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解剖性肝段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2015年11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行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术的13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行腹腔镜手术者设为腹腔镜组,93例开腹手术者并根据倾向性评分最临配比法选取其中45例设为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应激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术后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5年预后的影响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病例、并发症病例、术后进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9.48±53.61) min、(208.53±39.74) mL、2例、3例、(3.62±0.51) d、(4.73±0.85) d、(10.59±1.37) d,开腹组分别为(185.37±46.92) min、(267.49±35.83) mL、8例、10例、(4.56±0.73) d、(5.29±0.94) d、(13.87±1.68) 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腹腔镜组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分别为(258.39±30.76) ng/mL、(66.78±7.31) ng/mL、(28.39±3.45) μg/mL、(66.51±7.14) U/L、(73.39±7.85) U/L、(20.67±2.74) μmol/L、(37.52±6.48) g/L,开腹组分别为(316.92±37.51) ng/mL、(75.63±8.39) ng/mL、(38.47±4.56) μg/mL、(82.39±9.06) U/L、(94.05±9.74) U/L、(22.93±3.18) μmol/L、(34.65±5.87) g/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HBsAg阳性、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肿瘤直径是影响患者5年预后的危险因素( HR=6.627、7.518、5.143、4.881;95% CI:1.516~9.738、2.382~12.495、3.078~6.249、1.925~7.723; P<0.05)。 结论:在选择性肝细胞癌病例中采用开腹和腹腔镜Glisson蒂横断式肝段切除术的远期疗效一致,但腹腔镜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输血病例及并发症,利于及早拔除引流管和进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应激反应,促进肝功能恢复,因而近期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腔镜与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TLTG)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采用基于倾向评分匹配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胃癌;(2)接受TLTG或腹腔镜辅助根全胃切除术(LATG);(3)R 0切除;(4)完成12个月随访且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残胃癌;(2)合并其他部位肿瘤;(3)术中发现远处转移;(4)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施行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的118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采用腹腔镜方式的不同,分为LATG组(1 076例)和TLTG组(106例),为消除两组之间临床基线资料由于缺乏平等分布而产生的潜在偏差,使用具有以下协变量的逻辑回归模型计算倾向评分,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和分期,采用1∶2倾向评分配比法对两组进行匹配,并指定了0.01标准差的卡尺宽度。主要观察指标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包括身体症状和社会功能情况;功能评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而症状评分越高则表示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评分=(100-躯体症状量表得分+社会功能量表得分)/2。次要观察指标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术后营养恢复情况以及患者对食物的耐受能力评估。分类变量以例(%)表示,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 x±s表示,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比较。对组内术前、术后1、3、6和12个月的营养相关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TLTG组104例,LATG组208例;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LTG组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躯体症状总评分分别为(8.6±5.8)分、(15.5±8.4)分、(10.1±5.9)分和(6.1±2.4)分,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3.493, P<0.001);LATG组则分别为(9.7±6.9)分、(23.7±10.4)分、(13.3±8.3)分和(8.5±4.2)分,组内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F=112.588, P<0.001);与LATG组比较,TLTG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躯体症状总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 t=-3.653, P<0.001和 t=-2.513, P=0.012),在术后12个月时,虽然TLTG组也低于LAT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87, P=0.138)。TLTG组的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社会功能总评分分别为(90.3±8.9)分、(77.5±14.3)分、(87.4±10.3)分和(91.7±6.7)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524, P<0.001);LATG组则分别为(92.5±6.3)分、(68.5±16.8)分、(79.8±14.7)分和(84.7±11.1)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7.975, P<0.001);与LATG组比较,TLTG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的总评分均更高( t=3.543, P<0.001; t=3.216, P=0.001; t=2.235, P=0.026)。TLTG组术后3、6、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1.0±15.6)分、(88.3±8.1)分、(93.3±9.1)分;LATG组分别为(72.4±13.6)分、(83.3±11.5)分和(88.1±7.7)分,两组各时间点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LTG组与LATG组术后12个月总的体质量变化比例为[(-8.4±1.4)%比(-13.2±1.6)%, t=2.273, P=0.024]、血清白蛋白变化比例为[(-5.1±0.7)%比(-7.4±0.8)%, t=2.095, P=0.037]、餐量变化比例为[(-15.6±4.7)%比(-24.1±6.0)%, t=2.885, P=0.004]及餐次变化比例为[(20.8±7.1)%比(30.6±11.5)%, t=3.043, P<0.001],TLTG组均显著低于LATG组(均 P<0.05)。术后3、6及12个月,TLTG组患者的固体和软食的饮食比例均高于LATG组(均 P<0.05)。 结论:与LATG相比,TLTG组患者表现出更优的术后生活质量和更快的术后营养状态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辅助化疗未达客观缓解的结直肠癌肝转移后续治疗方案的比较:直接手术或二线化疗后手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经新辅助化疗后效果未达客观缓解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后续治疗选择直接手术或二线化疗后再手术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08年12月至2016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行新辅助化疗未达客观缓解的10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 71例,女性36 例;中位年龄 57 岁(范围:28~79岁)。按新辅助化疗后的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直接手术组(直接组, n=65)和接受二线化疗后手术组(二线组, n=42)。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两组患者肝转移灶的双肝叶分布和一线化疗周期数两个因素进行匹配,卡钳值设为 0.10,配比度为 1∶2。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生存分析探讨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 结果:10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56.3(34.3)个月(范围:2.1~95.0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通过PSM后,直接组28例,二线组42例;两组术中是否可行R0切除、出血量、是否输血、术后并发症数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直接组1、3、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40.0%、16.5%、11.0%,1、3、5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98.5%、61.2%、41.4%;二线组1、3、5年PFS率分别为35.7%、14.3%、14.3%,1、3、5年OS率分别为95.2%、55.1%、44.4%。直接组和二线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8.5个月和7.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26);直接组和二线组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33.8个月和46.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46)。直接组和二线化疗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患者组(CR/PR组)患者的中位PFS时间分别为10.2个月和9.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69);直接组和CR/PR组患者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51.0个月和46.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27)。生存分析结果提示,大范围肝切除是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 HR=1.809,95% CI:1.067~3.067, P=0.028; HR=2.751,95% CI:1.317~5.747, P=0.007);二线化疗不是PFS和OS独立预后因素( HR=0.945,95% CI:0.570~1.567, P=0.828; HR=0.866,95% CI:0.468~1.602, P=0.646)。 结论:直接手术患者与接受二线化疗后手术患者在术后近期结局及远期预后方面无明显差异;二线化疗不是新辅助化疗后效果未达客观缓解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对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同步加量调强放疗(SIB-IMRT)对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IMRT的颈、胸上段食管癌的172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首先对全组患者的预后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依据患者照射方式,将全组患者分为常规IMRT(C-IMRT)和SIB-IMRT两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对接受C-IMRT和SIB-IMRT的两组患者进行配比,并分析PSM后患者的疗效、预后影响因素、治疗失败模式和不良反应等。结果:全组患者中位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30和20个月。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化疗和GTV-最大横径为影响全组患者OS和P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P<0.001、 P=0.013、0.005、0.002; P<0.001、 P=0.017、0.034、0.002),影响PFS的独立性因素还有近期疗效( P=0.036)。PSM后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各有54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cTNM分期、处方剂量、GTV-最大横径和照射方式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因素( P<0.001、 P=0.008、0.014、0.021、0.010、0.008),食管病变周边组织器官是否受侵、cN分期和大体肿瘤靶区GTV-最大横径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性因素( P<0.001、 P=0.044、0.013)。C-IMRT和SIB-IMRT两组患者治疗后总失败率(70.4% vs. 50.0%)和局部区域复发率(61.1% vs. 31.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8、9.53, P=0.031、0.002)。C-IMRT组的≥1级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SIB-IMRT组( χ2=6.16, P=0.046);而≥2级白细胞抑制低于后者( χ2=12.77, P=0.005)。 结论:与C-IMRT相比,SIB-IMRT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和改善了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OS,能否改善患者的PFS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足位透视角度下腋静脉穿刺术在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足位透视角度指导腋静脉穿刺,探索1种减少并发症、降低穿刺难度、提高成功率的改良的穿刺方法。方法:本文为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科经静脉植入或升级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的患者。根据采用腋静脉穿刺方法的不同,分为腋静脉组(97例)和常规组(1 515例),采用1∶1倾向性评分配比法对两组进行匹配,获得常规组(97例)。腋静脉组采用足位透视角度观察第1肋骨及胸廓外缘,指导穿刺腋静脉植入起搏导线。常规组采用盲法腋静脉穿刺植入起搏导线。观察和对比两组穿刺相关并发症、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相关技术参数。结果:腋静脉组共纳入97例患者,其中男64例(66%,64/97),年龄(60.42±15.23)岁,体重指数(24.57±4.71)kg/m 2。常规组纳入97例,其中男66例(68%,66/97),年龄(59.92±10.92)岁,体重指数(24.70±2.66)kg/m 2。腋静脉组96例单侧(左侧)穿刺成功,单侧成功率98.97%,总成功率100%。穿刺时平均足位透视角度(35.66±6.84)°,与体重指数无统计学相关性( r=-0.181, P=0.077)。未发生血气胸、穿刺点血肿等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0对5.15%(5/97), P=0.059]。 结论:足位透视角度观察第1肋骨及胸廓外缘指导的腋静脉穿刺法是1种安全、有效、易行的穿刺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对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结局:一项多中心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与比较机器人辅助胃癌切除术(RAG)与传统腹腔镜辅助胃癌切除术(LAG)后患者的复发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期间,国内四家大型胃癌诊治中心接受微创胃癌根治术、并经术后组织学证实为T1~4aN0~3M0期的2 915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 426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 108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6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5例。其中930例接受RAG(机器人手术组),1 985例接受LAG(腹腔镜手术组)。基于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合并症、肿瘤大小、手术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pT、pN、手术年份和辅助化疗等特征,使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机器人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患者进行配比。配比后每组各纳入837例进行最终分析。两组的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两组的3年无复发生存率(RFS)、复发模式和条件复发生存(cRFS)结局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3年随访中,机器人手术组和腹腔镜手术组分别有128例(15.3%)和141例(16.8%)患者出现复发( P=0.387),首次复发时间分别为(15.7±8.1)个月和(16.4±8.4)个月( P=0.44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腹膜复发占比最高,分别为55例(6.6%)和69例(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24)。机器人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的3年RF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83.2%比82.5%, P=0.781)。年龄>60岁、全胃切除术,pT分期较晚和pN分期较晚是胃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而采用机器人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并不是影响胃癌患者RFS的独立风险因素( P=0.242)。机器人手术组与腹腔镜手术组患者在术后各生存时间截点的3年cRFS具有可比性(术后1年:84.6%比84.7%, P=0.793;术后3年:91.5%比94.9%, P=0.647)。 结论:由大型胃癌诊治中心外科医师施行RAG治疗局部可切除胃癌患者的3年复发率和复发模式均不劣于LA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活动性结核对不孕患者IVF/ICSI-ET助孕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活动性结核对不孕患者首次行体外受精( 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助孕结局的影响。 方法: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首次进行新鲜周期胚胎移植不孕患者(15 412例)的病例资料,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按照1∶2配比分为非活动结核组(635例)和对照组(1 270例),其中非活动结核组按部位分为肺结核亚组(A组,378例)、盆腔结核亚组(B组,214例)及其他结核亚组(C组,43例),按是否经过治疗分为治疗亚组(377例)及非治疗亚组(258例),对其助孕结局进行比较,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经过PSM后非活动结核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非活动结核组患者的受精率[65.2%(5 207/7 991)]显著高于对照组[63.7%(9 889/15 524), P=0.027],但着床率[41.9%(483/1 152)]、临床妊娠率[58.4%(371/635)]、活产率[46.5%(295/63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8.8%(1 112/2 279), P<0.001;67.2%(853/1 270), P<0.001;57.9%(735/1 270), P<0.001],流产率[20.5%(76/371)]显著高于对照组[13.8%(118/853), P=0.003],且内膜厚度[(11.8±2.6)mm]小于对照组[(12.5±3.9)mm, P<0.001]。亚组分析B组优质胚胎率[62.3%(1 111/1 784)]显著低于A组[66.5%(2 027/3 048), P=0.007]及对照组[65.9%(6 516/9 889), 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亚组的着床率[46.6%(318/682)]、临床妊娠率[64.5%(243/377)]及活产率[51.7%(195/377)]均高于非治疗亚组[35.1%(165/470), P<0.001;49.6%(128/258), P<0.001;38.8%(100/258), P=0.001]。此外,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活动性结核是影响临床妊娠、活产和流产( OR=0.71,95% CI:0.58~0.87, P=0.002; OR=0.65,95% CI:0.54~0.80, P<0.001; OR=1.58,95% CI:1.15~2.19, P=0.045)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非活动性结核是不良助孕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非活动性结核不孕患者与非结核不孕患者相比首次接受IVF/ICSI-ET的助孕结局较差,其中既往盆腔结核的患者更显著,而结核患者行规律抗痨治疗有助于改善助孕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羟考酮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性观察羟考酮对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下胸科手术的4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使用羟考酮分为A组( n=99,羟考酮组)和B组( n=305,对照组),进一步采用最近邻配比法将两组患者1∶1匹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的活动及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中重度疼痛发生率,观察恶心、呕吐、瘙痒、眩晕等镇痛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结果:两组患者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均衡性好( SMD<0.20),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止呕药和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A组患者静息VAS[(2.03±1.61)分vs (1.62±1.31)分, P=0.049]和活动VAS[(4.13±1.72)分vs (3.51±1.79)分, P=0.013]均更低,且在活动时中重度疼痛(VAS≥4)的发生率更低[59.6%(59/99) vs 37.4%(37/99), P=0.003]。两组间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静脉注射羟考酮可以有效减轻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24 h内急性疼痛,降低患者活动时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中心食管鳞状细胞癌提高三维放疗剂量临床疗效分析——3JECROG R-03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食管鳞状细胞癌行根治性放疗不同放疗剂量对生存的影响,并探讨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6年中国10所医疗中心2 344例接受根治性放化疗/放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经1∶2倾向性评分配比(PSM),根据放疗剂量分为低剂量组(EQD 2Gy<60 Gy)303例,高剂量组(EQD 2Gy≥60 Gy)606例。 Kaplan- Meier法生存分析, 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59.6个月。经PSM配比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6.5%、34.7%、27.2%和72.9%、41.7%、34.7%( P=0.018),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2%、27.2%、23.1%和58.3%、38.1%、33.9%( P=0.001)。单因素结果显示颈段/胸上段食管癌、临床分期早、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病变长度短、采用IMRT技术、接受同步化疗、EQD 2Gy≥60 Gy为总生存获益因素(均 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肿瘤部位、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是否接受同步化疗以及EQD 2Gy是影响总生存的重要因素(均 P<0.05)。 结论: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应用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EQD 2Gy≥60 Gy时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菌及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分析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预防术后颅内感染、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422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患者按1∶1配比.分析感染组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血肿清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回归方程.结果 经PSM匹配,有132对(共264例)患者匹配成功、纳入研究.感染组132例患者中,共分离得到病原菌3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5株,革兰阴性菌16株,真菌1株.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SA评分>3分、住院时间长、引流管留置时间长、术前白蛋白水平低、术后第3天测得最高体温高是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线性拟合获得联合诊断模型:logit(P)=-57.166+1.05×ASA评分>3分+0.104×住院时长+0.169×引流管留置时长-0.114×术前白蛋白水平+1.512×术后第3天测得最高体温,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8,诊断敏感度为87.10%、特异度为65.20%.结论 ASA评分>3分、住院时间长、引流管留置时间长、术前白蛋白水平低、术后第3天测得最高体温高是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上述指标建立的联合诊断模型对颅内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