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中医证候特征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血脂边缘升高人群核心病机及中医证候特征,为中医药早期防治血脂异常研究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 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符合标准的 1 404 例血脂边缘升高人群,其中女性 720 例、男性 684 例,年龄分布在 28~65 岁.收集性别、年龄、血压、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血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中医症状、体征等信息,建立血脂异常水平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因子分析、系统聚类探究核心病机及证候特征.结果 中医症状、体征出现频次前 5 位依次是身热不扬、口干、尿清、口苦、肥胖;因子分析共提取 7 个公因子,分别是脾虚夹瘀证、湿热伤阴证、湿热困脾证、湿热蕴胃证、脾虚痰湿证、痰热伤阴证、胃热脾虚证;系统聚类共分 6 种中医证候、1 种状态,分别是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和肥胖.结论 血脂边缘升高人群证候分布主要为痰湿中阻证、大肠湿热证、气阴两伤挟瘀证、阳气不足证、脾胃虚弱证、三焦湿热证,以及形体肥胖的状态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脾胃气虚气滞证的演变规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前体质及术后中医证候特征,探索其证候演变规律.方法:纳入广东省中医院胃肠外科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79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建立中医证候要素数据库,归纳总结高频证候要素及其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结果:术前体质:87.7%的患者为偏颇体质,其中虚证(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57例,占31.8%;实证(血瘀质、特禀质、痰湿质、气郁质和湿热质)100例,占55.9%;平和质22例,占12.3%;术前偏颇体质患者术后排气较平和质患者延迟.术后症状分布:术后1 d频次超过50%的症状依次为:肠鸣音异常、未排便、神疲、乏力、未排气、懒言、腹胀、气短8项;至术后4 d起,无超过50%的脾胃气虚气滞证证候要素;但出院当日仍有超过10%患者存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等虚证表现.术后证型演变规律:术后1 d,符合脾胃气虚气滞证的虚实夹杂证型有151例,占比84.4%,而虚证和实证表现的分别有16例和11例,均占比不足10%.至出院当日,仍有24.6%患者存在虚实夹杂表现,20.1%患者存在虚证表现.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以脾胃气虚气滞证为主要证型,术前偏颇体质患者更易产生排气排便延迟等胃肠功能障碍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1746例胃息肉中医证型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胃息肉中医证型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胃息肉住院患者1 746例,收集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胃息肉的病理类型、好发部位、数量、大小等,分析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性别方面,1 746例患者中,女性1 107例(63.40%),男性639例(36.60%),男女之比为1∶1.73;年龄方面,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1),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中老年人是胃息肉的好发人群,≥40岁者占比高达87.40%.(2)中医证型方面,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胃气虚证最多[418例(23.94%)],其他按分布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寒湿阻滞证394例(22.57%)、脾胃湿热证353例(20.22%)、气滞痰阻证311例(17.81%)和痰瘀互结证70例(15.46%).(3)不同性别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脾胃气虚证、寒湿阻滞证、气滞痰阻证、痰瘀互结证女性多于男性,而脾胃湿热证男性多于女性;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30岁患者多见脾胃气虚证,30~39岁和40~49岁患者多见脾胃湿热证,50~59岁患者多见气滞痰阻证,≥60岁患者多见寒湿阻滞证.(4)病理类型方面,胃息肉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胃底腺息肉1 327例(76.00%),其他依次为增生性息肉266例(15.23%)、炎性息肉146例(8.36%)、腺瘤性息肉7例(0.40%);不同病理类型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胃底腺息肉以脾胃气虚证为主,增生性息肉以气滞痰阻证为主,炎性息肉以寒湿阻滞证为主,腺瘤性息肉以痰瘀互结证为主.(5)胃息肉数量方面,以多发性息肉为主[1 120例(64.15%)],单发性息肉较少[626例(35.85%)];不同胃息肉数量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多发性息肉以脾胃气虚证的占比最高(25.45%),单发性息肉以脾胃湿热证的占比最高(24.28%).(6)好发部位及大小方面,胃息肉好发于胃体、胃底等部位,直径常≤0.5 cm;但不同发病部位及胃息肉大小之间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和数量具有相关性;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中老年是胃息肉的好发人群;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脾胃湿热证男性多于女性,其余证型均以女性多见;胃底腺息肉以脾胃气虚证为主,增生性息肉以气滞痰阻证为主,炎性息肉以寒湿阻滞证为主,腺瘤性息肉以痰瘀互结证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本体虚弱,湿瘀毒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杂病,其病情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气血不畅,久成瘀毒,留注肠络,渐成湿热→血瘀→浊毒内伏的恶性循环.脾气亏虚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之本,久之脾肾两虚,且湿、热、瘀、毒等病理因素为标.故紧抓病机,从以下三方面辨治:清热化湿,活血化瘀,祛除毒邪;疏肝健脾,养血安神,宣发肺气;益气健脾,温肾助阳,防邪潜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刘德玉"三辨论治"思想治疗腓总神经损伤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腓总神经损伤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血虚弱为主,且与肝肾关系密切,标实则多属湿热血瘀.根据疾病临床特点,可辨证分为气滞血瘀证、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3 种证型,治疗原则为益肾填精,强筋健骨,祛瘀通络,活血通脉.辨病则是在辨证基础上把握疾病的性质、病理、发病特点并充分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施以治疗.辨位需从局部到整体,详查病位,为后期精准施治提供依据.通过辨证论治、辨病施治、辨位施法三辨结合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掌握本病的发病特点,施以对证中药,佐以针刀疗法及痛点封闭疗法,恢复患者肢体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胃宁散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胃宁散治疗慢性胃炎(CG)脾胃气虚证的疗效.方法 选取CG脾胃气虚证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予胃宁散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莫沙必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疗效(95.7%)优于对照组(83.0%)(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镜病理组织学疗效有效率(84.8%)高于对照组(63.8%),且观察组病理组织学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胃黏膜损伤指标G17、PGI及PGR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宁散是治疗CG脾胃气虚证的安全有效方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多因素造模法改良脾胃气虚型糖尿病胃轻瘫大鼠模型制备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采用多因素造模法联合链脲佐菌素(STZ)配合高糖高脂饲料建立脾胃气虚型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方法:20只SPF级Wistar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造模组12只,以多因素造模法复制脾胃气虚型大鼠模型,制定脾胃气虚型模型评价量表,将符合条件大鼠纳入实验;采用小剂量多次注射STZ联合高糖高脂饲料复制DGP大鼠模型,于实验6周末取材.观察大鼠随机血糖、体质量、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SAA)、D-木糖、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光镜下观察脾脏病理结构改变.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大鼠一般情况(精神状态、粪便、饮食量)较差、体质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组随机血糖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SAA、D-木糖、LDH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光镜下显示造模组脾脏被膜增厚,红髓和白髓分界限不清,淋巴细胞减少.脾胃气虚型DGP证型评价:造模组大鼠有神疲倦怠、体质量降低、蜷缩、活动度差、眯眼、毛色暗淡、舌色偏暗等脾胃气虚证表现.结论:多因素造模法建立的大鼠模型符合脾胃气虚型DGP大鼠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马云枝诊治运动神经元病经验介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介绍马云枝教授诊治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经验.马云枝教授认为,运动神经元病主要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其病位在肌肉筋脉,与脾胃、肝、肾相关,病性以虚证为多,虚实夹杂者亦不少见.诊治运动神经元病通过辨别疾病病程分期、脏腑病位、标本虚实、病情轻重,以及常证变证,进而分别从湿热、脾胃、肝肾及痰瘀诸方面对运动神经元病进行辨证论治,治法分别有清化湿热、通利筋脉,补脾益胃、健运升清,滋补肝肾、滋阴清热,温补脾肾、强壮筋骨,益气养营、活血化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应用健脾益气摄血法论治肿瘤治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证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7/20
肿瘤治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病名为"药毒紫癜病",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因肿瘤治疗手段存在差异,其发病机制复杂,致血小板减少程度不同,治疗难度大.基于"脾主统血"理论,本文认为"药毒紫癜病"主因药毒直接损伤气血,导致气血亏虚;又攻伐脾胃,致脾气虚弱,后天之本气血化生无源.后天之本不足,精微物质不足以滋养先天,肾精亏虚,骨髓失养,化生血液功能减退,终成"药毒紫癜病"."调平与平调"理论是本团队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疾病的重要学术思想,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整理,系统阐述了肿瘤治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脾虚证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认为以健脾益气摄血法拟定的组方治疗肿瘤治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脾虚证符合中医方证、药证对应原则,理论可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朱丹溪与薛己对"阴虚"的认识及证治思路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7/6
"阴虚"相关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滋阴派与温补学派皆十分重视阴虚证的治疗.滋阴派代表人物朱丹溪以"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为基础,将阴虚火旺大致分为两类治之:阴血虚而火旺者,予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养血兼以泻火;阴精虚而火旺者,予大补阴丸滋阴兼以泻火.温补学派代表医家薛己为矫时人滥用苦寒之偏弊,首倡温补法治疗阴虚证.薛己认为阴虚即是脾虚,脾为至阴,故在治疗时尤其重视补益脾胃,善用补中益气之法,并强调滋补化源,常脾肾阴阳双补,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朝夕补法,将补中益气汤与地黄丸同用,对足三阴虚大有裨益.两位中医大家论治阴虚的方法看似相悖,实则是对阴虚认识的不同及证治思路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比较两者对阴虚的认识和证治思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