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在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在严重胸部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严重胸部创伤患者资料。根据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在本院救治开始应用的时间截点,将严重胸部创伤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创新型"零通道"救治新模式)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配合绿色通道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服务时间、总有效率以及修正创伤评分、胸部创伤严重评分情况。结果:共纳入严重胸部创伤患者123例,观察组患者62例,对照组患者61例。观察组中呼叫至院前急救时间、转运至入抢救室时间、入院至获取CT报告时间及入院至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等各项急救服务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7% vs. 81.9%, P=0.022)。两组治疗后的RTS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 t=6.529, P<0.01);TT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 t=3.576, P<0.01)。 结论:创新型"零通道"模式可缩短各急救环节中需等待的时间,提高救治效率,确保患者的安全;为患者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获得更好的急救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评分方法对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早期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机制格拉斯哥年龄血压评分(MGAPS)、修正创伤评分(RTS)和改良快速急诊医学评分(mREMS)三种院前创伤评分方法对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 156例急性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45例,女411例;年龄18~100岁[(59.9±15.1)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15分[15 (9,15)分]。以24 h内是否发生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87例)和生存组(1 069例)。所有患者在入急诊室时记录生命体征及一般资料并计算MGAPS、RTS和mREMS评分。比较两组MGAPS、RTS和mREMS具体分值及各自伤情严重程度等级的差异。分别以MGAPS、RTS和mREMS具体分值的连续变量和伤情严重程度等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三种评分对急性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最佳阈值及约登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MGAPS分值[17(12,19)分]和RTS分值[5.0(4.1,6.0)分]显著降低,而mREMS分值[9(7,12)分]显著升高( P均<0.01);死亡组MGAPS的中危和高危患者比例及RTS和mREMS高危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 P均<0.01)。三种评分各自具体分值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REMS的AUC最高(0.88),高于MGAPS(0.86)和RTS(0.86);三者的敏感度类似,分别为80.5%、86.2%和82.8%;mREMS的特异度最高(83.4%),高于MGAPS(82.3%)和RTS(78.0%);对应的最佳阈值分别为6分、20分和6.08分;约登指数分别为0.64、0.64和0.65。三种评分各自伤情严重程度等级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GAPS的AUC最高(0.84),RTS次之(0.70),mREMS最低(0.59);MGAPS的敏感度最高(92.0%),高于RTS(47.1%)和mREMS(18.4%);mREMS的特异度最高(98.8%),RTS次之(93.7%),MGAPS最低(68.8%);对应的最佳阈值分别为22分、4分和13分;约登指数分别为0.61、0.41和0.17。 结论:MGAPS、RTS和mREMS对急性TBI患者24 h内死亡风险均有预测价值,当以各自具体分值评估时mREMS的预测价值最高,最佳阈值为6分;当以伤情严重程度等级评估时,MGAPS的预测价值最高,最佳阈值为22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系统分级复温措施对急诊创伤手术患者体温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系统分级复温措施对修正创伤评分(RTS)<12分的中重度创伤且需急诊手术患者体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急诊创伤手术的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传统复温组和系统分级复温组,每组52例。传统复温组(不进行干预,仅记录体温,当任何节点出现体温<36 ℃则启动复温流程);系统分级复温组患者则一入院就启动预防措施,并记录体温,当任何节点出现体温<36 ℃启动分级复温流程。观察两组患者复温效果、凝血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术后麻醉复苏时间的变化及最终转归。结果:随时间延长,两组体温逐渐升高;复温后2 h和出院时系统分级复温组体温已均明显高于传统复温组(℃:复温后2 h为36.23±0.77比35.84±0.93,出院时为36.54±0.87比35.82±0.92,均 P<0.05),后续低体温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复温组〔7.7%(4/52)比25.0%(13/52), P<0.05〕。两组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入院时明显缩短(s:系统分级复温组为35.74±8.05比45.55±28.02, P<0.05;传统复温组为38.35±6.48比42.40±13.18, P<0.05);系统分级复温组术中和术后pH值均较入院时明显升高(7.33±0.05、7.36±0.06比7.30±0.07,均 P<0.05),而传统复温组术中和术后pH值与较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31±0.06、7.33±0.06比7.31±0.05,均 P>0.05)。系统分级复温组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和麻醉复苏时间均较传统复温组明显缩短〔PT(s):15.05±2.44比17.94±3.48,麻醉复苏时间(h):14.40±11.76比17.35±10.51,均 P<0.05〕,pH值较传统复温组明显升高(7.36±0.06比7.33±0.06, P<0.05)。系统分级复温组较传统复温组有更高的好转率和更低的伤残率(76.9%比65.4%和17.3%比25.0%,均 P<0.05)。 结论:系统分级复温措施能改善急诊创伤需手术患者的低体温状况,降低创伤患者后续低体温的发生率,缩短术后麻醉复苏时间,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气指标,提高救治率,减少伤残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严重创伤患者急诊预后预测模型及评分工具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严重创伤患者的生理指标构建急诊预后预测模型及评分工具,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验证,为创伤患者在急诊的早期病情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严重创伤患者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按7∶3的比例根据预后情况分层随机分配为建模组与验证组。对建模组的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后预测模型,并将预测模型转化为简易评分工具,通过验证组和为期2个月的前瞻性数据验证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并将本研究构建的简易评分工具预测效能与目前临床使用的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 RTS)和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比较。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63例患者资料,其中建模组604例,验证组259例。模型共纳入收缩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AVPU评分)3项指标,其预测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死亡的受试者操作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ure, AUC)为0.938。模型简化评分工具的AUC为0.933,最佳截断值为5分,敏感度86.7%,特异度94.2%;验证组的AUC为0.885,敏感度83.3%,特异度93.7%;前瞻性验证的AUC为0.919,敏感度100%,特异度76.7%。RTS和ISS的AUC分别为0.800和0.833,RTS的AUC低于本研究构建简化评分工具( P<0.05)。 结论:本预测模型及简化评分工具对严重创伤患者急诊预后的预测效能优于RTS,具有较高的分辨度,适合急诊医护工作者对严重创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合RTS和AIS-ISS评分探究高处坠落伤患者的胸部创伤临床特征和诊疗思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结合修正创伤评分(RTS)和胸部创伤评分(AIS-ISS)探究合并胸部创伤的高处坠落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6月期间于苏州市独墅湖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就诊的137例患者,致伤因素为高处坠落且合并胸部损伤,其中有114例符合纳入标准,排除23例。男87例,年龄(40.44±10.23)岁;女27例,年龄(36.92±10.75)岁。根据RTS以及AIS-ISS针对其不同的临床特征和处理预后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探明高处坠落伤患者的创伤特点,提升诊疗效率和临床结局。结果:高处坠落伤合并胸部创伤患者的RTS和AIS-ISS呈负线性相关,胸部创伤的治疗贯穿全病程,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RTS重伤组86.76% (59/68)高处坠落伤患者发生严重类型的胸部创伤或合并多种胸部创伤,其中合并四肢或脊柱骨折58例(85.29%,58/68)、颅脑损伤47例(69.11%,47/68)、腹腔脏器损伤25例(36.76%,25/68)、其他创伤26例(38.23%,26/68)。RTS轻伤组中严重类型胸部创伤或合并多种胸部创伤17例(36.95%,17/46),均合并颅脑损伤,此外,合并四肢或脊柱骨折17例(36.95%,17/46)、腹腔脏器损伤8例(17.39%,8/46)、其他创伤11例(23.91%,11/46)。结论:高处坠落伤患者易合并多种胸部创伤或其他部位创伤,具有伤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尤其是RTS重伤组患者出现严重类型的胸部创伤或合并多种胸部或其他病种的损伤均较RTS轻伤组中的比例明显升高,在临床诊疗中需额外重视给予胸部创伤全程管理可进一步提升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起槽罐车爆炸事件中15例特重烧创伤患者的救治情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一起槽罐车爆炸烧创伤患者的病情与救治情况,探讨爆炸后烧创伤患者的救治策略。方法:为进行救治行动临时成立烧伤重症监护室,并组建相关救治服务团队。本文以接诊的15例特重烧创伤患者为对象,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及烧伤评分等数据,回顾分析了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各个脏器系统功能及感染情况,并统计了患者在监护室接受的相关操作。结果:患者入院时平均烧伤面积为85.1±14.3%,简易烧伤指数为14.7±1.8,修正Baux评分168.0±22.4,序贯器官衰竭评分为10.7±2.4。经过积极救治,患者总体炎症指标逐步下降,呼吸、循环、内环境、肾功能等逐渐好转,趋向稳定。入院第一周会诊讨论113次、手术29次、床边纤支镜检查14次。入院后,部分患者病情逐步稳定,相关操作相应减少。最终,患者90 d存活率达到60.0%。结论:在本次爆炸事件中,建立以重症联合烧创伤学科的救治服务团队,并具备应急服务能力关键要素,可获得良好的救治效果,为应对未来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创伤后发生自发性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后发生自发性低体温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近3年来急诊科收治的创伤后患者进行调查,采用 χ2和 t检验分析可能影响创伤后低体温发生的因素,之后将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运途中采取保暖措施( P=0.002)、创伤修正评分( P=0.012)对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有显著影响。 结论:创伤后低体温发生率高,医护人员应着重注意创伤患者转运途中保暖,对创伤评分低的患者予以密切监测,以减少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就诊时间与急诊创伤患者滞留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就诊时间与急诊创伤患者急诊室滞留及预后的关系。方法: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中心信息系统提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急诊抢救室诊治的1 738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数据,将从挂号到急诊出科≥4 h定义为急诊室滞留,以8:00,15:00及22:00为界将一天分为早、中、夜三个班次,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以急诊室滞留为因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就诊班次的比值比( OR)以及经过年龄、性别及修正创伤评分(revised trauma score,RTS)校正的 OR,并以急诊死亡为终点做COX回归分析。 结果:纳入的1 738例急诊创伤患者中,发生急诊室滞留共852人次(49.02%),以早班为参考基线,中班及夜班的急诊室滞留风险逐渐增加,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夜班的滞留风险 OR=2.21,95% CI:1.71~2.86; OR=2.37,95% CI:1.76~3.18,均 P<0.01。在单因素COX回归中,夜班 HR=0.26,95% CI:0.08~0.90, P=0.033,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多因素COX回归中,中班 HR=0.96,95% CI:0.43~2.14, P=0.914; 夜班 HR=0.40,95% CI:0.08~1.85, P=0.23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急诊创伤患者不同时间段就诊对其发生急诊室滞留有一定影响,夜班时间就诊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滞留,但不同就诊时间的急诊死亡风险差异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急诊创伤后患者自发性低体温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评估该模型对急诊创伤后患者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创伤患者152例,根据其发生自发性低体温情况分为低温组(发生低体温,62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低体温,90例)。采用修正版Glasgow评分(GCS)评估患者创伤程度;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创伤类别、现场状态、评估项目等资料,并进行凝血功能检查,通过单因素分析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并用Hosmer-Lemeshow对模型拟合度进行验证;采用ROC曲线检验模型预测效果。同时抽取2020年60例急诊创伤患者对模型做进一步应用效果验证。结果:建模时患者低体温发生率为41.79%,验证时为41.67%。低温组与对照组相比,创伤程度、就诊时体位、入院时衣物潮湿、转运时采取保暖措施、院前输液、修正GCS评分及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最终创伤程度(X1)、就诊时体位(X2)、转运时采取保暖措施(X4)及修正GCS评分(X6)进入预测模型:Y=23.56-1.04X1+1.26X2-0.72X4-0.57X6。Hosmer-Lemeshow检验 P值为0.134,ROC曲线的约登指数0.61作为预测的临界值,测得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敏感度为81.6%,特异性为79.8%。模型实际应用时预测的总准确率为83.33%。 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构建的自发性低体温预测模型效果良好,可用于低体温风险急诊创伤后患者的临床筛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相关因素及护理应对措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相关影响因素,并借此提出相应护理对策。方法:选取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期间急诊科接收的急诊创伤患者200例,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自发性低体温发生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性别、文化水平、创伤类型、体质量指数(BMI)、呼吸、舒张压、心率、收缩压、院前是否进行输液、急诊室温度等因素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修正创伤评分、是否存在衣物潮湿、转运过程中是否使用保暖护具、纠正休克指数(MSI)等因素相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修正创伤评分、是否存在衣物潮湿、是否使用保暖护具、MSI等为自发性低体温独立性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相关影响因素较多,急救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专业急救措施,注重患者潮湿衣服及时更换,抢救过程中保暖措施的适当使用,加强急救各个环节之间时间与衔接的优化与紧密性,纠正患者休克指数,有效预防自发性低体温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