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黑色素浓缩激素与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黑色素浓缩激素(MCH)与2型糖尿病(T2DM)和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门诊及住院的T2DM患者及同期于该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研究对象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检测其MCH、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甘油三酯(TG)、瘦素,并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研究对象BMI及糖代谢状态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BMI<25 kg/m 2,糖代谢状态正常)、超重/肥胖组(BMI≥25 kg/m 2,糖代谢状态正常)、T2DM体重正常组(BMI<25 kg/m 2)、T2DM合并超重/肥胖组(BMI≥25 kg/m 2)。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或 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MCH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MCH与超重/肥胖和T2DM之间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T2DM患者236例、健康体检者244例。其中,正常对照组160名,超重/肥胖组84例,T2DM体重正常组93例,T2DM合并超重/肥胖组143例。T2DM体重正常组MCH最高,为(14.18±2.28)ng/ml;正常对照组最低,为(9.37±2.18)ng/ml( 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超重/肥胖组、T2DM体重正常组和T2DM合并超重/肥胖组MCH均更高( P均<0.05);但T2DM体重正常组和T2DM合并超重/肥胖组间M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CH与HOMA-IR( r=0.285)、FPG( r=0.551)、HbA 1c( r=0.569)、TG( r=0.317)、瘦素( r=0.511)均呈正相关(均 P<0.001)。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多个混杂因素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CH高者患超重/肥胖、T2DM体重正常、T2DM合并超重/肥胖风险仍然更高,OR值(95%CI)分别为1.336(1.031~1.733)、2.095(1.594~2.752)、1.858(1.402~2.463)。 结论:血清MCH与T2DM和超重/肥胖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孕12~28周血压潜分类增长模型构建及预测子痫前期效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潜分类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纵向分析孕期血压数据,探索妊娠期间血压潜分类轨迹与未来发生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风险之间的联系。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在天津市19家社区医院招募的孕早期女性受试者,采集孕28周前5个阶段(即12、16、20、24和28周)的孕检血压数据纳入分析,同时采集孕妇基本信息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数据。应用LCGM建立收缩压、舒张压的潜分类轨迹模型;分别以收缩压轨迹、舒张压轨迹作为预测变量,以妊娠28周后至分娩时是否发生PE作为结局变量,进行PE的预测研究。结果:共纳入5 560例已生产的单胎妊娠孕妇,其中随访期间诊断PE 128例,妊娠期高血压106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越高,PE发生的风险越高。采用LCGM拟合血压动态变化,确定了4条收缩压潜分类轨迹和4条舒张压潜分类轨迹。收缩压潜分类轨迹对应的血压水平越高,PE发生的风险越高;在校正了初检体重指数、是否初产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和谷丙转氨酶水平等混杂因素后,收缩压潜分类轨迹_4(SBP_traj_4)的 OR值为4.023(95% CI:2.368~6.835, P<0.001),收缩压潜分类轨迹_3(SBP_traj_3)的 OR值为1.854(95% CI:1.223~2.811, P=0.004);舒张压潜分类轨迹_4(DBP_traj_4)的 OR值为2.527(95% CI:1.534~4.162, P<0.001),舒张压潜分类轨迹_2(DBP_traj_2)的 OR值为2.238(95% CI:1.328~3.772, 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基线血压水平联合血压轨迹对PE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结论:应用LCGM潜分类增长模型构建孕12 ~28周的血压潜分类轨迹可对孕28周后PE进行早期预测分析,提示孕期血压潜分类轨迹是一种可用于孕妇PE危险分层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滴鼻对婴幼儿心脏超声检查镇静效果与苏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鼻给予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 2.5 μg/kg与3.0 μg/kg对患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镇静效果与苏醒的影响。方法:行心脏彩超检查需要中深度镇静的患儿111例,年龄1~3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Dex 2.5 μg/kg组(D1组,57例)和Dex 3.0 μg/kg组(D2组,54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起效时间、总镇静时间、生命体征、镇静成功率、不良反应等,以年龄、体重、性别、禁食时间、起效时间为自变量,以总镇静时间为应变量,建立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探讨与苏醒有关的影响因素,选择更合理的临床镇静方案。结果:两组患儿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总镇静时间D2组长于D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镇静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重对总镇静时间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分年龄比较显示,≤12个月的患儿总镇静时间长于12个月的患儿( P<0.05)。 结论:与3.0 μg/kg Dex比较,2.5 μg/kg Dex滴鼻不仅可以提供满意的镇静效果,且可以缩短在院时间。患儿的总镇静时间与体重呈负相关,年龄可作为给药剂量的参考,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应视所需镇静时长决定给药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期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期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住院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260例纳入研究。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并收集其年龄、孕周、高血压病程、既往史、孕产次数、孕前体重指数(BMI )以及实验室血常规、谷丙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尿酸、血清白蛋白浓度以及24 h尿蛋白浓度、尿蛋白量检查结果。260例患者中,眼底有无视网膜病变分别为60、200例,并据此分为视网膜病变组、无视网膜病变组。组间定量资料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2个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变量为自变量,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无视网膜病变组、视网膜病变组患者孕周( t=4.875)、孕前BMI ( t=2.779 )、最高收缩压( t=-4.799 )、最低收缩压( t=-4.797 )、最高舒张压( t=-4.226 )、最低舒张压( t=-4.226 )、血小板低值与高值及其波动( t=7.701、2.504、-6.083)、血清白蛋白浓度( t=13.255 )、天冬氨酸转氨酶( t=-2.272)、尿素氮( t=-5.117 )、肌酐( t=-2.735)、尿酸( t=-2.130)、24 h尿蛋白浓度( t=-7.801)和24 h尿蛋白量( t=-7.5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o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最高收缩压、血小板低值、血清白蛋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 P<0.05 )。 结论:高收缩压、低血小板、低血清白蛋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视网膜病变期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年龄因素对胃袖状切除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段肥胖症患者接受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的临床治疗结局。方法:选取2013—2018年在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因肥胖合并代谢紊乱而接受LSG手术治疗且年龄介于16~65岁,并按要求完成术后第1、3、6、12个月随访的109例患者资料,按照年龄分为3组,分别为16~30岁组(56例)、31~45岁组(32例)和46~65岁组(21例),回顾性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在术后1、3、6和12个月体重相关指标、血糖代谢相关指标、血脂和血压的变化情况。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以Bonferroni法对 P值进行校正;分类变量使用 χ2检验。 结果:术前基线数据显示随着年龄增加,体重指数呈逐步降低趋势,16~30岁组、31~45岁组和46~65岁组分别为(40.1±5.9)、(37.1±6.6)、(35.3±7.4) kg/m 2,其余基线指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2个月时,各组患者体重减轻绝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总体重减轻百分比(%TWL)和BMI减轻百分比(%TBMIL)随着年龄增加而显著性降低,其中16~30岁组、31~45岁组和46~65岁组%TBMIL分别为(32.3±7.5)%、(28.4±8.4)%(与16~30岁组相比 P<0.05)和(25.7±8.2)%(与16~30岁组相比 P<0.001)。在术前HbA1c>7%的患者中,术后12个月3组HbA1c下降绝对值依次为3.20%、2.64%和1.34%,46~65岁组显著低于16~30岁组( P<0.001)和31~45岁组( P<0.05),HbA1c<6.5%的患者占比分别为95.8%、88.9%和50.0%。3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动脉血压均在术后3个月内快速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快速上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46~65岁组患者在LSG术后血糖代谢改善情况差于年轻患者,年轻患者所合并的2型糖尿病(T2DM)在LSG术后更易于获得临床缓解;在体重减轻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TWL和%TBMIL也呈现减低趋势。然而,术后血脂和血压的改善情况并不受患者年龄影响。本研究提示符合减重与代谢手术指征的患者,为了获得更优的临床结局,建议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20岁后体重变化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早期体重变化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联。我们分析了成人20岁到中年时期的体重变化与新诊断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招募10 104名广州地区40岁以上的居民,最终分析数据集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REACTION)的队列人群6 272例,将研究人群20岁时到中年体重变化的四分位数分组作为自变量探索其与新诊断糖尿病的关联。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的 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 OR和95% CI。 结果:研究人群新诊断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5.7%,20岁到中年体重变化差值变量在新诊断糖尿病人群中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 P<0.001)。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总人群中,校正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糖尿病家族史、饮酒、收缩压、腰围、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后,随着体重变化量的增加,新诊断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增加。按照体重指数(BMI)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在超重组24.0≤BMI<28.0 kg/m 2人群中,随着体重变化量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仍有增高的趋势( P=0.081),而在消瘦、正常及肥胖人群中尚未观察到显著关联。 结论:在总人群及超重人群中,成人20岁后体重变化量与新诊断糖尿病患病风险成正相关关系,提示体重管理在预防糖尿病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水平血清肌酐与糖尿病肾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正常水平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0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中国台湾李氏联合诊所6个中心定期随访的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线时患者无DKD,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患者随访时间内是否发生DKD将患者分为DKD组和无DKD组(nondiabetic kidney disease, NDKD)。暴露因素是Scr(μmol/L)值,并作为分类变量,根据Scr四分位数分为4组:Q1组(Scr<57.68 μmol/L)、Q2组(57.68 μmol/L≤Scr<68.51 μmol/L)、Q3组(68.51 μmol/L≤Scr<80.44 μmol/L)和Q4组(Scr≥80.44 μmol/L)。使用 Cox回归模型来探讨Scr水平与DKD发病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正常水平Scr对DKD的预测作用。 结果:共纳入在基线时无DKD的2 202例T2DM患者,经过(5.2±2.17)年随访时间后,共有966例患者发生了DKD,1 236例患者未发生DKD。与NDKD组相比,DKD组年龄更大,糖尿病病程更长,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cr、尿蛋白/肌酐比值更高(均 P<0.05)。 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Q1组为对照,在校正混杂因素后,Q2、Q3、Q4组发生DKD结局的风险分别为1.394、1.688、2.821倍(均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正常水平Scr预测DKD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0(95% CI 0.678~0.722),最佳截断值为74.27 μmol/L,敏感度为0.54,特异度为0.76。累积风险图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Q4组患者DKD发病累积风险高于Q1、Q2、Q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Scr是T2DM患者发生DKD的独立危险因素,T2DM患者较高的Scr水平发生DKD风险越大,特别是当Scr>74.27 μmol/L时,更应高度关注DKD发生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晚期妊娠正常胎儿脐静脉内径、血流量和标化血流率正常范围以及Z-评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胎儿脐静脉内径、血流量的方法,建立正常胎儿脐静脉内径、血流量和标化血流率的参考值范围以及脐静脉内径和血流量的Z-评分。方法:前瞻性研究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株洲市妇幼保健院的907例正常胎儿(20~39周),收集游离段(FUV)及腹腔段(IUV)脐静脉内径(Duv)、血流量(Quv)及标化血流率(nQ=Quv/估测胎儿体重),计算不同节段脐静脉Duv、Quv和nQ的均值以及90%可信区间,并对比不同节段脐静脉的参数。最后以孕周(GA)为自变量建立Duv和Quv的Z-评分。结果:成功获得858例(94.6%)正常胎儿脐静脉Duv、Quv和nQ的均值以及90%可信区间。FUV和IUV的Duv和Quv随孕周增长而增加,以Quadratic曲线和Linear线性拟合度最高( r=0.951、0.941、0.986、0.982,均 P<0.001)。而nQ与GA呈双相模式,以Quadratic曲线拟合度最高( r=0.610、0.611,均 P<0.001)。Duv-FUV>Duv-IUV( P<0.001),nQ-FUV>nQ-IUV( P=0.001),而Quv-FUV与Quv-IU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3)。成功建立Duv和Quv的Z-评分模型,所有Z-评分呈高斯分布。 结论:脐静脉参数正常范围和Z-评分的建立有利于完善胎盘循环的评估,为不良妊娠的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依据。选用FUV或IUV评估胎盘循环可依据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情况而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白蛋白血症与卡泊芬净导致肝损伤相关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低白蛋白血症与卡泊芬净导致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研究设计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提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武汉市第一医院使用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卡泊芬净)治疗的成人患者出院病历,根据患者在卡泊芬净治疗期间的平均血清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低白蛋白血症组和非低白蛋白血症组,选择性别、年龄、体重、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等变量对低白蛋白血症组与非低白蛋白血症组患者按1∶1的比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为结局指标,比较2组PSM前后肝损伤的发生率。采用定群研究的方法计算卡泊芬净相关肝损伤的相对危险度( RR)及其95%置信区间( CI)。 结果:共纳入357例患者,男性202例(56.6%),女性155例(43.4%);低白蛋白血症组72例(20.2%),非低白蛋白血症组285例(79.8%)。28例(7.8%)患者被评估为卡泊芬净相关肝损伤,21例在低白蛋白血症组,7例在非低白蛋白血症组。PSM前后2组肝损伤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9.2%(21/72)比2.5%(7/285), P<0.001;29.2%(21/72)比2.8%(2/72), P<0.001]。PSM后定群研究的结果显示低白蛋白血症与卡泊芬净相关肝损伤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RR=10.500,95% CI:2.555~43.143),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卡泊芬净相关肝损伤的发生率比非低白蛋白血症患者高26.39%。 结论:低白蛋白血症与卡泊芬净相关肝损伤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给药(LISA)技术与传统的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87例NRDS早产儿(胎龄24~31 +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的随访资料,使用LISA注入PS的纳入LISA组,使用INSURE注入PS的纳入INSURE组,其中LISA组144例,INSURE组4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混杂因素进行矫正,获得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2组各39例)。采用 t检验、 χ2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体格发育、听力和视力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呼吸系统疾病等预后情况。 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12例(33.3%)比23例(63.9%)]和视网膜病变(ROP)[13例(36.1%)比26例(72.2%)]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727, P=0.009; χ2=9.455, P=0.002)。轻度BPD [8例(22.2%)比16例(44.4%)]和Ⅰ~Ⅱ期ROP[11例(30.6%)比22例(61.1%)]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0, P=0.046; χ2=6.769, P=0.009),而中重度BPD和≥Ⅲ期R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两组患儿住院期间PS重复使用、72 h内机械通气率、气胸/肺出血、Ⅲ~Ⅳ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异常振幅整合脑电图、矫正胎龄36周病死率、总吸氧时长、住院时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随访:宫外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发育、视力发育、听力发育、矫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矫正月龄6个月及矫正年龄1岁时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分、肺炎、呼吸道疾病再住院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胎龄24~31 +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早产NRDS患儿进行治疗,采用LISA技术PS给药能够降低轻度BPD和Ⅰ~Ⅱ期ROP发生率,无增加其他并发症风险,2种技术远期预后效果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