。随着记忆提取次数增加,左侧额叶的θ节律功率逐渐变大[ F(3,116)=2.668, P=0.035],额中叶β节律平均功率逐渐减小[ F(3,116)=2.810, P=0.029]。上顶叶体感联合皮层(BA7)、背外侧前额叶(BA9)和前运动皮层(BA6)脑区在第1次与第2次、第2次与第3次、第3次与第4次记忆提取中的电流密度分布差异均出现了增加( P<0.01)。θ节律与记忆精度呈正相关( r=0.258 ,P<0.05),β节律与记忆精度呈负相关( r=?0.404 ,P<0.01)。 结论:时距记忆提取阶段,增加时距记忆的提取次数会提高记忆错误率和精度,记忆精度与左侧额叶θ节律功率增加以及额中央区域β节律减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项关于早产儿在袋鼠式拥抱期间的皮层激活和脑氧灌注改善情况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袋鼠式拥抱期间早产儿大脑皮层的功能激活情况,也考虑到胎龄和曾经做过袋鼠式拥抱可能带来的影响。方法:研究共纳入15名早产儿(胎龄:24~32周)。在袋鼠式拥抱15 min和30 min后,通过多通道近红外光谱对额叶、运动和初级体感皮层的激活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时的胎龄:30~36周),利用 t检验分析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对胎龄和曾经做过袋鼠式拥抱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研究。 结果:袋鼠式拥抱15 min后,在额叶、体感皮层和运动皮层观察到双侧激活(氧合血红蛋白增加)。袋鼠式拥抱30 min后,发现右侧运动和主要体感皮层激活。脱氧血红蛋白在15 min后增加,在30 min时恢复到基线水平。胎龄对15 min后的两种血红蛋白浓度都有积极影响,而曾经做过袋鼠式拥抱对脱氧血红蛋白增加有负面影响。结论:在袋鼠式拥抱的过程中,运动和体感皮层,特别是右侧,表现出显著的激活。袋鼠式拥抱似乎通过改善脑氧供应来激活相应的皮层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氧化亚氮中毒患者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电生理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0例氧化亚氮(笑气)中毒患者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电生理学特点。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0例笑气中毒患者(病例组)及20例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头部、颈椎、胸椎MRI及电生理学检查,包括四肢运动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感觉神经电位波幅(SNAP)、上肢皮层体感诱发电位N20潜伏期值、下肢皮层体感诱发电位P40潜伏期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病例组运动神经DML延长、MNCV减慢、CMAP降低、SNCV减慢、SNAP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例组N20、P40潜伏期值均高于对照组[(32.70 ± 3.34)ms比(18.85 ± 1.37)ms、(57.00 ± 4.08)ms比(38.40 ± 1.54)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16.20、18.20, P<0.01)。5例患者颈椎或胸椎MRI可见颈髓、胸髓后索倒"V"型T 2长信号。 结论:笑气中毒后可引起明显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累及周围神经及脊髓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可累及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呈轴索损害为主,伴脱髓鞘损害,以双下肢为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右美托咪定对小鼠大脑初级体感皮层快放电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小鼠大脑初级体感皮层快放电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出生15~21 d健康C57BL/6小鼠11只,雌雄不拘,制备含有初级体感皮层的新鲜脑片,采用人工脑脊液孵育,应用膜片钳技术分别在第四层快放电中间神经元和兴奋性神经元上建立全细胞记录模式。于加入右美托咪定(10 μmol/L)前和加入后5 min时记录快放电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膜电位和动作电位阈刺激强度及兴奋性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结果:与加入右美托咪定前比较,加入右美托咪定后5 min时大脑初级体感皮层快放电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膜电位、阈刺激强度和兴奋性神经元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的频率和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右美托咪定镇痛的机制可能与大脑初级体感皮层快放电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性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fNIRS的主动、被动与想象屈肘运动脑激活的特点及比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技术探究健康成年人主动屈肘、被动屈肘和想象屈肘运动脑激活的特点.方法 选取30名健康大学生为被试者,男女各15例,年龄(21.22±1.42)岁,选择右手主动、被动和想象屈肘任务作为刺激模式,采用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系统实时采集被试者3种不同运动模式下脑功能区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HbO2)水平作为脑激活的特征值,并以静息态(resting state,RS)的HbO2水平为基线值,比较3种运动模式下脑激活的特点.结果 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模式下,右侧初级运动皮层(H=13.309,P=0.004),右侧前额叶前部皮层(H=20.30,P<0.001),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H=12.194,P=0.007),左侧初级体感皮层(H=12.642,P=0.005),左侧初级运动皮层(H=20.03,P<0.001),左侧前额叶前部皮层(H=18.187,P<0.001),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H=13.379,P=0.004)的HbO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右侧初级体感皮层(H=4.284,P=0.232),右侧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皮层(H=4.201,P=0.241),左侧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皮层(H=8.793,P=0.052)Hb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运动模式下存在特定的脑功能区激活,其激活程度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任务下的脑激活区最类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月龄C57BL/6小鼠大脑皮质功能区的微血管形态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观察不同月龄C57BL/6 小鼠大脑皮质不同功能区的微血管构筑,并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采用改良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染色C57BL/6 小鼠大脑皮质运动皮质区(初级运动皮层、次级运动皮层)、感觉皮质区(初级体感皮层、次级体感皮层)、视觉皮质区(初级视觉皮层、次级视觉皮层)、听觉皮质区(初级听觉皮层、次级听觉皮层)、嗅觉皮质区(外嗅皮层、内嗅皮层)的微血管形态,OLMPUS BX51 显微镜结合Image-Pro Plus 5.1 进行图像捕获,采用Image-Pro Plus 5.1 软件进行微血管长度密度(mlcrovascular length density,Lv)、微血管表面积密度(microvascular surface area density,Sv)、微血管体积密度(microvascular volume density,Vv)的定量分析.结果 碱性磷酸酶在成年组和老年组的大脑皮质微血管内表达丰富,在幼年组略有表达,而在乳鼠组无表达;软脑膜血管进入皮质的方式分T字形、Y字形、大弧形和小弧形四种;相同年龄不同部位的Lv、Sv和Vv显示运动皮质区、感觉皮质区、视觉皮质区、听觉皮质区、嗅觉皮质区呈现下降趋势,且运动皮质区和感觉皮质区与嗅觉皮质区比较Lv、Sv、Vv微血管密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各功能区血管密度均较成年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57BL/6 小鼠大脑皮质不同功能区微血管内碱性磷酸酶的表达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成年时达到峰值,其脑内微血管构筑为脑血管疾病及模型制备提供形态学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选取本院经临床确诊后入院治疗的165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64例,脊髓型颈椎病57例,混合型颈椎病44例)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观察并分析所有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 在165例患者中,不同分型患者的的神经功能NDI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N20波、P40波潜伏期延长及P40波波形消失率都高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P<0.05),C5、6皮节体感诱发电位P1波波形分化、潜伏期及波幅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中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脊髓型颈椎病组中,C7、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P1波波形消失率则高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P<0.05),而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的C8皮节体感诱发电位P1波波幅异常多于脊髓型颈椎病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P<0.05).结论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皮节体感诱发电位对于不同分型的颈椎病电生理诊断有一定价值,波形分化及潜伏期、波幅等指标可作为颈椎病分型诊断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运动想象训练对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静息态fNIRS脑网络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评价运动想象训练(motor imagery training,MIT)对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初探MIT脑网络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特征.方法:纳入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100min/天,6次/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MIT 30min/天,6次/周,两组均干预3周.干预前以及3周后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定.在两组中各抽取10例左侧偏瘫且病变部位均在基底节区患者,采集10min fNIRS静息态血氧数据.设定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包括双侧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PFC)、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皮层区(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PMC&SMA)、体感联合皮层(somatosensory association cortex,SSAC)及感觉运动区(sensorimotor cortex,SMC),基于氧合血红蛋白(HbO)在时间序列上浓度计算两组患者在所有通道间及ROI间静息态FC强度差异.通过Person相关性检验,计算PMC&SMA、SMC血氧相对增量与FMA-UE评分相对增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干预3周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且试验组提高FMA-UE评分更为显著(P<0.05).基于HbO静息态FC分析发现,两组所有通道间FC均增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 3 周后连通性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的 ROI-ROI 包括:L PFC-R SSAC、L_DLPFC-R SSAC、L PFC-R SMC、R SSAC-L DLPFC、R SSAC-L SSA、R SSAC-R PMC&R SMA、R SMC-L SSAC、R SMC-L DLPFC、R SMC-R PMC&R SMA.相关性分析发现,试验组PMC&SMA血氧相对增量与FMA-UE评分相对增量存在正相关性(r=0.658,P=0.039).结论:MIT可改善卒中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脑功能网络的失连接异常模式有关,如增加两侧半球运动皮质间固有FC,增加损伤侧半球运动皮质与健侧半球运动皮质、损伤侧额叶皮层间FC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