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廷荃基于“虚气留滞”治疗胃癌前病变经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李廷荃教授认为,“虚气留滞”为胃癌前病变核心病机,“虚气”即脾虚、气机失于斡旋,为发病之本;“留滞”即津血输布障碍,以致痰浊、瘀血滞留不化,蕴积日久,酿化为毒,痰瘀毒互相裹挟,损伤胃络,为患病之标。李教授强调,“虚气”与“留滞”互为因果,形成因虚而滞留、留滞更伤正的恶性循环,并贯穿疾病始终,其临证根据患者正气之多寡、病邪层次之浅深,以补虚行滞为基本治法,自拟“健脾消萎汤”治之,常获佳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拆方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0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6)和造模组(n=34),建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加味半夏泻心汤全方组、清热燥湿组、健脾和胃组、燥湿消痞组、模型组,每组 6 只.各组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 4 周.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生物学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吉姆萨(Giemsa)染色以观察Hp定植情况及胃黏膜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小鼠胃黏膜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qPCR法检测小鼠肠道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肠球菌(Enterococcus)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饮食与饮水量减少,精神萎靡,活动量减少,胃黏膜组织病变严重,可见大量Hp定植,血清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升高(P<0.01),NF-κB p65 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1),而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1),肠杆菌、肠球菌含量升高(P<0.01),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小鼠一般状况及胃黏膜病变得到不同程度改善,Hp定植减少,血清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5),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P<0.05),肠杆菌、肠球菌含量降低(P<0.05),且在上述指标中全方组效果最好,拆方组中清热燥湿组优于健脾和胃组和燥湿消痞组,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升高(P<0.05),健脾和胃组优于燥湿消痞组和清热燥湿组.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能够抑制胃黏膜中幽门螺旋杆菌的定植,减轻胃黏膜组织损伤,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能够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有害菌的繁殖.清热燥湿药组在抑菌抗炎方面效果最佳,健脾和胃组药物在调和脾胃,增强人体免疫方面作用最优.全方配伍使用,发挥辛开苦降甘补的协同作用,充分体现中医学中"扶正驱邪,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脾清热化湿汤与三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近远期疗效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健脾清热化湿汤与三联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 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脾虚湿热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在所患疾病对症常规基础治疗上予三联疗法(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该疾病基础治疗上予联合健脾清热化湿汤治疗,治疗结束后记录所有患者其HP清除情况、近期中医症候积分及远期临床疗效以及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Hp转阴率比较(71.89% VS 90.63%)差异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P<0.05);(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3.13% VS 6.25%)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不良反应均在停药后自行消失,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健脾清热化湿汤可明显提高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其Hp转阴率和其临床总疗效,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王道坤从气虚痰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萎缩性胃炎总属本虚标实,王道坤教授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规律、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认为脾胃虚弱贯穿发病之始终,久致痰瘀交阻,中焦气机不利而成痞满.王教授从气虚痰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健脾益气、化痰祛瘀为大法,在挖掘敦煌古医方大调中丸的基础上,创制化瘀消痞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颇佳,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六君益胃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自拟方六君益胃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给予六君益胃消萎汤治疗,对照组36例予常规西药治疗,2组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均先予三联疗法根除,转阴后入组,2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与病理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0.0%、55.6%,胃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有效率分别为85.0%、76.2%、66.7%和61.1%、41.2%、23.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六君益胃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逆转中轻度胃黏膜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益气健脾和胃法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益气健脾和胃法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健脾和胃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胃镜及腺体萎缩、慢性炎性反应、肠腺上皮化生、非典型异形增生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镜总有效率88%高于对照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腺体萎缩、慢性炎性反应、肠腺上皮化生、非典型异形增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健脾和胃法对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胃腺体萎缩程度、有效控制炎性反应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君子汤对胃肠道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四君子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名白术汤,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效,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经典方剂,其对气短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白等导致的不良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尤其是胃肠道方面,四君子汤应用广泛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具有调节胃肠运动、促进消化吸收、抗黏膜损伤、改善肠道黏膜免疫等多种作用.未来,深入研究四君子汤的药理作用,将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生发展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中医药具有作用温和、多靶点和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为治疗该疾病拓宽了途径,其可以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如姜黄素、雷公藤红素、安胃汤及二参三草汤等可调控PI3K/AKT信号;黄芪甲苷、人参皂苷、二氢丹参酮、姜黄素可调控Hedgehog信号通路;黄芩素、芍药苷、姜黄素、萎胃康及安胃汤可调控NF-κB信号通路;氯化两面针碱、苦参碱、安胃汤可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青蒿素、参芪苡术汤、健脾益气方、荣胃理气方联合守宫方调节Wnt信号通路,均影响胃细胞增殖、凋亡、转化等过程.因此,寻找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成为开发逆转或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的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气健脾调中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内科的一种常见病,是指胃黏膜在慢性刺激和损害下而导致胃黏膜的固有腺体消失或减少,伴(或不伴)纤维组织替代、肠腺化生或幽门腺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病理特征的一种慢性胃部疾患,是一种难治性疾病[1].随着人们生活节凑的加快,饮食习惯的改变和胃镜检查的普及,我国CAG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约占总受检人数的 23. 2%,且癌变率为1. 2% ~ 7. 1%,并向低龄化发展[2].基于 CAG发病率高、癌变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如何有效地治疗本病及逆转其病理改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治疗CAG积累了丰富经验,被广泛用于临床.笔者自拟补气健脾调中汤,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之CAG患者,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国医大师李佃贵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的数据挖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李佃贵教授诊治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方法:采集李佃贵教授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09例,1 085诊次,提取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症状、中医证型、方剂应用、中药使用及配伍情况.建立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通过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等对数据进行挖掘.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出现疼痛、胀满、嗳气、反酸、烧心、心烦、纳少、寐差、大便溏稀、大便秘结症.中医常见证型为浊毒内蕴、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肝胃郁热、饮食停滞、瘀血阻络、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等.常用治法为化浊解毒、解毒祛浊、养肝和胃、清利湿热、疏肝解郁、化食消积、活血化瘀、温中健脾等.常用的方剂为化浊解毒汤、芍药甘草汤、枳术丸、香苏饮、甘露消毒饮、丹参饮、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汤.常用的药物为黄连、茵陈、豆蔻等.复杂网络分析图显示,黄连、茵陈、豆蔻、莱菔子、厚朴、鸡内金、绞股蓝、枳实为核心处方,其中最核心的药物为黄连.结论:李佃贵教授基于浊毒学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医病因病机与治法的创新之一,值得进一步阐述、研究与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