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免疫微环境管控促进口腔钛种植体周软组织结合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口腔种植体与周围软组织形成良好的结合对保证种植修复的长期效果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口腔种植体周软组织结合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基于免疫微环境管控的种植体穿龈界面改性方法。该方法通过调节种植体表面性质,影响种植体周围免疫反应,从而增强种植体与软组织的结合。本文旨在为口腔种植领域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选择性胶原纤维外脱矿技术在牙本质粘接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现有牙本质粘接体系基于酸蚀技术使胶原纤维内外磷灰石同时丧失,造成过度脱矿,而粘接剂难以渗入纤维内部,导致混合层裸露的胶原酶解、树脂降解,严重危害树脂修复体的临床寿命。选择性胶原纤维外脱矿技术可选择性地将胶原纤维外的磷灰石脱矿,保留胶原纤维内的磷灰石晶体,从而有效避免酸蚀技术导致的粘接界面结构完整性损坏,提高牙本质粘接耐久性。本文就选择性胶原纤维外脱矿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牙本质粘接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合磁场治疗修复骨腱界面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组合磁场(CMF)治疗对骨腱界面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将由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的24只成年新西兰雄兔建立髌骨部分切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治疗组术后给予CMF治疗(30 min/d),对照组予以假治疗(设备关机状态)。术后12周收获髌骨-髌腱复合体标本行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CMF治疗能明显促进愈合界面骨、纤维软骨的形成和成熟。影像学检测发现治疗组面积、长度、骨矿化含量、骨密度和骨显微形态学参数等量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拉断实验显示,治疗组的横截面积、拉断负荷、极限强度、拉断能量等力学性能指标[(29.58±4.55) mm 2、(229.2±59.4) N、(8.27±1.21) MPa、(0.478±0.149) J]明显高于对照组[(21.25±3.33) mm 2、(154.2±40.9) N、(6.57±1.16) MPa、(0.268±0.140) J, t=3.619、2.547、2.484、2.516, P<0.05]。 结论:CMF治疗能明显促进骨腱界面损伤后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梯度多相支架材料促进肩袖肌腱-骨界面修复与再生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肩袖肌腱-骨界面的再生在肩袖损伤修复过程中至关重要。肌腱-骨界面由四个逐渐移行的区域构成,即肌腱区、未矿化纤维软骨区、矿化纤维软骨区和骨区。肌腱-骨界面中各区域的发育和再生受到生长因子、无机离子、机械刺激以及低氧环境的调节。受影响肌腱-骨界面发育和再生因素的启发,学者们转向设计促进肌腱-骨界面区域化再生的梯度支架系统,这些支架的梯度分布包括无机离子梯度和生长因子梯度。根据支架系统的不同梯度来促进肌腱-骨界面的细胞成肌腱、成软骨及成骨分化,同步完成促进肌腱-骨止点的愈合,实现肩袖肌腱-骨界面的修复与再生。目前的研究表明梯度多相支架材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支架材料的相关研究在肌腱-骨界面修复方面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在综述影响肌腱-骨界面发育和再生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各影响因素在促进肩袖肌腱-骨界面修复过程中对各区域促进成肌腱、成软骨和成骨的作用;探讨目前已报道的用于肩袖损伤修复的梯度多相支架材料,包括无机离子梯度支架与生长因子梯度支架的特性以及对损伤后肩袖组织的修复效果;分析现阶段梯度多相支架在肩袖损伤修复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个性化3D打印补块修复髋臼大范围骨缺损在髋臼骨折延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定制3D打印髋臼补块修复髋臼大范围骨缺损在髋臼骨折延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采用个性化定制3D打印补块重建髋臼骨缺损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例髋臼骨折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失败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51.3±15.0)岁;Paprosky分型:ⅡB型2例,ⅡC型1例,ⅢA型3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双下肢长度差等。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22.5±46.9)min,术中出血量为1 100(1 000, 2 625)mL,住院时间为(9.0±4.5)d,随访时间为(11.8±7.9)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5±1.0)分]较术前[(6.2±0.8)分]显著降低,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13.2±2.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67.8±15.3)分]较术前[(6.7±0.8)、(34.2±8.4)分]显著升高,髋关节旋转中心至双侧泪滴连线的垂直距离[(22.5±5.2)mm]和水平距离[(40.7±2.6)mm]较术前[(38.1±14.2)、(53.1±10.0)mm]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的双下肢长度差为(6.2±3.6)mm,与术前[(18.7±1.7)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未见髋臼假体、补块与骨界面之间存在透亮线,以及可能的假体松动、移位表现。 结论:对于髋臼骨折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失败患者,应用个性化定制3D打印补块修复髋臼大范围骨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重建正常的髋关节旋转中心,为臼杯假体稳定提供可靠保证,使患者髋关节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组织黏合剂的基本原理与合成和表征及生物黏合剂的前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生物黏合剂通过形成有效的界面来减少创面渗出和帮助止血从而促进创面愈合。值得一提的是,现有组织黏合剂几乎参与了所有的创面修复手术。组织黏合剂的特性包括组织损伤小、感染概率低、使用便捷、创面闭合快等等。与其相比较,传统的创面封闭技术如缝合和订皮,往往存在潜在风险,如延长手术时间、加重炎症反应等。尽管组织黏合剂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目前其性能仍然不够理想。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机械工程系邢孟秋教授课题组在《Burns & Trauma》发表综述《Bridging wounds: tissue adhesives' essential mechanism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bioinspired adhesiv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选择并总结了一些现有组织黏合剂的设计和合成方法,并对多种黏合剂进行了多方面比较。此外,作者对生物黏合剂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例如具备形状记忆功能、可重复使用、单向黏附性或可与穿戴电子设备集成的组织黏合剂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长度胫骨柄的胫骨侧骨缺损翻修假体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胫骨柄长度的膝关节翻修胫骨侧骨缺损定制化假体的力学性能。方法:建立形态匹配的骨缺损翻修术后有限元模型,按骨缺损程度为三个梯度(缺损深度分别为15、30、45 mm),分别使用80、120、150 mm三种长度的3D打印钽金属填充物重建。常规静态和动态(步行步态)加载,分析胫骨受力及假体界面累积滑移峰值,评估三种不同胫骨柄长度对定制胫骨缺损修复体稳定性及胫骨内应力状态分布。结果:动态加载形态匹配的修复体模型累积滑移峰值为17.94~21.31 mm,较静态加载的10.26~11.69 mm增大68.0%~84.3%。动态加载的胫骨应力峰值为170.41~200.14 MPa,大于静态加载的132.94~143.88 MPa,增加28.0%~49.2%。修复体模型整体滑移值从胫骨截骨面开始逐渐变小,静态加载累积峰值滑移值为10.26~11.69 mm、动态加载为17.94~21.31 mm。胫骨前外侧及内后侧的骨组织应力从上到下逐渐升高,各个截面的最大应力值均在胫骨后内侧(最大值为200.14 MPa)。胫骨外侧骨组织应力最高值受胫骨柄的影响导致出现的位置不同,是受到应力遮挡影响最大的区域(最大值为170.65 MPa)。结论:对形态匹配的钽金属定制化修复体的稳定性评估,符合生理的步态动态加载研究较静态加载更为可靠;胫骨柄长度选择要综合修复体模型累积滑移量与胫骨应力分布因素而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腱骨界面愈合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促进腱骨界面损伤修复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大鼠(中南大学动物学部提供)肩袖损伤模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PUS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在术后3周和5周收取冈上肌肌腱-肱骨头复合体标本,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生物力学检测,相关统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体外利用LIPUS刺激巨噬细胞并向M2型诱导,检测M2型巨噬细胞占比,收集巨噬细胞上清液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其成骨和成软骨分化效果,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在大鼠肩袖损伤模型中,术后第5周时LIPUS治疗组的腱骨界面成熟度(13.50±2.47比17.33±1.20, t=2.605, P<0.05)和生物学力性能均优于对照组(拉断负荷:49.60±6.12比34.27±5.85, t=4.950;拉断刚度:20.85±2.70比13.82±3.01, t=3.974, P<0.01)。免疫组织化学提示LIPUS治疗组大鼠肩袖损伤局部M2型巨噬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0.77±0.11比0.59±0.10, t=2.582, P<0.05)。体外实验也证实LIPUS组M2型巨噬细胞占比高于对照组(65.77±4.72%比42.50±3.20% t=7.068, P<0.01),其上清液促进BMSCs成骨(3.92±0.47比1.0±0.12, t=10.43, P<0.01)和成软骨(2.25±0.35比1.0±0.25, t=5.034, P<0.01)分化能力更强。 结论:LIPUS可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向M2极化,并影响BMSCs分化,从而有效提高大鼠肩袖损伤模型腱骨界面愈合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脱细胞基质材料的组织工程策略在骨腱界面损伤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迅速发展,运动损伤人次也随之升高。骨腱界面具有复杂的结构、组成和力学特征,因而损伤后常常成为临床上的巨大挑战。组织工程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骨腱界面损伤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方式。先进的仿生支架、生物活性因子和种子细胞均可加速骨腱界面的修复与再生。在组织工程三要素中,脱细胞基质材料是骨腱界面损伤组织工程策略中一类重要的先进仿生支架材料。研究证实在骨腱界面损伤领域,通过脱细胞基质材料的形状设计、脱细胞方法的改进、支架材料的生物活性强化和种子细胞的优化筛选能够获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前景。本文简要论述脱细胞基质材料组织工程策略在骨腱界面损伤领域的最新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自固化树脂充填Ⅴ类洞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自固化树脂充填Ⅴ类洞后充填体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方法:选用因正畸需要拔除的无龋人上颌前磨牙56颗(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制备Ⅴ类洞,分为2组(每组28颗)。实验组用预处理剂(Tooth primer)和新型自固化树脂(Bondfill SB)充填,对照组用自酸蚀粘接剂(Scotchbond Universal)和光固化复合树脂(Z100)充填。充填后样本牙进行疲劳实验:机械循环加载(49 N、1 Hz频率120万次)和冷热循环加载(5和55 ℃的水中分别浸泡1 min,共3 000次),模拟口腔环境的咀嚼负荷和温度变化。疲劳实验前后样本牙浸入50%氨化硝酸银溶液并还原银离子。用扫描电镜检测分析充填体表面完整边缘百分率和内部界面银沉淀物长度。用透射电镜观察牙本质界面超微结构。结果:扫描电镜显示,疲劳实验前实验组牙本质表面边缘间隙较对照组小。疲劳实验前对照组牙釉质界面银沉淀物长度[(0.67±0.15)μm]显著小于实验组[(33.54±10.27)μm]( P<0.05)。疲劳实验后对照组牙釉质表面完整边缘百分率[(55.08±15.20)%]显著大于实验组[(25.15±12.47)%]( P<0.05)。疲劳实验后实验组充填体表面和内部更易观察到内聚破坏。透射电镜显示,疲劳实验前对照组牙本质界面比实验组有更多的银沉淀物;疲劳实验后对照组牙本质界面破坏主要发生于混合层下方;实验组牙本质界面破坏主要发生于混合层下方和充填体内部。 结论:充填Ⅴ类洞时本项研究所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在牙釉质界面有较好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而新型自固化复合树脂在牙本质界面有良好的表面边缘和内部界面适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